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果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州集
用之,归德人,幼有赋声屡中甲乙诗亦有功尝戏作鬼仙语云浏浏竹间雨荧荧窗下灯相逢不相顾含泪过巴陵诗有本事中山杨正卿能道所以然真人作鬼语也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绍隆,理宗、度宗时闽僧,与石溪、偃溪、枯崖圆悟友善。历住喝石崖、锦溪报慈、延平含清诸寺,迁居光孝,后住鼓山。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绍隆和州含山人也。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首访长芦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禅师语至。隆读之叹曰。想口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宝峰依湛堂。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悟忽举拳曰。还见么。隆曰见。悟曰。头上安头。隆闻脱然契證。悟曰。见个甚么。隆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首肯之俾掌藏钥。有僧问于圆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后因圆悟退老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宋建炎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次迁虎丘。道大显著。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达磨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去却膏盲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开。幽香旖旎袭人来。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磨。可谓知本矣。隆能遵行而为赞。又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绍兴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惟佛果得其髓也。而入佛果之室坐无畏床师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独后法嗣之绳绳直至我  明嘉隆犹有臭气。触人巴鼻者妙喜与瞌睡虎之裔耳。他则三四传便乃寂然无声。然此二老可谓源远流长者也。当时称二甘露门。不亦宜乎。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隆。
和州含山人。
九岁谢父母去家。
依县之佛慧院。
又六岁削发受具。
又五岁而束包曳杖。
飘然有四方之志。
首谒长芦净炤禅师。
参叩之间。
景响有得。
因阅圆悟语录。
抚卷叹曰。
想酢生液。
虽未能浇腹沃胃。
要且使人庆快。
第恨未亲聆謦欬耳。
至宝峰谒湛堂。
叩死心于黄龙。
死心机锋横出。
诸方吞𦦨。
非上上根。
莫能当。
而于师独器重称赏。
众皆侧目。
将趋夹山见圆悟。
道龙牙。
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
相与甚厚。
每研推古今。
至投合处。
抵掌轩渠。
或若佯狂。
议者。
谓今之沩仰寒拾也。
及见圆悟。
圆悟移道林。
师从焉。
一日入室。
圆悟引教云。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举拳曰。
还见么。
曰。
见。
圆悟曰。
头上安头。
师于此有省。
圆悟叱曰。
见个甚么。
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圆悟肯之。
自是与圆悟。
形影上下。
又二十年。
斧搜凿索。
尽得其秘。
或。
疑师道貌甚愞。
问圆悟曰。
隆藏主。
柔易若此。
何能为哉。
圆悟曰。
瞌睡虎耳。
后归邑住城西开圣。
建炎之扰盗。
起淮上。
乃南渡结庐铜峰之下。
适彰教虚席。
郡守李尚书光。
延师居之。
四年而迁虎丘。
时圆悟以乱离归蜀。
曩之辐凑川奔。
一时后进。
望山而趋。
师每登座。
从实吐露。
一味平等。
随根所应。
皆惬其欲。
故圆悟之道。
复大振于东南。
居三年感微疾。
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院事。
大书伽陀曰。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珍重。
掷笔坐逝。
绍兴六年丙辰五月也。
住世六十。
坐四十五夏。
塔全身于山之阳。
曹洞氏之老秀公镇虎丘。
明年始以官命。
西庵墟之徙其栋瓦椽梠。
完寺坏屋。
于是虎丘隆禅师之塔。
破而复新。
藩级崇宏。
奥阈冥深。
户容庭貌。
炜焕赫奕。
观瞻耸悦。
如教复振。
论者多秀公之义。
