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师范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了惠(一一九八~一二六二),蓬州蓬池(今四川仪陇南)人。
年十九出家受具,初谒坏庵照于昭觉,后出三峡,由湖湘至江浙,谒浙翁琰、高原泉、无准范、石田董、妙峰善诸禅师。
历住平江府定慧、温州雁山能仁、江州东林、庆元府天童景德、瑞岩山开善诸禅寺。
理宗景定三年卒,年六十五。
有《西岩了惠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
 释了惠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九八二
了惠,宝祐间为天童景德禅寺住持。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妙伦(一二○一~一二六一),号断桥,俗姓徐,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松山人,又号松山子。年十八,依其叔永嘉广慈院宗嗣论禅师出家,即剃发投礼。不满一年行脚,首见谷源道于瑞岩,次年谒灵隐。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初住台州瑞峰祇园禅寺。十年(一二五○),迁瑞岩净土禅寺。后迁天台国清教忠禅寺。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迁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景定二年卒,年六十一。有文宝等编《断桥妙伦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行状》。 释妙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依原卷次编为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妙伦。
天台黄岩徐氏子。
母刘。
梦月而娠。
年十八依永嘉广慈院落发。
见谷源道于瑞岩。
闻麻三斤语发疑。
遍叩诸方。
机语未契。
自谓。
吾口讷耳聩。
何能究此。
不若务实修行。
日以诵经为业。
因阅楞伽于云居见山堂。
至蚊虫蝼蚁。
无有言说。
而能办事。
顿然有省。
曰。
赵州柏树子话。
可煞直捷。
然不以语人。
径走雪窦。
无准范禅师
无准诘之。
连下语三十转。
不契。
哀恳曰。
可无方便乎无。
以真净颂答之。
竦然良久。
闻板声。
通身汗下。
于是始脱焉。
无碍矣。
准移育王双径。
皆以师从俾分座。
寻出世祇园。
迁瑞岩国清。
至净慈说法。
简直具格。
外机上识者得之。
而劣器不能凑泊。
有时上堂。
举达观颖禅师示众云。
七佛是性隶。
万法是心奴。
且道。
主人翁在何处。
自喝云。
七佛以下出头。
又自诺云。
各自祇候。
云唤七佛为性𨽻。
指万法是心奴。
达观自谓有出身路及乎。
自喝自诺。
又是奴隶边事。
主人翁何曾梦。
见在大众要见么。
拂子一拂云。
晓来一阵春风动。
开遍园林一样花。
举扬超醒大略如此。
将终。
与众入室。
罢。
索笔作诗。
辞诸山及魏国公。
公馈药不受。
又使人问曰。
师生天台因甚死净慈。
答曰。
日出东方夜落西。
遂嗒焉而逝或云。
初参无
问从何处来。
答曰。
天台。
曰。
还见石桥么。
答曰。
我一脚踏断也。
自是丛林。
称师为断桥伦公云。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断桥和尚。
名妙伦。
姓徐氏。
台之黄岩人也。
弱冠欲入瑞岩。
邻寺出家。
其父兄不许。
强伦治生产。
伦不乐业。
乃遁永嘉。
圆顶于广慈寺。
受戒归省。
得问道于瑞岩谷源禅师。
源以麻三斤话示伦。
伦大疑之。
如面千尺铁墙。
因邻僧读楞伽经曰。
蚊虫蝼蚁无有言说。
而能辨事。
伦有省。
无准范公中兴雪窦。
雪窦风峻。
禅者不易上谒。
伦下包。
直趋方丈。
左右莫能止。
范公怒曰。
甚处来底。
对曰。
瑞岩。
