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振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15 【介绍】: 唐僧。临川人。俗姓饶。从南岳大圆大师纳戒。德宗贞元初徙居豫章龙兴寺,与姜公辅、颜真卿等友善。坐坛二十余年,卒于庐山东林寺,白居易为作《石塔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饶氏。
临川南城人。
志学之年。
从舅氏出家。
日诵佛经。
计千言。
逮壮从南岳大园师得戒。
而听禀虽勤。
惮于远涉。
大历中。
请隶景云寺。
以便侍养。
亟淹岁序。
脩习无亏。
尤于南山事钞讲贯通畅。
贞元初。
徙居预章龙兴寺。
与庐阜法贞
天台灵祐。
荆门法裔。
兴果神凑。
建昌慧琎。
友善。
又相国姜公辅。
鲁公颜真卿。
杨冯韦丹。
四君子游故四分迁善灭罪之说。
所利益者多矣。
坐甘露坛二十许年。
剡浮震旦男女。
获度者。
一万五千馀人。
元和十年。
示微疾。
十月己亥。
化于庐山之东林寺。
葬全身于南冈石坟。
住世七十七年。
安居五十五夏。
门人等。
树松柏。
太原白居易为石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上恒。姓饶氏。临川南城人也。童而有知。志学之年发心舍家。从母党在空门而求摄受。教诵佛典日计千言。壮齿从南岳大圆大师纳戒。而听涉精苦。大历中不去父母之邦。请隶于景云寺修习无亏亟淹年序。南山事钞讲贯尤专。贞元初徙居豫章龙兴寺。与庐阜法真天台灵祐荆门法裔兴果神凑建昌慧琎游也。埙篪合韵水乳相资。法付王臣。故与姜相国公辅颜鲁公真卿杨凭韦丹四君友善。提振禁防。故讲四分律。而迁善灭罪者无央数众。坐甘露坛二十许年。十有八会。救拔群生。剡浮东震男女得度者一万五千馀人。元和十年微云乖悆。十月己亥化于庐山东林寺归全身于南冈石坟。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门人等树松柏。太原白居易为石塔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816 【介绍】: 唐僧。会稽人,俗姓汤,字澄源。幼年出家。读书勤苦,受诗法于严维。后抵吴兴,与皎然居何山游讲,又与刘长卿、皇甫曾等以诗唱和,为包佶激赏。德宗贞元中,游长安,名振辇下。因流语激怒中贵,遭诬奏,徙汀州,后赦归东吴。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6或749—816 一作灵彻。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一作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后,住越州云门寺。长于律学,著有《律宗引源》21卷(今不存),为僧徒所称。尤善诗文。初从严维学诗。自代宗大历初年起,即名播一时。约于大历末移居吴兴何山,与诗僧皎然游,常相唱和。德宗兴元元年(784),皎然致书于文坛盟主包佶、李纾,盛称其诗。灵澈旋入长安,名振辇下。约于贞元三四年间,经庐山、洪州,复归越州。约于贞元六年(790),再入京师。约于贞元末因僧徒所疾,被诬获罪,徙居汀州。宪宗元和初遇赦北归。元和四年(809)住庐山东林寺,与江西节度使韦丹相往还。旋东归湖州。后因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之邀,往住宣州开元寺。元和十一年(816)卒。生平事迹散见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宋高僧传》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三。灵澈以善诗擅名江南达数十年之久。当时诗人如皎然、刘长卿、权德舆、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皆与其有过从。平生作诗凡2000首,由其门人删取300篇,编为诗集10卷,另取其自大历至元和50年间与时人唱和酬别之作,编为《酬唱集》10卷。二集今皆不存。今存诗以送别酬寄之诗为多,其中《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归湖南作》等篇,颇为后人所称道。《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仅存16首及残句10余则。另《澈上人文集纪》、《会稽掇英总集》尚存其诗1首及残句2则,《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灵澈(746一816),字源澄,俗姓汤,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于云门寺出家,虽受经论,笃好篇章,从严维学诗。