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祸乱(禍亂)  拼音:huò luàn
灾祸变乱。《左传。襄公十一年》:「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儒林外史》第一回:「吴王削平祸乱,定鼎应天,天下统一,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國語辭典》:疾风(疾風)  拼音:jí fēng
猛烈的风。《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
《國語辭典》:无妄(無妄)  拼音:wú wàng
不测、意外。《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西游记》第一二回:「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國語辭典》:无妄之灾(無妄之災)  拼音:wú wàng zhī zāi
古时一人把牛系在路上,却被路人牵走,而使当地人平白受到怀疑和搜捕。语出《易经。无妄卦》:「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比喻意外的灾祸。《抱朴子。内篇。微旨》:「盗贼甚多,将何以却朝夕之患,防无妄之灾乎。」也作「毋望之祸」、「无妄之祸」。
《國語辭典》:骚动(騷動)  拼音:sāo dòng
扰乱不安。《孙子。用閒》:「日费千金,内外骚动。」《三国演义》第六回:「丞相若欲迁都,百姓骚动不宁矣。」
《國語辭典》:变作(變作)  拼音:biàn zuò
变成、变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卷上:「然小行者被他作法,变作一个驴儿,吊在厅前。」《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多事贡生,长为兴讼之人。」
《國語辭典》:纷更(紛更)  拼音:fēn gēng
纷乱变易。《史记。卷一二○。汲黯传》:「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
《國語辭典》:暴乱(暴亂)  拼音:bào luàn
1.用暴力、违法的行动所制造的动乱。《三国演义》第一一回:「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告,危在旦夕。」
2.制造暴动的人。《书经。周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
《國語辭典》:残局(殘局)  拼音:cán jú
1.即将结束的棋局。唐。许浑 夜归驿楼诗:「窗下覆棋残局在,橘边沽酒半坛空。」
2.变乱破坏后的局势。如:「收拾残局」。
《國語辭典》:内难(內難)  拼音:nèi nàn
内部的骚乱动荡。《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君子辟内难,而不辟外难。」《三国演义》第一一四回:「天子方疑主公,若一旦轻出,内难必作矣。」
《國語辭典》:靖难(靖難)  拼音:jìng nàn
1.安危定难,使国家的局势稳定。《晋书。卷一○○。杜韬传》:「进宜为国思靖难之略,退与旧交措枉直之正,不亦绰然有馀裕乎!」
2.明惠帝建文初,用齐泰、黄子澄谋,削诸藩权。帝季父燕王棣,以黄、齐为奸人,举兵反,号称为「靖难」。攻战三年,遂陷京师,自立为帝,史称明成祖。
《國語辭典》:发难(發難)  拼音:fā nàn
1.首先起事。《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项籍》:「天下初发难,假立诸侯后以伐秦。」
2.发问质难。唐。王季友〈酬李十六岐〉诗:「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钟。」
《漢語大詞典》:国乱(國亂)
(1).国家的变乱。左传·僖公元年“元年春,不称即位,公出故也。公出復入不书,讳之也。讳国恶,礼也” 唐 孔颖达 疏:“国内有乱,致令公出,不书‘公出復入’,讳国乱也。国乱,国之恶事,讳国恶,是礼也。”
(2).指作乱的人。史记·晋世家:“ 盾 曰:‘弑者 赵穿 ,我无罪。’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
《國語辭典》:靖乱(靖亂)  拼音:jìng luàn
平定乱事。《晋书。卷一二五。冯跋载记》:「范阳公素弗才略不恒,志于靖乱,扫清凶桀,皆公勋也。」南朝梁。任昉〈为府僚劝进梁公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漢語大詞典》:静乱(静亂)
平定变乱;使安定宁静。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羽调曲一》:“树君所以牧人,立法所以静乱。”隋书·经籍志三:“兵者,所以禁暴静乱者也。”
《漢語大詞典》:静难(静難)
平定变乱。后汉书·盖勋传:“今不急静难之术,遽为非常之事,既足结怨一州,又当取笑朝廷, 勋 不知其可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奋果毅之壮烈,骋干戈以静难者,武人也。”《敦煌曲子词·望江南》:“静难论兵扶社稷,恆将筹略定妖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