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52,分6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文武
官吏
执事
五更
使臣
翰林
差遣
青衫
员外
冠盖
使节
白衣
中朝
官舍
屯田
《國語辭典》:文武  拼音:wén wǔ
1.文才与武艺。《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朱云》:「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新唐书。卷九八。列传。王圭》:「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
2.文臣和武将。《三国演义》第四回:「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西游记》第一二回:「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满朝的文武,无不奉行。」
3.文德教化和武备防禦。《史记。卷一一九。循吏列传。序》:「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4.周文王与武王的合称。《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唐。白居易〈新乐府。八骏图〉:「周从后稷至文武,积德累功世勤苦。」
《漢語大詞典》:文武火
用于烧煮的文火与武火。文火,火力小而弱;武火,火力大而猛。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山丈》诗:“鍊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 元 王祯 农书·蔴苧:“﹝毛絁布法﹞纳於热灰水内,浸湿於甑中蒸之,文武火养二三日,频频翻覷。”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其家相传服松梅丸,云取松脂,用河水浸四十九日,文武火煮,令白如餳餹,然后和乌梅地黄丸。”
分類:文火火力
《國語辭典》:官吏  拼音:guān lì
由中央或地方政府任命,从事公务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上下官吏都喜欢他,再无说话。」
《國語辭典》:执事(執事)  拼音:zhí shì
1.执行任务、担任工作。《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庄徵君复归了亚献位,执事的都复了原位。」《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贾大少爷一路观看,踱进客堂,就有执事的道婆,前来打个问讯。」
2.执掌事务的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朝之执事,亡非同类。」唐。元稹 授范季睦尚书仓部员外郎制:「乃诏执事,聿求其才,乘我有秋,大实仓廪。」
3.供使唤差遣的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4.工作、职务。《西游记》第五回:「朕见你身闲无事,与你件执事。」《红楼梦》第七四回:「馀者皆在南方,各有执事。」
5.对人的敬称。宋。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明。郑成功〈与荷兰守将书〉:「执事率数百之众,困守城中,何足以抗我军?」
《國語辭典》:执事(執事)  拼音:zhí shi
仪仗。参见「仪仗」条。《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早,传齐轿夫,也不用全副执事,只带八个红黑帽夜役军牢。」
《國語辭典》:五更  拼音:wǔ gēng
1.称长老为「五更」。古天子养老有三老五更,以父兄之礼事之。见《礼记。文王世子》。《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讲师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为老,次一人为更也。」
2.旧时以漏刻计时,从傍晚到次日清晨,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相当于自午后七时起算,每一时段,为两小时,至清晨五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也作「五夜」。
3.特指第五更,即天将亮时。《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日五更,王冕起来收拾行李,吃了早饭,恰好秦老也到。」《红楼梦》第五八回:「一日,正是朝中大祭,贾母等五更便去了。」
《漢語大詞典》:三老五更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於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 郑玄 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 郑玄 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颖达 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於辟廱。”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后汉书·明帝纪》:“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其以 祥 ( 王祥 )为三老, 小同 ( 郑小同 )为五更。”北史·魏纪三:“以 尉元 为三老, 游明根 为五更。又养国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礼。”
《國語辭典》:使臣  拼音:shǐ chén
1.奉使命往来国际间的官员。《左传。成公二年》:「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
2.宋朝称专管缉捕罪犯的武官。《水浒传》第八回:「且说两个防送公人,把林冲带来使臣房里寄了监。」《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即时差缉捕使臣马翰,跟三日内要捉钱府做不是的贼人。」
3.宫廷的乐官。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淳熙间,德寿宫龙笛色,使臣四十名,每中秋或月夜,令独奏龙笛。」
《漢語大詞典》:使臣房
宋 代缉捕武官的公事房。《水浒传》第七回:“且説两个防送公人把 林冲 带来使臣房里,寄了监。”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员外去使臣房里下了状, 滕大尹 差 王七殿直 王遵 看贼踪由。”
分類:缉捕武官
《國語辭典》:翰林  拼音:hàn lín
1.职官名。唐宋为内庭供奉之官,方技、杂流,亦待诏翰林。明清则为进士朝考后,得庶吉士的称号。
2.形容文翰之多如林。《文选。扬雄。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