建中末,居吴兴何山,与皎然游。皎然以书荐于包佶、李纾。贞元初,北游长安,曾居嵩山兰若。南返,至庐山,后归越州。贞元中复至京师,为飞语所中,得罪徙汀州。后遇赦归越。元和初,复游江西,又至涧州、湖州,终于宣州开元寺。有《灵澈诗集》及《酬唱集》各十卷,均佚。《全唐诗》存诗十六首,残句若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禀赋纯粹。笃学善属文尤工诗章居越溪之云门寺。成立之岁。即声誉远播以毗尼讲训。从之游者。如趋阛阓。秘书监严维隋州刺史刘长卿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岂徒谐黄绢色丝 辞。亦且悟翠竹黄华之指。过吴兴杼山。时皎然如昼。方获重名。一见遂定林下交。尽予包佶中丞书。推致殊甚。及彻见佶。礼貌非常人所得。后权德舆。又移书问彻于昼。昼答之。如前书。其为侪辈所许如此。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灵澈。不知何许人也。禀气贞良执操无革。而吟咏性情尤见所长。居越溪云门寺。成立之岁为文之誉袭远。讲贯无倦生徒戾止如阛阓焉。故秘书郎严维刘隋州长卿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睹面论心皆如胶固。分声唱和名散四陬。澈游吴兴与杼山昼师一见为林下之游。互相击节。昼与书上包佶中丞盛标拣其警句最所重者归湘南作。则有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如今还向山边去。唯有湖水无行路句。此僧诸作皆妙。独此一篇使老僧见欲弃笔砚。伏冀中丞高鉴深量。其进诸乎。其舍诸乎。方今天下有故大贤勤王。辄以非急干请视听。亦昭愚老僧不达时也。然澈公秉心立节不可多得。其道行空慧无惭安远。复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为缁流所归。至于玄言道理应接靡滞。风月之间亦足以助君子之高兴也。其为同曹所重也如此。昼又赍诗附澈去见。佶礼遇非轻。又权德舆闻澈之誉。书问昼公。回简极笔称之。建中贞元已来。江表谚曰。越之澈洞冰雪。可谓一代胜士。与杭标霅昼分鼎足矣。不测其终。

作品评论

皎然《答权从事德舆书》
灵澈上人,足下素识,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齐梁以来,诗僧未见其偶。但此子迹冥累迁,心无营营,虽然,至于月下风前,犹未废是。
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
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左,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
如么弦孤韵,瞥入人耳,非大乐之音。
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澈公承之。
至如《芙蓉园新寺》诗云:“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
”《谪汀州》云:“青蝇为吊客,黄太寄家书。
”可谓入作者阃域,岂独雄于诗僧间耶!
苕溪渔隐丛话
《雪浪斋日记》云:灵澈诗,僧中第一,如“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窗风枯砚水,小雨慢琴弦”、“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前辈评此诗云:“转石下千仞江”。
唐才子传
(灵澈)上人诗多警句,能备众体……里结念云壑,而才名拘牵,罄息经微,吟讽无已。所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9—835? 一作镜空。俗姓齐,名君房,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少苦贫。壮喜为诗,不尚靡丽。后困于吴楚间,以诗干谒侯伯,所获甚少。宪宗元和初,投杭州灵隐寺为僧。后周游名山,愈行苦节。文宗大和元年(827),在洛阳龙门寺遇柳理,言己身后之事,并题诗1首。《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并录其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齐氏。
吴郡人。
始名君房。
世儒者。
读书通大意。
不务记忆。
而著述中时病尤困。
家贫。
干谒吴楚诸侯。
无所遇。
得钱才盈贯。
则疾作。
