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灵澈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富阳人,俗姓秦。工诗。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从□法师学律。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
七岁。
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
见而抚其顶曰。
此儿目如青莲。
苟能舍家。
以从吾游。
必有善称。
其父以为然。
至德二年。
诏天下白衣。
通佛经七百纸者。
听为比丘。
标以其选得度。
仍隶住天竺寺。
永泰初。
依顗律师。
受具于灵光寺。
时已推其善于护持。
贞元中。
别治室西岭下。
谓之草堂。
而吟啸之乐。
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
杭人号西岭和尚。
辞章高媲古作者。
与吴兴如昼。
会稽灵彻
相酬唱时。
语见昼传。
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
重名之下。
果有斯文。
景陵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标。
圣贤豪杰为人标。
推能归美为德标。
居闲趣寂为道标。
呜呼品藻之极至。
引天地人。
以匹拟之。
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
故一时名公钜卿。
林下英彦。
莫不绸缪投分。
慷慨论交。
长庆三年六月七日。
示灭于所居。
是冬之十月二日。
葬之山中。
寿八十四。
腊五十八。
开成五年郑素卿。
立碑颂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标。
富阳秦氏。
七岁。
神气清茂。
有沙门过而识之。
劝令出家。
至德二年。
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
师首中其选。
得度。
居南天竺寺。
护戒甚严。
永泰中。
住持奏赐寺额。
居十二年。
其徒多归之。
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
号西岭草堂。
怡然养浩。
不干人事。
尤工诗章。
搜鍊精巧。
与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
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
称西岭和尚。
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
长庆三年示寂。
葬于山中。
赞曰。
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道标。
富阳人也。
俗姓秦氏。
其远祖与羸同姓。
世为汧陇大族。
及晋东渡衣冠随之。
后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
故州里尊奉之。
标生则孤明。
长而深趣。
老而坚固。
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
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
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
此孺子目秀如青莲。
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
苟能舍家必有善称。
不然乘云霓薄天汉。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请。
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
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
命为比丘。
标首中其选。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
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
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
经一十二载。
置田亩岁收万斛。
置无尽财与众共之。
贞元中以寺务克丰。
我宜宴息。
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
葺茅为堂。
不干人事。
用养浩气焉。
标经行之外尤练诗章。
辞体古健比之潘刘。
当时吴兴有昼。
会稽有灵澈
相与詶唱递作笙簧。
故人谚云。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每飞章寓韵。
竹夕华时。
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
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还京师有以誇耀。
又景陵子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标。
推能归美为德标。
居闲趣寂为道标。
名实两全品藻斯当。
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
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
右仆射韩公皋。
礼部侍郎吕公渭。
滑毫节制卢公群。
襄阳节制孟公简。
同州刺史李公敷。
凤翔尹孙公璹。
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刘公长卿。
户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枢。
秘阁严维。
小谏朱放越。
廉问薛戎夕。
拜卢元辅。
常州释元浩。
润州释南容。
金华释乾辅。
吴门释光严。
上都释智崇等。
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
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
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
以长庆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腊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
皆得师之法。
仿仰不遑。
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
开成五年中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
