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资金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朱光熙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朱光熙(1592年1月8日—1646年),字澹明,绍兴府山阴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崇祯三年(1630年),朱光熙举顺天乡试,次年(1634年)联捷进士,授广东揭阳县知县。
当地长有毒草,愚民用毒草害人,他就出尽资金收购,到江浙购买桑麻,教育人民纺织,使他们安居乐业。
他又防禦海盗,急于请求赈灾,使当地万人存活;其后朱光熙相继转任南海、乐亭知县,到隆武年间迁为礼科给事中。
福京失陷,他不停哭泣到去世卒,妻子周氏不过一个月也去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8 【介绍】: 明江西崇仁人,字振廷。正德十二年进士,授慈利知县,擢礼科给事中。嘉靖二年,以劾太监崔文兴祷祠事,忤旨,出为广德州判官。寻逮下诏狱,充军邵武。久之赦还,家居二十余年卒。
维基
刘最(1482年—1548年),字振廷,号孟斋,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抚州府崇仁县(今江西省崇仁县)人,正德丁丑进士。
江西乡试第六十九名举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会试第一百七十八名,登第三甲第五十九名进士。
授慈利县知县,入为礼科给事中。
嘉靖二年(1523年),中官崔文以祷祠事刺激明世宗,刘最极言称其不行,并奏报崔文耗费内廷资金
明世宗听从崔文,并罢免刘最,出任广德州判官。
言官论救均不被采纳。
当时东厂太监芮景贤奏报,其在路上仍然用旧职,乘坐巨舫,取夫役,巡盐御史黄国用还用复遣牌送他。
明世宗大怒,逮捕两人入诏狱,充军邵武,黄国用被谪极边杂职,法司及言官论救,均被指责为同党。
刘最在戍所,久之赦还,家居二十馀年后去世。

人物简介

维基
包凤起(?
—1650年代),字际霞,河南南阳府南阳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包凤起是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联捷进士,授户部主事。
供饷到边疆,他亲自分发;事发后,剩馀资金都回归公帑。
朝廷商量崇文门剩馀输入大府事例,让他转吏部,但没有事例援引,因此移官职方司。
其时承平日久,禁军士兵大多被阉党偷偷霸占,包凤起大力查清,淘汰假冒和虚报的几万人,以个月省下粮饷六万多。
都城多盗贼,他亲自为巡查缉捕,不久升为协职方司事,惟他谢绝请托,嫌弃交际,被贬谪重庆检校,在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奔走下很快恢复原官;包凤起在职方司任官六年,每次有大计,都力排众议,亲身任用,人才都奋勇争先。
李瘦子率众数万,计划谋夺湖广,窥视南京,他决定肃清李瘦子,外任武昌副使;到任后,微服轻舟进入贼人巢穴,侦查虚实,带领军队剿灭李瘦子,斩杀敌寇万馀人,于是乱事平定。
当时张献忠投降,要求给与襄阳一地驻军,声称让部下的家人寄居谷城而入城据守,分兵屯驻四周郊外。
余应桂上疏请求监军,包凤起独自骑马到张献忠营内,互相结交。
崇祯九年(1636年)朝廷大赦,命他带著二万两金到军前招抚,他上表「抚地、抚资、抚人」三事,但当事者不听从。
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再次反叛,襄阳府戒严,他改到荆南,登城巡江,风雨不改;患上寒湿肌肉委缩依然带病做事。
适逢土寇阎文简乘乱聚众闹事,他乘轿带病镇压重兵,不久因病归归。
朝廷再起用他为潼关参政,派遣侦察,严密防禦;宣府的吕大器上疏推荐他,调任徽宁,但旧病复发告归。