尽费以医药。
然后愈。
元和初。
游钱唐。
属岁大侵。
念丐午餐于天竺寺。
至孤山寺西。
则饿困不能进。
坐湖堤上。
雪涕长喟。
俄有梵僧笑其傍曰。
法师秀才。
旅游趣向亦足未。
于是空闻其呼之异也。
而疑之。
姑应之曰。
足矣。
且师呼法师。
谓谁欤。
梵僧曰。
子曾不忆诵法华经于洛京之同德寺乎。
空曰。
吾生年已四十五矣。
足迹未尝一印洛京地。
又何知夫同德寺哉。
曰子方且为饥火所烧。
宜不能知也。
遽探囊出一枣如拳许。
曰此吾国所产。
上智食之。
能了知三际。
下智则仅了前生。
空掬水咽之。
遂枕石而寝。
寤则洞忆同德讲经事。
如昨日。
即问曰。
震和尚安在。
曰攀缘未断。
再生蜀中为僧。
今则断矣。
曰神上人安在。
曰宿愿力故。
扬化无佛法地。
曰悟法师安在。
曰渠尝于香山石佛像前发愿。
以为苟不證无上菩提者。
当为武士。
以纾国难。
今闻已仕为大将军矣。
梵僧因复语空曰。
当时俦侣并我与子凡五人。
就中获解脱者。
惟我耳。
其三人虽未出生死。
而犹以进脩。
不致下劣。
独子以广说异端于狮子座上。
疑悟学者。
使于空理。
妄起分别。
且怠于律己。
或缺戒珠。
果报宜然。
无足恨者。
空遽拜曰。
和尚慈悲。
幸垂哀救。
梵僧探囊出一镜。
背面莹彻。
曰夫世间贵贱之分。
人生脩短之期。
若佛法之盛衰兴替。
览此可知也。
空一览谢曰。
谨佩诲饬。
梵僧仍纳镜囊中而去。
行十许步。
竟失所往。
空是夕投师落发于灵隐寺。
受具参方。
行益孤峻。
大和元年。
客洛阳龙门天竺寺。
为河东柳理说其事。
空偶曰。
我寿至七十七。
腊三十二。
持钵乞食。
馀有九年。
死后则佛法其衰乎。
理诘之。
默不加答。
乃索笔题经藏北垣曰。
兴一沙衰恒河沙。
兔而罝犬而拿。
牛虎相交角与牙。
宝檀终不灭其花。
后不知所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鉴空。
俗姓齐。
吴郡人也。
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
壮岁为诗不多靡丽。
常困游吴楚间。
已四五年矣。
干谒侯伯所润无几。
钱或盈贯则必病生。
用罄方差。
元和初游钱塘属其荒俭。
乃议求餐于天竺寺。
至孤山寺西馁甚不前。
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
俄有梵僧临流而坐。
顾空笑曰。
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
空曰。
旅游滋味则已足矣。
法师之呼一何乖谬。
盖以空未为僧时名君房也。
梵僧曰。
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
空曰。
生身已四十五岁矣。
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
又何洛中之说。
僧曰。
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忆故事。
遂探囊出一枣。
大如拳许。
曰此吾国所产。
食之者。
上智知过去未来事。
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空饥极食枣。
掬泉饮之。
忽欠呻枕石而寝。
顷刻乃悟。
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
因增涕泣问僧曰。
震和尚安在。
曰专精未至再为蜀僧矣。
今则断攀缘也。
神上人安在。
曰前愿未满。
悟法师焉在。
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
若不證无上菩提。
必愿为赳赳贵臣。
昨闻已得大将军矣。
当时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脱。
独汝为冻馁之士也。
空泣曰。
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
三十馀年拥一褐。
浮俗之事决断根源。
何期福不完乎坐于饥冻。
僧曰。
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
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
戒珠曾缺膻气微存。
声浑响清终不可致。
质伛影曲报应宜然。
空曰。
为之奈何。
僧曰。
今日之事吾无计矣。
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
背面皆莹彻。
谓空曰。
要知贵贱之分脩短之期佛法兴赞吾道盛衰。
宜一鉴焉。
空览照久之。
谢曰。
报应之事荣枯之理。
谨知之矣。
僧收鉴入囊。
遂挈而去。
行十馀步旋失所在。