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文明。韦孝宽六世孙。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擢明经,调安远令。复举《五经》高第。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迁容州刺史,教民耕织,兴学校,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丹上疏请诛辟,宪宗褒美,乃授丹剑南东川节度使。徙江南西道观察使,教民为瓦屋,筑堤捍江,治状第一。卒年五十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3—810 字文明,排行二十四,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少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约代宗大历末登明经第,历官校书郎、咸阳尉。
德宗贞元四年(788)为邠宁节度从事,征为太子舍人,历官起居郎、驾部员外郎、容州刺史。
顺宗永贞元年(805)拜谏议大夫,宪宗元和元年(806)任晋绛观察使,封武阳郡公。
二年徙江西观察使,五年八月卒。
其生平事迹散见韩愈《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杜牧《江西观察使武阳韦公遗爱碑》与《新唐书》本传。
丹与诗僧灵澈唱酬甚密。
全唐诗》录存韦丹诗2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21 【介绍】: 唐僧。商州上洛人,俗姓杜。少于本州出家,遍参群经。年二十,至襄州受戒,习演《四分律》。后往洪州,礼参马祖道一,得传心印。寻遍参名山圣迹。至长安西明寺,举充两街大德,辞之。至上党,为节度使李抱真所礼重。后住汾州开元寺,历二十年,并汾间多向化之。宪宗、穆宗屡召之,不行。卒谥大达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
母李氏闻空中有声曰。
寄居得否。
已而娠。
及娩异光充室。
童年不戏弄。
行必直视。
坐必跏跗。
见者知其为法器。
九岁即依郡之开元寺。
志本禅师。
习诵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年十二乃薙落。
阅讲席。
晓寤越流辈。
满年受具于襄州幽律师。
明年夏。
乃为众阐四分律疏。
兼演涅槃。
自尔䌷译经律。
冬夏无所倦。
俄闻大寂以最上乘。
唱化洪州。
因往瞻礼。
业躯干素颀硕。
大寂见而笑曰。
巍巍佛堂。
奈何无佛。
业于是跪而言曰。
三乘十二分教。
尝穷其说。
至于宗门即心是佛。
实所不了。
大寂曰。
只此不了底心。
即是。
别更无物。
盖不了是迷。
了之是悟。
迷则众生。
悟则是佛。
佛固不离众生。
离众生别无佛。
亦如以手作拳。
而拳即是手。
业由是顿悟。
悲喜交集。
泣曰。
本谓佛道旷劫方成。
始知今日亲见法身实相。
一切具足。
法从心生但有名字。
无有实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业既受记莂。
寻诣曹溪。
礼祖塔。
遍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圣迹。
自洛抵雍止西明寺。
众欲举充两街大德。
非其志也。
时则相国李抱真。
以节镇上党。
慕贤嗜善。
未尝有倦色。
坚以币请。
业顾语其门人曰。
吾本以避京国浩攘。
而来于此今又重烦迎接。
可怜哉乃复遁于绵上之抱腹山。
又读大藏于清凉山之金阁寺。
凡八历寒暑。
俄振锡西河。
寓众香寺。
州牧董叔缠。
迎徙开元寺。
从容戒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复有它志。
岂吾缘法在尔耶。
遂领徒说法。
垂二十年。
化旺并汾间。
宪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
玺书起之。
辞疾不行。
明年加虔降旨。
又固以疾辞。
穆宗即位。
尤渴瞻礼。
命两街僧录灵准喻旨。
准曰师绝尘物表。
秕糠世务。
因其理也。
然法委国王。
请师熟虑。
业笑曰。
贫道何德。
累纡圣眷。
行矣。
第恐道途不同耳。
于是剃发澡浴。
至中夜。
告弟子惠愔等曰。
见闻觉知。
性同太虚。
不生不灭。
本自空寂。
迷者不了。
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
流转不穷。
汝等当知。
心性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
如影如响。
无有寔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
无一物当情。
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遂寂。
寿六十三。
腊四十二。
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葬之寺庭。
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无业。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也。
其母李氏忽闻空中。
言曰。
寄居得否。
已而方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
及至成童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坐即加趺。
商于缁徒见皆惊叹。
此无上法器。
速令出家绍隆三宝。
年至九岁启白父母。
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下一诵无遗。
年十二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
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冬夏无倦。
可谓生肇不泯琳远复兴。
后闻洪州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业身逾六尺。
屹若山立。
顾必凝睇声仵洪钟。
大寂一见异之笑而言曰。
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业于是礼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实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
别物更无。
不了时即是迷。
若了即是悟。
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
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
业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向大寂曰。
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
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诸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
举足下足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业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
业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
深重业名行。
旦夕瞻礼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
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于金阁寺读大藏经。
星八周天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
