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端蒙
古代历法中岁星在“乙”的称呼。史记·历书:“端蒙单閼二年。” 司马贞 索隐:“端蒙,乙也。尔雅作“旃蒙”。” 清 冯桂芬 《程楞香中丞六十寿序》:“端蒙蝉嫣之岁,日在翼,将迁於寿星之次。”
《分类字锦》:圆仪(圆仪)
见上注
分类:历法
《漢語大詞典》:建统(建統)
(1).犹建历。谓制定历法。 宋 苏轼 《上太皇太后贺正表》:“ 尧 历授时, 夏 正建统。”
(2).建立统治。 明 李东阳 《汉长沙王太傅贾公祠记》:“此皆创业拨乱之所为用,非所以经世建统也。”
《漢語大詞典》:黑分
印度 历法称太阴历的下半月。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小大故也。”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白分黑分:“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白前黑后,合为一月。”
《漢語大詞典》:四之日
指 周 历四月,即 夏 历二月。 周 夏 两代历法不同, 周 建子, 夏 建寅, 周 历以 夏 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正月)。《诗·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毛 传:“四之日, 周 四月也。”
《分类字锦》:会月(会月)
汉书律历志参天九两地十是为会数参天数二十五两地数三十是为朔望之会以会数乘之则周于朔旦冬至是为会月九会而复元注孟康曰谓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之月数也所谓元月
分类:历法
《漢語大詞典》:校历(校曆)
谓考定历法。《晋书·律历志中》:“若不先定校历之本法,而悬听弃法之末争,则 孟軻 所谓‘方寸之基,可使高於岑楼’者也。”
关于学校学年和学期起讫、上课和考试周次、寒暑假及其它假日的规定。
《漢語大詞典》:章蔀
亦作“ 章部 ”。 我国古历法名词。 汉 初所传的六种古代历法以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二十蔀为一纪,三纪为一元。冬至与月朔同日为章首,冬至在年初为蔀首。后汉书·律历志下:“岁首至也,月首朔也。至朔同日谓之章,同在日首谓之蔀,蔀终六旬谓之纪,岁朔又復谓之元。”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 唐 孔颖达 疏:“步历之始,以朔旦冬至为首历之上元,其年是十一月朔旦冬至;至十九年闰餘尽,復得十一月朔旦冬至,故以十九年为一章,积章成部,积部成纪。治历者以此章部为法,因此可明其术数,推之而知气朔也,审别阴阳寒暑不失其时也。”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世其言,守其法。察天文,刻章蔀,储历,编年月,书日,史氏之世言也。”
《國語辭典》:三统历(三統曆)  拼音:sān tǒng lì
中国古代的一种历法。汉刘歆就太初历所造,因附会三统之说,故称为「三统历」。
《分类字锦》:稽极(稽极)
隋书律历志刘焯又造历家同异名曰稽极
分类:历法
《漢語大詞典》:八魁
(1).古历法术语。《后汉书·苏竟传》:“夫仲夏甲申为八魁。” 李贤 注:“歷法,春三月己巳、丁丑,夏三月甲申、壬辰,秋三月己亥、丁未,冬三月甲寅、壬戌,为八魁。”
(2).星名。属室宿,在鲸鱼座内。《星经》卷下:“八魁九星,在北落东南,主兽之官。”晋书·天文志上:“北落东南九星曰八魁,主张禽兽。”
《漢語大詞典》:调历(調曆)
古历法名。传说出于 黄帝 时 容成 之手。汉书·律历志上:“案 汉 元年不用 黄帝 《调历》。”晋书·律历志中:“逮乎 炎帝 ,分八节以始农功, 轩辕 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 羲和 占日, 常仪 占月, 臾区 占星气, 伶伦 造律吕, 大挠 造甲子, 隶首 作算数。 容成 综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餘,述而著焉,谓之《调历》。”
《漢語大詞典》:六历(六曆)
亦作“ 六歷 ”。
(1).上古时的六种历法。汉书·律历志上:“ 三代 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顓頊》《夏》《殷》《周》《鲁历》……﹝ 汉 兴﹞以 北平侯 张苍 言,用《顓頊历》,比於六历,疏阔中最为微近。” 南朝 梁 陆倕 《新漏刻铭》:“察四气之盈虚,课六歷之疏密。”
(2).谓《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大明历》《授时历》元史·历志一:“自 春秋 献公 以来,凡二千一百六十餘年,用《大衍》《宣明》《纪元》《统天》《大明》《授时》六历推算冬至,凡四十九事。”
分類:六种历法
《漢語大詞典》:秘学(祕學)
古谓神秘之学问,如天文、算数、历法、阴阳、占候等。晋书·艺术传·陈训:“少好祕学,天文、算历、阴阳、占候无不毕综。”
《國語辭典》:阴历(陰曆)  拼音:yīn lì
1.历法的一种,根据月球的朔望周期而制定,为「太阴历」的简称。参见「太阴历」条。
2.我国的传统历法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但是常被误称为「阴历」。参见「农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