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托想(託想)
寄托意想。 南朝 梁 沈约 《〈佛记〉序》:“或凭人以言,託想成梦,尤难信晓,一无所録。” 唐 彦琮 《福田论》:“託想追於旧踪,倾心翫於遗法。”
《漢語大詞典》:寄象
(1).古时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达其志,通其欲’者,谓帝王立此传语之人,晓达五方之志,通达五方之欲,使相领解。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谬,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则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译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郑道子 《神不灭论》:“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传心,粗举其证,庶鉴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
《漢語大詞典》:托踪
见"托踪"。
《国语辞典》:游仙诗(游仙诗)  拼音:yóu xiān shī
旧时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个人怀抱或象徵人世际遇的诗歌。晋代何劭、郭璞皆有〈游仙〉诗。
《漢語大詞典》:寓思
寄托的情思。 前蜀 韦庄 《春愁》诗:“寓思本多伤,逢春恨更长。”
分類:寄托情思
《漢語大詞典》:寄孥
寄托妻子和儿女。国语·郑语:“君若以 周 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 韦昭 注:“妻子曰孥。”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乍容身於 白社 ,亦寄孥於 伯通 。”
《国语辞典》:寄望  拼音:jì wàng
寄托期望。如:「待她好是应该的,我从不寄望有任何回报。」「这家百货业者寄望周年庆的人潮能挽救公司业绩。」
分类:寄托期望
《漢語大詞典》:托音
寄托音信。 三国 魏 曹植 《愍志赋》:“窃托音於往昔,迄来春之不从。思同游而无路,情壅塞而靡通。”
分類:寄托音信
《漢語大詞典》:托慕(託慕)
谓寄托仰慕、向往之情。 晋 潘岳 《西征赋》:“犹犬马之恋主,窃託慕於闕庭。” 南朝 梁 沈约 《游沈道士馆》诗:“鋭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之南徐州刺史辞阙表》:“今便奉官外甸,卷迹 徐州 ,託慕宸严。”
《國語辭典》:幽门(幽門)  拼音:yōu mén
胃下端与十二指肠相通的部分,周围有环状的括约肌,可控制食物进入肠的速度。
《國語辭典》:寄怨  拼音:jì yuàn
1.借他人之手以报己怨。《战国策。齐策五》:「寄怨而诛不直,微用兵而寄于义,则亡天下可跼足而须也。」
2.借公事以泄私愤。《宋史。卷三七八。綦崇礼传》:「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诏命数百篇,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
《漢語大詞典》:琴绪(琴緒)
琴声所寄托的思绪。 南朝 宋 王僧达 《祭颜光禄文》:“流连酒德,啸歌琴绪。”
《漢語大詞典》:托喻
1.亦作"托谕"。
2.谓借他物寄托要表明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托思
寄托思念。
《漢語大詞典》:荣寄(榮寄)
光荣的寄托。指重任。 唐 皎然 《赠李中丞洪》诗:“深沉閫外略,奕世当荣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