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山西梆子  拼音:shān xī bāng zi
流行于大陆地区山西地方的剧种。由蒲剧派衍生而成。音调高亢,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也称为「晋剧」、「中路梆子」。
《國語辭典》:山东梆子(山東梆子)  拼音:shān dōng bāng zi
流行于山东一带与河南、河北部分地区的剧种。据说是秦腔或晋剧传入山东后所形成。至今已有三百馀年历史,以梆子腔演唱。伴奏乐器最早使用二弦、三弦,后改用板胡、二胡。戏曲剧目有四百馀出。
《國語辭典》:绍剧(紹劇)  拼音:shào jù
流行于大陆地区浙江、上海一带的剧种。原称为「绍兴乱弹」、「绍兴大班」。乐器以板胡、笛、斗子为主,主要腔调为二凡、三五七,偶用阳路。音乐风格激越、粗犷高亢。
《國語辭典》:昆剧(崑劇)  拼音:kūn jù
流行于大陆地区江浙一带的剧种。参见「昆腔」条。
《國語辭典》:晋剧(晉劇)  拼音:jìn jù
流行于山西中部一带的戏曲剧种,由蒲剧衍生而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也称为「中路梆子」、「山西梆子」。
《國語辭典》:滦州影(灤州影)  拼音:luán zhōu yǐng
一种盛行于河北省滦县一带的皮影戏。以驴皮雕成高六、七寸的戏中人物,再绘以油彩,并使其手足皆能转动。演出时,前置素纸幕,主演者立幕后,持影人贴纸幕而舞动,更以强光映影,使影人毕现于幕前。另有司唱者、奏乐者,皆与影人的动作相应合。
《漢語大詞典》:睦剧(睦劇)
浙江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 淳安 (旧属 睦州 )、 常州 、 开化 一带,与黄梅戏同渊源于 湖北 采茶调。原名三脚戏或三脚班,解放后定名为睦剧。
《漢語大詞典》:乐平腔(樂平腔)
戏曲剧种。弋阳腔的一个支派, 明 末同青阳腔齐名。流行于 江西 东北部。 清 代逐渐衰亡。
《漢語大詞典》:龙江剧(龍江劇)
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 黑龙江 。解放以后,在“二人转”、“拉场戏”、“皮影戏”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民间曲调发展而成。
《國語辭典》:吕剧(呂劇)  拼音:lǚ jù
一种地方戏曲。从说唱形式的山东琴书发展而成,以坠琴、扬琴、二胡、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因演奏时在琴弦上捋上捋下,所以惠民地区人称为「捋戏」,用文字书写,便定名为「吕剧」。
《漢語大詞典》:柳琴戏(柳琴戲)
戏曲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流行于 江苏 北部、 山东 南部。从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据传与 安徽 的泗州戏同出一源。
《國語辭典》:柳子戏(柳子戲)  拼音:liǔ zi xì
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一带的剧种。属于北方的弦索音乐系统。由元、明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流传至山东西南部,吸收弋阳腔、青阳腔,逐渐发展而成。以三弦、笛、笙为主要伴奏乐器。音乐委婉动听,适于表现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