颂声不期而作焉。
惟禅师之道。
于临济氏。
为正胤的受。
当教统之季。
群宗遗支。
微绝不嗣。
独禅师众胄。
曼衍天下。
百年之间。
以道德表兹山居。
禅师之居者。
父子弟昆。
后先之踵相接也。
然皆熟视其祖。
凛然欲压。
于颓檐仆壁之下。
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
救其风雨寒暑。
而秀公异氏也。
独知尊教基。
饬祠宇。
致孝乎非己之祖。
岂惟善善之公。
足以灭党私。
而矫薄俗。
彼为人后。
而遗其先者。
视公之为宜何如也。
明河曰。
师见圆悟。
后以二亲垂白。
居褒禅山。
侍养者数年。
住虎丘。
追忆白云端立祖堂故事。
乃曰。
为人之后。
不能躬行遗训。
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之。
此二事。
一载山志。
一出传灯。
见师隆本之厚。
因读天隐修塔文。
深感于中。
何后嗣之不然也。
故附其文于传末。
示戒将来。
且知秀公有作用人。
恨无从考始末。
可惜。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大观,字物初,号慈云,俗姓陆,鄞县横溪(今浙江宁波)人。
参北涧居简于净慈寺,悟旨,典文翰,声称籍甚。
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住临安府法相禅院,历住安吉州显慈禅寺、绍兴府象田兴教禅院、庆元府智门禅寺、大慈名山教忠报国禅寺。
景定四年(一二六三)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卒葬寺西庵
有元德溥等编《物初大观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净慈寺志》卷一○《法嗣》。
 释大观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九三五
大观,字物初,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陆氏子。师事北涧居简。淳祐间历住临安府法相禅院、安吉州显慈禅寺、绍兴府象田兴教禅院、庆元府智门禅寺、大慈名山教忠报国禅寺。景定中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门弟子辑有《物初大观禅师语录》一卷。见《物初大观禅师语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9—1293 【介绍】: 元保定容城人,字梦吉,初名骃,字梦骥,号静修。学宗程朱,而兼采陆九渊之说。家居教授,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世祖至元十九年,以学行荐于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以母疾辞归。有《静修文集》。
元诗选
因字梦吉,保定容城人。
将生之夕。
其父梦神人以马载一儿至其家,曰:「善养之,」故名之曰骃,字梦骥,后乃改今名字焉。
天资绝人,日记千百言,六岁能诗。
长而深究于周、程、朱、吕之学,杜门深居,不为苟合,公卿使者过之,避不与相见,人或以为傲,弗恤也。
爱诸葛孔明「静以修身」之语,表所居曰「静修」。
尝游郎山雷溪间,号雷溪真隐。
(又号樵庵。
)至元十九年,徵拜右赞善大夫,以母疾请归。
二十八年,召为集贤学士,固辞不起。
越二年卒,年四十有五。
延祐中,追赠翰林学士,容城郡公,谥文靖。
当世庙初,姚文献公枢、许文正公衡、杨文献公果、商文定公挺辈布列台省,号称盛治。
既而诸公相继告老,中朝贤士大夫多属意于静修,丞相不忽木尤力荐之,卒未竟其用。
许文正公之应召也,道过静修,静修谓之曰:「公一聘而起,毋乃太速乎?
」文正曰:「不如此,则道不行。
」及静修不就集贤之命,人或问之,乃曰:「不如此,则道不尊。
」世祖闻之,叹曰:「古有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
」所著有《四书精要》三十卷,诗五卷,名《丁亥集》,手所选定,尝自讽咏,取他文焚之。
今所传文集十馀卷,又续集、遗诗、拾遗共若干卷,皆刊行于世。
其论诗曰:「魏、晋而降,诗学日盛,曹、刘、陶、谢其至者也。
隋、唐而降,诗学日变,变而得正,李、杜、韩其至者也。
周、宋而降,诗学日弱,弱而后强,欧、苏、黄其至者也。
」静修诗才超卓,多豪迈不羁之气。
流派师承,于斯言见之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4—1341 【介绍】: 元僧。临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称寒拾里人,俗姓何。世为儒家。十一岁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赐号慧文正辩禅师,主中天竺,迁灵隐。后主径山作大护持师二十年。工诗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诗选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临海儒家何氏子。
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
