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八十一龙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出于名义大集一六七。
十一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识。眼等五根。二,身者识。染污识也。三,受者识意根也。四,应受识。色等六尘。五,正受识。眼等六识。六,世识。生死相绩不断绝之识也。七,数识。一乃至阿僧祇数之识。八,处识。器世界。九,言说识。依于见闻觉知之一切言说也。十,自他差别识。自身他身依止之差别也。十一,善恶两道差别识。生死多种之差别也。是明有情识周遍于一切法,且分十一识也。见真谛译世亲摄论释五。
观音顶上十一面
【佛学大辞典】
(图像)千光眼秘法经曰:「顶有十一面。当前三面为菩萨相,右边三面白牙出上相,左边三面忿怒相,当后一面暴笑相,顶上一面如来相。」(参见:十一面观音)
十一持──佛十一持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并华严经疏)
〔一、佛持〕,谓如来色相之身,住持世间,能令众生佛种不断,是名佛持。
〔二、法持〕,谓如来法性之法,住持世间,能令众生法种不断,是名法持。
〔三、僧持〕,谓如来应化菩萨圣僧,住持世间,能令众生僧种不断,是名僧持。(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四、业持〕,谓如来见诸众生,造作恶业,故现威猛势力,逼令修善,如无厌足王假现恶业之行,化诸众生,是名业持。(无厌足王者,即华严经五十三参中第十七善知识也。善财见王现威猛势,将诸罪人,或断手足,或以汤煮火焚,作诸恶业,调伏众生是也。)
〔五、烦恼持〕,谓如来见诸众生,行于邪行,贪著烦恼,故随彼类示行贪欲,如婆须蜜多女,假行欲事,令他入于三昧,而断烦恼,是名烦恼持。(婆须蜜多女,即华严经五十三参中第二十五善知识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六、时持〕,谓如来最初发心之时,菩提大愿而为其体,时时润泽,无有间断,是名时持。(梵语菩提,华言道。)
〔七、愿持〕,谓如来往昔因中发大誓愿,修诸功德,持令不失,是名愿持。
〔八、供养持〕,谓如来往昔修行之时,以诸供具持奉十方如来而为供养,是名供养持。
〔九、行持〕,谓如来往昔勤修一切殊胜妙行,无量无边,恒不厌足,是名行持。
〔十、劫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如来于无量劫中,具修梵行功德,而證道果,住持经劫,化诸众生,是名劫持。
〔十一、智持〕,谓如来行满功圆,證得一切种智,复以智慧辩才,说种种法,调伏众生,不令退失,是名智持。(一切种智者,谓知一切道,知一切种,即佛智也。)
十一事──月有十一事喻如来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能破暗〕,谓月盛满之时,清光普照,能使一切大地,悉皆明朗。犹如来种种说法,能破一切众生无明大闇也。
〔二、令见道非道〕,谓月盛满之时,普照大地,凡是路非路,令诸众生,悉皆明见。犹如来说法开示,正道邪道,人悉分别而知其可行不可行也。
〔三、令见道邪正〕,谓月盛满之时,普照大地,凡路之邪正险夷,令诸众生皆悉明见。犹如来开示生死邪险之途,令趋涅槃平正之道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除郁蒸得清凉〕,谓月盛满之时,虽遇炎暑,郁结蒸热,其或对之,自觉清凉之气袭人。犹如来说法,令人悉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生死之苦,而获涅槃清凉之乐也。
〔五、破坏萤火高心〕,谓月盛满之时,一切山河大地,无不普照,而萤火之光,悉皆不现。犹如来出世,正法昭著,一切外道邪见光明,悉皆破坏也。
〔六、息盗贼想〕,谓月盛满之时,一切幽暗,无不朗耀,盗贼窃取之想,自然屏息。犹如来说法,令诸众生,破无明暗,一切烦恼皆不复生也。
〔七、除畏恶兽心〕,谓月盛满之时,一切幽暗,无不照烛,令诸旷野夜行之人,恶兽出没,悉能明见,而无怖畏之心。犹如来说法,开示众生正见,烦恼盖障,悉皆除灭也。
〔八、开敷优钵罗华〕,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谓月盛满之时,其光照故,华乃开敷。犹如来说法开示明了,一切众生所有心华,悉皆敷荣也。
〔九、合莲华〕,谓月盛满之时,其光照故,莲华开而复合。犹如来说法开示明了,众生五欲覆盖之心,不令发起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十、发行人进路心〕,谓月盛满之时,一切道路邪正夷险,悉皆明白;行者之心,欢喜前进。犹如来说法开示明了,令诸众生勇猛进修,趣向大涅槃之道也。
〔十一、令众生受乐〕,谓月盛满之时,令人赏玩,生娱乐心。犹如来说法开示明了,令诸众生修习禅定,破诸烦恼,而得解脱之乐也。
十一事──师子吼喻十一事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如来说法,每以师子吼为喻者,盖表如来于大众中,无畏而说,有此十一事也。
〔一、破坏诈师子〕,谓如来无畏宣说正法,则彼邪魔外道之说,自然摧破。犹真师子王震吼,则彼诈作师子者,自失声矣。
〔二、试自身力〕,谓如来无畏说法,以示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有能坏,亦无能胜。犹师子震吼,亦欲试其自身之力也。
〔三、令住净处〕,谓如来无畏说法,专为开示一切众生,令知诸佛所行清净境界。犹师子震吼,而自振其尾,令所住之处,除去尘垢而得清净也。
〔四、令诸子知处所〕,谓如来无畏说法,专为开示一切邪见众生,反邪向正,有所归依。犹师子震吼,亦令诸子,知其所住之处也。
〔五、令群辈无怖〕,谓如来无畏说法,为令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而无怖畏。犹师子震吼,亦令群辈无怖心也。
〔六、眠者得觉悟〕,谓如来无畏说法,为令一切众生为无明迷惑之所覆障者,悉皆开晓。犹师子震吼,令群辈睡眠,皆得觉悟也。
〔七、令诸兽不放逸〕,谓如来无畏说法,为令一切众生,守护身语,心不放逸;若有行恶法者,悉知惭愧,而生悔心。犹师子震吼,令一切诸兽皆不放逸也。
〔八、令诸兽依附〕,谓如来以无畏力,宣说正法,为欲开示一切邪见众生,悉令正信,不为外道所惑。犹师子震吼,能令诸兽,离彼窟穴,悉来依附也。
〔九、调大香象〕,谓如来无畏说法,亦为破坏富兰那等憍慢之心,令其调伏,而生正信。犹师子震吼,调伏大香象也。(梵语富兰那,无翻,外道名。)
〔十、教告子息〕,谓如来无畏说法,为令声闻、缘觉自耻小乘之證,而向慕大乘之道。犹师子震吼,教告子息,令其跳跃增进勇猛也。
〔十一、庄严眷属〕,谓如来无畏说法,教诸菩萨,发广大心,圆满十力;亦令四部,离诸邪见,不生怖畏。犹师子震吼,而自庄严其眷属也。(十力者,一是处非处智力、二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诸根胜劣智力、五种种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一切至处道智力、八天眼无碍智力、九宿命无碍智力、十永断习气智力也。四部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十一宗──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宗即派也。谓外道教文传习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种外道,无不尽摄也。
