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观场(觀場)
(1).看热闹。 明 焦竑 焦氏笔乘·评杜诗:“余家有 郑善夫 批点 杜 诗,其指摘疵纇,不遗餘力,然实 子美 之知己。餘子议论虽多,直观场之见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事多则关目亦多,令观场者如入 山阴 道中,人人应接不暇。” 茅盾 《子夜》十:“他知道女客们在二楼那大阳台的凉棚下打牌,姑奶奶两姊妹和少奶奶两姊妹刚好成了一桌。 阿萱 和 杜新箨 在旁边观场。”
(2).指赴乡试。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腐叹》:“小子自幼习儒,十二岁进学,超增补廩。观场一十五次。”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八:“ 康熙 乙卯, 史胄斯 宫詹公典试 浙江 ,子 文靖 公年十八,读书京邸,宫詹令迟岁观场,不必亟亟。”
《國語辭典》:连捷(連捷)  拼音:lián jié
1.连胜,连传捷报。如:「我国棒球队参加世界杯锦标赛,一路连捷,荣获冠军。」
2.指科举时接连中举。如本年中举人,次年又中进士,便称「连捷」。《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原来老兄是连捷,实在是才高得很了。」《镜花缘》第五六回:「他们二位都是家学渊源,此去定然连捷。」
《漢語大詞典》:同考
指同考官。 明 清 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总裁阅卷的官员。因分房阅卷,故又称房官。 清 制,乡试自 乾隆 后从本省科甲出身的州县官中选任,会试由各部选送科甲出身、资望素著者,由皇帝简派, 乾 嘉 以后,例用翰林院编修、检讨及进士出身之实缺京曹官。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梦兆:“庚戌会试,公与 汪伯谐 学士为主考,余为同考。”镜花缘第六三回:“过了几日,礼部尚书 卞滨 、侍郎 孟謨 与同考各官 蒋进 等,把各卷等第俱已看定,选了放榜吉期。”参阅《清文献通考·选举一》
《國語辭典》:官生  拼音:guān shēng
清朝制度中,称应考乡试的高级官吏子弟为「官生」。
《漢語大詞典》:乡会(鄉會)
(1).旧时在京同乡官吏及文人的集会。 宋 赵昇 朝野类要·馀记:“诸处士、大夫同乡曲并同路者,共在朝及在三学,相聚作会曰乡会。若同榜及第聚会,则曰同年会。”
(2).乡试与会试的并称。 清 姚鼐 《方侍庐先生墓志铭》:“恶世俗所奉讲章及乡会闈墨,禁其徒不得寓目。”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纂‘六经’,兼收诸儒之説;开四库,网罗列代之书。又復设乡会之科,创鸿词之举。”
《國語辭典》:亚元(亞元)  拼音:yà yuán
科举时代乡试的第二名。
《國語辭典》:南元  拼音:nán yuán
明、清科举时代,南省人应试北部顺天府的乡试,除了第一名一律归直隶本籍人外,凡南方人考中第二名,则称为「南元」。
《漢語大詞典》:乡榜(鄉榜)
(1).科举乡试的录取名单。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锺馗图:“﹝ 凌彦翀 ﹞以《周易经》与 士衡 叔祖同登 浙省 乡榜。”《花月痕》第十六回:“ 小珠 却力学五年,壬戌登了乡榜第三名。”
(2).代指乡试中式者,即举人。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此位是 建德 卫体善 先生,乃 建德 乡榜。”
《國語辭典》:南闱(南闈)  拼音:nán wéi
1.明、清科举制度时,称江南举行的乡试为「南闱」。于北方顺天府举行的乡试为「北闱」。
2.向南的门户。南朝梁。沈约〈直学省愁卧〉诗:「秋风吹广陌,萧瑟入南闱」
《國語辭典》:经魁(經魁)  拼音:jīng kuí
科举时代乡试中试的前五名。因各为五经中的第一名,故称为「经魁」。《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只听得外面叫喊连天,锣声不绝,扯住讨赏,报灿若中了第三名经魁。」也称为「经元」。
《國語辭典》:墨卷  拼音:mò juàn
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的试卷。《明史。卷七○。选举志二》:「考试者用墨,谓之墨卷。誊录用朱,谓之朱卷。」《儒林外史》第二○回:「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一家里有个帐,共是九十五本。」
《漢語大詞典》:魁荐(魁薦)
科举制乡试或会试中以第一名被录取。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吾州 赵和仲 ,童科免举, 淳祐 九年,再以春秋魁荐。” 清 梁章钜 称谓录·举人:“后 郑侨 擢魁荐,官至枢相。”
《國語辭典》:科考  拼音:kē kǎo
明清科举制度,各省学政周历各府州,从童生中考选秀才及甄试欲应乡试的生员,取入一、二、三等者,准送乡试,称为「科考」。《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宗师田洪录科考,韩子文又得吴太守一力举荐,拔为前列。」《儒林外史》第七回:「本道来科考时,访知你若再如此,断不能恕了。」也称为「科试」。
《漢語大詞典》:外帘(外簾)
指科举乡试、会试时担任弥封收掌、监试提调等职的试官。 清 归庄 《〈震川先生集〉凡例》:“ 隆庆 元年, 浙江 乡试时,府君任 长兴 方踰年,以资浅故不得为同孝试官,仅入外帘。”参见“ 内帘 ”。
《漢語大詞典》:内帘(内簾)
科举制度乡试和会试时,为防舞弊,试官在帘内阅卷,阅毕才允许撤帘回家,故称试官为“内帘”。明史·选举志二:“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岂但房官,是内帘的都带人进去的。”
《國語辭典》:头场(頭場)  拼音:tóu cháng
1.多场次活动的第一场。如:「这次剧团公演,头场观众即爆满,造成轰动。」
2.旧时科举乡试、会试全程都分为三场,每场三天,第一场即称为「头场」。《儒林外史》第二回:「那时头场,初九日,天色将晚,第一篇文章还不曾做完。」《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倒是那秀才赏识的史论三万选有些用处,这才佩服他们守旧的人,到底揣摩纯熟。头场出来,很不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