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典  拼音:dà diǎn
1.大典礼、隆重的典礼。如:「国庆大典」。
2.大典籍。如《永乐大典》。
3.国家的大法。《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至于军国远图、刑政大典既道,在廊庙则理擅民宗,若乃明练庶务,鉴达治体。」
《国语辞典》:永乐大典(永乐大典)  拼音:yǒng lè dà diǎn
书名。明朝成祖敕编,聚经史子集等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按韵编排成书,王圻《续文献通考》谓一万一千一百册,缪荃荪谓一万二千册,为四库全书编修前中国典籍之最大结集,惟迭经兵火,屡有散失,民国初年由翰林院移存教育部图书馆者,仅存六十册。
《漢語大詞典》:开国大典
油画。董希文作。画面为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情景。毛泽东手持讲演稿居中,左侧有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右侧可见天安门广场上举着红旗的人群。
《國語辭典》:明堂  拼音:míng táng
1.古代天子举行大典的地方。《礼记。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文选。曹植。七启》:「赞典礼于辟雍,讲文德于明堂。」也作「翼室」。
2.打晒粮食的场地、院子。
3.堪舆家称墓前聚水的地方。
4.墓前的祭台。《后汉书。卷八一。范冉传》:「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唐。章怀太子。注:「此言明堂,亦神明之堂,谓圹中也。」
《漢語大詞典》:券台(券臺)
(1).堪与家术语。指墓前地气聚合之处。朱子语类卷九七:“今人呼墓地前为明堂,尝见《伊川集》中书为券臺,不晓所以……后见 唐 人文字,言某朝詔改为券臺。”
(2).墓前的祭台。 宋 陶谷 清异录·丧葬:“菴墓前甃石若甎表之面,方长,高不登三尺,号曰券臺。”
《國語辭典》:封禅(封禪)  拼音:fēng shàn
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称为「封」;在梁甫山除地祭地称为「禅」。秦汉时特重此礼。《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唐。李商隐〈韩碑〉诗:「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國語辭典》:上相  拼音:shàng xiàng
1.尊称宰相。或指居首位的宰相。《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陆贾》:「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侯,可谓极贵无欲矣。」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惟上相之睿哲,当草昧而经纶。」
2.照片上的容貌较本人好看。如:「你真上相,每张照片都好看。」
《國語辭典》:坛场(壇場)  拼音:tán cháng
1.古代设坛举行祭祀、盟会、拜将的场所。《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及诸祠,各增广坛场,圭币俎豆以差加之。」《汉书。卷一。高帝纪上》:「于是汉王斋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唐。颜师古。注:「筑土而高曰坛,除地为场。」
2.讲经修法的地方。唐。柳宗元〈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序〉:「佛法至于衡山及津大师,始修起律教,由其坛场而出者,为得正法。」《红楼梦》第六九回:「两边搭棚,安坛场,做佛事。」
《國語辭典》:鸡人(雞人)  拼音:jī rén
职官名。于天将亮时,作呼声以警醒百官。《周礼。春官。鸡人》:「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謼旦以嘂百官。」
分類:官名大典
《漢語大詞典》:紫坛(紫壇)
(1).以紫贝砌成的庭坛。
(2).紫色祭坛。帝王祭祀大典用。《汉旧仪》:“祭天紫坛幄帐。”《汉书·礼乐志》:“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颜师古 注:“紫坛,坛紫色也。” 唐 李白 《拟恨赋》:“握瑶图而倏昇,登紫坛而雄顾。”
(3).指道教祭坛。《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紫坛清夜醮虚皇,奎章已拜看云赐。”
《國語辭典》:九宾(九賓)  拼音:jiǔ bīn
古代朝会大典设九宾,文献说法不一:(1)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周礼。秋官。大行人》汉。郑玄。注:「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孤、卿、大夫、士也。」《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裴骃集解引韦昭注:「九宾则周礼九仪。」(2)指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刘昭注引薛综曰:「九宾谓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凡九等。」(3)九种礼宾的官员。《汉书。卷四三。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胪句传。」王先谦补注引刘攽:「宾,谓传摈之摈。九宾,摈者九人,掌胪句传。」(4)典礼宴会中陈设的文物。《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张守节正义引刘云:「设文物大备,即谓九宾。」
《漢語大詞典》:赦恩
犹恩赦。指封建王朝遇皇帝登极或其他大典而赦免罪犯。《南齐书·王融传》:“伏惟明皇临宇,普天蒙泽,戊寅赦恩,轻重必宥。”宋史·食货志上四:“甚者赦恩已蠲二税,义米依旧追索。” 元施惠《幽闺记·文武同盟》:“埋名避祸捱时运,满望取皇家赦恩,罪大弥天,其时许自新。”
《漢語大詞典》:恭谢(恭謝)
指皇帝举行的郊祭等大典。宋史·钦宗纪:“ 靖康 元年三月……癸酉,诣 景灵东宫 行恭谢礼。”《宣和遗事》后集:“是时 徽宗 正行郊祭,大臣匿边报不以闻,道是恐妨恭谢。及恭谢礼毕,方以檄书进呈 徽宗 。”
《漢語大詞典》:折俎
(1).古代祭祀、宴会时,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俎,盛牺牲的礼器。仪礼·乡饮酒礼:“宾升自西方,乃设折俎。” 贾公彦 疏:“凡解牲体之法,有全烝其豚。解为二十体,体解即此折俎是也。”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 宋 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2).引申为参与国家大典。 唐 毛杰 《与卢藏用书》:“ 杰 时在草莽,运厄穷愁,思折俎而无因,嗟扫门而不逮。”
《漢語大詞典》:中严(中嚴)
谓中庭戒备。古代帝王元旦朝会或郊祀等大典的仪节之一。隋书·礼仪志四:“ 梁 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文物充庭……侍中奏中严,王公卿尹各执珪璧入拜。” 唐 郑谷 《丞相孟夏祗荐南郊纪献十韵》:“外肃通班序,中严锡庆优。”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礼诗》之四:“綵城残月带微霜,版奏中严夜未央。”
《漢語大詞典》:五使
唐 宋 行大典时所置五官,均命大臣任之。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每南郊大礼,循 唐 制命五使。宰相为大礼使,学士为仪礼使、卤簿使,御使中丞为仪仗使,知 开封府 为桥道顿递使。”参阅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典礼·五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