初参藏叟和尚于径山,言下豁然顿悟,藏叟告寂,依净慈巩石林为记室。
与陵虚谷、海东屿、熙晦机、永东州、真竹阁为莫逆交。
寻挂锡灵隐伏虎岩,住径山。
请居第一座,既而退处楞伽室。
大德间,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
至大间,特旨赐号曰「慧文正辩」,行宣政院举主中天竺,迁灵隐。
延祐间,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升坐说法,竣事入觐,加赐「佛日普照」之号。
南归养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间,降玺书命主径山,作大护持者二十年。
至正辛巳,终于丈室,世寿八十八,僧腊七十八。
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绝古雅,自称「寒拾里人」。
尝拟寒山子诗百馀篇,四方衲子多传诵之。
林石田隐居吴山,不与世接,独遗以诗曰:「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
」其取重前辈如此。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行端。
字元叟。
族临海何氏。
世为儒家。
年十一。
从叔父茂上人。
得度于馀杭化城院。
气识渊邃。
慨然以道自任。
参藏叟老禅师于径山。
得旨。
次至净慈石林巩公。
处以记室。
大德庚子。
出世湖之资福。
名闻京国。
特旨赐慧文正辩禅师。
行中书平章张公。
举师住中天竺。
复迁灵隐。
有旨。
设水陆斋于金山。
命师说法。
竣事入觐。
奏对称旨。
加赐佛日普炤之号。
南归即退。
庐于良渚之西庵
至治壬戌。
三宗四众。
相率白于行宣政院。
请师补径山。
仍阖奏请降玺书护持。
师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赐。
人以为荣。
而师漠如也。
主径山席三十年。
足不越阃。
道隆德重。
诸方仰之。
间作诗文。
清绝古雅。
林石田前辈居吴山。
闭门无接。
于师特敬慕之。
尝赠师以诗。
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句。
石田知师。
以诗犹知见重。
况知师以道者乎。
先虎岩住径山时。
师为第一座。
每闻岩法座上。
举云。
度宗为北兵攻急。
命道士设大醮。
奏章天廷。
问国家重事。
高公伏章。
久不得报。
既竣事问故。
高公云。
为定径山四十八代住持。
天门不开。
故得报迟也。
岩举此谓。
住持非苟然。
至于四十八代住持。
尚预定之天庭。
师闻颇心非之。
及师继席。
适当其次。
至正辛巳。
示寂。
窆全身于寂炤院。
八十八岁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名行端。号元叟。生台之临海何姓。何姓世以儒显。端母王氏。博释五经章安子弟。咸宗之如汉之曹大家。南宋宝祐乙卯岁生端。端生不茹荤。襁褓中见沙门遂喜。甫六岁。母王氏授以论孟。端咿唔成诵。乃至经子章句悉不可难。每遇纷华杂遝。端则庄坐如在定。母因奇之曰。吾家千里驹也。然恐不为世用。端叔父茂上人者。早岁为僧。住馀杭化城院。适归省故里。端竟从之剃染。遍游丛林。谒径山藏叟。临机悟旨。藏叟悦之。一日藏叟问端曰。汝是台州人那。对曰。台州。叟便喝。端拜。叟又喝。端起叉手。叟曰。放汝三十棒。端喏。藏叟又曰。还知我泉南无僧否。端曰。和尚聻。叟便棒。端按住曰。莫道无僧好。叟大笑而起。端既罢参。乃徜徉西湖山水间。自称寒拾里人。育王珙作偈招曰。夜半落霜花。日轮正卓午。寥寥天地间。只有寒山子。端不答。乃典净慈书记。时净慈石林巩禅师居焉。吴山石田林处士。久隐不与世接。乍见端篇翰。独以诗柬端。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语。端又远访雪岩钦于仰山。钦曰。驾发何处。端曰。两浙。曰。因甚语音不同。端曰。合取口。曰。獭径桥高。集云峰峻。未识阇黎在。端拍手曰。鸭吞螺蛳。眼睛突出。钦顾侍者点好茶来。端曰。也不消得。于是以上礼宾之。元成宗大德初。为虎岩伏。分座于径山。庚子。出住湖州翔凤。乃曰。大慧祖师道。宁以此身代大地众生。受地狱苦。终不将佛法作人情。径山先师藏叟和尚。一生不肯四天下人。纵饶释迦老子达磨祖师到来。也须退身有分。山僧在侍者寮两年。弄尽机关。做尽伎俩。直是没凑泊它处。所以知其为大慧嫡孙。今有炷香供养它。也要大家證明。甲辰。诏主中天竺。并赐慧日正辨师号。皇庆壬子。迁灵隐。仁宗设无遮大会于金山。命端證之。又加号佛日。乃退居良渚西庵。英宗至治壬戌间。起端居径山。端居径山。人才之盛。不减妙喜。其楚石琦辈。时称僧杰焉。虞公文靖以文献宗时。兼游诸禅宿之门。自称微笑居士。每方杨大年之为人。多剥啄诸家语录。而读端提唱。乃谓其子弟曰。元叟生平。谛理恢拓。广说略说。莫不弘伟。然关要隐而不发。以待其人。大慧之流风馀韵。犹有如此者。不谓老夫复相识耳。其提唱曰。寂静中做工夫者。以寂静为究竟。他且不是你寂静中究竟底物。愦闹中做主宰者。以愦闹为得意。它且不是你愦闹中得意底物。经教中领览者。以经教为根本。它且不是你经教中领览得底物。师友中讲磨者。以师友为渊源。他且不是你师友中讲磨得底物。此无形段金刚大士。从尘点劫来。直至而今。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你拟向东边讨它。它向西边立地。