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两蜗角
 
左处右蛮
 
征蛮
  
战蜗角
 
斗蛮触
 
蜗名
 
蜗左角
  
蜗牛角
  
蜗角名
 
蜗角战
   
蛮攻触
 
蛮争触战
  
蛮触交争
 
蛮触斗
 
蛮触争
 
角上蛮触
 
触与蛮
 
触蛮交战
 
触蛮斗


《庄子集释》卷八下〈杂篇·则阳〉~89~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晋·郭象注:「诚知所争者若此之细也,则天下无争矣。」唐·成玄英疏:「蜗之两角,二国存焉。蛮氏触氏,频相战争,杀伤既其不少,进退亦复淹时。此起譬也。」

简释

蜗角:喻无谓之争。唐白居易《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國語辭典》:斗争(鬥爭)  拼音:dòu zhēng
1.竞争、搏斗。《淮南子。主术》:「为智者务于巧诈,为勇者务于斗争。」
2.打击异己的手段。
3.为解决根本利益对立的群体之间彼此相互冲突与矛盾差距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方法与行动等。如「阶级斗争」。
《漢語大詞典》:斗争性
辩证法中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和互相否定。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事物或矛盾的发展起着重大或决定的作用。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矛盾斗争的特点和形式也不同。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国语辞典》:权力斗争(权力斗争)  拼音:quán lì dòu zhēng
争夺权力。如:「公司重要干部应为整体著想,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进行权力斗争。」
《国语辞典》:政治斗争(政治斗争)  拼音:zhèng zhì dòu zhēng
政治上为争取某种利益、权势所进行的明争暗斗。
《國語辭典》:斗争斗合(鬥爭鬥合)  拼音:dòu zhēng dòu hé
相斗、争吵。《董西厢》卷二:「不共你摇嘴掉舌,不共你斗争斗合。」
分類:纠缠
《漢語大詞典》:法兰西阶级斗争
马克思作于1850年1-11月。分析和总结了法国1848年革命的历史经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第一次使用“无产阶级专政”一词,并阐明这一专政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任务。
《漢語大詞典》:反右派斗争
1957年6月,因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将错划的予以改正。
《國語辭典》:阶级斗争(階級鬥爭)  拼音:jiē jí dòu zhēng
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國語辭典》:急流  拼音:jí liú
湍急快速的水流。《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五》:「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國語辭典》:急流勇退  拼音:jí liú yǒng tuì
在湍急的水势中,当机立断回舟退出。比喻人处于得意顺遂时,能见机功成身退,以求明哲保身。宋。苏轼 赠善相程杰诗:「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醒世恒言。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既无出类拔萃之才,宜急流勇退,以避贤路。」也作「勇退激流」。
《國語辭典》:决斗(決鬥)  拼音:jué dòu
1.用武力决定胜败。《魏书。卷八○。侯莫陈悦传》:「黑獭至,遥望见悦,欲待明日决斗。」
2.以两人互斗来解决是非曲直。
《漢語大詞典》:争抗
斗争;抵抗。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盖古民曼衍播迁,其为争抗劬劳,纵不厉于今,而视今必无所减。” 茅盾 《三人行》八:“那时,我感到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支配一切,即使我们努力争抗,也属徒然。”
分類:斗争抵抗
《國語辭典》:暴力革命  拼音:bào lì gé mìng
以武装行动为手段来推动社会改变,通常指所谓的流血革命。
《國語辭典》:战场(戰場)  拼音:zhàn cháng
两军交战的场地。《战国策。秦策一》:「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唐。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漢語大詞典》:战蜗(戰蝸)
古代寓言,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 蛮氏 ,左角上的叫 触氏 ,双方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见庄子·则阳。后以“战蜗”比喻在细小事情上的争夺。 元 赵孟俯 《苏武慢》词:“细看来聚蚁功名,战蜗事业,毕竟又成何济!”
《漢語大詞典》:蜗争(蝸争)
见“ 蜗角鬭争 ”。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蜗角(蝸角)  拼音:guā jiǎo
1.蜗牛的角。比喻细小。南朝梁。沈约 细言应令诗:「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北周。庾信〈小园赋〉:「蜗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
2.比喻为小事而时起争端。参见「蛮触相争」条。《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论曰》:「虽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其万一。」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蜗角虚名(蝸角虛名)  拼音:guā jiǎo xū míng
比喻微不足道的浮名虚誉。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 满庭芳。蜗角虚名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國語辭典》:蜗角虚名(蝸角虛名)  拼音:guā jiǎo xū míng
比喻微不足道的浮名虚誉。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 满庭芳。蜗角虚名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國語辭典》:蛮触(蠻觸)  拼音:mán chù
《庄子。则阳篇》中假设的两小国。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九日次定国韵〉诗:「不知蛮触氏,自有两国忧。」
分類:小事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