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圆照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817 【介绍】: 唐僧。衢州信安人。俗姓祝。年十三出家。德宗贞元间行化于闽、越间。说心要法三十年,弟子千余。白居易为宫赞时,亦尝以弟子礼事之。卒谥大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衢之信安祝氏。
祖安父皎。
皆隐德。
宽甫十三岁。
见杀以馔客。
即不忍食。
退求出家。
落鬋于僧昙。
受尸罗于僧崇。
学毗尼于僧如。
始习止观。
后见大寂。
及證心法。
化行闽越间。
贞元七年。
作滕家道场于会稽。
八年作回向道场于鄱阳。
十三年。
止少林寺。
二十一年止卫国寺。
明年徙天宫寺。
僧问。
如何是道。
宽答云。
大好山。
进云。
学人问道。
师何以言好山。
答云。
汝只识好山。
且不识道。
问云。
狗子还有佛性否。
答云有。
进云和尚还有么。
答云我无。
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为甚么和尚独无。
答云。
我非众生。
进云。
既非众生。
是佛否。
答云。
不是佛。
进云。
究竟是何物。
答云。
亦不知是何物。
进云。
可见可思否。
答云。
思之不及。
议之不得。
故云不可思议。
元和四年。
诏迎至安国寺。
五年入麟德殿。
上躬问道。
其年以法复灵泉于不空三藏久涸之池。
侍郎白居易。
尝诣宽问曰。
禅无言说。
师以禅道自居。
如何说法。
宽曰。
无上菩提。
被于身为律。
宣于口为教。
得之于心为禅。
应用有三。
其致一也。
云何于中妄起分别。
又问曰。
既无分别。
何以修心。
答曰。
心本无垢净。
毕竟何用修。
若去垢取净。
是名金屑翳。
又问曰。
若无修證。
何异凡夫。
答曰。
凡夫无明。
二乘执著。
离此二病。
是名真修。
有僧问曰。
道在何处。
答曰在目前。
进曰。
我何不见。
答曰。
汝有我故。
所以不见。
进曰我有我故即不见。
和尚见否。
答曰。
有汝有我。
展转不见。
进曰。
无汝无我。
还见否。
答曰。
无汝无我。
教阿谁见。
十二年二月晦。
升座别众讫。
奄然顺化。
报龄六十三。
僧腊三十九。
葬灞陵西原。
谥大彻。
塔号元和正真。
弟子千馀人。
得其指者。
三十九人。
入室受付嘱者。
曰义崇圆照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惟宽。
姓祝氏。
衢州信安人也。
祖曰安。
考曰皎。
生十三岁。
见杀生者衋然不忍食。
退而出家求剪发于僧昙。
受尸罗于僧崇。
学毗尼于僧如。
證大乘法于止观。
成最上乘于大寂道一。
贞元六年始行化于闽越间。
岁馀而回心改服者百数。
七年伏猛虎于会稽。
作滕家道场。
八年与山神受归戒于鄱阳。
作回向道场。
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
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
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
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
诏于安国寺。
五年问道于麟德殿。
其年复灵泉于不空三藏池。
十二年二月晦。
大说于传法堂讫奄然而化。
报龄六十三。
僧夏三十九。
归葬于[灞-雨+襾]陵西原。
诏谥曰大彻禅师。
塔号元和正真。
初宽说心要法三十年。
度黑白众殆及百千万。
应病授药安可既乎。
白乐天为宫赞时。
遇宽四诣法堂。
每来垂一问。
宽答如流。
白君以师事之。
门弟子殆千馀。
得法者三十九。
入室受遗寄者曰义崇圆照焉唐罗浮山释宝修。
俗姓周。
资州人也。
从师于纯德寺志求玄理。
于蕲州忍大师法裔决了重疑。
后爱罗浮山石室安止。
檀越为造梵宇蔚成大寺。
一日告门人曰。
因缘相偪。
愀然不乐众咸莫测。
顺宗皇帝。
深重佛宗。
知修之名。
诏入京与三藏击问。
并答翻译之意。
朗畅如流。
乃留居辇下三年。
终于京寺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06—706 【介绍】: 唐僧。汴州尉氏人。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姓李。少览经史,博学多闻。后出家师禅宗五祖弘忍于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弘忍卒,传法于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学人甚众。倡“渐悟”禅学。九十余岁时,武则天召至洛阳,又至长安内道场,亲加礼拜。卒谥大通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高祖武德间在洛阳受戒。50岁时至蕲州双峰东山寺,嗣禅宗五祖弘忍。历6年,升为上座僧。高宗咸亨间,弘忍命门人作偈以明禅旨,神秀所作,弘忍以为未尽,遂付袈裟于慧能。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历20余年,开禅门北宗一派。武后久视元年(700)召至洛阳,住内道场。卒谥大通禅师。《旧唐书》有传。《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外编》收此诗偈。
全唐诗续补遗
