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无徵不信(無徵不信)
没有验证的事不可相信。《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 郑玄 注:“徵,或为证。” 明 李贽 《复宋太守书》:“且无徵不信久矣,苟不取陈语以相证,恐听者益骇愕。故凡论説,必据经引传,亦不得已耳。” 郭沫若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所谓 夏 礼、 殷 礼都已文献无征,‘无征不信’,故他重视的是‘郁郁乎文哉’的 周 礼。”
《國語辭典》:未可厚非  拼音:wèi kě hòu fēi
不能过分责难。《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莽怒,免英官。后颇觉寤,曰:『英亦未可厚非。』」也作「无可厚非」。
《漢語大詞典》:无乎不可(無乎不可)
犹无可无不可。谓听任。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國語辭典》:谈何容易(談何容易)  拼音:tán hé róng yì
人臣进言不容易。语出《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吴王曰:『可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览焉。』先生曰:『于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夫谈有悖于目,怫于耳,谬于心,而便于身者』」。今用作嘴里说说容易,实际做起来却很困难。《三侠五义》第七二回:「我的爷!谈何容易。他有钱有势,而且声名在外,谁人不知,那个不晓。纵有呈子,县里也是不准的。」
《國語辭典》:死对头(死對頭)  拼音:sǐ duì tou
不可能化解的仇敌。如:「他们是多年的死对头。」
《國語辭典》:铁證如山(鐵證如山)  拼音:tiě zhèng rú shān
證据确凿,就像山一样不能动摇。如:「如今铁證如山,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國語辭典》:铁案如山(鐵案如山)  拼音:tiě àn rú shān
原指證据确凿而无法推翻的案子。《聊斋志异。卷一○。胭脂》:「宿不任凌籍,遂以诬承。招成报上,咸称吴公之神,铁案如山,宿遂延颈以待秋决矣。」后亦喻已下结论不能推翻的事情。如:「董事长决定的事是铁案如山,你别试图说服他改变心意。」
《國語辭典》:铜墙铁壁(銅牆鐵壁)  拼音:tóng qiáng tiě bì
用铜、铁造成的墙壁。比喻防禦工程非常坚固严密,难以摧毁。元。无名氏《谢金吾。楔子》:「孩儿此一去,随他铜墙铁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水浒传》第四八回:「看祝家庄时,后面都是铜墙铁壁,把得严整。」也作「铁壁铜墙」。
《國語辭典》:天无二日(天無二日)  拼音:tiān wú èr rì
天上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太阳。比喻事物不能同时有两大。《元史。卷一。太祖本纪》:「吾闻东方有称帝者。天无二日,民岂有二王邪?」
《國語辭典》:天经地义(天經地義)  拼音:tiān jīng dì yì
语本《孝经。三才章》:「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指天地间理所当然而不能改变的道理。《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
《漢語大詞典》:言是人非
谓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不可取。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宋纪·太祖》:“ 徐鉉 、 张洎 言是人非。”
《漢語大詞典》:杨纡(楊紆)
亦作“ 杨陓 ”。 古泽薮名。确址旧说不一,不可考。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内曰 冀州 ,其山镇曰 霍山 ,其泽藪曰 杨紆 。” 郑玄 注:“ 霍山 在 彘 , 阳紆 所在未闻。” 孙诒让 正义:“ 杨紆 、 杨陓 、 阳华 、 阳紆 、 阳盱 声类并相近, 惠 ( 惠士奇 )説以为一地,义似可通,惟所在地域则舛互殊甚…… 杨紆 所在, 汉 时已不可攷,故 班 郑 并闕而不言,而旧説多强为傅合,悉无塙证,谨从盖闕,以竢知者。”
《國語辭典》:一定不易  拼音:yī dìng bù yì
一经确定即不再更动。语本《淮南子。主术》:「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后指事理正确无误,不容变更。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七。古铜器》:「商器质素无文,周器雕篆细密,此固一定不易之论。」也作「一定不移」。
《漢語大詞典》:一败如水(一敗如水)
形容大败,犹水洩地不可复收。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第一时期,富农耳里听得的是所谓 江西 一败如水, 蒋介石 打伤了脚,坐飞机回 广东 了。”
分類:大败不可
《國語辭典》:献可替否(獻可替否)  拼音:xiàn kě tì fǒu
臣子建议可以施行的方案,废止不可行的。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后泛指臣子向君王劝善规过,建议兴革。《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臣闻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也作「献替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