南阳失守,他带同父母到南京。
隆武帝继位,以包凤起在潜邸旧恩,召任武选郎中,依附何吾驺,擢升兵部右侍郎、副都御史,巡抚应安;堡上疏争论,隆武帝不听。
福京沦陷,他在永历五年(1651年)归乡,授徒以自给自足,几年后去世。
胡尔恺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湖广长沙人,字石江。明崇祯十年进士,官太平推官。入清后荐举山林隐逸,授吏科给事中,官至礼部侍郎。有《且耕堂集》。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一
胡尔恺,字石江,长沙人。明崇祯丁丑进士,官太平推官。入国朝,荐举山林隐逸,授吏科给事中,官至礼部侍郎。有《且耕堂集》。
维基
胡尔恺(1609年—17世纪),字石江,湖广长沙府长沙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胡尔恺十九岁时在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成进士,为母亲服丧完毕后获授太平推官,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和兵科都给事中左懋第委任他督修太平府城墙,一年完工;期间又探查芜关的贪官与平定徽州的变乱,十五年(1643年)分考应天乡试,取录卢象观等名士。
弘光年间马士英、阮大铖擅权,胡尔恺辞官归里十多年,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在洪承畴推荐下在清朝任职吏科给事中,晋吏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多次上陈国家计策,在北京病逝。
他病重时依然上陈四件事为民请命,都获认可,他说:「四件事完成,我可以瞑目了。
」死后没有足够资金入殓,同乡赵洞门为其筹得赙金,带棺木回乡。
他生平对家人和乡里孝友和睦,位居要职却依然布衣蔬食。
有《且耕堂集》。

人物简介

维基
张继(1852年10月11日—?
),字择之,号少斋,甘肃省巩昌府陇西县人。
行三,进士出身。
由癸酉科拔贡生,中式光绪元年乙亥恩科本省乡试第十名举人,丙子恩科会试中式三百三十九名贡士,保和殿覆试二等第十二名,殿试二甲第六十八名进士,朝考二等第三十六名。
引见奉旨改翰林院庶吉。
十三年丁丑科散馆引见以知县用。
五月赴部投供。
旋丁父忧。
回籍守制。
五年服满起复赴京。
六年三月分选授江苏盐城县知县。
因亲老告近。
五月分改选四川垫江县知县。
六月初五日经钦派王大臣验放奉旨依议钦此。
十一日领凭起程。
于是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到任。
八月调补江津县知县。
十年八月初六日到任。
十二年调补华阳县知县。
十三年正月初九日到任。
历调署东乡县、万县、汉州知州、代理成都县知县。
十五年大计保荐卓异。
十九年十一月调署绵竹县知县。
是月二十七日到任。
光绪二年五月(6月3日),改庶吉士。
光绪三年四月癸丑(1877年6月9日),翰林院散馆,著以即用知县。
历任四川垫江、华阳、东乡、万、成都知县,后署理汉州知州。
重视地方治安。
严加缉捕。
匪徒敛迹。
工书法,颇有逸致。
他关心桑梓文化教育,李寿芝知县为襄武书院筹集资金,慨捐白银500两,著有《友竹山房饮花吟社诗选》。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因瞻对藏官逼叛人民,起而杀藏官欲自立。
张继作为川军“统领”被四川总督鹿传霖派往其地剿抚,欲改流设官,却因鹿传霖与驻藏大臣文海、驻川将军恭寿不和,被二人密告,劾鹿参张。
于是仍把瞻对交藏人管理。
张继以此获罪流放新疆。
