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涯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47 【介绍】: 唐太原人,居扬州,字举之。王播弟。德宗贞元中擢进士第。累官尚书左丞。穆宗时,拜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又为吏部侍郎。文宗时加集贤学士,改兵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判度支,出为河中节度使,遇灾荒,下令不得囤积粮食。召为兵部尚书。又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注意兴修水利。武宗时,四知贡举,选士皆知名者,人服其鉴。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封魏郡公。卒谥文懿。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0—847 字举之,排行十一。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家于扬州(今属江苏)。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
十九年登博学宏辞科,授集贤殿校书郎。
宪宗元和三年(80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渭南尉。
历任中书舍人等职。
穆宗长庆元年(821)迁礼部侍郎,连掌贡举两年。
文宗开成三年(838)以兵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文宗题诗太子笏以赐,诏画像便殿,号“当世仲尼”。
改太子少师。
武宗会昌三(843)、四(844)年复知贡举,所选皆知名士。
封魏郡公,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谥文懿。
王起嗜学强记,书无不览。
其所作《和周侍郎见寄》诗,门生同和者22人,一时传为盛事。
与刘禹锡、白居易联句,长达数十韵,称“勍敌”。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王起诗6首。
唐摭言》卷三录有佚诗《答广宣》。
全唐诗》误收作王涯诗,题作《广宣上人以诗贺放榜和谢》。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一
起字举之。宰相播弟。贞元十四年进士。登制策直言极谏科。元和时累官吏部侍郎。文宗朝拜兵部尚书。迁太子少师。武宗会昌四年拜左仆射。封魏郡公。擢山南西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中元年检校司空。卒年八十八。赠太尉。谥曰文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泉州晋江人,字行周。德宗贞元八年进士,与韩愈、李观等联第,时称“龙虎榜”。官终国子监四门助教。卒年四十余。工散文。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757?—802?) 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四试于吏部,方授国子监四门助教。十五年上书宰相郑馀庆求不次进用,未果,遂北游太原,悦一乐妓,约以迎娶。过期不往,妓相思成疾,临终,乃刃髻藏匣,附以诗。詹得匣,睹髻及诗,悲恸而卒。事迹散见孟简《咏欧阳行周事》并序、《太平广记》卷二七四引《闽川名士传》、韩愈《欧阳生哀辞》、《新唐书》本传。韩愈称其“志在古文”,“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其诗多干谒酬赠之作,葛立方以为“皆赋情不薄”(《韵语阳秋》卷一九)。有《欧阳詹集》10卷,今存。《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欧阳詹(约761-约801),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南安)人。
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等同登进士第,时称“龙虎榜”。
十三年,游兴元、蜀中,献诗严震、韦皋。
还京,官四门助教。
十五年,韩愈自汴州朝正京师,詹率其徒伏阙下,举愈为博士,不果。
十六年,北游太原,与郑儋、严绶唱和。
归京,寻卒。
有《欧阳詹集》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五
詹字行周。泉州晋江人。举进士。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卒年四十馀。

作品评论

《全唐诗话》
欧阳詹,……初见拔于常衮衮,后见知于退之、元宾,终于四门助教。李贻孙序其文曰:“君之文周祥,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命而卒,天其绝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连江人,字梦周。代宗大历间以献诗得从事邕府。性清狂。曾谒皇甫湜,久未获见,遂致书责之。在京师著草衣骑牛,闻有疑狱,白时相,愿往决之。其狂若此。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梦周,福州连江(今福建连江)人。
穆宗长庆四年(824)有诗吊韩愈。
文宗大和中为宰相王涯、李固言所知,献诗于朝,授邕管从事。
事迹散见其《吊韩侍郎》诗及《八闽通志》卷六二。
工诗,长于讽刺。
全唐诗》存其诗4首,《全唐诗逸》补诗1首、又断句2句。
全唐诗》又误以王梦周另立目,所收诗1首重出。
唐诗汇评
王鲁复,生卒年不详,字梦周,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为邕管经略使府从事。《全唐诗》存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794 【介绍】: 唐赵州人,字元宾。李华从子。德宗贞元中登进士第。举宏辞。授太子校书郎。以文名。属文不沿袭前人,时谓与韩愈相上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794 字元宾,排行三十,郡望陇西(今甘肃临洮),家于吴(今江苏苏州)。德宗贞元八年(792)与韩愈同榜登进士第,同年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郎。旋返吴觐省,有《东还赋》记其事。九年赴京师,次年卒。生平见韩愈《李元宾墓铭》、《新唐书》本传。李观为人敢于仗义执言,曾两次上书苏州刺史韦应物,为遭遇不幸者提出申诉,又乐于进贤,曾上书右补阙梁肃荐举孟郊、崔宏礼。于文学能上承陈子昂、元结所倡之“复古”精神,鄙弃浮靡文风,故韩愈谓其“文高乎当世。”今存《李观集》3卷,外编2卷。《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补联句2。