神秀,开封尉氏李氏子。师黄梅弘忍(谥大满)禅师,奉楞伽为心要,为北宗之祖,亦称六祖。住荆州玉泉寺。武后召至都,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异之。神龙二年卒,年百馀岁。谥大通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生洛阳尉氏。李氏。小年从师薙染受法。后值忍大师于蕲州东山双峰寺。开示心要。叹曰此吾志也。敢不力。虽躬事樵汲。无所惮。会有行者慧能。竟得从上诸祖表信衣钵于大师。而大师遽亦示寂。于是秀往居江陵之当阳山。以阐化导众。四海禅侣。向风而靡。则天闻其名。诏肩舆赴阙。入内道场。躬拜跪。执弟子礼。供施丰缛。以致崇重道德之意。仍诏于前所居地。建后度门寺。当是时。王公贵人。逮夫士庶。皆屣履造庭。伏谒听训诲。方能公禅师以承嗣之嫡。留韶阳。秀因累疏举荐。以为其操履之素。出已上。当必召以淑天下。不宜捐弃裔土。使本朝有轻教。名宜手牍喻上指于能公。中宗朝尤进言不已。然能公终莫之动也。语载能禅师传。神龙二年。秀卒。名士达官之服丧会葬者不可胜纪。岐王范。燕公张说。徵士卢鸿。各为碑诛。门人普寂义福克绍宗绪。诏谥大通中宗朝。又诏以旧邸。为报恩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神秀。
俗姓李氏。
今东京尉氏人也。
少览经史博综多闻。
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
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
以坐禅为务。
乃叹伏曰。
此真吾师也。
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磨者。
得禅宗妙法。
自释迦佛相传授。
以衣钵为记。
世相传付。
航海而来。
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
达磨贵传径门心要。
机教相乖若水投石。
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
寻卒。
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见之。
门徒发其冢。
但有衣履而已。
以法付慧可。
可付粲。
粲付道信。
信付忍。
忍与信俱住东山。
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秀既事忍。
忍默识之。
深加器重。
谓人曰。
吾度人多矣。
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
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
四海缁徒向风而靡。
道誉馨香普蒙熏灼。
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
肩舆上殿亲加跪礼。
内道场丰其供施。
时时问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
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礼谒。
望尘拜伏日有万计。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
尤加宠重。
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
退谓人曰。
禅师身长八尺。
厖眉秀目威德巍巍。
王霸之器也。
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
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
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
能恳而固辞。
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徵之。
终不能起。
谓使者曰。
吾形不扬。
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
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
且不可违也。
了不度大庾岭而终。
天下散传其道。
谓秀宗为北。
能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
秀以神龙二年卒。
士庶皆来送葬。
诏赐谥曰大通禅师。
又于相王旧邸造报恩寺。
岐王范燕国公张说。
徵士卢鸿各为碑诔。
服师丧者名士达官不可胜纪。
门人普寂义福并为朝野所重。
盖宗先师之道也。
系曰。
夫甘苦相倾气味殊致。
甘不胜苦则纯苦乘时。
苦不胜甘则纯甘用事。
如是则为药治病。
偏重必离也。
昔者达磨没而微言绝。
五祖丧而大义乖。
秀也拂拭以明心。
能也俱非而唱道。
及乎流化北方。
尚修练之勤。
从是分岐南。
服兴顿门之说。
由兹荷泽行于中土。
以顿门隔修练之烦。
未移磐石。
将弦促象韦之者。
空费躁心。
致令各亲其亲同党其党。
故有卢奕之弹奏神会之徙迁。
伊盖施疗专其一味之咎也。
遂见甘苦相倾之验矣。
理病未效乖竞先成。
秖宜为法重人。
何至因人损法。
二弟子濯击师足。
洗垢未遑折胫斯见。
其是之喻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大通,号善本,俗姓董,颍州(今安徽阜阳市)人。
及长,博极群书而无仕宦之意。