因廉吏而免戍,有收川边之功。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万金(槜李英华姑苏志禅林诗辑俱作万金。蒋之翘云:皆误,当是力金),字西白,号白庵,吴郡人。早从衍道原出家,后依铭古鼎入道,住持秀州天宁寺,筑孤云庵以奉母。洪武初,诏主天界寺,开善世院,统领释教五年。敇建法会于钟山,总持斋仪,皆称为白庵金禅师。六年,举泐公自代,以母老辞归。有《澹泊斋稿》。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力金禅师。
号白庵(有本。
名万金)。
吴门姚氏子也。
幼孤。
楞伽寺道原衍公。
牧金为沙弥。
衍绝世交。
筑碧山堂以自娱。
因以白庵号金。
且爱其姿。
资金行脚。
遂深入古鼎铭公之堂奥。
已而归吴。
垒土为孤云庵。
以事其母。
其母亦得悟焉。
元至正间。
浙宣政。
以净慈请
不就。
乃开法瑞光。
次移嘉禾之天宁。
南北英灵。
集如箕敛。
元帝师大宝法王。
号。
曰圆通普济禅师。
是时金之名日重矣。
愚庵素倔强不肯可。
诸方闻其名。
常致书问于楚石。
以为古鼎有子乎。
楚石亦因褒之。
其词曰。
道迈古今。
学兼内外。
白牙香象。
蹴踏而截流。
毛狮子。
哮吼而踞地。
机用可谓逸群。
文章乃其游戏。
青天白日。
放古佛之瑞光。
闹市红尘。
阐湖南之祖意。
直得大海波翻须弥粉碎。
少林不识。
曹溪不会。
却净慈道愈高。
笑诸方进为退。
乃吾古鼎铭兄之的传。
妙喜杲祖之六世者也。
愚庵以为然。
作偈东曰。
闻道湖南第一山。
交参龙象杂官班。
东头卖贵酒头贱。
空手来时赤手还。
顶𩕳一机犹掣电。
语言三昧若连环。
铁舡下载休轻举。
老叔谈禅亦强颜。
明初。
有诏主天界。
高帝留神内典。
而楚石愚庵辈。
亦赴焉。
以犹子之列与之。
援经据论。
披诘玄理。
共大元叟家声。
五年。
敕集三宗二千人。
建钟山法会。
大驾临幸。
命金升座。
阐扬宗旨。
复命儒臣。
出众烧香。
疏曰。
无量太虚。
因三才而建极。
有涯沧海。
会八德以朝宗。
发含灵心里之花。
至哉先觉。
秉枢斗寰中之秉。
久矣高人。
则宝鉴当空。
自合昆冈之璧。
而玄珠在握。
谁停赤水之车。
化广无为。
音宣大吕。
岂非人天协赞。
日月双悬。
曰。
皇风浩荡。
即凡心而印佛心。
慈泽弥漫。
据圣智目开世智。
乃拈香鞠躬起立曰。
会么。
打面还他州土麦。
唱歌须是帝乡人。
便下座。
高帝大悦。
万众称善。
年暮欲谢退。
不可。
乃喟然曰。
吾以虚名滥当圣代。
每怀煨芋诸公。
予不逮矣。
遂称病笃。
解还旧隐。
未久圆寂。
塔于嘉兴环翠兰若。
初高帝。
诏选名宿。
辅导诸藩。
而蜀王椿。
师事见心复。
复名溢都中。
叹曰。
复公其不免耳。
复果罹难而终。
故诸方嘉靖退。
为丛林福云。
赞曰。
水火相憎。
铛居其中。
则世味以调。
邪正相反。
智居其中。
则精神俱化。
而铭公之摄六宗。
其智能过于调化者也。
丹青虽异。
文彩全施。
贵其知宜也。
天岸虽高。
明舟不犯。
贵其用意也。
象源之继径山。
乃良于知宜。
而用意焉。
知退而不知进者。
滞于寂也。
知进而不知退者。
伤于勇也。
白庵其无滞伤之病。
与师资鼎峙。
俾风化有醐酪之纯。
其流慈岂小小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力金。字西白。吴郡姚氏子。七岁颖悟异常。一日请于母曰。儿患世相起灭不常。将求出世间法。可乎。母曰。出家甚苦。尔年幼。岂能堪之。曰。儿心乐之。自无苦也。请之不已。母知其志不可夺。俾依吴县宝积院道原衍法师。后见古鼎铭公于径山。悟人甚深。声光烨烨。起丛林间。至正丁酉。出世住苏之瑞光。会嘉兴天宁寺灾。郡守贰咸以非师不足起其废。具币遣使。力迎致之。师至。未久。俨如兜率天宫下现人世。经过者。无不瞻礼赞叹。帝师大宝法王。贤师之行。授师以徽号。师自幼丧父。唯有母存。乃去城一舍。筑孤云庵。以奉养焉。或议之。师喻之曰。尔不见编蒲陈尊宿乎。何言之易易也。洪武改元。有旨。起师住持大天界寺。万机之暇。时召入内庭。奏对多称旨。盖师精通西竺典。及东鲁诸书。其与荐绅谈论。霏霏如吐玉屑。故咸乐与之游。四年命师总持钟山法会。凡仪制规式。皆堪传永久。寻以母年耄。举径山泐公自代。复还庵居。五年冬诏。复建会如四年。大驾临幸。诏师阐扬第一义谛。自公侯以至庶僚。环而听之。靡不悦服。一日忽示弟子曰。吾有夙因未了。必当酬之。汝等勿以世相遇我。未几示微疾。谢去医饮药食。委顺而化。茶毗。舍利无算。