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
大和元年诣洛阳。
于龙门天竺寺遇河东柳珵。
亲说厥由向珵。
珵闻空之说事皆不常。
且甚奇之。
空曰。
我生世七十有七。
僧腊三十二。
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
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
珵诘之。
默然无答。
乃索䄇笔砚题数行于经藏北垣而去。
曰兴一沙衰恒河沙。
兔而罝。
犬而拿。
牛虎相交与角牙。
宝檀终不灭其华。
系曰。
食梵僧之枣而知宿命者。
与茹雪山之药解诸国言音同也。
览鉴而知吉凶者。
与窥图澄涂麻掌同也。
食枣临鉴岂偶然耶。
非常人之遇也。
其空公题谶而答塞柳珵之问。
验在会昌之毁教矣。
时武宗。
勒僧尼反俗。
计二十万七千馀人。
坼寺并兰若共四万七千有奇。
故云兴一沙衰恒河沙。
兔在罝犬仍拿言残害之甚。
乙丑毁法丙寅厌代。
佛法喻宝檀之树终不绝其华蘤芬馥。
故云也。
苟非异人何以藏往考来之若是乎。
神僧传·卷第八
释鉴空。
俗姓齐氏。
吴郡人也。
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
壮岁常困。
游吴楚间。
已四五年矣。
元和初值钱唐荒俭。
乃议求餐于天竺寺。
至孤山寺西喂甚不前。
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
俄有梵僧临流而坐。
顾空笑曰。
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
空曰。
旅游滋味则已足矣。
法师之呼一何乖谬。
梵僧曰。
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
空曰。
生身已四十五岁矣。
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
又何洛中之说。
僧曰。
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记忆故事。
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
此吾国所产。
食之者。
上智知过去未来事。
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空饥极食枣掬泉饮之。
忽欠伸枕石而寝。
顷刻乃悟。
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
因增涕泣。
问僧曰。
震和尚安在。
曰专精未至。
再为蜀僧矣。
今则断攀缘也。
神上人安在。
曰前愿未满。
悟法师焉在。
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
若不證无上菩提。
必愿为赳赳贵臣。
昨闻已得大将军矣。
当时云水五人惟吾得解脱。
独汝为冻馁之士也。
空泣曰。
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
三十馀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
何期福不完乎。
坐于饥冻。
僧曰。
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
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
戒珠曾缺膻气微存。
声浑响清终不可致。
质伛影曲报应宜然。
空曰。
为之奈何。
僧曰。
今日之事吾无计矣。
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
乃探钵囊取一鉴。
背面皆莹彻。
谓空曰。
要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
佛法兴替。
吾道盛衰。
宜一鉴焉。
空照久之谢曰。
报应之事。
荣枯之理。
谨知之矣。
僧收鉴入囊。
遂挈而去。
行十馀步旋失所在。
空是夕投灵隐寺。
出家受具足戒。
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
大和元年诣洛阳。
于龙门天竺寺遇河东柳珵。
向珵亲说其由。
珵闻空之说事。
皆不常且甚奇之。
空曰。
我生世七十有七。
僧腊三十二。
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
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
珵诘之。
默然无答。
乃索䄇笔砚题数行于经藏北垣而去。
曰兴一沙衰恒河沙。
兔而罝。
犬而拿。
牛虎相交与角牙。