业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准公。
远赍敕旨迎请。
准至作礼白之曰。
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
法委国王请师熟虑。
此回恩旨不比常时。
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业笑曰。
贫道何德累烦圣主。
行即行矣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无一物。
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加趺而坐奄然归寂。
呜呼可谓于生死得自在也。
俗龄六十二。
僧腊四十二。
道俗号慕如丧考妣乃备香华幢幡。
迁全身就于城西练若。
积香薪而行茶毗。
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
异香西来都馥氛氲。
阖境士庶咸皆闻睹。
及薪尽火灭。
获设利罗璨若珠玉。
弟子慧愔行勤虔纵义幽元度恒泰等。
泣血收之。
殓以金棺。
乃命郢匠琢石为塔。
以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葬于练若之庭。
业迁化之岁。
州牧杨潜得僧录准公具述其事。
遂为碑颂。
敕谥大达国师。
塔号澄源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杜。商州上洛人。其母李氏。闻空中言曰。寄居得否。遂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至成童。不为戏弄。行必直视。坐即跏趺。年至九岁。启白父母。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五行俱下。一诵无遗。年十二。得从剃落。凡参讲肆。聊闻即解。同学有所未晓。随为剖析。皆造玄关。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兼为僧众讲涅槃经。法筵长开。冬夏无倦。后闻洪洲大寂禅门之上首。特往瞻礼。大寂一见异之。业跪而言曰。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寔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别物。更无不了。不了时。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业言下豁然开悟。涕泪悲泣。向大寂曰。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寔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寔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毕尽空寂舍。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业既传心印。寻诣曹溪。礼祖塔。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业默然叹曰。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于是至上党。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功多势盛。然好闻贤善。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深重业名行。旦夕赡礼。麾幢往来。常有倦色。谓门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今此又烦接君侯。岂娱心哉。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又往清凉山。于金阁寺。读大藏经。星入周天。斯愿方毕。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初止众香佛刹。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业谓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岂吾缘在此邪。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乃下诏请入内。辞疾不行。明年再降纶旨。称疾如故。穆宗皇帝即位之年。圣情虔虔。思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犀公。远赍敕旨迎请。业笑曰。行即行矣。道途有殊。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跏趺而坐。奄然归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洪州钟陵人。
登进士第。
宪宗元和中,为西川从事。
十年,元稹荐其至江州谒见白居易。
历湘阳判官。
十三年,罢归钟陵。
以能诗名,与刘禹锡、灵澈、费冠卿等有唱和。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洪州钟陵(今江西南昌)人。
登进士第。
宪宗元和中为西川从事。
十年(815)曾持元稹书札至江州会见白居易(详白居易《与微之书》),历湘阳(疑讹)判官。
十三年(818)罢归钟陵。
白居易罢江州司马至洪州,有诗相赠。
与刘禹锡、费冠卿、灵澈相唱和。
事迹散见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诗、《唐诗纪事》卷四三、《唐才子传》卷六。
辛文房谓其“下笔言语妙天下”。
《湘江夜泛》、《经古墓》等诗较传诵。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熊孺登,生卒年不详,钟陵(今江西南昌)人。贞元中,居洪州部北龙沙,李兼、戴叔伦、权德舆均与之游宴唱和。元和中,累辟使府。八年,府罢归钟陵。过朗州,刘禹锡有诗送之。后复为剑南西川节度府从事,归江西过九江,与白居易相遇。后不知所终。孺登工诗,《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江西通志引《豫章书》
熊孺登……有诗名,与白乐天、刘梦得相唱和。白有《洪州逢孺登》诗云:“靖安院里辛夷下,醉笑狂吟气最粗。”刘有《送孺登归钟陵》诗云:“箧留马卿赋,袖有刘宏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1 【介绍】: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九逵,以居洞庭西山,称林屋山人,又称左虚子。乡试十四次皆落第,由国子生授南京翰林孔目。好古文,师法先秦、两汉,自视甚高,所作洞庭诸记,欲与柳宗元争胜。有《林屋集》、《南馆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二
羽字九达,吴人。
以太学生除南翰林孔目。
有《林屋集》二十卷、《南馆集》十三卷。
(甫田集:九达诗晚更沈著,时出奇丽。
《艺苑卮言》:蔡九达诗如灌莽中蔷薇,汀际小鸟,时复娟然。
一览而已。
《国雅》:九达整秀,《太湖备考》:陶周望云:「馀曩年读蔡羽洞庭记,知有是山,又以兹山知羽。
后四年始至山中,急欲就乡人间羽。
天王寺僧澄源者,好事知文墨,为馀言山有东、西蔡村,族最盛,而羽怪诞,有三间斋,己处其中,缚槁为人,令腰膝俱可屈曲。
朝课《》,夕译《四书》,自为解,而置传注几旁。
每开卷便大诟曰:「某甲谬甚!
