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本察
推究,探究。墨子·天志中:“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分類:推究探究
《漢語大詞典》:深劾
深入推究。南齐书·陆澄传:“ 澄 表据多谬,不足深劾,可白衣领职。”
分類:深入推究
《漢語大詞典》:察究
考察推究。魏书·李惠传:“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凡所察究,多如此类。”《元典章·兵部三·站赤》:“今后有人告发,或官司察究得知,痛行治罪。”
《漢語大詞典》:推纠(推糾)
推究纠察。梁书·庾仲容传:“除尚书左丞,坐推纠不直免。”周书·武帝纪上:“詔自 建德 元年八月以前犯罪,未被推纠,於后事发失官爵者,并听復旧。”《元典章·台纲一·内台》:“诸囚禁非理死损者,委监察随事推纠。”
分類:推究纠察
《漢語大詞典》:慎测(慎測)
慎重推究。 清 刘大櫆 《翰林编修李公墓志铭》:“每讯鞠,公必坐屏幃后隐听,其有所平反则喜,稍可疑,则諭令再三慎测,必得情乃罢。”
分類:慎重推究
《漢語大詞典》:究测(究測)
推究观测。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 洪 祖父学无不涉,究测精微,文艺之高,一时莫伦。”
分類:推究观测
《漢語大詞典》:谛绎(諦繹)
仔细推究。 宋 李纲 《澧阳与许崧老书》:“前蒙借示春秋集传,玩味諦绎,心舒目明,不能去手。”
分類:仔细推究
《漢語大詞典》:讽绎(諷繹)
讽诵推究。 元 柳贯 《浏阳州学教授张君继之墓志铭》:“厉课诵读,晨夜不輟,天未曙,挟册映簷光而讽绎之。”
分類:讽诵推究
《漢語大詞典》:禁推
谓拘禁犯人加以推究审问。北齐书·琅邪王俨传:“ 儼 乃令 子宜 表弹 士开 罪,请付禁推。”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又奏 濬 赦后烧贼船百三十五艘,輒敕付廷尉禁推。”
《漢語大詞典》:推讨(推討)
推究探讨。宋书·志序:“今以 班固 、 马彪 二志, 晋 宋 《起居》,凡诸记註,悉加推讨,随条辨析,使悉该详。”
分類:推究探讨
《漢語大詞典》:格竹
指 明 王守仁 就竹子推究事物原理之事。 明 钱德洪 《王文成公年谱》:“二十一岁在 越 ……是年为 宋 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 龙山公 于京师徧求 考亭 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麄,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清 魏源 《王文成公赞》:“ 朱子 格物何曾教人格竹,此亦《语録》之一病。” 严复 《救亡决论》:“前 明 姚江 王伯安 ,儒者之最有功业者也,格窗前一竿竹,七日病生。”
《漢語大詞典》:揆格
谓对客观事物的量度推究。隋书·天文志上:“ 王蕃 所考,校之前説,不啻减半。虽非揆格所知,而求之以理,诚未能遥趣其实,盖近密乎?”
《漢語大詞典》:斸山觅玉(劚山覓玉)
喻深入推究,求得事物真谛。 明 吕坤 《答孙冢宰立亭论格物第二书》:“如披沙拣金,劚山觅玉,不格到十分真处,怎知到十分至处?”
《漢語大詞典》:铢称寸量(銖穪寸量)
形容极精细地衡量、推究。 明 唐顺之 《与王龙溪郎中书》:“以尹之所乐者, 尧 舜 之道也,而秪銖穪寸量於一介取予之间,若硜硜小人然者,何也?”
《國語辭典》:问羊知马(問羊知馬)  拼音:wèn yáng zhī mǎ
先打听羊的价钱,即可推知马的价钱。比喻从侧面推敲以得知事实真相。南朝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问羊知马,钩距兼设。」也作「问牛知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