与弟善思往京师地藏院,选经得度,习毗尼。
东游至姑苏,礼圆照于瑞光。
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渡淮,留太守岩。
久之,出住双林,迁净慈,寻徙法云寺。
为青原下十二世,慧林本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偈二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善本。
生董氏。
汉仲舒之后也。
其先家太康仲舒村。
大父琪。
父温。
皆官于颖。
遂为颖人。
初母无子。
祷于佛像前。
誓曰。
得子必以事佛。
即蔬食。
俄娠。
及生本骨相秀异。
方晬而孤。
母育于叔祖玠之家。
既长博学。
操履清修。
母亡哀毁过礼。
无仕宦意。
辟谷学道。
隐于笔工。
然气刚不屈。
沈默白眼公卿。
嘉祐八年。
与弟善思。
俱至京师。
藉名显圣地藏院。
试所习为大僧。
其师圆成律师惠揖者。
谓人曰。
本它日当有海内名。
乃生我法中乎。
圆成使听习毗尼。
随喜杂华。
夜梦见童子。
如世所𦘕善财。
合掌导而南。
既觉曰。
诸佛菩萨。
加被我矣。
其欲我南询诸友乎。
时圆照禅师。
道振吴中。
本径造姑苏。
谒于瑞光。
圆照坐定。
特顾之。
本默契宗旨。
服勤五年。
尽得其要。
其整顿提撕之纲。
研练差别之智。
纵横舒卷。
度越前规。
一时辈流。
无出其右。
圆照倚之。
以大其家。
以季父事圆通秀公。
秀住庐山栖贤。
出入卧内。
如寂子之于东寺。
元丰七年春。
绝九江游淮山。
遍礼祖塔。
眷浮山岩丛之胜。
有终焉志。
遂居太守岩。
久之出世。
住婺州双林六年。
浙东道俗追崇。
至谓傅大士复生。
移住钱塘净慈。
圆照之后。
食堂日千馀口。
仰给于檀施。
而供养庄严之盛。
游者疑在诸天(或云西天)。
时号大小本 神考(或作哲宗)闻其名。
有诏住上都法云寺。
赐号大通禅师。
又继圆通之后。
本玉立孤峻。
俨临清(或云千众)众。
如万山环天柱。
让其高寒。
然精粗与众共。
未尝以言徇物。
以色假人。
王公贵人。
施舍日填门。
厦屋万础。
涂金镂碧。
如地涌宝坊。
住八年。
请于 朝。
愿归老于西湖之上。
诏可。
遂东还。
庵龙山崇德。
杜门却扫。
与世相忘。
又十年。
天下愿见。
而不可得。
独与法子思睿俱。
睿与余善。
为予言其平生。
曰。
临众三十年。
未尝笑。
及闲居时。
抵掌笑语。
问其故。
曰不庄敬。
何以率众。
吾昔为丛林。
故强行之。
非性实然也。
所至见尽佛菩萨行立之像。
不敢坐伊蒲塞馔。
以鱼胾。
名者不食。
其真诚敬事。
防心离过。
类如此。
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谓左右曰。
止有三日已而。
果殁。
有异禽翔鸣于庭而去。
塔全身于上方。
阅世七十有五(或三)。
坐四十有五夏。
赞曰。
本出云门之后。
望雪窦为四世嫡孙。
平居作止。
直视不瞬。
及其升堂演唱。
则左右顾。
如象王回旋。
学者多自此悟入。
方其将终之夕。
越僧梦本归兜率天。
味其为人。
居处服玩。
行己利物。
日新其德。
不置之诸天。
尚何之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善本。
族董氏。
汉仲舒之后也。
其先家大康仲舒村。
大父琪。
父温。
皆官于颖。
遂为颖人。
母无子。
祷白衣大士。
誓曰。
得子必以事佛。
即蔬食俄娠。
及生骨相秀异。
方晬而孤。
母育于叔祖玠之家。
既长博学。
操履清修。
母亡哀毁过礼。
无仕宦意。
气刚不屈。
沉嘿白眼公卿。
嘉祐八年。
至京师地藏院。
试通经得度。
习毗尼。
随喜杂华。
夜梦见童子。
如世所画善财。
合掌导而南。
既觉曰。
诸佛菩萨。
加被我矣。
其欲我南询乎。
圆照道振吴中。
造焉。
一见知为法器。
特顾之。
服勤五年。
尽得其要。
其整顿提撕之纲。
研练差别之智。
纵横卷舒。
度越前规。
一时流辈。
无出其右。
圆照倚之。
以大其家。
元丰七年。
遍游居浮山太守岩。
出世住婺州双林。
移钱塘净慈。
圆照后。
法席冠江浙。
时号大小本云。
上闻其名。
有诏住上都法云寺。
赐号大通禅师。
师玉立孤峻。
未尝以言徇物。
以色假人。
王公贵人。
施舍填门。
而精粗与众共。
住八年。
请于朝。
愿归老西湖。
诏可。
遂东还。
庵龙山崇德。
杜门却扫。
与世相忘。
天下愿见不可得。
师临众三十年。
未尝笑。
及闲居时。
抵掌笑语。
问其故。
曰。
不庄敬何以率众。
吾昔为丛林。
故强行之。
非性实然也。
所至见佛菩萨行立之像。
不敢坐。
伊蒲塞馔。
以鱼胾名者不食。
其真诚敬事。
防心离过。
类如此。
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谓左右曰。
止有三日。
已而果殁。
有异禽。
翔鸣于庭而去。
塔全身于上方。
阅世七十五。
坐四十五夏。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宗本)弟子善本,姓董氏,开封人。
母祷佛而生,及长,试《华严经》得度,师事圆照,时称大本、小本。
诏住上都法云寺,赐号“大通”。
后归杭州象坞寺,杜门却扫,专修净业。
有僧定中见方丈弥陀佛,示金色身。
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告门人曰:“止有三日耳。
”及期趺坐,西面而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0—836 【介绍】: 唐僧。
天水人,俗姓赵。
十岁出家,受戒于西明寺照律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
