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史官  拼音:shǐ guān
古时负责整理、记载史实的专职官吏。《汉书。卷三○。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宋。钱公辅《义田记》:「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
《國語辭典》:史馆(史館)  拼音:shǐ guǎn
负责编修史书的机构。《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史馆,脩撰四人,掌脩国史。」《金瓶梅》第四九回:「不想被曹禾论劾,将学生敝同年一十四人之在史馆著,一时皆黜授外职。」
《漢語大詞典》:旧史(舊史)
(1).先前的史书。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其餘则皆即用旧史。”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访国美於旧史,考方载於往牒。” 唐 杜甫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2).特指旧唐书。 宋 曾巩 《〈李白诗集〉后序》:“《旧史》称 白 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國語辭典》:文艺(文藝)  拼音:wén yì
1.撰述、写作之事。《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有隐于文艺者,有隐于廉勇者。」
2.文学与艺术的合称。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
《國語辭典》:良史  拼音:liáng shǐ
1.优秀或称职的史官。《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下。论曰》:「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覈,固文赡而事详。」《文选。曹丕。典论论文》:「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
2.完美的史书。如:「著作一部良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國語辭典》:纪年(紀年)  拼音:jì nián
1.记载年代。如:「我国在过去是以干支纪年的。」
2.依年代先后为记载纲领的编史方法。如:「竹书纪年」。
《國語辭典》:青简(青簡)  拼音:qīng jiǎn
青色的竹简。古人在造纸术未发明前,将文字书写在竹板上。《后汉书。卷六十四。吴祐传》:「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后泛称书籍。唐。白居易 秘书省中忆旧山诗:「厌从薄宦校青简,悔别故山思白云。」
《漢語大詞典》:汉史(漢史)
东观汉记。亦泛指 汉 代史书。后汉书·蔡邕传:“收付廷尉治罪, 邕 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 汉 史。” 唐 卢纶 《和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 汲 书 荀勗 定, 汉 史 蔡邕 专。”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歷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归, 汉 史、 唐 诗、 宋 文、 元 曲,此世人口头语也。”
分類:史书
《國語辭典》:列传(列傳)  拼音:liè zhuàn
纪传体史书中,记载人物事迹的传记。《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國語辭典》:史家  拼音:shǐ jiā
编写历史或精通史学的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后汉书杨由传云:『风吹削肺。』……诗云:『伐木浒浒。』毛传云:『浒浒,柿貌也。』史家假借为肝肺字。」
《國語辭典》:宝书(寶書)  拼音:bǎo shū
1.泛指珍奇宝贵的书籍。唐。李白〈猛虎行〉:「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2.史书。《公羊传。隐公元年》唐。徐彦。疏:「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
3.皇帝的诏书。《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天宝初,改玺书为宝书。」
《漢語大詞典》:史策
史册,史书。 晋 葛洪 抱朴子·时难:“有陷冰之徒,委积乎史策。”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国初事蹟,载在史策。”
分類:史册史书
《漢語大詞典》:诸史(諸史)
(1).众史官。书·金縢:“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
(2).各种史书。 元 白珽 《李翰林墓》诗:“ 謫仙 真天人,出处见诸史。” 清 陈维嵩 《徵赎十三经十七史毛氏书板启》:“且夫室无诸史,詎号儒林?架鲜全经,何名学者?”
分類:史官史书
《國語辭典》:波斯  拼音:bō sī
1.国名。(Persia)今伊朗的旧名,在亚洲西部。参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条。
2.烛工、烛商所供奉的行神。相传波斯原为一贫苦樵夫,伐树时,偶然间砍倒一棵树,见树皮上有白脂,进贡于禹,后制为蜡烛,遂被奉为行神。
《國語辭典》:正史  拼音:zhèng shǐ
《史记》、《汉书》等纪传体的史书,如二十四史。《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