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小子  拼音:xiǎo zǐ
1.对年幼者的称呼。《书经。酒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自称的谦词。《书经。顾命》:「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当于兄长处极力举荐。」
3.职官名。掌管祭祀时的相关事宜。《周礼。夏官。小子》:「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殽肉豆,而掌珥于社稷,祈于五祀。」
《國語辭典》:小子  拼音:xiǎo zi
1.男孩子。《红楼梦》第四九回:「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
2.僮仆、奴仆。如:「雇一个使唤的小子。」《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到初八早上,把这两顶旧头巾叫两个小子带在头上,抱著篮子到贡院前伺候。」
3.对人轻慢或戏谑的称呼。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爽与司马太傅饮酒。太傅醉,呼王为『小子』。王曰:『亡祖长史,与简文皇帝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俪二宫。何小子之有?』」《三国演义》第三三回:「袁谭小子,反覆无常,吾难准信。」
《國語辭典》:茅茨  拼音:máo cí
用茅草盖的屋子。唐。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大宋宣和遗事。亨集》:「便如唐尧土阶三尺,茅茨不剪。」也作「茆茨」。
《國語辭典》:夫妇(夫婦)  拼音:fū fù
1.夫妻。《易经。序卦》:「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汉。班固〈西都赋〉:「四海之内,更造夫妇。」
2.匹夫匹妇、平民男女。《礼记。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韩非子。五蠹》:「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智之论,则其于治反矣。」
《國語辭典》:匹夫  拼音:pǐ fū
1.平民、百姓。《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2.一个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3.贱称对方。多用于责骂之词。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兀的是谁家一个匹夫,畅好是胆大心粗。」《三国演义》第五回:「孙坚披烂银铠,裹赤帻,横古锭刀,骑花鬃马,指关上而骂曰;『助恶匹夫,何不早降!』」
《漢語大詞典》:鸡豚(雞豚)
(1).鸡和猪。古时农家所养禽畜。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来忧御魑魅,归愿牧鸡豚。” 明谢谠《四喜记·寻乐江村》:“鸡豚早秋敛,盆醪自酣。”
(2).指平民之家的微贱琐事。语出《礼记·大学》:“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郑玄 注:“畜马乘,谓以士初试为大夫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鸡豚牛羊,民之所畜养以为利者也。”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 寅 夙遭哀閔,室无强亲,计盐米,图婚嫁,察鸡豚,持门户。”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其讲官学士,左经右史,鲜有志温饱,察鸡豚。”
《國語辭典》:草莱(草萊)  拼音:cǎo lái
1.荒地的杂草。《孟子。离娄上》:「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树木参天,草莱遍地。」
2.田野。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一言分圭爵,片善辞草莱。」
3.未出仕为官者。唐。李商隐 漫成五章五首之四:「不妨常日饶轻薄,且喜临戎用草莱。」
《國語辭典》:民生  拼音:mín shēng
1.人民的天性。《书经。君陈》:「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唐。孔颖达。正义:「惟民初生自然之性皆敦厚矣。」
2.人民的生计。如:「民生议题向来都是施政的重点所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
《國語辭典》:庶人  拼音:shù rén
平民、百姓。《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三国演义》第七八回:「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无不惧孤。」
《國語辭典》:旅食  拼音:lǚ shí
1.古代尚未正式受禄的官员。《仪礼。燕礼》:「士旅食者,立乎门西东上。」
2.寄食他乡作客。有客处的意思。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升之禄。」宋。戴复古 秋夜旅中诗:「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國語辭典》:短衣  拼音:duǎn yī
短的服装,非儒者的衣服。《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传》:「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唐。司马贞。索隐:「孔文祥云:『短衣便事,非儒者衣服。高祖楚人,故从其俗裁制。』」
《國語辭典》:野服  拼音:yě fú
乡居朴素的服装。《礼记。郊特牲》:「草笠而至,尊野服也。」《儒林外史》第八回:「蘧太守也换了葛巾野服,拄著天台藤杖,出来陪坐。」
《國語辭典》:麻衣  拼音:má yī
1.麻布制作的衣服,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时穿著的常服。也是平民平时衣著。《诗经。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唐。杜甫 前苦寒行二首之二:「楚人四时皆麻衣,楚天万里无晶辉。」
2.古时丧服。《礼记。间传》:「又期而大祥,素缟麻衣。」
《國語辭典》:深衣  拼音:shēn yī
一种古代服装。上下衣裳相连,长及脚踝,男女皆可穿。有些妇女的深衣衣襟接得很长,穿时可缠绕数次。《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元。袁士元 北门团练贝子美诗:「过客多怜我,深衣不称身。」
《國語辭典》:麻衣相法  拼音:má yī xiàng fǎ
五代、宋时,麻衣道者所流传下来的相术,后世有麻衣法、麻衣术、麻衣相,皆依托为名。也称为「麻衣神相法」。
《國語辭典》:草茅  拼音:cǎo máo
1.杂草。《楚辞。屈原。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2.閒居不做官的人的谦称。《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赞曰》:「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宪章者。」
3.山野乡间。《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孙程传》:「臣生自草茅,长于宫掖。」《孤本元明杂剧。卓文君。第二折》:「小生草茅,复姓司马。」
《國語辭典》:市人  拼音:shì rén
市民。汉。刘向《新序。卷一。杂事》:「鲁有沈犹氏者,旦饮羊饱之,以欺市人。」《文选。陆机。五等论》:「虽复时有鸠合同志以谋王室,然上非奥主,下皆市人。」
《國語辭典》:平人  拼音:píng rén
1.平民、百姓。《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诏赦除建武以来诸犯妖恶,及马、窦家属所被禁锢者,皆复之为平人。」
2.无罪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八:「那有这事!这不撞著拐子,就撞著强盗了。不可冤屈了平人!」《红楼梦》第六二回:「若犯出来,他心里已有稿子,自有头绪,就冤屈不著平人了。」
3.没病的人。《黄帝内经素问。卷五。平人气象论》:「平人者,不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