你向南边讨它。它向北边立地。教它与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一切人与它安名立字即不得。一切处一切时。与你万象为主。万法为师。此其是也。自非上根利智具杀人不眨眼底手段。将第八识断一刀。岂有成办时节。又曰。自家根蒂下。积生累劫。多诸恶习。若也照烛不破。剔脱不行。日用间岂免触途成滞。一切法中。或有所疑地。即碍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爱水。即淹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即烧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风。即飘杀了你。四者既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明暗色空。森罗万象。到处粘作一团。如黐胶相似。驱你入驴胎。使你入马腹。总繇它在。千佛出世。亦无如之何矣。端开化四十二年。三受金襕。密秘之。不以披搭。所赐金帛悉赈贫乏。复多怒。老益甚。每据坐。竟日传餐诃骂。及入寝室。或窃问其故。乃左右顾视。欲举已忘。故道俗于怒骂中。得旨者甚多。顺帝至正壬午秋。示微疾。问侍僧曰。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未舍。安同诸苦源。来者不来者。如何是来者不来者。僧无语。端良久曰。后五日看。至期更衣趺坐曰。本无生灭。焉有去来。冰河发𦦨。铁树花开。垂一足而化。世年八十八。僧腊七十六。所剪爪发。舍利累然。閟全身于鹏抟峰北。谥曰普照。塔曰寂照。端退居良渚日。忽有梵僧。仗锡来徵般若枢要。端示以狮王奋迅三昧。其僧稽首蹈空而去。左右皆惊愕。端曰。掩鼻偷香。何足羡也。 赞曰。大慧四传至端禅师。二百载矣。几如劲弓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师崛出珍公之门。而道被三朝。德迈九洲。源厚流长。不亦宜乎。或谓。师之后大抵说法朝廷。岂其家化以金马门为隐者耶。曰否。不离菩提树下。而据吉祥座者。斯何人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端,字原叟,姓何氏,临海人也。
年十二,从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
苦求大法,至忘寝食。
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师授,自能通晓。
初参藏叟珍,珍问:“何处人?
”答云:“台州。
”珍便喝,端展坐具。
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
珍既寂,复依净慈石林巩为记室,与虚谷、东屿、晦机为莫逆交。
大德庚子主湖之资福,遂以瓣香归藏叟。
居五载,学人奔凑,名闻京国,赐号“慧文正辩”。
复迁中竺、灵隐、径山诸刹,屡承恩宠,三锡金襕。
延祐丙辰,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端主其事。
事讫入觐于便殿,从容奏对,深契圣衷,更赐“普照”之号。
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阃,慕其道者鳞萃,几无所容。
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书偈云:“本无生死,焉有去来。
冰河发燄,铁树花开。
”投笔垂一足而化,寿八十八,腊七十六,留龛七日,颜貌如生。
塔于径坞曰,寂照分爪发,别建塔于化城。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先睹。
字无见。
姓叶氏。
世为天台仙居显族。
生于宋咸淳间。
资性秀颖。
幼绝腥醲。
嗜读书。
过目成诵。
父母素期以儒业成家。
会沙门东洲善公者。
过而识之。
曰。
此法器。
宜无滞乡里。
父母诺之。
从古田垕和尚薙染。
即事遍参。
见藏室珍公于天封。
方山宝公于瑞岩西庵
而往来二公间。
虽有所契。
未臻其极。
遂筑室华顶峰。
精苦自励。
一日作务次。
涣然发省。
平生凝滞。
当下冰释。
乃走西庵呈所解。
山以偈印之。
辞还华顶。
山不能留也。
华顶高寒幽僻。
人莫能久处。
惟师一坐四十年。
足未尝辄越户限。
于方丈中。
搆娑罗轩。
开导学者。
梦堂噩公序曰。
至元大德间。
无见睹禅师。
以方山宝公之道唱东南。
于是天下英俊之俦。
高洁之侣。
雄豪魁杰之伦。
闻其风而神驰。
觏其迹而心服。
莫不襆肩[尸@憍]足。
忍饥渴。
冒寒暑。
形骈影属。
以趋座下。
禅师。
则呴之喻之。
又从而呵怒之。
凭之凌之。
又从而抚矜之。
飞而上。
吾矰缴之。
走而下。
吾网罟之。
吾惟其得而已。
于弋椓之勤奚恤。
金之锻也器成。
木之斲也材就。
宜其弃荣华而甘淡泊。
黜聪明而返醇朴。
靡然而就。
弟子之列。
莫之牴牾也。
以元元统甲戌五月望日。
遗书谢道侣。
说偈跏趺而逝。
阇维。
白乳如注。
舍利凝积成五彩。
瘗于寺之西偏。
锡号真觉。
塔曰寂光。
门人辈。
集其法语偈顿等成一卷。
金华黄溍为序。
刻而行之。
师操行卓绝。
邈在霄汉。
下视尘凡。
故及门。
皆切实生死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