宝檀终不灭其华。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齐。
吴郡人。
少小贫苦。
惟勤于学。
元和初。
游钱塘。
属其荒俭。
乃议求餐于天竺寺。
至孤山寺西。
馁甚不前。
因临流雪涕。
悲吟数声。
俄有梵僧。
临流而坐。
顾空笑曰。
法师秀才。
旅游滋味足未。
空曰。
旅游滋味。
则已足矣。
法师之呼。
一何乖谬。
盖以空未为僧时名君房也。
梵僧曰。
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
德寺乎。
空曰。
生身已四十五岁。
盘桓吴楚间。
未尝涉京口。
又何洛中之说。
僧曰。
子应为饥火所烧。
不暇忆故事。
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
此吾国所产。
食之者。
上智知过去未来事。
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空饥极。
食枣。
掬泉饮之。
忽欠呻。
枕石而𥨊。
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
如昨日焉。
因增涕泣。
问僧曰震和尚安在。
曰专精未至。
再为蜀僧矣。
今则断攀缘也。
神上人安在。
曰前愿未满。
悟法师焉在。
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
戏发大愿乎。
若不證无上菩提。
必愿为赴赳贵臣。
昨闻已得大将军矣。
当时云水五人。
唯吾得解脱。
独汝为冻馁之事也。
空泣曰。
某四十许年。
日唯一餐。
三十馀年。
拥一褐。
浮俗之事。
决断根源。
何期福不完。
坐于饥冻。
僧曰。
由师子座上。
广说异端。
使学空之人。
心生疑惑。
戒珠曾缺。
膻气微存。
声浑响清。
终不可致。
质个影曲。
报应宜然。
空曰为之柰何。
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
他生之事。
警于吾子焉。
乃探钵囊。
取一鉴背面皆莹彻。
谓空曰。
要知贵贱之分。
修短之期。
佛法兴替。
吾道盛衰。
宜一鉴焉。
空览照久之。
谢曰。
报应之事。
荣枯之理。
谨知之矣僧收鉴入囊。
遂挈而去。
行十馀步。
旋失所在。
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
受具足戒。
后游名山。
愈高苦节。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旷达不自脩饰。
每持一斗。
乞丐长安市。
得则就其地食之以去。
或施杂碎布帛。
则缀联衲衣上。
发鬖髿覆眉际。
寡言笑。
恬憺自怡。
一日利贞法师讲寺中。
鼎偶至倾听座前。
问曰。
万物是定否。
贞曰定。
曰阇梨若言定者。
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
死而生。
生而死。
六道往来。
轮回不已。
何得定耶。
贞曰不定。
曰。
若不定者。
何不指天为地。
指地为天。
召星为月。
召月为星。
安得不定耶。
贞无以应。
众叹其辩。
张文成见之谓曰。
法师才辩如此。
岂非菩萨果位人哉。
鼎曰。
菩萨喜怒哀乐。
莫足以挠其内。
名利荣辱。
莫足以动其外。
内外一如。
则其生也。
适然而来。
其死也悠然而往。
是之谓即生死。
而离生死者也。
吾辈其奚以及。
此众合掌而散。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神鼎者。
不详何许人也。
狂狷而纯直发垂眉际。
每持一斗巡长安市中。
乞丐得食就而食之。
人或施粗帛币布锦绮罗縠。
并缀联衣上而著且无选择。
尝入寺中见利贞法师讲。
于座前倾听少时。
而问贞曰。
万物定已否。
贞曰定。
鼎曰。
阇梨若言定何因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有死即生有生即死。
万物相纠六道轮回何得定耶。
贞曰万物不定。
鼎曰。
若不定何不指天为地呼地为天。
召星为月命月为星。
何得不定耶。
贞无以应之。
时众惊其辩发如流贞公奥学被挫其锋。
颇形惭色。
张文成见之叹嗟。
谓之曰。
观法师迅辩即是菩萨行位人也。
鼎曰。
菩萨得之不喜失之不怨。
挞之不怒辱之不瞋。
鼎今乞得即喜不得即怨挞之即怒辱之即瞋。
由此观之去菩萨远矣。
时药错愕合掌而散焉。
系曰。
答人之问迟巧不如拙速。
今传家隔几百年辄伸詶对。
通曰。
谷变陵迁生来死往。
万类相纠五道轮回。
正是不迁之法可非定耶经云。
世间相常住是也。
又言。
天地星月各据其伦终归磨灭。
可非不定耶。
经云。
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是也。
今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