曰。
到此何为唐突若是耶。
伦从容进曰。
实为己躬事切。
来呈似耳。
曰。
有甚驴事马事。
试举看。
伦乃陈其所得。
曰。
狗子因何有业识。
伦进语。
不顾。
如是滚滚不住。
连进三十语。
俱不顾。
拟再进语。
无可凑泊者。
乃跪泣请曰。
师宁无方便乎。
范公怜之。
以古颂示曰。
言有业识在。
谁云意不深。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伦悚慄沉吟。
忽闻板响。
通身汗下。
连拜范公足下。
笑曰。
我不汝欺也。
伦弗吐一词而出。
范公移居育王径山。
伦皆从而相之。
是时出公门者。
雪岩钦别山智等。
各化一方。
称有道焉。
伦亦领祗园小刹。
据室烧香。
甚有大体。
一时名衲。
趋其座下。
院窄无所容。
移居瑞岩。
又移国清。
伦为人径直无讳。
好釆群言。
评量古今。
议论既出。
如束湿薪。
然皆援经据史。
如披晓镜。
人以为博物宗匠。
若智若愚。
争识一面而后已。
晚居净慈。
尝谓众曰。
荆山有玉。
获得者不在荆山。
赤水有珠。
拾得者不在赤水。
衲僧有无位真人。
證得者出入不在面门。
横按拄杖曰。
会么幽州江口石人蹲。
又曰。
德山低头。
夹山点头。
俱脂竖起手指头。
玄沙筑破脚指头。
拈拄杖云。
都来不出山僧拄杖头。
何以见得。
卓一卓曰。
一叶落天下秋。
又曰。
达观。
颖云。
七佛是性隶。
万法是心奴。
且道主人翁在甚么。
处自喝云。
七佛以下出头。
又自喏云。
各自祇候唤七佛作性。
𨽻指万法为心奴。
达观自谓。
有出身路。
及其自喝自。
喏又是奴𨽻边。
事主人翁。
何曾梦见。
在要会么。
挥拂云。
晓来一陈春风起。
开遍园林百树花。
伦晚年罢上堂。
一日忽挂牌入室。
已而谓众曰。
斯乃老僧末后一场搬弄也。
复问訚上人曰。
临济三遭黄檗痛棒是否。
对曰是。
曰。
因甚大愚肋下筑三拳。
对曰。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
伦怡然抚几曰。
后当有人据此。
为你證明在(訚号悦堂。
后嗣介石朋)。
遂以后事分付门人方山宝竹屋。
简又裁书。
别诸方知己。
魏国公阅伦书。
大惊。
即遣使问曰。
师生天台。
为甚死在杭州。
伦微笑。
以手指左右曰。
日出东方。
夜落西。
其使拟拜。
伦已化去。
赞曰。
断桥和尚以英伟之姿。
入雪窦范公之门。
始知肘。
后灵符不从人得。
及出世而簸扬淘汰。
可谓精于得人矣。
以故方山宝辈数传而世其家。
诸方称之曰。
断桥一脉有以也。
不然。
则如世暴流。
朝盈夕涸。
而断桥一派嘉声何从而挹之。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别山祖智禅师者。
蜀人也。
其先杨姓。
世有显任。
智既生正信之家。
幼绝世缘。
七岁绍印沙门化为行童。
授以圭峰圆觉叙。
脱口成诵。
宋嘉定癸酉。
试所习得度。
其年十四矣。
又五年。
参[仁-二+幻]牛全于昭觉。
经二载苦。
制话头。
不敢展衾。
每至后夜。
或假寐而已。
偶闻姑苏僧诵杀六岩法语。
字字皆点著自己禅病。
时岩住姑苏之穹窿山。
智径走见。
以古德因缘求指。
岩惟瞑目端坐。
展掌示之。
不决请益。
岩如前无它语。
于此又二载。
智所求益哀。
岩竟不换机智。
乃拟简藏经。
融会本参。
因阅华严。
善财入弥勒楼阁。
见阁中有无量不可思议诸佛境界。
有省。
默举祖师公案。
皆会节目。
举似于岩。
岩方启齿曰。
灵云见桃意在甚处。
对曰。
万绿丛中红一点。
几人欢喜几人嗔。
岩以为然。
乃可之。
智复遍历名席。
俱获美誉。
渡钱塘。
游天台。
友断桥伦。
无准范禅师于雪窦。
棒喝风驰。
智结舌不能仰对。
每受参垂问。
智每拟当机。
瞻视范公
不能进措一辞。
乃私叹曰。
我生平所参所悟底。
皆死法也死法何济哉。
乃尽捐宿负。
坚依范公
久之于范公棒喝中。
大通妙旨。
遂呈偈曰。
用尽工夫夜欲阑。
东挑西拨见还难。
无端豆爆寒灰里。
便把柴头作火看。
范公迁育王。
径山。
智皆负包与俱。
径山燬。
知事者多惧。
劝范弃之。
智曰。
不可。
昔南禅师住归宗。
归宗被火。
有司责其咎。
南尚顺而居之。
以故南公之名大重。
今径山虽火。
而时清道泰。
且堂头和尚以咎自归。
无弃去之心。