」叱童子牵槁人来,跽而杖之。
而置大镜南面,遇著书得意,辄正衣冠北面向镜拜,奢其影曰:「易洞先生,尔言何妙!
吾今拜先生矣。
」羽尤以善易自负,故称易洞也。
」 《六砚齐笔记》:蔡林屋行押书,道美有逸韵。
田按:羽妄自矜翔,解经薄古人。
谈诗文则卑韩、杜,如周望所云,抑何可笑!
竹诧谓羽集诗赋八百馀首,文二百馀首,恒河之沙,钩金安在?
诋之亦遇。
馀为采掇菁摹,亦是六朝人佳制。)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桐乡密印寺僧。族姓沈,吴江人。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释《楞伽经》。后与楚石同被召入京,为僧录司左善世。辛未,告老,赐驿驰归。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寿七十八岁。藏于天竺双桧峰云隐塔,独庵少师撰碑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弘道,字竺隐,姓沈氏,吴江澄源里人也。
幼而失恃,鞠于嫂氏。
十年就外傅,日诵数千言,见人诵《法华经》历耳成诵。
年十三,父命礼密印寺云屋慈为师,弱冠薙发,进受具戒,自此为学,孜孜靡懈。
往见元叟端,复归密印。
时庭生五竹,因以名轩,将藏脩焉。
闻鲁山文公讲授有规矩,乃从学台宗疏钞诸书,罔不通贯。
会我庵迁主上竺,诣之。
我庵深言奖励,且曰“为我掌记”。
未期月,入室请益曰:“前承指教,尝于净夜,试以平日所闻返照己心,圆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无碍,若明日以此心对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运泯合,不知过在何处?
”我庵厉声叱曰:“未在,去!
”弘道汗流浃背,顿觉平日所闻所行,一切疑碍冰消,遂礼拜。
我庵复谓之曰:“子善护持,他日教绪灰寒火冷之际,以此对扬明廷,重光末运可也。
”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从绝宗继。
未几,秀之天岩耀退寂广福,请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
湖郡守请主慈感,无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时礼大悲像,期生净土,为终焉之计。
三年,诏天下高行僧道问鬼神事,弘道建议唯允。
杭之灵山,兵后废败,众请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净珠,畚瓦砾、刜荆榛,重造光明忏堂。
自元季之乱,期忏行法绝闻于时,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
初居五竹轩时,梦与大明照师同游灵竺,赋诗有出红尘户外德业至今存之句。
照尝住此山,始悟所梦为有灵应。
十年,大祖有旨,笺注《楞伽》诸经。
弘道与全室具庵同注三经,颁行天下,御制竺隐说赐之。
十五年,迁住上天竺,兼领杭郡都纲,寻转僧录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以老告间,许之,时年七十七矣。
退处长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梦观仁公请为学者讲《妙宗》,至三辈往生观文,忽示微病,顾其徒正谟等曰:“昔我祖法智尝为心境叵得故,染可观净,不碍缘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当处显现,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为准则。
今夕世缘当谢。
”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
世寿七十有八,僧腊五十有九。
火馀,藏舍利于天竺双桧峰之麓,曰云隐塔。
少师姚广孝为撰碑铭。
弘道四坐道场,所至莫不兴修,惟灵竺忏堂,其功最钜。
为都纲僧录,三宗诸山有所依怙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0—788 【介绍】: 唐僧。暨阳人,字道恭。俗姓蔡。年十二请业于法华寺俊师,每览儒佛典籍,一读能诵。后依玄俨,通《四分律钞》,从左溪玄朗习《天台止观》等经论。值安禄山之乱,东归故乡,与皇甫曾等赋诗往复。移居越州焦山大历寺,为开山始祖。有《破倒翻迷论》及诗集等。
全唐文·卷九百五
道恭。苏州法师。贞观中以高行召至京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恭。姓蔡氏。东晋太尉谟十五代孙也。寓居于会稽之暨阳。母宣氏之娠。尤多瑞徵。襁褓中。闻经呗音。必有凝神侧听之态。丱角聪寤。每览孔释二典。辄得其理要。年十二辞亲。请业于法华寺俊法师。开元二十六年。以诏恩获度。隶乡里之香严寺。仍依法华玄俨师。习四分律钞。俨出辅律篇。邕独哜其隽永。而无所遗轶。俨谓人曰。此子学者之司南也。又从左溪玄朗师。研究止观禅门。昉五夏而遽能开演證入。天宝中。邑人郭密。首众请处法乐寺之西坊。栋宇为之完壮。俄游京师。止安国寺。公卿日填拥。会禄山反。乃东还。过襄阳。时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滞留数月。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钻仰坚高。俱受心要。著作郎韦子春。一时之盛名也。与之詶抗。而折其角。苑舍人叹曰。阇梨可谓世外摩尼。论中师子。旋乡里。仍居法华。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长丘丹。校书郎陈允初。赋诗往来。以继文许之游。卢士式为之序引。以传永远。乃登坛以度释子。建寺以憩行旅。则其功德之被物弘矣。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论数篇见斥。而或者信之。观察使陈少游。请决焉。于是邕小施韬略。尽献俘囚。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以疾卒于大历寺之法堂焉。寺即檀越骑都尉陈绍钦者所建也。后以乡贵徐浩白。廉使皇甫温。奏此额。而邕获葬其地。岂非命欤。寿七十九。腊五十。有文集十卷。皇甫曾序。而铭则校书郎陆淮。碑则户部员外郎丘上卿。皆雄笔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神邕。
字道恭。
姓蔡氏。
东晋太尉谟即度江祖十五代孙也。
因官居于暨阳。
邕生于是邑。
母宣氏始娠之际。
率多徵异。
襁褓中闻唱经声。
必有凝神侧听之貌。
丱角聪䎸过人。
年十二辞亲学道。
请业于法华寺俊师。
每览孔释二典。
一读能诵。
同辈者罕不欣慕。
开元二十六年敕度。
隶诸暨香严寺名藉。
依法华寺玄俨师通四分律钞。
俨识其志气。
谓人曰。
此子数年后。
卒为学者之司南矣。
尔其勉之。
俨新出辅篇律记。
邕抉其膏腴穷彼衢术。
一宗学者少能与其联鏕方轨焉。
性非局促。
又从左溪玄朗师习天台止观禅门法华玄疏梵网经等四教三观等义。
秘犍载启观性知空。
爰至五夏果精敷演。
吴会问学者从之。
天宝中本邑郭密之请居法乐寺西坊。
恢拓佛舍层阁摩霄。
半澄江影廊宇完备。
后乃游问长安居安国寺。
公卿藉其风宇。
迫慕者结辙而至。
方欲大阐禅律。
倏遇禄山兵乱。
东归江湖经历襄阳。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
邀留数月时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
钻仰弥高俱受心要。
著作郎韦子春。
有唐之外臣也。
刚气而赡学与之詶抗。
子春折角满座惊服。
苑舍人叹曰。
阇梨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
时人以为能言矣。