可非定不定耶。
虽定不定俱解脱相欤。
又言有喜怒非菩萨者。
菩萨虽喜怒非喜怒。
非菩萨而谁也。
今聊雪利贞之郁悒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0—934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范阳房山人。俗姓马,号文智大师。遍览百家子史,尤长于近体律诗。年十九于五台山受戒。唐昭宗乾宁中进诗,赐紫袈裟。后唐明宗时住持洛京长寿寺。有《三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934 俗姓马,范阳(今北京西南)人。12岁出家为僧,后至五台山受戒,又至太原习《法华经》。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讲因明,李洞赠其诗三篇。后住长安大庄严寺。乾宁三年(896)应制内殿,赐紫。后归幽州,依刘仁恭。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乱至定州,住开元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迁住洛阳长寿寺净土院,赐号文智大师。《宋高僧传》卷七有传。可止长于近体诗,所作《赠樊川长老》,流传一时。有诗350首,编为《三山集》,已佚。《全唐诗》存诗9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马氏。
范阳高丘人。
年十二。
悯忠寺法贞律师
见之。
从其父母乞。
为弟子。
年十五。
以息慈。
往真定听学。
时大华严寺仁楚法师。
善因明论。
止执卷座下三遍。
即领悟。
众推许焉。
老宿维摩和尚。
问楚门人之秀拔者。
楚曰。
幽州沙弥其人也。
维摩遂质。
以胜军北量。
辞莫能屈。
因请就恒阳阐化。
缁素悦服。
年十九。
抵五台登具戒。
感文殊放光烛身。
已而归宁乡里。
旦日行道。
以报地恩。
年二十三。
游并部。
益进法华百法等义。
景福中。
以因明论。
于长安大庄严寺。
一唱数载。
乾宁三年。
贡诗。
昭宗皇帝诏赐紫衣。
仍应制内殿。
未几。
刘仁恭以止为本道所管。
上表乞放还。
然其父之与师皆物故。
而母独无姜。
止于是致母其所居房。
行诵青龙疏。
乞食以供晨夕。
如是三载。
无倦色。
时晋阳李氏。
遣兵出飞狐围燕。
城中谷贵。
持钵所得。
不足济。
忽巨蟒出其房。
矫首顾视。
如喜状。
同院居晓。
博物释子也。
谓止曰。
吾闻蛇目不瞬。
今瞬其龙乎。
止遽焚香祷之曰。
傥获檀越。
以营甘旨。
则神龙所加被多矣。
居数日。
燕帅之子。
制胜司徒者。
召以供养。
俄而燕破。
上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
素钦渴其誉。
请安置开元寺。
月给禄有经。
天成三年。
王师复中山。
招讨使王宴休。
以丞相冯道书。
迎止至洛。
为河南尹秦王从荣所留。
奏赐文智大师号。
住持长寿净土院。
应顺元年。
正月二十二日。
示微疾。
称念阿弥陀佛而逝。
寿七十五。
腊五十六。
茶毗。
塔遗骨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
止风神峭拔。
节操孤峻。
读书于所业外。
孔李典籍。
莫不该综。
制作尤长于律诗。
在长安睹逍遥园芜漫不治念曰岂姚秦独能为童寿翻译地乎。
卒奏重脩焉。
赐额草堂寺。
其在洛诵金刚经。
虽䢇极弗废。
平生游处。
多终南崆峒间。
有三山诗集。
盛行于世。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可止。
姓马氏范阳大房山高丘人也。
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
依悯忠寺法贞律师
年十五为息慈。
辞师往真定习学经论。
时大华严寺有仁楚法师讲因明论。
止执卷服膺三遍。
精义入神众推俊迈。
有老宿维摩和尚者。
释门之奇士也。
问楚师曰。
门人秀拔孰者为先。
曰有幽州沙弥者。
温故知新厉精弗懈。
于是求见。
遂质问胜军比量。
随难应变辞不可屈。
维摩曰。
后生可畏。
契经所谓虽小不可欺也。
遂率力请止开讲恒阳。
缁素无不钦羡焉。
迨十九岁抵五台山求戒。
于受前方便感文殊灵光烛身已而归宁父母及师。
于寺敷演。
二十三往并部。
习法华经百法论。
景福年中至河池。
有请讲因明。
后于长安大庄严寺化徒数载。
乾宁三年进诗昭宗。
赐紫袈裟。
应制内殿。
本道刘仁恭者。
据有北门控扼蕃汉。
闻止之名移书召归故乡。
其父与师相次物故。
母犹在堂。
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
行诵青龙疏三载。
文彻忽有巨蟒见于房。
矫首顾视似有所告。