我辈为人子臣。
当仰体君父之心。
父子君臣道合。
反废为新。
庸何虑焉。
智于是自充化主。
而殿阁楼台。
从鼓舞中。
涌起五峰矣。
嘉熙二年。
出住洞庭之天王寺。
以真言实践。
接纳方来。
然好贬剥诸方。
江湖以智天王哂之。
痴绝冲尝问。
洞庭来僧曾见智天王否。
对曰。
学人适从天王来。
曰寻常有何言句。
僧举天王示众语曰。
带锁担枷招罪犯。
安禅入定坐深坑。
两头踢脱无依倚。
一个閒人天地间。
冲笑曰。
恁么则智天王罪过不少。
丞相游公侣以西余虚席。
请智补之。
未久智自西余。
荷策迁金陵之蒋山。
参徒蚁聚。
名满淮南。
悦堂訚道者。
初游吴。
闻智寻常怒气噀人不减。
居天王时。
乃谒智。
智问曰。
是何法讳。
对曰。
祖訚。
近离何处。
对曰。
江西曰马大师安否。
对曰。
起居和尚。
智拽杖便起。
訚蹑履便行。
侍僧问曰。
适来者僧未知留否。
智笑曰。
是必去也。
侍僧出访。
旦过堂。
果去矣。
訚住后乃曰。
我当时只肯别山收。
不肯别山放。
宝祐四年。
天童火。
无少剩。
州帅吴公潜以疏闻上。
上以智居天童智。
曰携。
吾白骨以伴。
青山足矣。
兴复之事。
岂吾望也。
遂于瓦砾堆中。
搆草庐。
以安众。
三载之间。
松关尽处青山。
捧出梵宫。
而壮甲东南焉。
智处众。
能耐小节。
深得衲子之心。
衲子互相颂曰。
吾师讳祖智。
即弘智再来也。
景定改元九月朔。
示众曰。
云淡月华新。
木脱山露骨。
有天有地来。
个个眼睛活。
乃掩室。
复令传语曰。
不及相见。
各自努力。
越十日。
珍嘱后事。
叉手捐世。
寿六十一。
坐四十七夏。
塔于中峰。
赞曰。
我师翁悟老人。
新天童时。
修辑历祖。
石塔。
余得见智公之塔。
圮于荆棘丛中。
及考天童中兴图志。
惟公大有功于天童者也。
公初事无准
居径山。
以大义鼓舞。
遽成五峰楼阁。
后公居天童。
不三载而重兴莫大之精蓝。
亦座下有其人。
而鼓舞之。
嗟乎非忠于事上。
诚以接下。
曷克有此哉。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祖智,字别山。
姓杨氏,顺庆人也。
年十四得度,初闻僧诵六岩语悦之。
时岩住苏之穹窿,亟往从焉,因阅《华严经》“弥勒楼阁……入已还闭”之语,恍如梦觉。
越二年,遍叩浙翁琰、无际派、高原泉、淳庵净、妙峰善,最后见无准范于雪窦,知是法器,待之弥峻。
时或棒喝,交并语不少贷,智欲拟答,禁不能发。
由是知解,都丧久之,作而言曰:“吾生平皆守死法,今始行活路。
”既而移径山,命智分座。
嘉熙戊戌,洞庭天王虚迎智主之。
宝祐丙辰,天童寺燬,制相吴公潜判州事,奏智道行,被旨携一钵一囊至缚茅以居。
时州地久旱,祈祷辄应,人情奔凑,不三载,百废具举,天童乃复旧观。
庚辰九月朔旦,忽示众云:“云淡月华新,木脱山露骨。
有天有地来,几个眼睛活。
”越十日,夜分重别大众,叉手而逝。
世寿六十有一,坐四十七夏,塔于中峰密庵禅师之右,玉局文复之为之铭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一(一二○二~一二八一),号环溪,俗姓贾,资州(今四川资中)人。
少习举业,弱冠弃所学祝发,受具戒于成都甘露寺。
年二十二游大慈讲筵,继谒晦庵光于正法寺、讷堂辨于六祖寺、土庵圭于东林寺。
后出峡,首抵公安二圣,又游南岳、庐山,经苏、湖至杭。
佛鉴禅师于育王寺,被命侍香。
佛鉴迁径山,复命知藏。
寻游金陵,依痴绝冲于钟山二年。
复归径山,被命首众。
理宗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初住建宁府瑞岩禅寺。
后历住临江军瑞篁山惠力禅寺、隆兴府泐潭山宝峰禅寺、黄龙山崇恩禅寺、建昌军资圣禅寺、瑞州黄檗山报恩光孝禅寺。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入住袁州仰山太平兴国禅寺。
五年,入住福州雪峰崇圣禅寺。
九年,入住庆元府太白名山天童景德禅寺。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卒,年八十。
有参学编《环溪惟一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觉此撰《行状》。