唐诗汇评
李观(766-794),字元宾,陇西(今属甘肃)人。
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欧阳詹、王涯等同登进士第。
又与裴度同举博学宏辞科,授太子校书郎。
卒,孟郊以诗哭吊,韩愈为作墓志铭。
观工文能诗。
唐末陆希声辑其遗文,为《李观文集》三卷,北宋赵昂复辑遗文为《外编》,今存。
全唐诗》存诗四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二
观字元宾。检校吏部员外郎华从子。贞元中举博学宏词。授太子校书郎。卒年二十九。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升堂六人:李观、贾驰、李宣古、曹邺、刘驾、孟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837 【介绍】: 唐宜州华原人,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德棻后裔。宪宗时,以能为辞章,尤善笺奏制令,进中书舍人。以与皇甫镈、李逢吉结党逐裴度,出为华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时进门下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敬宗时迁宣武节度使,召为尚书右仆射,拜彭阳郡公。所至皆有善政。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谥文。有《漆奁集》,又选有《元和御览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37 字壳士,别号白云孺子,排行四。其先敦煌(今属甘肃)人。家于太原(今属山西)。德宗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为桂州、太原从事。宪宗元和年间入朝为右拾遗,累官至河阳节度使。元和十四年(819)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因亲吏脏污事发,贬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文宗大和末为尚书左仆射,封彭阳郡公。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谥文。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令狐楚才思俊丽,与刘禹锡、李逢吉、广宣唱和甚多。曾向朝廷奏进张祜诗卷,又向李商隐传授骈文。其诗“宏毅阔远”(《吴礼部诗话》),尤长于绝句。《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2首,题2则。
唐诗汇评
令狐楚(766-837),字悫士,祖籍敦煌(今属甘肃),实居并州(今山西太原)。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授校书郎。桂管观察使王拱辟为从事。佐太原节度使府,历掌书记、节度判官。元和初,入为右拾遗、礼部员外郎。丁父忧。免丧,为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十三年出为华州刺史,转河阳怀节度使。十四年拜相,十五年贬为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量移郢州。长庆四年,自河南尹迁宣武军节度使。大和二年,入为户部尚书,历东都留守及天平、河本二镇。入为吏部尚书,迁尚书左仆射、领盐铁转运事。开成初,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楚工诗,长于乐府。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又与刘禹锡唱和诗《彭阳唱和集》三卷,与李逢吉唱和诗《断金集》一卷,均佚。元和中编《御览诗》一卷进呈,今存。《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九
楚字壳士。燉煌人。自言十八学士德棻之裔。贞元七年进士。元和十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穆宗朝罢为宣歙观察使。敬宗文宗朝历宣武天平河东节度使。大和七年入为吏部尚书。转太常卿。进左仆射。封彭阳郡公。开成元年拜山南西道节度使。卒年七十二。赠司空。谥曰文。子绹贵。累赠至太尉。

作品评论

吴礼部诗话
武元衡、令孤楚皆以将相之玺,声盖一时,其诗宏毅阔远,与灞桥驴子上所得者异矣。
升庵诗话
令狐楚与王涯、张仲素同时为中书省舍人,其诗长于绝句,号“三舍人诗”,同为一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或820 【介绍】: 唐宿州符离人,郡望河间,字绘之,一作缋之。德宗贞元十四年进士。复中博学宏辞,任武康军从事。宪宗元和中历屯田、司勋、礼部员外郎,与段文昌同任翰林学士。以司封郎中知制诰,终中书舍人。善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9—819 字绘之(一作缋之)。
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东北),符离(今安徽宿州符离)人。
晚唐宰相张浚之祖。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
复登博学宏词科。
入徐州节度使张愔幕。
宪宗元和七年(812)任屯田员外郎,兼考判官,同年转礼部员外郎。
历司勋员外郎、礼部郎中、翰林学士。
十三年充翰林承旨学士。
次年迁中书舍人,卒。
曾受诏为卢纶编遗集。
生平事迹散见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唐诗纪事》卷四二等。
工赋,著《赋枢》3卷,已佚。
其诗“多警句,尤精乐府,往往和在宫商,古人有未能虑者”(《唐才子传》卷五)。
其《燕子楼诗三首》咏关盼盼事,白居易爱其“词甚婉丽”,作和诗3首。
其诗与王涯、令狐楚诗合编为《元和三舍人集》。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
唐诗汇评
张仲素(?