德宗时被征,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
顺宗亲之若兄弟,恩礼特隆。
宪宗时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
卒谥大达。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赵氏。居天水。世为秦著姓。母张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舍利囊中。使吞之。及娩。见所梦僧。白昼入室。摩其顶曰。教法必赖以大兴。言讫讫失所在。甫高颡深目。大颐方口。身六尺五寸。音吐如钟。始十岁。以沙弥。事崇福寺道悟禅师。十七岁。受具戒为比丘。隶安国寺。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论于安国寺素法师。究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既而甫梦。梵僧以琉璃器。满盛舍利。使吞之曰。三藏大教。尽纳汝腹矣。自是妙智宏辨。囊括川注。而谒文殊于清凉。阐华严于太原。其声闻之美。达于帝聪。德宗朝。出入宫禁。抗论儒道。诏赐紫方袍。岁时锡子异等夷。顺宗在春坊。相与卧起。视若兄弟。恩礼特隆厚。宪宗御极。数幸其寺。常承顾问。待之不啻宾友。而甫仪范超迈。辞辩华赡。虽造次应对。未尝不推致佛乘。而扬搉玄理。由是天子益重其为人焉。乃迎真骨以祈灵。开秘殿以请福。录左街僧事。凡十年。其阐扬涅槃唯识。课持瑜伽悉地。转上所施。以崇饰塔庙。务极雕绘。而丈室单床。惟日诵金刚经。默观净二而已。王公舆台。壹以诚接。然豪门贵族。莫不瞻向。议者以为其有常不轻行。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卒。其年七月六日。茶毗于长乐之南原。获舍利圆莹。谥大达。塔号玄秘。寿六十七。腊四十三。弟子僧尼千馀辈。会昌中。相国斐公休颂德树碑原上。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端甫。
俗姓赵氏。
天水人也。
世为秦著姓焉。
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
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
必当大兴法教。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
长六尺五寸。
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
固必有殊祥奇表欤。
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
十七正度为比丘。
隶安国寺。
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
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
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
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
甫又梦。
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
且曰。
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当时。
囊括川注逢源会委。
滔滔然莫能济其畔岸矣。
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
固必有勇智宏辩欤。
无何谒文殊于清凉。
众圣皆现。
演大经于太原。
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
一见大悦。
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
赐紫方袍。
岁时锡施异于他等。
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
亲之若昆弟。
相与卧起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
常承顾问注纳偏厚。
而甫符彩超迈辞理响捷。
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虽造次应对。
未尝不以阐扬为务。
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
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
缚吴斡蜀潴蔡荡郓。
而天子端拱无事。
诏甫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
开法场于秘殿。
为人请福亲奉香灯。
既而刑不残兵不黩。
赤子无愁声苍海无惊波。
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
固必有冥符玄契欤。
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
以标表净众者凡一十年。
讲涅槃唯识经论。
处当仁传授宗主。
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