时同院僧居晓博物释子也。
且曰。
蛇则目睛不瞬。
今其动乎。
得非龙也。
止焚香祝之曰。
贫道念青龙疏营斋养母。
苟实龙神轸念。
希值一檀越。
居数日。
燕师家子曰制胜司徒。
召申供养。
时庄宗遣兵出飞狐以围之。
历乎年载百谷勇贵。
止顿释忧惧。
未几燕陷。
刘氏父子俘归晋阳。
止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素钦名誉。
请于开元寺安置。
逐月供俸。
止著顿渐教义钞一卷见行于代。
天成三年戊子王师问罪定州陷焉。
招讨使王晏休得瀛王冯道书令寻止。
既见以车马送至洛京。
河南尹秦王从荣优礼待之。
奏署大师号文智焉。
于长寿净土院住持。
应顺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
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弥陀佛。
奄然而化。
俗年七十五。
僧腊五十六。
闰正月二日茶毗收遗骨。
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
止风神峭拔戒节孤高。
百家子史经目无遗该博之外尤所长者近体声律诗也。
有赠樊川长老诗。
流传人口。
在定州日中山与太原互相疑贰诸侯兼并。
王令方欲继好息民。
因命僧斋于庆云寺。
会有献白鹊者。
王曰。
燕人诗客试为咏题。
止即席而成。
后句云。
不知谁会喃喃语。
必向王前报太平。
王欣然。
诗人李洞者。
风骨僻异。
慕贾阆仙之模式。
景福中在河池相遇。
赠止三篇。
时宰相孙公渥赵公凤马公裔孙窦学士梦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详。
皆唱予和汝。
埙篪韵谐。
止顷在长安。
讲罢游终南山逍遥园。
是姚秦什法师译经之地。
年代寖深鞠为茂草。
且曰。
吾为释子忍不兴乎。
奏昭宗乞重修。
帝允仍旧赐草堂寺额。
后请樊川净休禅伯。
聚徒谈玄矣。
及在洛也讲外长诵金刚经不知纪极。
昔多居终南山崆峒山。
故有三山集诗三百五十篇。
盛行于时。
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见师之道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5—1418 【介绍】: 明苏州府长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通阴阳术数。洪武中从燕王至北平,住持庆寿寺,而常居府中,时时屏人语。建文时劝王举兵。为王策划战守机宜。辅世子居守,守御甚固。成祖即位,论功第一,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而不肯蓄发,常居僧寺。监修《太祖实录》,与修《永乐大典》。工诗。谥恭靖。有《逃虚子集》(亦名《姚少师集》)。
列朝诗集
江南长洲姚医师子,不肯学医。魁磊高岸,意度伟然,喜为儒者博贯该通之学。至正间,削发居相城之妙智庵。里中灵应观道士席应真者,读书学道,通兵家言,尤深于机事。公师事之,尽得其学,然深自退藏,人无知者,惟王行止仲独深知之。公应径山书记之召,止仲为文赠之,以谓上人年甫壮,天下乱已极,且必该治,治然后出于时,以发其所蕴,非以沙门之法终其身者。尝寓嵩山寺,袁珙见其相而异之,曰:「公非常僧,刘秉忠之俦也。」洪武初,再以高僧征。十五年,十王之国,太祖命各选一高僧侍王。公在燕府籍中,住持庆寿寺。靖难兵起,妙识几先,赞助秘密。太宗即大位,召至京师,欲官之,固辞,为僧录左善世。立东宫,特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姚姓,赐名广孝。辅太子南京,监修高皇帝实录。上命蓄发再三,终不肯,赐两宫人,不近亦不辞,逾月乃召还。尝以赈济归吴,徒步闾里,以赐金散之宗党。永乐六年,来朝北京,仍居庆寿寺。病笃,车驾临视。问后事,对曰:「出家人复何所恋?」明日,诏诸门人,告以去期,敛袂端坐而逝,年八十有四,追封荣国公,谥恭靖。荼毗之日,心舌与牙坚固不坏,得舍利皆五色。赐茔在房山县东北四十里,上自制文,铭其碑。仁宗立,加赠少师,配享太庙。嘉靖中,移祀大兴隆寺。公初侍燕邸,每夜梦与刘太保仲晦寤语,厥后现身佐命,恪守僧律。南屏、西山,后先观化,两公之赐名,一曰秉忠,一曰广孝,岂非宿乘愿轮再世示现者与?余录公诗,列诸释氏,以从公之志,所以崇公者至矣。公居吴,为高启北郭十友之一,启尝叙其《独庵集》,以为险易并陈,浓淡迭显,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化后,吴人总刻其诗文,曰《逃虚子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三
广孝长洲人。
幼名天僖,既为僧,名道衍,字斯道。
洪武中以高僧选侍燕邸。