-819),字绘之,河间(今河北献县)人。
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
为徐州张愔幕从事。
货元末,入为司勋员外郎。
元和七年,以屯田员外为吏部考判官,迁礼部郎中。
十一年充翰林学士,累迁司封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卒。
仲素工乐府,元和中与令狐楚、王涯同在朝,诗歌唱和,编为《三舍人集》,今存,又有《词圆》十卷、《赋柩》三卷,均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四
仲素。河间人。官中书舍人。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仲素)善诗,多警句。尤精乐府,往往和叶宫商,古人有未能虑及者。
诗薮
江宁之后,张仲素得其遗响,《秋闺》、《塞下》诸曲俱工。
升庵诗话
令狐楚与王涯、张仲素同时为中书省舍人,其诗长于绝句,号“三舍人诗”,同为一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唐河南人,字子美。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工文辞。历迁考工员外郎、知制诰、礼部侍郎。凡三典贡举,得士七十五人,后多至名卿宰相。文宗大和九年,累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未几,加集贤殿学士,监修国史。□本中立自持,及李训事发,潜身民间,旋自投神策军,被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字子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德宗贞元十九年(803)登进士第,宪宗元和三年(808)中贤良方正、能极言直谏科,授渭南尉。累迁考功员外郎,穆宗长庆二年(822)以本官知制诰,四年出为常州刺史。文宗大和三年(829)累进中书舍人,五年权知贡举,正拜礼部侍郎,六、七年再知贡举。转兵部侍郎,八年迁京兆尹。九年拜相,十一月为宦官所害。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联句1首,《全唐诗外编》补断句2。
全唐诗续补遗
餗,字子美,河南人。
进士擢第,又登制策甲科。
文史兼美。
四迁至考功员外郎。
长庆、大和间。
历官常州刺史、太常少卿、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
李训事发,为中人所陷,与王涯等皆族诛。
餗本中立,逢时多僻,死非其罪,世多冤之。
两《唐书》皆有传。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餗字子美。河南人。第进士。太和初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转兵部。授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封姑臧县男。九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李训谋诛宦官。事败。餗罹其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宣宗追谥定慧禅师。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圆觉经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圆禅师出家。住终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赐紫。会昌元年卒于兴福塔院。年六十二。谥定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素业儒。
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
元和二年。
偕计吏入京。
道谒遂州圆禅师。
一见未及语。
深有所欣慕。
遽从薙染。
顷之进具于拯律师。
寻谒荆南张。
张曰。
传教人也。
后当宣导于都邑。
复谒洛阳照。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晚谒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
初居乡里。
尝赴斋民家。
偶受经。
得圆觉阅之。
妙领义趣。
于是誓传是经。
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
即能讲演。
由是著华严圆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
及法义类例。
礼忏脩證。
图传篡略。
诸宗禅言为禅藏。
并酬答书偈等。
凡二百馀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者矣。
累入内殿。
询问秘要。
大和二年。
庆成节。
诏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
貌加润悦。
其年二月十三日。
道俗奉全身。
茶毗干圭峰。
获舍利藏之石室。
俗龄六十二。
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
甘露之祸。
宦官率禁兵。
所遇屠戮。
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
依密避难。
训亦在。
且求剪发以匿。
不可。
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
至左军立之廷。
而数其不告之罪。
趣使害之。
密徐曰。
贫道识训久。
亦知其每有反叛意。
然而舍身命。
以救一切。
此吾本师遗训。
故遵守惟谨。
今日之死因所甘心。
宦官鱼恒志悯其诚。
而奏释之。
闻者为出涕。
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
或者学行不纯之议。
多不录。
宣宗御极。
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书。
欲干世以活生灵。
负俊才而随计吏。
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
圆未与语密。
欣然而慕之。
乃从其削染受教。
此年进具于拯律师。
寻謁荆南张。
张曰。
汝传教人也。
当宣导于帝都。
复见洛阳照禅师。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末见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斋次受经。
得圆觉十二章。
深达义趣誓传是经。
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
未尝隶习。
即尔讲之。
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
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
总而序之。
并酬答书偈议论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
凡二百许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矣。
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
大和二年庆成节。
徵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
俨若平日容貌益悦。
七日迁于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
明白而润大。
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
悉敛藏于石室。
其无缘之慈可知矣。
俗龄六十二。
僧腊三十四。
遗诫令舁尸施鸟兽。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乱禅观。
每清明上山。
必讲道七日而后去。
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
违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内众慕膻既如彼。
朝贵答响又如此。
当长庆元和已来。
中官立功。
执政者孔炽。
内外猜疑人主危殆。
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
及开成中伪甘露发。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王涯贾餗舒元舆。
方在中书会食。
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
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
训改图趋凤翔。
时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密入左军。
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
密怡然曰。
贫道识训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
不爱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鱼恒志嘉之。
奏释其罪。
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
