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宋版
指 宋 代雕板印刷的书本。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六:“书贵 宋 版者,点画无讹,鎸刻精好。 宋 版有肥瘦两种。肥者学 颜 ,瘦者学 欧 。行欵疎密,任意不一,而字势皆生动。”参见“ 宋本 ”。
《國語辭典》:宋本  拼音:sòng běn
宋代刊刻的书籍。分为官刊、家刻、坊刻三种,字体精美,校刊亦极精良。
《漢語大詞典》:板印
指雕板印刷。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板印书籍, 唐 人尚未盛为之。”
《漢語大詞典》:雕本(彫本)
刻本,雕板所印的书。 宋 李廌 师友谈记:“初眉山集有雕本, 元弼 得之,夜观之忘寝。”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唐 时雕本甚稀,故 苏弁 家藏二万,侔於祕阁。” 清 金农 《怀人绝句》之四:“ 宋 元 雕本积万卷,夫子著书游禁庭。”
彫本:刻板印刷的书籍。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为 炎武 写广韵《音学五书》,今世传彫本是也。”
《國語辭典》:丛刻(叢刻)  拼音:cóng kè
汇刊群书而成的套书。如《金陵丛刻》、《稽古堂丛刻》。也称为「丛刊」、「丛书」。
《漢語大詞典》:梨板
印板。旧时常用梨木刻板印书,故称。 清 沈维材 《〈四溟诗话〉跋》:“前 明 谢四溟 先生为 赵 藩重客,尝刊其全集以行世,迄今又二百餘年矣,梨板无存,日就湮没,良可惜焉。”
《漢語大詞典》:枣行(棗行)
刻板印刷行世。古代刻板多用枣木,故谓枣行。 明 王子衡 《〈何大复集〉序》:“大復集辞赋三卷、四言诗一卷……别论若干卷,刻在 潞州 。斯集枣行久矣,尚未託有序列。其甥 王君 朝良 泣谓余曰:‘公吾舅氏之知己也,兹言非公其谁!’”
《漢語大詞典》:锓枣(鋟棗)
刻板印刷。书板多用枣木,故称。 宋 王迈 《钱方言岩仲之泰尉尤溪》诗:“及瓜上日相催迫,鋟枣通宵细校讐。”
《漢語大詞典》:镌行(鐫行)
刻板印行。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詰戎践墨》《谈兵事》, 竹居王孙 为之鐫行,世尚有传者。”
《漢語大詞典》:剞劂氏
指刻板印书的经营人。 明 张煌言 《曹云霖中丞〈从龙诗集〉序》:“兹 云霖 将削稿以付剞劂氏,貽书问序於予。” 清 王韬 《星轺指掌序》:“ 金陵 叶君 爰出资重付剞劂氏,为袖珍本。”亦省作“ 剞氏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吾﹞輒捃拾其中诸家见解所遗百数十则,捐诸剞氏,备一家言。” 王鹏运 《〈彊邨词〉序》:“既刊翁《半塘定稿》,復用翁恉,薙存拙词若干首,姑付剞氏,即以翁书弁之首,以永予哀云。”
《漢語大詞典》:刊墨
刻板印刷。 宋 叶适 《〈播芳集〉序》:“於是取近世名公之文,择其意趣之高远,词藻之佳丽者而集之,名之曰《播芳》,命工刊墨,以广其传。”
《国语辞典》:墨版版画(墨版版画)  拼音:mò bǎn bǎn huà
用墨板印刷方式所印出来的图案。初期发展的形式,为单色油墨印刷,内容多为道释人物。
《漢語大詞典》:发刻(發刻)
交付刻板印刷,付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只因传奇四种,目下发刻,恐有错字,在此对閲。”镜花缘第九回:“妹夫平日所作窗稿,将来如要发刻……包你必是好的。”《花月痕》第七回:“开首撰一小序,每人名下各繫一传,传后各缀一诗,即日发刻。数日之间,便轰传起来。”
《漢語大詞典》:木板书(木板書)
用木刻板印成的书。 叶圣陶 《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板子刻成以后,就是印刷了。先说说印刷的设备,这跟我国印木板书的设备一样。”
《漢語大詞典》:辽板(遼板)
辽 之刻板印书。 契丹 书禁甚严,传入内地者,法皆死,故 辽 板书流传绝少。参阅 清 钱曾 《读书敏求记》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