 释惟一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之诗编为二卷。
全宋文·卷七九五八
惟一(一二○二——一二八一),号环溪,资州(治今四川资中)人。墨池贾氏子。少年入道,以敏慧闻,长受具于成都甘露寺,入大慈讲筵。历主建宁瑞岩、仰山、雪峰、天童,焦山等刹。宋亡,抗节不屈。至元十八年九月卒,年八十。今存《环溪惟一禅师语录》二卷。见该书所附《行状》,参《释氏疑年录》。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曤。
更名疏石。
字梦窗。
姓源氏。
势州人。
宇多天王九世孙。
九岁出家。
群书一览辄能记。
暨长。
绘死尸九变之相。
独坐观想。
慨然有求道志。
一夜梦。
游中国疏山石头二刹。
一庞眉僧。
持达磨像。
授之曰。
尔善事之。
寤而叹曰。
洞明吾本心者。
其唯禅观乎。
遂更名疏石。
谒无隐范公。
又见一山宁公。
不甚契。
后求指决于高峰日公。
于言下有省。
因夕坐久。
偶作倚壁势。
身忽仆去。
豁然大悟。
平生碍膺之物。
冰解雪融。
心眼烂然如月。
佛祖玄机。
一时烁破。
高峰嘱其护持。
且出其然无学元公手书一通。
𢌿之以寓相传付授之意。
师志在烟霞。
出世非所愿。
聘致皆力辞之。
甲州之龙山庵。
五台山之吸江庵。
与夫泊船庵。
退耕庵。
兜率内苑。
皆师避隐之所。
或慕迫之不已。
至逃入海屿以避之。
春秋五十一。
国主后醍醐天王。
强起师主南禅。
入见引坐。
师言所志求退。
王曰。
吾心非有他。
欲朝夕问道耳。
及王妃薨。
强师再入南禅。
请宣说大戒。
执弟予礼弥谨。
赐国师之号。
王即世。
太仓天王。
复从师受戒。
愿为弟子。
敷宣之际。
有二星降于庭。
光如白日。
两宫国母。
请师于仙洞受五戒。
廷议重师名德。
复强师入天龙。
锡师号正觉心宗普济。
遗以手书。
其略曰。
道振三朝。
名飞四海。
主天龙席。
再转法轮。
秉佛祖权。
数摧魔垒。
国中以为荣。
后化于兜率内院。
世寿七十九。
僧腊六十。
弟子奉全身塔于院之后。
送者黑白二万馀人。
皆哀恸不胜。
分存日所剪爪发。
瘗于云居。
发中累累生舍利云。
师仪观高朗。
慧学渊深。
凡所莅止。
如见一佛出世。
香花供养。
惟恐或后。
故管领源公赖之。
尝与人言曰。
我从先人。
听国师剧谈佛法。
颇达真乘。
遂能死生如一。
临事不慑。
而先人竟死于忠。
吾亦知委身以事君者。
皆国师化导之力。
然则师之道。
非特究明心学。
实足增其世教之重。
且其抗志高明。
视荣名利养。
澹若无物。
唯欲栖身林泉。
虽屡典大刹。
皆迫于王命而起。
世称大善知识。
非师孰能当之。
宋文宪曰。
宋南渡后。
传达磨氏之宗于日本者。
自千光禅师荣西始。
厥后无学元公。
佛鉴范公之子。
附海舶东游。
大振厥宗。
高峰纂而承之。
师为高峰之遗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同时有智曤者,亦日本国人,势州源氏宇多天王九世孙。
其母祷于大士,梦吞金色光而孕,生时祥光盈室。
九岁出家,依平盐教院,授之书,一览辄能记诵。
稍长,绘死尸九变之相,独坐观想,知色身不异空华,慨然有求道之志。
年十八,为大僧,礼慈观律师受具足戒。
寻学显密二教,垂三年,恐执滞名相,建修期道场以求玄应,满百日,梦游中国疏山、石头二刹,一庞眉僧持达摩像授之曰:“尔善事之。
”既寤,拊髀叹曰:“洞明吾本心者,其唯禅观乎?
”遂更名疏石,字梦窗。
谒无隐范于建仁寺,继至相州巨福山。
山之名刹曰“建长”,缁锡之所萃止,时一山宁主之。
一山见曤,甚相器重,令为侍者,朝夕便于咨决。
俄游奥州,闻有讲天台止观者,往听之,曰:“斯亦何碍实相乎。
”自是融摄诸部,昭揭一乘之旨,虽辩才无碍,然终以心地未明,伥伥然若无所归。
荐修忏摩法,期至七日,感神人见空中,益加振拔。
时一山自建长迁主圆觉寺,曤复蓬累而往,备陈求法之故,至于泣涕。
一山曰:“我宗无语言,亦无一法与人。
”曤曰:“愿慈悲方便开示。
”一山曰:“本来廓然清净,虽慈悲方便亦无。
”如是者三返。
曤疑闷不自聊,结跏澄坐,视夜如昼,目绝不交睫。
久之,往万寿禅寺见佛国高峰,日扣请如前。
高峰曰:“一山云何?
