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1,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忧忡
恐悚
怔忡
凄惶
危国
局缩
心荡
九逝
惉懘
憪然
遑遽
卑陬
心疚
苏苏
讻讻
《漢語大詞典》:忧忡(憂忡)
忧虑不安。语本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辜负高人相汲引,家乡虽近转忧忡。” 清 孙枝蔚 《赠邢补庵》诗:“偶逢旧乡里,握手涕泪同。自言轻一出,为官多忧忡。” 梁启超 《俄罗斯革命之影响》:“自 亚歷第二 遇害后,二十餘年间, 亚歷第三 以忧忡死。”参见“ 忧心忡忡 ”。
分類:忧虑不安
《國語辭典》:忧心忡忡(憂心忡忡)  拼音:yōu xīn chōng chōng
忧愁不安的样子。《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分類:忧愁不安
《漢語大詞典》:恐悚
亦作“ 恐竦 ”。 惶遽不安。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吾向见长官白事卑敬,不觉恐悚。”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兕觥增恐竦,杯水失錙銖。”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万州遇剑客:“ 廷让 闻之,若芒刺满身,恐悚而退。”
分類:惶遽不安
《國語辭典》:怔忡  拼音:zhēng chōng
1.惊悸的样子。《聊斋志异。卷二。聂小倩》:「三日来,心怔忡无停息,意金华妖物,恨妾远遁,恐旦晚寻及也。」
2.中医上指心跳剧烈的症状。《红楼梦》第七○回:「连连接接,閒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
《漢語大詞典》:凄惶(淒惶)
悲伤不安。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两口儿合是成间别,天教受此悽惶苦。”一本作“ 恓惶 ”。 元 曾瑞 《喜春来·秋夜闺思》曲:“悽惶泪湿鸳鸯枕,惨淡香消翡翠衾。”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母子二人悽惶了一夜,天明算了店钱,起身回 姑苏 而来。”
匆遽不安。 唐 元结 《问进士二》:“若不困顿於林野,必悽惶於道路。”
悲伤惶恐;凄惨不安。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二折:“哎哟天那,我这里便则落的那几点儿凄惶泪。”《黑籍冤魂》第十三回:“家私已弄得罄尽,没了生计……正在凄惶,忽然想着了一个去处。”
悲伤惶恐;困苦难堪。《三国演义》第四一回:“正凄惶时,忽见 糜芳 面带数箭,踉蹌而来,口言:‘ 赵子龙 反投 曹操 去了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九回:“自己身后,正不知倚靠谁人。説着,便不胜凄惶。” 冰心 《两个家庭》:“放学回来刚到门口,三哥也来了,衣襟上缀着一朵白纸花,脸上满含着凄惶的颜色。”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九章:“他不管光景过得怎样凄惶,精神上总是象 汤河 岸上的白杨树一般正直,白净。”
《漢語大詞典》:危国(危國)
(1).谓局势不安宁、面临危急的国家。战国策·东周策:“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寳也。”史记·苏秦列传:“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后汉书·独行传·李业:“危国不入,乱国不居。”
(2).危害国家。晏子春秋·问上十七:“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史记·李斯列传》:“臣闻之,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妾疑其夫,无不危家。”后汉书·杨震传:“昔 郑严公 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讥之。”
《漢語大詞典》:局缩(局縮,跼縮)
(1).犹狭小。释名·释车:“ 齐 人谓车輄以前曰缩,言局缩也。” 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我虽宜在朝,气势日局缩。”
(2).畏缩。宋书·五行志二:“ 江 南童謡曰:‘局缩肉,数横目,中国当败 吴 当復’…… 元帝 懦而少断,局缩肉,直斥之也。” 宋 王安石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趋边耻局缩,穿腹愁危嶪。” 清 黄遵宪 《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一花退立如局缩,人太孤高我惭俗。”
(3).退缩;蜷缩。 宋 梅尧臣 《赠陈无逸秀才》诗:“士有志功名,局缩秉书诗。”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五:“局缩如寒狖,摧豗似饱鳶。” 清 王鸣盛 《〈瓯北集〉序》:“老病局缩乡里。”
跼縮:1.不顺遂;不得志。形容畏缩不安。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心期正萧索,宦序仍跼缩。” 明 唐顺之 《李封君七十寿序》:“倘余得走贺堂下而见侯之侍立左右,将有跼缩求去如 秦公 之客者乎?”
