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降魔
佛教语。相传 释迦牟尼 在成佛前,曾与魔王进行激烈斗争,并取得胜利。佛教史上称为“降魔”。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后常用作降服妖魔的典故。 宋 王安石 《南乡子》词:“作么有疏亲?我自降魔转法轮。” 元 王恽 《番禺权》诗:“笑挥堪解虎,静倚可降魔。”《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且住,且住!你去未得。吾有法宝,未曾传与汝。道童,与吾取过降魔太阿神光宝剑来。”
《國語辭典》:佛果  拼音:fó guǒ
佛的果位。隋。炀帝〈天台设斋愿文〉:「下度众生,上求佛果。」
《漢語大詞典》:受记(受記)
(1).亦作“ 受纪 ”。指接受祭享。汉书·司马迁传:“五年而当 太初 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记。”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以元新改,立明堂,朝诸侯及郡守受正朔,各有山川之祀,故曰诸神受记。” 明 唐顺之 《观中州进贺长至表笺恭述时寓信阳》诗:“诸神将受纪,四海共迎祥。”
(2).佛教语。称佛记弟子来生因果及将来成佛之事为记别,接受记别,叫做受记。 唐 李邕 《嵩岳寺碑》:“密意所传称十方之首,莫不佛前受记,法中出家。”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长老知是 范道 要求受记,故此昼夜啼哭。”《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佛经上常説:‘受记成佛。’你能受记,就能成佛;你不受记,就不能成佛。”
《國語辭典》:法宝(法寶)  拼音:fǎ bǎo
1.佛教用语。指诸佛、菩萨的教法。为三宝之一。《五灯会元。卷一。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于诸宝中,法宝为上。」
2.僧家所用的衣钵、锡杖等,也称为「法宝」。
3.比喻具有神奇功效的宝物。
《國語辭典》:授记(授記)  拼音:shòu jì
佛教用语:(1)一种佛经的体裁。为十二分教之一。指记载佛回答有关弟子等人死后往生何处的经典。(2)佛对某菩萨预言其未来成佛之事,称为「授记」。《放光般若经》卷三:「舍利弗问须菩提,言:『诸有住是三昧者,为已从过去诸佛授记已耶?』」
《國語辭典》:真际(真際)  拼音:zhēn jì
佛教用语。指现象的本质。《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荫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曜慧日于康衢则重昏夜晓。」
《国语辞典》:愿行(愿行)  拼音:yuàn xìng
为了成佛而起的誓愿和修行。《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二:「无上菩提甚难可得,非多愿行无容得成。」
《国语辞典》:道分  拼音:dào fen
修道成佛的缘分。《西游记》第一七回:「这孽畜占了这座山洞,却是也有些道分。」
《漢語大詞典》:记别(記别)
亦作“ 记莂 ”。 佛教语。指佛为弟子预记死后生处及未来成佛因果、国名、佛名等事。《菩萨处胎经·诸佛行齐无差别品》:“佛復告菩萨 摩訶萨 :汝等欲见如来神力,化不思议道,法性纯熟,无男无女,善权义説,受女人身,无佛记别,魔释梵王无真实相,汝等欲知此四众者受别成佛乎?”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尔时 那罗延 菩萨语 浄威 力士:‘汝住何法得无生忍而受记别?’ 浄威 答言:‘我以生起诸凡夫法得受记别。’” 南朝 梁简文帝 《善觉寺碑铭》:“已於 恒 沙佛所,经受记莂。” 隋炀帝 《重与智者请义书》:“ 南岳禪师 ,亲所记莂,説法第一,无以仰过。” 清 汪琬 《〈洞庭诗稿〉序》:“ 鐙公 本儒家子,少读书知名,长而遯之释氏。徧参尊宿,遂受记莂,为曹洞家(宗)大师。”
《國語辭典》:觉道(覺道)  拼音:jué dào
感觉到。《水浒传》第四回:「俺好些时不曾拽拳使脚,觉道身体都困倦了。」《西游记》第七三回:「觉道撞的头痛,急伸手摸摸,把顶梁皮都撞软了。」
《漢語大詞典》:佛种(佛種)
佛教谓成佛之因。《华严经·明法品》:“復次於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 南朝 梁 沈约 《述僧设会论》:“此法既冥,则僧非佛种,佛种既离,则三宝坠于地矣。”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菩萨所行名为佛种。”
分類:佛教成佛
《漢語大詞典》:九劫
(1).谓成佛所经历的漫长劫难。 南朝 梁 沈约 《释迦文佛像铭》:“能仁奚感,将唯妙法。驻景上天,降生右脇。始出四门,终超九劫。”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忘身论》:“昔王子投身,功踰九劫;刳肌贸鸟,骇震三千。”生经·堕珠著海中经:“我等世尊,从无数劫精进不懈,不拘生死五道之患……超越九劫,自致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2).指 释迦 成佛的现在世。相传 释迦 于住劫(分二十小劫)中的第九劫(即现在世)成佛。法苑珠林卷十三:“十一劫是未来,八劫是过去,今 释迦佛 当第九劫内成佛。”参见“ 中劫 ”。
《漢語大詞典》:中劫
佛家的宏观时间概念之一。相当于世界产生、发展、衰朽、灭亡(成、住、坏、空)中的一个阶段。即二十小劫或四分之一大劫。见大智度论法苑珠林卷三:“此中一减一增,十八增减,合二十中劫。”
《漢語大詞典》:三祇
“三大阿僧祇”的略语。佛教指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三个漫长阶段。阿僧祇,梵文的音译,意为旷大劫,无数长时。《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此菩萨位超十地,果满三祇;十号将圆,一生成道。” 唐 慧净 《杂言》诗:“三祇不倦陵二车,一足忘劳超九数。”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归依佛,弹指越三祇。”
《漢語大詞典》:悬记(懸記)
指佛遥记修行者未来证果、成佛的预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 阿难 弟子 末田底迦罗汉 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脱,闻佛悬记,心自庆悦,便来至此。”后亦泛指预言。 清 钱谦益 《赠程穆倩序》:“凡吾所言者,皆异人悬记之所未及。”
《漢語大詞典》:佛位
成佛证果之位。 元 吴莱 《三朝野史》:“人皆谓 弥远 是佛位中人。”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所以接着就有《如来性起品》,叙述达到佛位以后所应作的事情,即怎样进行教化。”
分類:成佛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