观者竞取之而去。师神观秀伟。智辩纵横。以宗教为己任。不畜私财。得财施辄举以给贫者。诚法门之伟人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力金,字西白。姓姚氏,吴人也。母周氏,梦一庞眉僧类应真者,直前麾斥,惊𧦝而觉,已而有孕。时至而育,奇芬满室。年方龀髫,广颡修颈,皙白如玉,见者爱怜。性尤颖悟,凡书一览,即能记忆。尝游佛寺,见像辄自下拜,信仰日深,因投县中宝积院,礼道原衍祝发。年十一受具戒,精研三观十乘之旨,领其枢要。衍主秀之德藏,金为纲维,轨范肃然。忽喟然叹曰:“名相之学,略谙之矣。盍弃诸缘,而往跻觉路。”遂更衣入虎林,谒古鼎铭于双径。一见以法器相期,示以德山见龙潭语。金奋然踊跃,直触其机,从而有契,遂为记堂。未几,分席后堂,敷宣大法,如山川出云,灵雨沾润,四众信服。复登前堂,声光烨烨,起丛林间。元至正丁酉,出主苏之瑞光寺,会嘉兴天宁寺灾,郡守贰咸以为非金不足以起废,具礼币遣使者力致之。金至,未久,俨如兜率天宫,下见人世道路,过者莫不瞻礼赞叹。帝师大宝法王闻其贤,授以圆通普济之号。有明初兴,洪武改元,弘阐佛乘,首开善世院。俾擢有道浮屠莅天下名山。杭之净慈主席尚虚,佥欲起金居之,疏币交至。浙江省丞,复遣使趣之。金皆力辞。既而有旨,起住大天界寺。先夕有仆梦花,发如芙蓉,光彩绝异。旁一人曰:“此花天子当取之而去。”旦而命下,果符所兆。金既应诏至阙下,见于外朝。慰劳优渥,即令内官送其入院,赐以天厨法馔。万几之暇,时召入禁庭,奏对多称旨。盖金精通内典,博极群书,其与荐绅谭论,霏霏如屑玉,故咸乐与之游。至于勘辩学子,直指心源,宗说兼行,机用迭发,尤足使闻者敬仰。四年春,诏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众二千,设广荐法会于钟山,命金总持斋事。于是灵承上旨,仪制规式,皆传之远永。五年,诏复建,会大驾临幸,诏金阐扬第一义谛。自公侯以至庶僚,环而听之,靡不悦服。一日忽示微疾,谢去医药饮食,手书一偈,委顺而化。洪武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也。停龛六旬,始行茶毗。其貌如生,火时获舍利无算。寿四十七,腊三十六。《三会语》有录。塔于嘉兴城西环翠兰若。金幼丧父,奉母至孝,为筑孤云庵奉之以居。或有议者,则婉告之曰:“不见编蒲陈尊宿乎,胡言之易易耶?”平生以宗教为己任,神观秀伟,智辩緃横。尝以《楞伽经》及《法宝坛经》为释门心要。当毒暑时,挥汗誊钞,锲梓以传弟子觉慧,深恐遗行将泯,因条系群行为书,乞金华宋濂为之铭云,文见《銮坡续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71—1741 【介绍】: 清江苏吴县人,字天牧,一字仲儒,晚号半农居士,学者称红豆先生。惠周惕子。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后提督广东学政。雍正间,以召对不称旨,罚修镇江城,以产尽停工削籍。乾隆初,再起为侍读。学问渊博,尤深于经学,对前人之说,以为愈古者愈可信。有《易说》、《礼说》、《春秋说》、《交食举隅》、《半农人诗》。
清诗别裁集
字仲孺,江南吴县人。康熙己丑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半农人诗》。○半农少即笃志经史,而于经学尤深,著有《易说》、《春秋说》、《礼说》、《大学说》等书,皆晚年论定者。视学广南,以通经术为先务,空疏旧习,为之一变。操行之洁,比于白圭、《振鹭》,广南前此未尝有也。身后祀于韩山,配食昌黎韩子,至今尸祝之。诗近唐人,以自然为宗,视研溪先生家学,各有所得。
维基
惠士奇(1671年—1741年),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
江苏吴县(今属苏州市)人。
清朝翰林、经学家。
惠士奇为惠周惕之子。
