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侵略战争(侵略戰争)
以掠夺和奴役他国人民为目的而进行的战争。一切侵略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漢語大詞典》:南方八省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坚持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反对国民党军进攻的游击战争。1934年8月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陆续退出长江南北各个苏区进行长征。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的统一领导下,紧密依靠群众,以公开与隐蔽、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取得反“围剿”、“清剿”的胜利,牵制大量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的行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投入抗日战争。
《漢語大詞典》:人民战争(人民戰争)
(1).无产阶级领导的以人民军队为骨干、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战争。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这就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一章:“人民战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个法宝!”
(2).比喻有较多人参加的行动或规模较大的群众运动。 刘厚明 《黑箭》:“ 佟老师 说:‘这还得了!打一场追查小偷的人民战争吧!’”如:再打一场夺取秋季丰收的人民战争。
《漢語大詞典》: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援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保卫本国安全而进行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7月,以美国军队为主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并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于19日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军。同时,在国内掀起了抗美援朝的群众运动。1950年10月25日至次年6月10日为运动战阶段,经过五次战役,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由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1951年6月中旬至1953年7月27日为阵地防御战阶段,粉碎敌军的多次进攻和“绞杀战”、细菌战等,迫使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漢語大詞典》:解放战争
被压迫的民族或阶级为了争取解放而进行的战争
从1945—1949中国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國語辭典》:干戈  拼音:gān gē
1.泛指武器。《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2.比喻兵事、战乱。《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文选。陆机。辩亡论上》:「齐民免干戈之患,戎马无晨服之虞。」
《國語辭典》:兵马(兵馬)  拼音:bīng mǎ
1.士兵和武力装备,泛指军队。如:「兵马生活二十年」《水浒传》第一○七回:「自此卢俊义等无南顾之忧,兵马长驱直入。」《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鼓楼坡来了大众的兵马,不计其数。」
2.借指战争。如:「兵马倥偬」。宋。陈与义 送人归京师诗:「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國語辭典》:甲兵  拼音:jiǎ bīng
1.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韩非子。十过》:「府无储钱,库无甲兵。」
2.武装的士兵。亦泛指军队。《荀子。王制》:「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南史。卷六○。列传。傅昭》:「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也称为「甲士」、「甲卒」。
3.战争、战乱。《左传。哀公十一年》:「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唐。杜甫 诗二首之二:「甲兵年数久,赋敛夜深归。」
《國語辭典》:兵戈  拼音:bīng gē
兵器。泛指战争。唐。杜甫〈次空灵岸〉诗:「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
《國語辭典》:兵火  拼音:bīng huǒ
战争。如:「兵火连天」。
《國語辭典》:兵革  拼音:bīng gé
兵器及甲冑等军械装备。亦引申指军事、战争等有关的事物。唐。杜甫〈羌村〉诗三首之二:「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三国演义》第三二回:「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
《漢語大詞典》:战伐(戰伐)
征战;战争。史记·龟策列传:“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三国志·魏志·辛毗传:“连年战伐,而介胄生蟣蝨。” 唐 杜甫 《阁夜》诗:“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元 马致远 《汉宫秋》楔子:“四海平安絶士马,五穀丰登没战伐。” 朔望 《英雄碑前的花朵》诗:“当年随战伐,何日命干城。”
分類:征战战争
《國語辭典》:兵甲  拼音:bīng jiǎ
1.兵器和盔甲。指军队装备。《孟子。离娄上》:「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
2.战争。《战国策。燕策二》:「闲于兵甲,习于战攻。」
《漢語大詞典》:戈矛
(1).戈和矛。亦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汉 张衡 《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繽纷。”后汉书·孔融传:“ 建安 元年,为 袁谭 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餘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 融 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清 顾炎武 《广昌道中》诗之一:“出车日轔轔,戈矛接江裔。”
(2).武士;军队。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此府雄且大,腾凌尽戈矛。”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喒嘱付您箇 张子房 莫愁。看 英布 统戈矛,今番不是强夸口。”
(3).战争;冲突。 唐 王昌龄 《箜篌引》:“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 班超 定远侯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雨意云情不遂谋,心中谁信起戈矛。” 清 孙枝蔚 《讥老翁》诗:“岂无贫亲戚,视之若赘瘤。还闻骨肉间,往往生戈矛。”
《國語辭典》:白刃  拼音:bái rèn
雪亮的利刃。亦泛指刀剑。《礼记。中庸》:「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史记。卷一二七。褚少孙补日者列传》:「以官为威,以法为机,求利逆暴:譬无异于操白刃劫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