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身出家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出家之一。(参见:出家)
出家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波吠你野,A^ran!yaka出离在家之生活,修沙门之净行也。维摩经弟子品曰:「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同方便品曰:「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释氏要览上曰:「毗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也。」梵语杂名曰:「出家,波吠你耶。」
【佛学常见辞汇】
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慧简译。舍卫城僧伽罗摩长者之子,往昔屡出家,今第七次于释迦佛之所出家学道。佛为授止观之法。彼直證阿罗汉。佛言我弟子中降伏魔者,以僧伽罗摩比丘为第一。
阿育王一子一女出家
【佛学大辞典】
(故事)阿育王有一子,名摩哂陀,有一女名僧伽密多,王弟帝须比丘,请王令二子出家。王问二子,二子大喜,欲出家,即使二子出家入佛法。摩哂陀时年满二十。推目犍连帝须为和尚,摩诃提娑为阿阇梨,受具足戒。僧伽密多年十八岁,推昙摩波罗为和尚,受六法。此为王登位后六年之事也。摩哂陀于三藏中总持一切佛法,后依和尚帝须之劝至师子国。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义净译。特明受戒之事。
对出家送丧
【佛学大辞典】
(仪式)僧中有死者,则一山之僧众送之,附于四葬之一,令诵经咒愿。毗奈耶杂事十八曰:「送丧苾刍,可令能者诵三启无常经并说伽陀为其咒愿。事了归寺,便不洗浴随处而散。俗人见讥,咸言:释子极不净洁,身近死尸身不洗浴。佛言:不应尔,可洗身。彼即俱洗。佛言:若触尸者连衣俱洗,其不触著但洗手足。彼还寺中不礼制底。佛言:应礼制底。」寄归传二曰:「然依佛教,苾刍亡者,观知决死,当日舁向烧处,寻即以火焚之。当烧之时,亲友咸萃,在一边坐,或结草为坐。聚土作台,或置砖石以充坐物,令一能者诵无常经。半纸一纸勿令疲久,然后各念无常,还归住处,寺外池内连衣并浴。其无池处就井洗身。(中略)然后归房,地以牛粪净涂,馀事并皆如故。」西域记二曰:「诸有送死以为不洁,咸于郭外浴而后入。」律宗依此法规,谓死尸为不净,不许置于佛殿。
青莲华尼恒赞出家法
【佛学大辞典】
(故事)智度论十三存梵名,谓为郁钵罗华比丘尼。
出家行道具
【佛学大辞典】
(杂语)此派举出家者宜持之道具。如金七十论下所谓:「取者一切出家行道具,具有四种:谓三杖,澡罐,袈裟,吉祥等。吉祥有五:一灰囊,二天目珠,三三缕缨身,四诸咒术章句,五以一长草安顶髻上,谓吉祥草。此五并是学道之具,能去不净,故曰吉祥。就前三种合八具也。」
龙树出家因缘
【佛学大辞典】
(故事)龙树传云:龙树生于婆罗门种,一切经书道术,无所不通。有契友三人,相共至术家,学隐身法,于王宫中为淫乐。王悟之,闭诸宫门,使数百力士以刀斩空。三人者即死,唯龙树依王头侧得免,是时始知欲为众祸本。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付法传亦同)。
罗睺罗出家因缘
【佛学大辞典】
(故事)未曾有因缘经曰:「佛在祇园精舍,遣目连至迦毗罗城,请罗睺罗于耶输,舍利弗为和上,目连为教授师,度彼为沙弥。时年十五岁,净饭王怜之。令童子五十人从之出家。」
释迦出家成道年时
【佛学大辞典】
(故事)有二说:中阿含经五十六,增一阿含经三十七,有部律杂事三十八,大般涅槃经,本行集经等,皆言二十九出家,苦行六年,三十五成道。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六度集经等,则云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其前说有历史可考,皆承认之。
在家出家戒
【佛学次第统编】
以在家出家而分别戒者。
出家戒
【佛学次第统编】
出家之戒,分总义别相述之。一切律藏,不得向不受戒人宣说,尤以出家戒律,在家者所不应知。佛有明文,兹之所述。普通所知之大义耳,条文当遵佛制不及焉。
半路出家
【俗语佛源】
指不是从小而是成年后才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为「半路出家」。出家,梵名波吠野Ayanyaka,出家在家的生活,修沙门的净行。《维摩诘经·弟子品》:「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同经《方便品》又说:「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后比喻不是本行出身后来改行的称半路出家。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说:「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无名氏)
令出家者
【三藏法数】
谓若有人,为其说法,劝令出家,剃发染衣,以正信心受持净戒,乃至成就菩提,其恩难报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出家阿阇黎
【三藏法数】
出家阿阇黎者,即比丘剃度之师也。谓出家者,必须依师而得剃度。律云:所依得出家者。是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