旋居故乡法华寺。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长丘丹校书陈允。
初赋诗往复。
卢士式为之序引以继支许之游。
为邑中故事。
邕修念之外。
时缀文句有集十卷。
皇甫曾为序。
自至德迄大历中。
频受请登坛度戒。
起丹阳洎乎金华。
其间释子皆命为亲教师也。
又以县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无伽蓝释侣往来宴息无所邕。
愿布法桥接憩行旅。
遂于焦山可以为梵场也。
得邑人骑都尉陈绍钦等。
率群信搆净刹。
一纪方乃集事焉。
前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
以邦国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温。
奏赐额曰大历焉。
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邪论数篇斥毁释教。
昏蒙者惑之。
本道观察使陈少游请邕决释老二教孰为至道。
乃袭世尊之摄邪见复宝琳之破魔文。
爰据城堑以正制狂。
旗鼓才临吴筠覆辙。
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
东方佛法再兴。
实邕之力欤。
末游天台又纂地志两卷。
并附于新论矣。
邕廞颐丰角风韵朗拔。
前后廉问。
皆延置别榻请为僧统。
以加崇揖之礼。
贞元四年戊辰岁十一月十四日遇疾。
遗教门人。
趺坐端相而归寂于大历法堂焉。
以十二月十四日奉灵仪于寺北原。
遵僧制也。
报龄七十九。
法岁五十。
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
秘书省校书郎陆淮为其铭。
上首弟子智昂灵澈进明慧照等。
咸露锋颖。
禅律互传。
至十一年户部员外郎丘上卿为碑纪德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兴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灵隐。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贞元中卒。有《诗式》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
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
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
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
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
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
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
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
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
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
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闽僧。嗣雪峰义存。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从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颜真卿守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历任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昼字皎然。俗姓谢氏。宋灵运十世孙。住吴兴兴国寺。有诗名。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预撰韵海镜源。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秘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
吴兴长城人。
姓谢氏。
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
幼负异材。
不为世俗所羁绊。
遂削染。
登具于灵隐戒坛。
复依守真律师。
究毗尼学。
儒编老什。
靡弗臻其极。
尤工著述。
辞章俊丽。
吟咏尤造微赜。
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
故时谚曰。
越之彻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霅之昼能清秀。
中年遍访禅席。
南能北秀之指。
皆所参扣。
贞元初。
居东溪草堂。
叹曰。
使虽有仲尼之博识。
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自挠性真。
岂若孤松片云。
蒲团相对。
无言而意得。
至静而神谐者哉。
于是作文谢遣笔砚。
遁居杼峰。
五年五月。
会前御史中丞李洪。
自河北负谴。
再移守吴兴。
一见语合。
请益宗乘大略。
异日汎论及诗。
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
且言近日废置之故。
洪惊曰。
向尝读沈约品藻。
慧休翰林。
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
殊不及此宜益自力。
以鼓舞天下。
而乃中辍。
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
旧居京之兴国寺。
军吏沈钊德清人。
暮乘马抵骆驼桥。
月色如练。
见数人盛衣冠立。
钊问其故。
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皎公。
脩斋召我耳。
长城赳卒钱沛。
泊舟吕山南。
见数百人。
持食负帛。
笑语而过。
问之则曰。
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
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
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
其制作。
则有号呶子十卷。
内典类聚四十卷。
儒释交游传。
外有韵海二十卷。
盖相国于公頔。
鲁公颜真卿所脩。
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皎然。
名昼。
姓谢氏。
长城人。
康乐侯十世孙也。
幼负异才性与道合。
初脱羁绊渐加削染。
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咏情性。
所谓造其微矣。
文章俊丽。
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
后博访名山。
法席罕不登听者。
然其兼攻并进。
子史经书各臻其极。
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
诸郡则邦伯所钦。
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兹。
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
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