则对曰。
夫密者四战之国也。
人无得而名焉。
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
是故裴休论撰云。
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
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
乃为多闻之所役乎。
岂声利之所未忘乎。
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
分而为戒定慧。
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
万行未尝非一心。
一心未尝违万行。
禅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总诸法哉。
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为法。
随愿而起者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
而不属于万法。
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
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说。
本非教不可以教传。
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自迦叶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罗汉所度。
亦罗汉。
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
著论释经。
摧灭外道。
为菩萨唱首。
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
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
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
或专心禅寂。
或蝉蜕而去。
或火化而灭。
或攀树以示终。
或受害而偿债。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辙迹者非善行。
守规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无以为大牛。
不超过无以为大士。
故师之道也。
以知见为妙门。
寂净为正味。
慈忍为甲盾。
慧断为剑矛。
破内魔之高垒。
陷外贼之坚阵。
镇抚邪杂解释缧笼。
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
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
穷子不归贫女不富。
吾师耻之。
三乘不兴四分不振。
吾师耻之。
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
吾师耻之。
避名滞相匿我增慢。
吾师耻之。
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耸。
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
虽童幼不简于应接。
虽骜很不怠于叩励。
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
贫则施。
暴则歛。
刚则随。
戾则顺。
昏则开。
堕则奋。
自荣者慊。
自坚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义。
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
起家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
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
扬袂而至实腹而归。
所在甚众不可以纪。
真如来付嘱之菩萨。
众生不请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
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
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
盖同气相求耳。
宣宗再阐真乘。
万善咸秩。
追谥曰定慧禅师。
塔号青莲。
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
河东相国之论撰。
所谓极其笔矣。
然非夫人之为极笔。
于他人岂极其笔乎。
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
影待形起。
响随声来。
有宗密公。
公则有裴相国。
非相国曷能知密公。
相续如环未尝告尽。
其二公之道如然。
则知谛观法王法。
则密公之行甚圆。
应以宰官身。
则裴相之言可度。
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
则吾对曰。
达磨可不云乎。
吾法合了义教。
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
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
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
则吾对曰。
教法委在王臣。
苟与王臣不接。
还能兴显宗教以不。
佛言。
力轮王臣是欤。
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
或止为宗教亲近。
岂不为大乎。
宁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义。
无可无不可。
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裴相国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一藏。其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源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如谈禅理。而不说禅行。是不辨华竺之音也。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万行不出六波罗密。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惟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唐婺州东阳人。
宪宗元和八年进士。
文宗大和初拜监察御史,再迁刑部员外郎。
自负奇才,锐于进取。
五年,献文阙下,为宰相李宗闵所抑,改著作郎,分司东都。
与李训善,训为文宗宠遇,召为尚书郎,后为同平章事。
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率兵诛宰相王涯、李训等,元舆亦为左军族诛。
有《牡丹赋》,时称其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9—835 排行三。郡望江州(今江西九江),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宪宗元和八年(813)登进士第,授鄠县尉。穆宗长庆中为裴度幕僚,以文檄豪健见推。文宗大和中为著作郎分司东都,与李训相结。八年(834)李训用事,引为尚书郎。九年九月迁御史中丞,兼判刑部侍郎,旋以本官同平章事。与李训谋诛宦官。十一月死于“甘露之变”。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卷。《寄李翱》诗赞扬潭州刺史李翱脱韦夏卿之女于乐籍,为传诵之作。
唐诗汇评
舒元舆(?-835),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元和八年(813),登进士第,调鄠县尉。长庆中,裴度表兴元节度掌书记。大和初,召拜监察御史,再迁刑部员外郎。为宰相李宗闵所抑,五年,改著作郎,分司东都,复入为尚书郎。九年,李训用事,骤迁右司郎中、御之中丞、刑部侍郎,遂为相。其年冬,与李训谋诛宦官,事败,被杀。元舆能诗善文,名盛于时。有《舒元舆集》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
元舆。婺州东阳人。元和八年进士。大和时累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以本官同平章事。与李训谋诛宦官事败。为内兵所擒。族诛。

作品评论

杜阳杂编
大和九年,诛王涯、郑注后,仇七良专权恣意,上颇恶之,或登临游幸,虽百戏骈罗,未尝为乐。
……上于内殿前看牡丹,翘足凭栏,忽吟舒元舆《牡丹赋》云:“俯者如愁,仰者如语,含者如咽。
”吟罢,方省元舆同,不觉叹息良久,泣下沾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始平人,字受章。
窦易直子。
文宗大和末,仕至渭南尉、集贤校理。
甘露之变,妻父王涯举家被杀,紃独以易直子得不死,贬循州司户参军。
后累迁至户部郎中。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紃。宰相易直子。官渭南尉。武宗朝入为户部郎中集贤校理。贬秦州司户参军。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