”曤述其问答语甚悉。
高峰厉声曰:“汝何不云和上漏逗不少。
”曤于言下有省,辞归旧隐常牧山,唯分阴是竞,誓不见道不止。
嘉元三年夏五月,一夕坐久,偶作倚壁势,身忽仆去,豁然大悟,平生碍膺之物,冰解雪融,心眼烂然如月,佛祖玄机一时烂破。
乃作偈自庆,有“等间(閒)击碎虚室骨”之句,亟见高峰求印。
高峰喜曰:“西来密意,汝今已得之,善自护持。
”以书卷付之。
退接甲州龙山庵,高峰招住上野州之长乐寺,力辞不赴。
卓庵浓州古溪都,元帅平公之母觉海夫人,慕曤道行,欲一见之。
竟遁入五台山,縳吸江庵。
已而潜入海屿,夫人遣使迹之,使出世云岩寺。
曤复辞,构泊船庵于卧龙山,退耕庵于总州,有终焉之意。
正中二年,国主后醍醐天王命宫使起曤,领南禅禅寺,入见,王赐坐,因自陈“志在烟霞,出非所愿”。
王曰:“吾心非有他欲,朝夕向道耳。
”不得已应命。
王时幸临之,相与谈论,或竟日乃去。
将及期,王逊位,曤亦引退。
道经势州,会新建善应寺成,延之开山。
未几,弃去,抵相州,枢府郡公迫主净智寺,寻归锦屏山营瑞泉兰若。
元德元年,圆觉四众必欲致,曤为勉强一出,又复弃去。
二年,羽州守藤道蕴,初创慧林寺,延曤涖之。
元宏元年,达官贵人,有以见长请者,曤复辞。
二年,瑞光寺又求为第一代主。
三年,王既复辟,召曤入见,以介子都督亲王之邸更为灵龟山临川禅院,命曤为之长,赐以“国师”之号。
建武元年秋,王妃薨,王留曤宫中十馀日,罢政而讲法,因请宣说大戒,执弟子之礼弥谨。
及还,强之再入南禅,王亲率群臣至山,见群僧入定,静不闻声,次第行食,秩然有序,王甚嘉之。
曤每登席提唱,音声闳朗,词意警策。
王益喜,赐田若干亩以饭僧。
先是近臣有毁斥禅宗者,王以问曤,曤曰:“自性三宝,何必强生分别。
”王以为然,至是益知禅学为贵,谤言无自而入。
已而退处兜率内院,而建仁禅寺又欲起之,曤笑而不答。
历应二年,摄州守革西芳教寺为禅,佥谓非曤无以厌众望,遂振锡而往,举扬达摩氏之道,听者改容,为建无缝阁,以水晶宝塔安置舍利万颗其中,他若奇胜之地,多冠以亭榭以憩四方游士,规制灿然可观。
尝梦王作沙门相,乘宝车往灵龟山。
已而即世,征夷大将军源公造天龙资圣禅寺,以助冥福,聘曤住持,遂与前梦协。
阿州守源公新立补陀院。
曤亦徇其意,为之说法,即还天龙。
康永元年春,太仓天王亲往受戒,愿为弟子。
三年,建八幡菩萨灵庙于寺侧。
贞和元年,王复帅群臣来听法,敷宣之际,有二星降于庭,光如白日,赐以金襕紫衣。
二年春,令弟子智元补其处,退归云居庵。
冬复召之入宫,加以“正觉”之号。
观应元年春,两宫国母请曤于仙洞受五戒。
二年春,曤谓左右曰:“天龙宫室幸皆就绪,唯僧堂犹阙,当力为之。
”及堂成,可容七百人。
廷议重曤名德,复强入天龙,为行《百丈清规》,声振朝野。
王复加以“心宗普济”之号,且遗之手书,略曰:“道振三朝,名飞四海。
”主天龙席,再转法轮。
乘佛祖权,数摧魔垒,人以为荣。
曤年已高,又复引退兜率内院。
九月朔,召门弟子曰:“吾世寿七十又七,僧腊亦六十矣,旦夕将西归,凡有所疑可商讨焉。
”于是集座下者如云,曤随机开示,皆充然有得而退。
越七日示疾,两宫游临问起居,曤为陈摄心正因,精神不少衰。
作偈别大将军源公,复书《辞世颂》一首。
至晦日,呜鼓集众,翛然而逝,塔于内院之后。
所度弟子万有五千馀人。
其嗣法者,天龙则志元妙葩,建长则慈永,南禅则通彻周泽。
曤仪观高朗,慧学渊深,举扬正教,如密云广布,甘雨频澍。
凡具生性者,随其根器小大,皆获成就。
上自国王宰臣,下至士庶,莫不顶礼敬信,如见七佛出世,香华供养,唯恐或后。
夫佛法之流于日本者,台衡秘密为最盛。
禅宗虽仅有之,将寥寥中绝矣。
千光院荣西禅师以黄龙九世孙,握佛祖正印,唱最上一乘,飙驰霆鍧,逢者胆落。
达摩氏之道,藉以中兴。
其示寂之时,且曰:“吾灭后五十年,禅宗当大兴。
”今印原承天目之正传,见道分明,契悟精深,则其悬记之言,已有可徵。
而智曤又以高峰之胤,上纂无学元公,以继佛鉴范之传。
禅学勃兴,若合符节,斯亦验矣。
然而自天目溯而上之,至杨岐十有二世,杨岐黄龙则同宗慈明者也,其道固同矣。
道同则凡嗣其学者,先后奋发,殆有不言而喻者乎。
明金华宋濂既为印原铭其塔,又于明洪武八年秋七月,因日本使臣之请,奉敕撰智曤碑文,俱见《銮坡别集》。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可湘(一二○六~一二九○),号绝岸,俗姓葛,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
