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比讽(比諷)
(1).以“比”的艺术手法进行讽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韩翃:“比讽深於 文房 ,筋节成於 茂政 ,当时盛称焉。”
(2).谓咏诗。 宋 曾巩 《九月九日》诗:“献酬兴未薄,比讽思犹骋。”
《漢語大詞典》:兴谕(興諭)
指诗歌创作手法的兴与比。 唐 白居易 《读谢灵运诗》诗:“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諭。” 章炳麟 《辨诗》:“故温雅以广文,兴諭以尽意。”
《國語辭典》:推拿  拼音:tuī ná
筋骨损伤时,以手推之,或以手指提拿患处,而使其复原的方法,称为「推拿」。
《國語辭典》:直喻  拼音:zhí yù
譬喻法中以「如」、「像」为喻词的修辞方式。如:「马路如虎口」。
《国语辞典》:揉弦  拼音:róu xián
弦乐器演奏时,丝弦产生颤音的手法。左手按弦时,指尖在弦上来回滚动,使弦连续产生一松一紧的变化,所发出的乐音,则带有均匀的颤动。这种手法即称为「揉弦」。
《国语辞典》:偷拍  拼音:tōu pāi
1.暗中拍摄的行为。如:「这间谍潜入档案室,偷拍了许多重要资料。」
2.一种刻意安排、不为人知的拍摄手法。如:「这部影片多处利用偷拍手法,画面显得特别自然真实。」
《國語辭典》:惯技(慣技)  拼音:guàn jì
时常用的方法、手段。如:「这种作案手法是他的惯技。」
分類:经常手法
《漢語大詞典》:比体(比體)
通篇运用“比”的表现手法写成的诗歌,叫“比体”。比体诗表面上说的是一件事,而暗里却指另一件事。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一:“及 玉谿生 《锦瑟》一篇,皆比体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古人作诗,本来有个比体,我何妨借件别事,也作个比体诗呢。”
《漢語大詞典》:鄙争
谓用不正当的手法争夺。荀子·儒效:“比周,而誉俞少;鄙争,而名俞辱。”
《漢語大詞典》:买弄(買弄)
(1).玩弄手法。《元典章·户部十二·户役》:“﹝ 江西路 府州县差设里正主首官吏人等﹞那上攒下买弄,以为奇货,大为民害。”
(2).卖弄,有意显示。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三:“对文字的许多禁忌,是 朱元璋 自卑心理的一面,相反的一面却表现为买弄出身。”
《漢語大詞典》:象徵
1.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意义。《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它象征着和平,它象征着幸福,象征着劳动的光辉。”
2.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正如 中国 戏上用四个兵卒来象征十万大军一样。”
3.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冰心 《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十)》:“在此却是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的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百合花,那是我们的爱情的象征。”
4.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如 鲁迅 的小说《药》的结尾,以 夏瑜 坟上的花圈象征革命的前景或希望。
5.迹象;特征。 叶紫 《丰收》:“火样的太阳,将宇宙的存在都逗引得发了暴躁。什么东西,在这个时候,也都现出了由于热而枯萎的象征。”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浑身上下,最带着艺术家的象征的,是她那对永远如在梦中的迷茫的眼光。”
《漢語大詞典》:石中美
寓言游戏文章中以拟人手法给陶制炊器所起的姓名。语本 宋 苏轼 《温陶君传》:“ 石中美 ,字 信美 , 中牟 人也……生乎土,成乎水,而变乎火。坎以輮之,坤以布之,釜以熟之,口以内之,腹以藏之,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
《国语辞典》:弹针(弹针)  拼音:tán zhēn
一种中医针灸针刺手法。其方法是在针刺入体内后用指头轻弹针柄,使针体的下部出现轻度震动。
《国语辞典》:两面刀(两面刀)  拼音:liǎng miàn dāo
比喻阴险狡猾,善耍两面手法。《金瓶梅》第二○回:「他自吃人在他根前那等花丽狐哨,乔龙画虎的两面刀哄他,就是千好万好了。」
《漢語大詞典》:逸利
谓以不正当的手法谋取利益。 宋 苏舜钦 《〈先公墓志铭〉序》:“公六居内外,计未尝建言聚歛,有语逸利者輒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