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细民(細民)  拼音:xì mín
1.小民,普通百姓。《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虽在细民,且知其安。」《大宋宣和遗事。元集》:「细民不胜愁苦,至有鬻妻卖子者不能偿。」
2.见识浅陋、器量狭小的人。《庄子。庚桑楚》:「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閒。」
《國語辭典》:庶民  拼音:shù mín
平民、百姓。《礼记。大传》:「庶民安,故财用足。」《三国演义》第六回:「即日罢杨彪、黄琬、荀爽为庶民。」也称为「庶黎」、「庶众」。
《國語辭典》:徒步  拼音:tú bù
1.步行。《文选。李陵。答苏武书》:「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也作「徒行」。
2.比喻平民百姓。《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
《國語辭典》:闾巷(閭巷)  拼音:lǘ xiàng
街巷。唐。王维〈桃源行〉:「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國語辭典》:黔首  拼音:qián shǒu
黎民、老百姓。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倡白莲以惑黔首,抹红粉以溷朱颜。」
《國語辭典》:齐人(齊人)  拼音:qí rén
1.齐国人。《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2.集合众人。《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一夜谁敢安眠,一到五更,听到外面齐人。」
《國語辭典》:齐民(齊民)  拼音:qí mín
平民、百姓。《庄子。渔父》:「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史记。卷三○。平准书》:「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國語辭典》:草泽(草澤)  拼音:cǎo zé
荒野、穷僻之地。亦指乡野民间。《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原宪传》:「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七》:「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國語辭典》:白丁  拼音:bái dīng
1.平民。《隋书。卷三七。李穆传》:「既而大悦,谓公主曰:『李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也称为「白民」。
2.属军籍的壮丁。《宋书。卷八四。邓琬传》:「琬遣龙骧将军廖琰率数千人,并发庐陵白丁攻袭。」
3.文盲,不识字的人。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漢語大詞典》:白徒
(1).未经训练的兵卒;临时征集的壮丁。管子·七法:“以教卒练士击敺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汉书·邹阳传:“今 吴 楚 之王练诸侯之兵,敺白徒之众,西与天子争衡, 济北 独底节坚守不下。” 颜师古 注:“白徒,言素非军旅之人,若今言白丁矣。” 宋 叶适 《兵总论二》:“ 斡离不 始挟兵才万餘,长驱而至,莫有敌者,仓卒遣人召白徒以勤王,京师不守,则勤王之人寇掠遍天下矣。”金史·古里甲石伦传:“但敌势颇重,而往者皆新集白徒,絶无精鋭,恐不能胜。” 清 萧抡 《宝山田若谷明府钧团练乡勇》诗:“只愁白徒不习战,勇怯相半难从征。”
(2).佛教对俗人的称呼。僧衣黑色,故称俗人为“白徒”。 南朝 宋 何承天 《与宗居士书》:“ 冶城 慧琳道人 作《白黑论》,乃为众僧所排摈,赖蒙值明主善救,得免波罗夷耳。既作比丘,乃不应明此,白徒亦何为不言?”
(3).指不出家的徒弟。《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僧尼十餘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男僧得收白徒,女尼得收养女,白徒养女不入户籍,免除一切课役。”
(4).指不学无术之徒。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國語辭典》:布褐  拼音:bù hé
1.粗布衣。《宋史。卷四五九。隐逸列传下。苏云卿》:「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
2.平民。唐。王维〈献始兴公〉诗:「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清。方苞〈书杨维斗先生传后〉:「以其后事徵之,死于布褐而无闻焉者十之三。」
《國語辭典》:布素  拼音:bù sù
形容穿著朴素。《宋史。卷四三○。道学传四。李燔传》:「燔处贫贱患难若平素,不为动,被服布素,虽贵不易。」
《漢語大詞典》:阎闾(閻閭)
(1).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晋书·刘颂传》:“今阎閭少名士,官司无高能,其故何也?”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七:“ 伊 雒 遶街巷,鸳鸯飞阎閭。” 宋 苏辙 《青词·高安》之三:“乃者火焚阎閭,势极炽猛。”
(2).借指平民。资治通鉴·陈长城公祯明二年:“﹝ 陈叔寳 ﹞恣溪壑之欲,劫夺阎閭,资产俱竭,驱逼内外,劳役弗已。”
《國語辭典》:白衣人  拼音:bái yī rén
1.穿白衣服的人。如:「夜空里只见一白衣人飞奔而去!」
2.平民。参见「白衣」条。
《國語辭典》:白衣  拼音:bái yī
1.白色的衣服。《礼记。月令》:「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2.古时未做官的人穿著白色的衣服,后用来称无功名的人或平民。《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公孙弘。太史公曰》:「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也作「白民」、「白丁」、「白身」。
3.古童仆穿著白衣,故称僮仆为「白衣人」。《汉书。卷七二。龚胜传》:「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唐。颜师古。注:「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4.佛教称呼在家的世俗之人为「白衣」。《维摩诘所说经。卷上》:「虽为白衣,奉持沙门。」
《漢語大詞典》:老民
(1).老百姓。魏书·司马衍传:“ 侃 怒曰:‘使君前云不忧无士众及粮食也,唯欲得老民为主耳。’”
(2).指年老的平民。 宋 陆游 《老民》诗:“老民无一事,终日卧柴扉。” 清 钱谦益 《徐大于王闻诏枉诗见贺奉答》之二:“敢言身退如迂叟,却喜人呼作老民。”
《漢語大詞典》:凡庶
平民;平常人。《汉书·王莽传上》:“僮奴衣布,马不秣穀,食饮之用,不过凡庶。”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唐 康骈 剧谈录·真身:“若凡庶者身贱名微,德不及远,其教不出於闺门,其言不行於僕妾。”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岂伊凡庶,可测高深?”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八:“彼诸儒博士者,过於尊圣贤而疏於察凡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