(2).迫仄;狭小。 宋 欧阳修 《病暑赋》:“矧空庐之湫卑兮,甚龟蜗之跼缩。”
(3).亦作“ 跼蹜 ”。蜷缩伛偻貌。
《漢語大詞典》:心荡(心蕩)
心跳不安。左传·庄公四年:“ 楚武王 荆尸,授师孑焉以伐 随 。将齐,入告夫人 邓曼 曰:‘余心荡。’” 北齐 刘昼 新论·清神:“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
分類:心跳不安
《漢語大詞典》:九逝
几度飞逝。谓因深思而心灵不安。《楚辞·九章·抽思》:“惟 郢 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三让扬州表》:“顿然变容,一虑九逝。” 唐 陈子昂 《宿空舲峡青树邨浦》诗:“忆作千金子,寧知九逝魂。”
《漢語大詞典》:惉懘
声音不和谐;烦乱不安。史记·乐书:“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矣。”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惉懘,弊败不和之貌也。”北齐书·文苑传序:“杂惉懘以成音,故虽悲而不雅。” 唐 元稹 《立部伎》:“惉懘难令 季札 辨,迟迴但恐 文侯 卧。”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小有惉懘之情悴於胸次,忧思鬱结,易以伤气。” 明 唐顺之 《寄赵浚谷书》:“但僕既为老亲羈绊,而 念菴 出门亦颇惉懘。”
《漢語大詞典》:憪然
(1).不安貌。史记·孝文本纪:“朕既不能远德,故憪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 司马贞 索隐引 苏林 曰:“憪,寝视不安之貌。”
(2).骄横貌。 清 薛福成 《〈日本国志〉序》:“憪然自大,甚驁无道。”
《國語辭典》:遑遽  拼音:huáng jù
既惶恐又惊慌。《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翻传》:「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遑遽。」
分類:惊惧不安
《漢語大詞典》:卑陬
(1).惭愧不安貌。庄子·天地:“ 子贡 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成玄英 疏:“卑陬,慙怍之貌。” 陆德明 释文:“ 李 云:‘卑陬,愧惧貌。’一曰颜色不自得也。” 唐 石镇 《罔两赋》:“於是罔两卑陬改容,逡巡徐避。” 唐 柳宗元 《骂尸虫文》:“卑陬拳缩兮,宅体险微。”
(2).低下鄙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随巢胡非子:“ 胡非 之言曰:‘ 曹劌 匹夫之士,一怒而刼万乘之师,存千乘之国,此君子之勇也。’其説亦卑陬无过人处。” 明 胡应麟 诗薮·周汉:“格律卑陬,音调乖舛,风神兴象,无一可观,乃诗家大病。”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科举之学不坏人材论:“读 刘祁 归潜志,千万卑陬之士,谋树一帜,择庸陋空滑,不著边际之文,立为格调。”
《漢語大詞典》:心疚
内心愧怍不安。《诗·小雅·大东》:“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南朝 梁 江淹 《遣大使巡诏》:“故以情深危薄,心疚夙夜矣。”
分類:内心不安
《國語辭典》:苏苏(蘇蘇)  拼音:sū sū
畏惧不安的样子。《易经。震卦。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漢語大詞典》:讻讻
亦作“詾詾”。
1.喧争貌,议论纷纭貌。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诸生﹞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辩讼公门之下,訩訩不可胜听。”晋书·刘毅传:“天下訩訩,但争品位,不闻推让,窃为圣朝耻之。”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一:“ 太祖 闻之惧,密以告家人曰:‘外间詾詾如此,奈何?’” 清 黄景仁 《大雷雨过太湖》诗:“华堂岂少失箸客,此时万口方詾詾。”
2.惊恐不安貌。三国志·蜀志·赵云传“ 云 遂随从,为 先主 主骑” 裴松之 注引《赵云别传》:“ 云 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 袁公 私明将军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詔始下,人情訩訩, 河北 转运使 李昭述 乘疾置日行数舍,开諭父老,众始安。”
分類:惊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