无准师范禅师得旨。
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初住嘉兴府流虹兴圣寺。
历住温州雁山能仁寺、越州九岩慧云寺、天台护国广恩寺、临安府崇恩演福寺、温州江心龙翔兴庆寺。
度宗咸淳八年(一二七二),住福州雪峰崇圣寺,十年,客南山太清(《语录·示宗度禅者法语》)。
后再住崇圣寺凡十年,谢院事,退居杭州宝寿寺。
元世祖至元(原误作正,据原校改)二十七年卒,年八十五。
为南岳下二十世,无准师范禅师法嗣。
有《绝岸可湘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继灯录》卷三有传。
 释可湘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七九八六
可湘(一二○六——一二九○),号绝岸,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葛氏子。
无准师范禅师,嗣为南岳第二十世。
历嘉兴府、温州、越州、临安府诸禅寺讲席,后驻锡福州雪峰崇圣禅寺。
至元二十七年卒,年八十五。
其弟子编有《绝岸可湘禅师语录》十卷,今存。
见《绝岸可湘禅师语录》,《释氏疑年录》卷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子益(?
~一二六七),号剑关,剑州(今四川剑阁)人。
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初住隆兴府兴化寺。
移住隆兴府云岩寿宁寺。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入住福州西禅怡山长庆寺。
三年卒。
为南岳下二十世,无准师范禅师法嗣。
有《剑关子益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林希逸所撰序。
 释子益诗,以辑自《语录》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5—1287 【介绍】: 宋僧。婺州人,号雪岩。嗣径山。历住潭州龙兴、湘西道林等寺。度宗咸淳五年主袁州仰山寺,名益彰。入元,年腊俱尊,元世祖优礼殷隆。
全宋诗
释祖钦(一二一六~一二八七),号雪岩,闽之漳州(今福建漳州)人。
五岁出家,十六薙染,十八行脚。
初参双林洎、妙峰善、石田薰诸老,无所发明。
闻天目礼住净慈,怀香请益,亦无所入。
遂上径山谒无准师范禅师,依师范最久。
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初住潭州龙兴禅寺,后历住湘西道林禅寺、处州南明佛日禅寺、台州仙居护圣禅寺、湖州光孝禅寺。
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袁州仰山禅寺。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二。
有《雪岩祖钦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续灯存稿》卷四有传。
 释祖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三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八一二三
祖钦(一二一五——一二八七),号雪岩,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一云漳州(今福建漳州)人。
少出家,后师径山师范
出世历住潭州龙兴、湘西道林等寺。
咸淳五年主袁州仰山,名益彰。
入元,世祖优礼之。
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三。
见比丘明复编《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版),参陈垣《释氏疑年录》卷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宁(?