〔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名为数论。又论能生数,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从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谓神我常觉明了,常住不坏,摄受诸法,是故执神我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二十五谛者,冥初自性谛,即冥谛也;智大谛,即觉也;我心谛;五唯谛,即色声香味触也;五大谛,即地水火风空也;五知根谛,即眼耳鼻舌身也;五作业根谛,即口手足大便小便也;心平等根谛;神我谛,神我即识神也。)
〔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时人以其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有似鸺鹠鸟,故名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谓證菩提,便欣入灭。六句生者:一者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者德,即道德也;三者业,即作用也;四者大有,谓实、德、业同一有也;五者同异,谓如地望地是同,望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者和合,谓诸法和合,如鸟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由和合故,令有住也。(五通者,足不履地、知人心命、回眼千里、呼名即至、石壁无碍也。)
〔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即外道名。谓此外道,计欲界第六自在天能生万物。
〔四、围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围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谓其骨节钩锁而有力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谓口生婆罗门,两臂生刹利,两生毗舍,两脚生首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谓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计梵天是生万物之主也。
〔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谓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有时生华,有时生果,有时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
〔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谓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也。
〔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谓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从四大极微,能生粗色;虽是极微,其体实有。以世间粗物无常,极微之因不坏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谓此外道,计从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还归虚空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谓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宿世本业所作。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所作,为一切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此外道,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皆自然灭也。
十一声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执受大种声〕,执即执持,受即领受。谓人于内四大种,有所执受也。而言声者,如手相击,及语言等声,皆由内四大种而出,故名执受大种声。(四大种者,谓人身中地水火风也。)
〔二、不执受大种声〕,谓人于外四大种,无所执受,而言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皆由外四大而出,故名不执受大种声。(外四大种者,谓世间地水火风也。)
〔三、执受不执受大种声〕,谓如以手击鼓等声,手属执受大种,鼓属不执受大种,故名执受不执受大种声。
〔四、世所共成声〕,谓世俗之人,或因谈说,或因问答,而成于声,故名世所共成声。
〔五、成所引声〕,谓诸圣人所说法音,皆为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而成于声,故名成所引声。
〔六、可意声〕,谓欢乐之声,可适其意,故名可意声。
〔七、不可意声〕,谓愁苦之声,违逆情意,故名不可意声。
〔八、俱相违声〕,谓不苦不乐之声,亦不适意,亦不违情,与前可意、不可意声相反,故名俱相违声。
〔九、遍计所执声〕,谓外道于一切法,遍计有无,及常无常等,执著所说,而成于声,故名遍计所执声。
〔十、圣言声〕,圣即正也。谓见即言见,不见言不见,闻即言闻,不闻言不闻等,此因正直而成于声,故名圣言声。
〔十一、非圣言声〕,谓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等,此因非正直而成于声,故名非圣言声。
三十一色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三十一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烟、云、尘、雾、空,此十三种,名为显色,以其显现为色故也;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与不正,此十种,名为形色,以其形量为色故也;取、舍、屈、伸、行、住、坐、卧,此八种,名为表色,以其表彰为色故也。
十一愿
【三藏法数】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饥火烧身,为求食故,作诸恶业;我于彼所,先以最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
十一缘
【三藏法数】
谓西拘耶尼河少,东弗于逮水多,其水映于日光,而日生冷。(梵语弗于逮,华言胜。)
第十一愿
【三藏法数】
愿我刹土中虽有诸天,与世之人异,而其形容,皆一类金色,面目端正净好,无复丑异。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一愿
【三藏法数】
愿我刹土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众生心念。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一愿
【三藏法数】
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五体投地,稽首作礼,喜悦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五体者,头及两手两足也。)
第四十一愿
【三藏法数】
愿我刹土中菩萨,虽少功德者,亦能见我道场树高四千由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或四十里,或六十里,或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