故时谚曰。
之昼能清秀。
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
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
而自诲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扰我真性。
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
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
因顾笔砚曰。
我疲尔役尔困我愚。
数十年间。
了无所得。
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无心去亦无我。
将放汝各归本性。
使物自物不关于予。
岂不乐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
初相见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请益焉。
先问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诗式。
具陈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门人检出草本。
一览而叹曰。
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殊不及此。
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
梁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风。
予器而重之。
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
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
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
好为五杂徂篇。
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
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峦与道者游。
故终身无惰色。
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昼旧居州兴国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尝有军吏沈钊。
本德清人也。
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
月色皎如。
见数人盛饰衣冠。
钊怪问之。
如何到此。
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
在兹伺耳。
钊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长城赳胥钱沛。
行役泊舟吕山南。
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
问其故云。
赴然师斋来。
时颜鲁公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贞元年终山寺。
有集十卷。
于頔序集。
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
天下荣之。
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
合律乎清壮。
亦一代伟才焉。
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
或簪组。
或布衣。
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
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
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
时贵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
同过旧院。
就影堂伤悼弥久。
遗题曰。
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
余亦当时及门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
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
姓元氏。
荆州人也。
父为襄阳判司。
素崇释氏。
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
早知割爱。
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
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
后至黄陂剪茅营舍。
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
琳终时年八十二。
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
因话录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捻。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伏其鉴别之精。
唐语林
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遗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沧浪诗话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
对床夜语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
唐才子传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禅悟未彻,机锋犹近。
唐诗归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
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
唐音癸签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
《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
《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
《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昼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相里宗 朝代:南唐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唐时进士。
曾居庐山。
与李中为友。
事迹见李中《碧云集》。
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一收其诗1首。
全唐诗》以为灵澈作,疑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