永乐初,论靖难功,为僧录左善世,加太子少师,复姓赐今名。
卒赠荣国公,谥恭靖。
有《逃虚子集》十卷。
(《凫藻集》:斯道上人《独庵集》闳放驰骋,以发其才,优柔曲折,以泄其志;险易并陈,浓淡迭显,兼采众家,不事拘狭。
水东日记》:刘原博尝见姚荣公小像,仅寸许,周遭皆书公诗句,警联如《永团扇》云:「掩歌声不散,障月影同圆。
」《禦沟》诗云:「静涵金殿影,清断玉街尘。
」此类甚多。
《国雅》:姚恭靖性空思玄,心寂语新,其兴弥僻,其趣弥远。
如「笼驯传信鹤,池蓄换书鹅」,「翠低承雨竹,绿碎受风蕉」,「过林才见日,到渡不逢山」,此例已到彼岸,惠休、法振不得专誉禅藻。
田按:《逃虚子集》有《读韦应物诗》云:「古淡岂易学,五字真吾师。
」集中斯体最为列格。
与高季迪游,列「北郭十友」之一。
季迪赠诗云:「衍师本儒生,眉骨甚疏峭。
轩然出人群,快若击霜鹞。
」固不待袁珙见三角目僧,知为病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8—778 【介绍】: 唐僧。俗姓孙。年十五辞亲从师。尝梦乘大艑直截沧溟,自此经义不思而得。初居钱塘天竺寺,盛阐《华严经》。代宗大历时,居常州龙兴寺。前后讲大经十遍。有《仪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孙氏。
母梦吞明珠而娠。
及生。
奇相异表。
不类群儿。
从师薙落。
依年受具。
而遗形治性。
隐居自得。
于是地恩贞大师
以华严经菩萨戒起信论付嘱之。
一夕梦。
乘舟渡海。
而山横其前。
已而所乘之舟。
凌峰竟济。
而不为所碍。
既寤。
骇汗喜莫之胜。
由是贯华偈义无所底滞。
天宝六年。
缋卢舍那像于苏州常乐寺。
大历二年。
众请于常州龙兴寺开阐。
将升法座。
忽有神光。
如曳红缕。
渐大渐明。
萦旋空中。
久修行者先睹焉。
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沙门惠觉。
梦钜塔三级陷地。
继而诜以疾卒。
寿六十腊四十三。
弟子太初正觉神秀嗣。
墓则吴兴昼公为碑。
邗城肃公为颂。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法诜。
姓孙氏。
母初梦吞明珠。
遂黜鱼恶荤。
诞弥厥月生有异表。
十五辞亲从师依年受具。
行学一集蔚为教宗。
卷伊吕立功之致。
陋黄绮肆志之适。
遗形理性与山木为群。
故地恩贞大师嘱之以华严经菩萨戒起信论。
心以静铣智与经冥。
一夕梦乘大艑直截沧溟。
横山当前峻与天极。
不觉孤帆鸢戾怀襄上济。
峰竦竦而忽高。
云溶溶而在下。
既寤形若委衣流汗轻醒。
自此句义不思而得。
一部全文常现心境。
事事无碍之旨如贯华焉。
天宝六年于苏州常乐寺缋卢舍那像化示群品。
大历二年于常州龙兴寺讲。
才登法座忽有异光如曳红缕。
渐明渐大萦旋杳空。
久修行者会中先睹。
前后讲大经十遍。
撰仪记十二卷。
大历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沙门慧觉梦巨塔陷地二级。
无何诜示疾而终。
春秋六十一。
慧命四十二。
受法弟子太初付以香垆谈柄。
浔阳正觉。
会稽神秀。
亦犹儒氏之有游夏焉。
诜初讲天竺寺。
盛阐华严。
时越僧澄观就席决疑深得幽趣。
及终吴兴皎然为碑。
䢴城肃公为颂。
合扬其美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4—1339 【介绍】: 元清州人,字仲明。稍长,入京师,从王磐习金典章,又从安藏习诸国语。因安藏荐入宿卫,从爱育黎拔力八达于藩府。仁宗入定内难,迎武宗,皆预谋。仁宗即位,特拜集贤大学士,与闻政事,科举之行,赞助之力尤多。仁宗卒,辞官家居。文宗立,复起为大学士。卒谥文忠。
清州搜玉
陈颢(1264—1339),字仲明,元世祖至元元年生,幼颖悟,日记诵千百言,稍长,游京师,师从翰林承旨王盘、安藏。
安藏荐入宿卫,为仁宗潜邸说书。
仁宗入定内难,以迎武宗,颢皆预谋。
武宗授以资德大夫,为释教都总统。
及仁宗即位(1312),天子既用潜邸旧臣,颢乃还俗易冠,为集贤大学士,以制书就第。
仁宗崩(1320),颢辞禄家居者十年。
文宗即位,复起为集贤大学士,后至元四年(1338)致政,食全俸于家。
明年卒,年七十六。
谥文忠。
元史》有传,元许有壬《至正集》录其碑文。
颢贤良方正,知人善任,为时人所称许,又善书,尝为释法贞所撰《云居禅寺藏经记》篆额。
今台北故宫博物馆所藏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后,犹存其题诗一首。
其他诗作散见于《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石仓历代诗选》《李太白全集(王琦注)》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