晨夕奋志读书,尝于人群坐中背诵《封禅书》,不遗一字。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江南乡试第一名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联捷己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侍读学士,曾典试湖南。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出任广东学政,提倡经学,有弟子苏珥、何梦瑶等。
累官至侍读。
雍正五年(1727年),惠士奇因“入对不称旨”,被罚修镇江城,散尽家产,最后资金不足而停工,被削籍归里。
乾隆元年(1736年),免除修城欠款,诏召士奇进京,先入八旗通志馆充纂修,是年夏天,诏开三礼馆,被列入纂修名单,次年,复官侍读,在三礼馆专修《仪礼义疏》。
乾隆五年,以老病告归,乾隆六年(1741年),三月二十二日卒于家。
杨超曾为其撰写墓志铭。
清史稿》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1 【介绍】: 明河南商丘人,字伯敬,号栗庵。嘉靖三十八年进士。累官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万历初,与张居正不合,引疾归。居正卒,起故官,官至吏部尚书。奖廉抑贪,责罚黠吏百余人,而不向执政请命。大学士申时行不悦,屡假小事为梗。卒官。有《四礼初稿》。
维基
宋纁(1522年—1591年),字伯敬,号栗庵(栗亭)。
河南归德府商丘县人。
同进士出身,官至吏部尚书、户部尚书,谥庄敬(一说庄敏)。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河南乡试五十一名举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登丙辰科会试二百六十四名,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廷试三甲八十三名进士,兵部观政,初授永平府推官。
四十一年升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出视西关,巡按应天府等地。
隆庆元年(1567年)改巡按山西。
当时俺答汗攻陷石州,将士捕七十七人,这些人当斩。
而宋纁通过讯问后,释放其中一半多人。
隆庆四年(1570年)升任顺天府府丞,之后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期间核对兵卒并淘汰多馀的部队,节省开支。
万历初年(1573年)因与张居正不合,称病辞职,后张居正去世,朝廷官员纷举荐。
他因此恢复官职,担任保定巡抚,成功赈灾获鹿县的饥荒。
之后升任南京户部右侍郎。
万历十二年(1574年)后召为北京户部左侍郎,改督仓场。
万历十四年(1576年)升任户部尚书,当时明朝国运开始衰退,他力主减少山西灾荒地区的税费,并增加边疆屯田。
当时万历帝弟潞王从京师返回封国新乡,万历帝用三十万白银为他购买珠宝,后在宋纁强烈要求下,减少了十万两。
万历帝为自己庆贺增加二十万白银,宋纁坚决反对,最终万历帝方才罢免此事。
宋纁在户部的五年,正值各地多灾多难。
他坚持反对奢华浪费以解决开支,并将资金分成轻重缓急以筹资。
都御史吴时来以吏部尚书杨巍年老求去,忌惮宋纁名望在自己之上,于是两次上疏弹劾,宋纁两次请求辞职,万历帝均没有许可。
而杨巍离开后,宋纁代替出任吏部尚书。
杨巍在吏部时,不能阻止官员贪污,遇到事情则动辄请求上级指示。
宋纁上任后,决断官员卖官鬻爵,并罢免贪污受贿的上百名官员,受到朝廷一致赞誉。
他不徇私也不结党,然而在选择文选员外郎缺官中,他计划起用邹元标,却招致大学士申时行反对。
宋纁无奈只得上疏五次请求辞职归乡,不久死于任内。
赠太子太保,谥庄敬。
宋纁为官凝重,有识力。
当时石星代任户部尚书,曾对宋纁说到某地截留巨额赋税盈馀,可以收为国有。
而宋纁则认为“朝廷的赋税盈馀,应当储蓄,而不要动辄搜刮。
如果皇帝知道地方赋税盈馀的话,则会升贪侈之心。