~一二七六),号兀庵,蜀(今四川成都)人。
出家于蒋山,参育王无准师范禅师得法。
理宗绍定、端平间,为侍者随师范自育王至径山数载。
历住庆元府象山灵岩广福禅院、常州无锡南禅福圣禅寺、巨福山建长兴国禅寺、婺州云黄山宝林禅寺。
端宗景炎元年卒(《佛学人名辞典》)。
为南岳下二十世,无准师范禅寺法嗣。
有《兀庵普宁禅师语录》三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附录。
 释普宁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妙高。
字云峰。
福之长溪人。
家世业儒。
母。
梦婴儿坐莲华心。
手捧得之。
觉而生师。
因名梦池。
神采秀澈。
嗜书力学。
尤醉心内典。
汲汲以入道为请。
父母以梦故。
不夺其志。
俾从云梦泽公。
受具戒。
锐意求道。
首参痴绝冲。
冲曰。
此儿。
语纚纚有绪。
吾宗瑚琏也。
次见无准范
犹器爱。
拟以侍职处。
师叹曰。
怀安败名。
遂去。
之育王见偃溪。
掌藏钥。
一日溪。
举譬如牛过窗棂。
头角四蹄俱过。
因甚尾巴过不得。
师划然有省。
答鲸吞海水尽。
露出珊瑚枝。
溪可之。
寻住南兴大芦。
遂为偃溪嫡嗣。
迁保安江阴劝忠霅川何山。
云衲四来。
三堂皆溢。
朝命升蒋山。
德祐乙亥。
寺被兵。
军士有迫师求金者。
师曰。
此但有寺有僧。
无金与汝。
偶以刀儗师颈。
荡磨之。
师曰。
欲杀即杀。
吾头非汝砺刀石。
军士感动掷刃去。
寺得无恙。
至元庚辰。
迁径山。
山经回禄。
草创才什一。
师悉力兴建。
才还旧观。
明年己丑正月复火。
刹那而烬。
寺众大骇。
师喟然曰。
吾宿生负此山。
吾偿之勿忧。
忧诸人不解狗子无佛性耳。
众为悚然。
遂竭力再营。
至壬辰十月落成。
为屋千楹。
计工百万。
师虽治土木。
而晨夕唱道。
云衲奔凑。
瓶锡几几。
宴若无事。
甫十年间。
两建钜刹。
如探诸怀。
功亦伟矣。
时教徒肆毁禅宗。
上将信之。
诸禅老缩项无声。
师闻之叹曰。
此宗门大事。
吾当忍死以争之。
遂拉一二同列趋京。
有旨。
大集禅教两门廷辩。
上问。
禅以何为宗。
师奏。
净智妙圆。
体本空寂。
非见闻觉知。
思虑分别所能到。
宣问再三。
师循源溯流。
缘词会理。
约二千馀言。
如泻泉鸣籁。
以答宸衷。
上大悦。
自是使讲徒。
不复有言于禅。
而当世之主。
遂深信于禅。
皆师回天之力也。
陛辞南还。
以癸巳六月十七日。
书偈而逝。
阅世七十有五。
腊五十有九。
塔于寺西之居顶庵。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妙高禅师者。
号云峰。
闽之长溪人也。
其母梦池上出大莲花。
有婴儿。
合爪坐华心。
以手捧得之而娩。
故小名梦池。
幼明敏好学。
诸老宿皆以奇童称之。
爱其吐词。
有关圣化。
年未及冠。
忽记宿因。
乃弃业为大僧。
一锡吴楚。
首参痴绝冲。
冲以道德文章。
倾动一时。
高微露风采。
冲大喜曰。
此子有冲霄之质。
若坚其羽翮。
饱足秋风。
实吾宗之望也。
因指见无准范
范公不近人情。
及升堂入室。
高对语雍容。
甚器爱。
已而复见偃溪闻禅师。
闻住育王。
使高司藏钥。
一日闻公顾高曰。
不道子无见处。
老僧只道未在。
高对曰。
未在底正是妙。
高受用处。
闻曰。
牛过窗棂头角。
四蹄都过了因。
甚尾巴过不得。
高连下语。
闻但摇首曰。
未在。
高词穷。
愧汗横流。
仰面视闻。
闻震声曰。
过也过也。
高忽彻。
乃踊跃作礼曰。
鲸吞海水尽。
露出珊瑚枝。
闻公笑曰。
子此回可以说禅也。
于是从闻迁南屏。
适宜兴。
大芦虚席。
勤旧请命于闻。
闻以高主之。
及行。
闻乃谓高曰。
先师淅翁琰和尚尝云。
我自离佛照老人之门。
一味因时度。
日不敢过为。
盖恐辱吾老人也。
嗟乎先师德业冠世。
犹其竞业若此。
汝今此行当体先人苦口。
使大慧门风不滥。
则足矣。
馀何图哉。
高既居大芦。
四众知名。
迁居江阴之劝忠寺。
又迁霅川之何山。
景定间。
有诏移高居蒋山。
上堂曰。
世界未形。
乾坤泰定。
生佛未具。
