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分类字锦》:蔚林
粱元帝纂要夏草曰茂草木曰蔚林
分类:
《漢語大詞典》:蚓曲
古代说传说蚯蚓夏夜能发出鸣声,其鸣声叫做蚓曲。也称“蚓笛”
《漢語大詞典》:夏种(夏種)
夏季种植农作物。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如农谚:夏种一日早,十日赶不到;夏种前后差一分,每亩少收好多斤。
《漢語大詞典》:法腊(法臘)
佛教语。比丘自出家始,每年夏季三月(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安居坐禅,称为夏腊。后因以“法腊”称比丘受戒的年数。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兴福传三·后晋东京相国寺遵诲:“﹝ 遵诲 ﹞享寿七十一,法腊五十一。”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 义浄 ﹞ 先天 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九。”参见“ 法岁 ”。
《漢語大詞典》:法岁(法歲)
佛教语。出家受戒后的僧人,每年夏天安居三月。安居毕,即增加一年的“法岁”。因以“法岁”称僧人出家的年资。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 宋 时僧家以四月十五日结制,安居刹院,不敢起单云游。建楞严会,每日诵经脩懺。朝廷降赐金帛,檀信随喜,施助无虚日。至七月十五日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
《漢語大詞典》:夏蚕(夏蠶)
夏季养的蚕。 宋 戴复古 《织妇叹》:“春蚕成丝復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宋 邢居实 《雨后出城马上作》诗:“紫椹饱黄鸝,人家夏蚕老。”
分類:
《漢語大詞典》:分龙雨(分龍雨)
即隔辙雨。夏季所降对流雨,有时一辙之隔,晴雨各异。古人以为由于龙分管不同区域的降雨使然,故谓之“分龙雨”。此种情况始出之时日, 宋 时 吴越 之俗谓在夏历五月二十日, 清 时 燕 地之俗谓在五月二十三日,即称此日为“分龙日”,亦称“ 分龙兵 ”、“ 分龙 ”。 宋 陆佃 埤雅·释天:“今俗五月谓之分龙雨,曰隔辙,言夏雨多暴至,龙各有分域,雨暘往往隔一辙而异也。”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吴 越 之俗,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日。”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二 浙 ﹞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徧,犹北人呼隔辙也。”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分龙兵》:“京师谓五月二十三日为分龙兵。”
分類:
《分类字锦》:鵙鸣(鵙鸣)
礼记仲夏之月鵙始鸣
分类:
《國語辭典》:留客雨  拼音:liú kè yǔ
连日不断的下雨,使客人无法离去。《通俗编。天文》引《陆机要览》:「昔羽山有神人与左元放共游蓟子训所,坐欲起,子训应欲留之,二日之中三雨。今呼二日三雨亦为留客雨云。」
《漢語大詞典》:夏汛
夏季汛期。 清 魏源 《秦淮镫船引》:“廿载以来江涨高,年年夏汛水平桥。” 峻青 《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这时候,夏汛虽已过去了, 潍河 里仍然泛滥着汹涌的秋天的洪水。”
分類:
《漢語大詞典》:夏雩
古代夏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诗·周颂·噫嘻序“春夏祈穀于上帝也” 唐 孔颖达 疏:“谓 周公成王 之时,春郊夏雩以祷求膏雨而成其穀实,为此祭於上帝。”
《漢語大詞典》:夏粮(夏糧)
夏季收获的粮食。如:小麦、早稻等。
《分类字锦》:看耘
韦应物 已看耘夏田。
分类:
《漢語大詞典》:午季
(1).指夏季。《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怎样制定一年的增产计划》:“午季作物……普遍施了一交底肥。”
(2).借指午季农作物。如:收午季;午季登场了。
《国语辞典》:苦夏  拼音:kǔ xià
人于夏日,不胜溽热,而至食欲衰退,身体消瘦,精神不振。如:「夏季溽暑,无妨多吃瓜果以袪除苦夏。」
《分类字锦》:朱烟
卞伯玉大暑赋流风兮莫继朱烟兮四缠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