”当时官员建议将漕运粮储折价换成白银,宋纁则执意反对,称“太仓的粮储,宁可腐烂也不能亏空,一旦粮食不继,则没有解决措施了。
”宋纁死后,灵柩迁回家乡,葬于商丘三陵台,与宋惠公、宋哀公、宋戴公三陵台的中峰前怀。
杨毓泗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维基
杨毓泗(1864年—1921年),字润东,号子泉,山东济宁州(今济宁市)东门大街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
次年,中末科进士,殿试名列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选赴日本留学。
三十四年(1908年)回国,加侍讲学士衔。
宣统元年(1909年)被公推其新成立之山东省咨议局议长。
辛亥革命爆发,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杨毓泗被推选为山东都督,但无实权。
旋回乡,著《抱滕轩诗文集》。
民国三年(1914年),绥远都统潘矩楹聘其参赞军务,又因身体不适辞职。
回乡后,创办因利局,筹集资金发展地方赈济、慈善事业。
还重修砚水桥,整修太白楼、古南池、浣笔泉等古迹。
民国十年(1921年)病逝。
高熙哲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高熙哲(1854年—1938年),字仲瑊,一字亦愚。
山东省兖州府滕县城关镇(今属枣庄市滕州市)人,原籍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经学家、史学家、书法家。
自幼熟读经史,入滕县道一书院学习,后考选副贡生。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会试贡士。
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补殿试第二甲第六十四名进士出身。
五月,选翰林院庶吉士。
十五年(1889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
诰授朝议大夫。
二十年(1894年)三月,以翰林院编修充甲午科会试同考官,考生张謇以高熙哲为师。
;七月,充山西乡试正考官。
后授贵州道监察御史,转湖广道,以直言敢谏著称。
二十六年(1900年),提出反对山东巡抚袁世凯“痛剿”义和团之行动。
五月,以监察御史奏报英国人勘划威海租界与原条约不符,军机处与总理衙门饬令袁世凯查明声复并全力磋商。
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请假回籍省亲。
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补授河南道监察御史。
迁工科给事中。
三十年(1904年)八月,升授甘肃宁夏府知府,赴兰州。
三十二年(1906年),丁内艰离任归乡。
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服阙,补授直隶宣化府知府。
宣统元年(1909年),改调直隶大名府知府。
个性节俭,喜好读书,不携带家眷赴任,不聘用门卫、家丁,只有一个老仆供其差使,官署也不置车马,只养一驴备用。
致力革除积弊,提倡文教风俗,推行农工生产;闲暇时则前往中学、师范学校讲授经史;大名府盐商有惯例将每月供盐折现馈送给知府,高熙哲难以变革旧例,饬令将此资金拨供学校使用。
儒雅朴素,时人称高熙哲为良吏。
二年(1910年),回任宣化府知府。
三年(1911年)年底,宣统帝退位后以大清遗臣自居,弃官归乡。
重视编纂地方志,认为“风俗者,太平之根本也”,两度参与滕县志编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南下山东,高熙哲举家转徙避难,对时局愤慨。
二十七年(1938年)八月,忧愤而死。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