觌体全真。
无端镜容大士。
鹰巢跃出。
𠢐破面门。
早是遭人描摹。
那更缺齿老。
胡不依本分。
遥望东震旦。
有大乘根器。
迢迢十万里。
来意在搀行。
夺市直得凤。
堂鼓响阿阁。
钟鸣转喉触。
讳插脚无门。
合国难追重。
遭讦露蒋山。
迫不得已。
跨他船舷。
入它界分。
新官不理旧事。
毕竟如何戌搂。
夜贮千峰。
月塞草閒。
铺万里秋。
元兵渡江。
或请避其锋。
高曰。
尽大地是戈矛。
汝拟向何处。
去避山门否。
泰在我一人。
汝勿复言。
兵至。
有迫高索金者。
以刃拟高。
高延颈曰。
要杀便杀。
吾头非汝砺刃处。
即有金乃十方物也。
终不敢奉君以求生。
执刃者悚然。
目之舍而去。
丞相伯颜勾戟长铍环错而进。
高趺坐绳床。
不涉言色。
颜公甚致敬焉。
乃舍牛百头粮五百石。
后伯颜问道于灵云定禅师。
乃言蒋山高公。
有德圆通之雅量。
惜当时军务在握。
未及盘桓。
元世祖庚辰岁。
高迁径山。
席未温。
寺罹于火。
众有咨嗟。
下涕惜其旧。
而难其新。
高曰。
兴废繇人。
法无定相。
于是整理火场。
而安众曰。
五峰峭峙。
到者须是其人。
一镜当空无物。
不蒙其照祖师基业。
依然犹在衲僧活计何。
曾迁变著。
手不得处。
正要提撕。
措足无门。
时方可履践。
直待山云淡泞涧水。
潺湲一曲。
无私万邦乐业正。
恁么时功归何所。
车书自古同文轨。
四海如今共一家。
阅九年。
径山复旧。
戊子有毁我宗于朝廷者。
以为禅说不合圣经。
高闻而奋起曰。
此宗门大事也。
吾虽老尚强。
一行至京。
得旨集诸宗徒廷辩。
元世祖问。
禅以何为宗。
高对曰。
净智妙圆。
体本空寂。
非见闻觉知思量分别所能到。
惟悟得證。
宣问再三。
高历举西东诸祖。
至德山临济棒喝因缘大抵。
禅是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趋最上乘。
孰有过于禅。
词旨明彻。
朝廷震动。
乃宣高进便殿赐坐。
又宣百法论师仙林者。
与高持论。
仙林曰。
昔佛始从鹿野苑。
终至跋提河。
于是二中间不曾说一字。
五千馀卷。
且道自何而来。
高答曰。
一代时教。
如标月指。
了知所标。
毕竟非月。
仙林曰。
如何是禅。
高以手打圆相。
仙林曰。
何得动手动脚。
高曰。
上座讲得千经万论。
且道者一圈。
落在甚么法门。
仙林不能对。
乃避座称谢。
高曰。
似则也似。
是则未是。
世祖大悦。
左右皆呼万岁。
于是天下禅风大振。
径山复火。
高曰。
老僧宿负此山耳。
又力营建。
不三载。
以次落成。
南北禅流大集。
或请高说生平行实。
高笑曰。
衲被蒙头万事休。
此时山僧都不会。
竟入灭。
时世祖十四年癸巳也。
阅世七十五。
坐五十九夏。
塔于寺西。
赞曰。
妙高禅师出居双径。
席未煖而寺遭燬。
能以坚忍力。
而复新五峰楼阁。
其事迹灼类无准
年垂七十。
尚抵京廷辩。
又类净因成之。
逢善华严忠国师之验大耳三藏。
嗟乎岂非蛟龙斗则水势洪。
金石击而火光烈。
所谓小出大遇。
千秋一合者耶。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妙高,字云峰,长溪人。母梦池上婴儿合掌,坐莲花中。两手承之,举抱入怀。觉而生子,因名梦池。出家见无准于径山,准器之,拟以侍职。辞曰:“一事未明,不遍参诸方不止。”遂之育王见偃溪闻,即请入侍掌藏。一日溪举“如水牛过窗棂,头角四蹄过去,如何尾不得过?”高有省,答曰:“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溪可之。会蒋山虚席,直指佥议,无以易高,朝旨从之。历十有三年,众逾五百。德祐乙亥,乱兵入境,焚毁庐舍,寺几不保。有军卒数人,迫高求金。高曰:“此荒寺贫僧,布施久绝,何从得金?”卒怒以刃临之,试摩其顶。乃延颈曰:“欲杀即杀,非汝砺石。”辞气雍容,了无布畏。军卒歛锋而退。伯颜丞相见之加敬,舍牛头赍粮五百石,寺赖以济。伯颜且诫诸将曰:“此老僧非常人,宜异待之。”以故寺得无恙。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