《漢語大詞典》:翰林学士(翰林學士)
官名。 唐玄宗 开元 初以 张九龄 、 张说 、 陆坚 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 德宗 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内相”之称。 唐 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 北宋 翰林学士仍掌制诰。 清 代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清 末复置翰林学士,仅备侍读学士的升迁。
《國語辭典》:差遣  拼音:chāi qiǎn
1.派遣。《魏书。卷三一。于栗磾传》:「须旧羽林虎贲执仗出入,领军可为差遣。」《文明小史》第二回:「营里派的兵丁,亦都齐集店中,听候差遣。」也作「差使」。
2.原为旧时官场中临时委任的官职,后亦泛指事情、职务。《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若是蔺氏有甚差遣,无不遵依停当。」也作「差使」、「差事」。
《國語辭典》:青衫  拼音:qīng shān
1.青色的衣服。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亦指便服。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宋。陆游 木兰花。三年流落巴山道词:「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也称为「青衣」。
2.国剧中的角色。大都穿著黑色衣服,故称为「青衫」。多是扮演贞静端庄的贤淑女子,表情稳重,偏重唱工。也称为「青衣」、「衫子」。
《國語辭典》:青衣  拼音:qīng yī
1.青色的衣服。古代低阶文官或卑贱者所穿的衣服。也称为「青衫」。
2.便服。如:「青衣小帽」。《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换了一身青衣,教一个丫鬟随了。」也称为「青衫」。
3.春服。《礼记。月令》:「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
4.婢女。《三国演义》第八回:「少顷,二青衣引貂蝉艳妆而出。」《红楼梦》第六八回:「只得遣人去贾府传旺儿来对词。青衣不敢擅入,只命人带信。」
5.国剧中的角色。大都穿著黑色衣服,故称为「青衣」。多是扮演贞静端庄的贤淑女子,表情稳重,偏重唱工。也称为「青衫」、「衫子」。
《國語辭典》:员外(員外)  拼音:yuán wài
1.职官名。员外郎的简称。参见「员外郎」条。
2.旧称财主、富豪等为「员外」。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不是什么员外,俺们这里有几贯钱的人,都称他做员外,无过是个土财主,没品职的。」《水浒传》第六一回:「这李固原是东京人,因来北京投奔相识不著,冻倒在卢员外门前。」
《國語辭典》:员外郎(員外郎)  拼音:yuán wài láng
职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隋唐以后,直至明清,各部均设有员外郎,位次郎中。简称为「员外」。
《國語辭典》:冠盖(冠蓋)  拼音:guān gài
官吏的官帽服饰和车乘的顶盖。后用以称达官贵人。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國語辭典》:使节(使節)  拼音:shǐ jié
1.古时称使臣所持的符节信物。如:「汉朝苏武身负王命,手持使节出使匈奴。」
2.使者,常驻他国的外交官员,或派往国外办理事务的代表。如:「为了这项外交政策,政府打算派遣外交使节前往该国进行说明。」
《國語辭典》:白衣  拼音:bái yī
1.白色的衣服。《礼记。月令》:「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2.古时未做官的人穿著白色的衣服,后用来称无功名的人或平民。《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公孙弘。太史公曰》:「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也作「白民」、「白丁」、「白身」。
3.古童仆穿著白衣,故称僮仆为「白衣人」。《汉书。卷七二。龚胜传》:「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唐。颜师古。注:「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4.佛教称呼在家的世俗之人为「白衣」。《维摩诘所说经。卷上》:「虽为白衣,奉持沙门。」
《國語辭典》:白衣人  拼音:bái yī rén
1.穿白衣服的人。如:「夜空里只见一白衣人飞奔而去!」
2.平民。参见「白衣」条。
《國語辭典》:中朝  拼音:zhōng cháo
1.朝中。《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势不独多。」《新唐书。卷一七四。李宗闵传》:「今中朝半为党人,虽后来者,趍利而靡,往往陷之。」
2.中原地区。《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中。李邕传》:「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卷六五。十国世家。南汉世家》:「是时,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
3.泛指中国。《宋史。卷四八七。外国传三。高丽传》:「以其岁贡中朝,不敢发兵报怨。」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一:「使契丹虏主曰:『中朝党进者,真骁将也,如进辈有几?虏所以固矜者,意谓进本虏族,中国无之。』」
《國語辭典》:官舍  拼音:guān shè
1.官吏办事的场所。《后汉书。卷二七。王良传》:「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
2.官吏所住的房舍。《史记。卷九三。卢绾传》:「豨常告归过赵,赵相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馀乘,邯郸官舍皆满。」唐。王维 酬郭给事诗:「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國語辭典》:屯田  拼音:tún tián
1.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在驻扎的地区一面驻守,一面垦殖荒地,这种措施称为「屯田」。《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2.职官名。汉代工部尚书中,有屯田郎中,主管户口垦田,是屯田官的开始。晋置屯田尚书;南北朝设屯田郎;隋初称屯田侍郎;唐置屯田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属工部,掌屯田政令。至清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