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征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徵集
1.召集。后汉书·韦彪传:“徵集名儒,大定其制。”《元典章·诏令·登宝位诏》:“先帝奄弃天下,勋戚元老咸谓大寳之承既有成命,非与前圣宾天而始徵集宗亲设所宜立者比。” 清 曾国藩 《何君殉难碑记》:“至 霍山 ,徵集溃兵团勇三千餘人。”
2.征求收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及 宣 成 二帝徵集小学, 张敞 以正读传业, 扬雄 以奇字纂训。”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每月或每季征集作品,精选之后,出一期刊。” 袁鹰 《悲欢·故乡夜话》:“到这时,故居的那位同志才收回冷冷的眼神,告诉我现在正征集总理遗物,但线索不多。”
《國語辭典》:徵文  拼音:zhēng wén
1.公开徵求文章。如:「徵文启事」、「徵文活动」。
2.取證于典籍史料的记载。《宋书。卷一六。礼志三》:「礼记残缺之书,本无备体,折简败字,多所阙略。正应推例求意,不可动必徵文。」清。连横〈台湾通史序〉:「郭公夏五,疑信相参,则徵文难。」
《漢語大詞典》:预分(預分)
(1).正式分配前先分配一部分。 吉学霈 《要不准的数学》:“这天晚上,他计算‘夏季预分’一下干到午夜一点钟。” 李準 《马小翠的故事》:“秋天,县里开秋季预分会议,社里叫 马小翠 去参加。” 白危 《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在麦收以前,它必须做好第一次预分的准备工作,保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庄员都能增加收入。”
(2).正式分配前,为了征求意见而进行的初步分配。如:住房预分方案。
《漢語大詞典》:博咨
谓广泛征求意见。 元 姚燧 《浙西廉访副史潘公碑》:“剖白羣疑,商订时才,自其口出,人所畏缩,皆身任为,无少顾让,然不专己,博咨之人。” 明 唐顺之 《答翁东厓总制》:“公广询而博咨之,使文武长材尽在幕下。”
《國語辭典》:徵召  拼音:zhēng zhào
徵求召集。《汉书。卷九。元帝纪》:「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證案,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警世通言。卷六。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听得杨得意举荐司马相如,蒙朝廷徵召去了。」
《國語辭典》:应徵(應徵)  拼音:yìng zhēng
参加各种徵选。如:「这次参加应徵的有三百多人,不过只录取五名。」
《國語辭典》:徵集  拼音:zhēng jí
1.召集。《后汉书。卷二六。韦彪传》:「徵集名儒,大定其制。」
2.及龄男子经徵兵检查合格中签者,县(市)政府填发徵集令,限其准时到达指定地点报到入营,称为「徵集」。
《國語辭典》:徵募  拼音:zhēng mù
徵召、募集。如:「该国首都被敌军包围,各地方官紧急徵募士兵,前往驰援。」
《國語辭典》:徵询(徵詢)  拼音:zhēng xún
徵求询问。如:「这件事必先徵询他的意见,然后再作决定。」
《漢語大詞典》:县购(縣購)
悬赏征求。史记·刺客列传:“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
分類:悬赏征求
《國語辭典》:徵稿  拼音:zhēng gǎo
徵求稿件。如:「本报文艺版徵稿,稿费从优,欢迎读者踊跃投稿。」
《漢語大詞典》:谕咨(諭咨)
征求意见,询问谋谟。后汉书·班固传下:“屡访羣儒,諭咨故老。” 李贤 注:“諭,告;咨,謨也。”
《漢語大詞典》:挂秦金
高价征求对文章的意见。 唐 李峤 《市》诗:“徒知观 卫 玉,詎肯挂 秦 金?”参见“ 一字千金 ”。
《國語辭典》:一字千金  拼音:yī zì qiān jīn
秦代吕不韦集门客撰《吕氏春秋》,书成,悬于国门,称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典出《史记。卷八五。吕不韦传》。后遂以一字千金比喻文辞精当,价值极高。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这个办书的事情,不是外行人知道的。并且文章价值,有甚一定,古人一字千金,尚且肯出。」也作「一字值千金」。
《國語辭典》:意见箱(意見箱)  拼音:yì jiàn xiāng
供众人投递书面意见的信箱。
《漢語大詞典》:徵稿
按某一要求征求文稿作品。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 张英雄 新近给我一信,又有《文学导报》征稿之印刷品寄来。” 闻一多 《龙凤》:“前些时接到一个新兴刊物负责人一封征稿的信,最使我发生兴味的是那刊物的新颖命名--《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