运三密于瑜伽。
契无生于悉地。
日持诸部十馀万遍。
指净土为息肩之地。
严金经为报法之恩。
前后供施数十百万。
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
而方丈单床静虑自得。
贵臣盛族皆所依慕。
豪侠工贾莫不瞻向。
荐金宝以致诚。
仰端严而礼足。
日有千数不可殚书。
而甫即众生以观佛。
离四相以修善。
心下如地坦无丘陵。
王公舆台皆以诚接。
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
唯甫而已矣。
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
固必有奇功妙道欤。
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
当暑而尊容若生。
终夕而异香犹郁。
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
遗命荼毗得舍利三百馀粒。
方炽而神光月皎。
既烬而灵骨珠圆。
赐谥曰大达。
塔曰玄秘。
俗寿六十七。
僧腊可数。
门弟子僧尼约千馀辈。
或讲论玄言。
或纪纲大寺。
修禅秉律。
分作人师五十。
其徒皆为达者。
会昌中相国裴公休。
为碑颂德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赵。
天水人。
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
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
所梦僧。
白昼入其室。
摩其顶曰。
必当大兴法教。
言讫而灭。
既成人。
高颡深目。
大颐方口。
长六尺五寸。
其音如钟。
始十岁。
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
十七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
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
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
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
甫又梦梵僧。
以舍利满琉璃器。
使吞之。
且曰。
三藏大教。
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
无敌于当时。
无何谒文殊于清凉。
众圣皆现。
演大经于太原。
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
闻其名徵之。
一见大悦。
常出入禁中。
与儒道议。
论赐紫方袍。
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
顺宗皇帝。
深仰其风。
亲之若昆弟。
相与卧起。
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
数幸其寺。
待之若宾友。
常承顾问。
虽造次应对。
未尝不以阐扬为务。
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
其教有大不思议事。
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
西向右胁而灭。
茶毗。
得舍利三百馀粒。
赐谥曰大达。
塔曰玄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 【介绍】: 唐僧。泉州人,俗姓柯。初游长安,后居鄂州岩头院。僖宗光启间天下纷乱,全豁为地方武装所剽掠,责其供馈,不能,遂杀之。后僖宗赐谥清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7—886或887 俗姓柯,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出家于泉州灵泉寺。于长安西明寺受戒后,居保寿寺习《涅槃经》。南归住余杭大慈山,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鉴。于鄂州唐年山(一作唐宁山)创岩头院而居,世称岩头和尚。后遇盗而被害。谥清严大师。《祖堂集》卷七、《宋高僧传》卷二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祖堂集》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出泉州柯氏。
少挺特。
器度宏伟。
依清源谊公薙落。
趋长安西明寺照公
受具戒。
即往保寿寺习经律。
顷之偕雪峰存公。
钦山邃公。
北造临济。
属临济归寂。
乃谒仰山。
才入门。
提起坐具云。
和尚。
山欲举起拂子。
豁云不妨好手。
继参德山。
提坐具上法堂。
徘徊瞻顾。
德山云作么。
豁咄之。
山云。
老僧过在什么处。
豁云。
两重公案。
遂下参堂。
山云。
者个阿师。
稍似个行脚人。
至来日上方丈问讯。
山云。
阇梨是昨日新到么。
豁云是。
山云。
什么处学得者虚头来。
豁云。
某甲终不自谩。
山云。
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一日豁入方丈。
侧身立问云。
是凡是圣。
山喝。
豁礼拜。
后有人举似洞山。
山云。
若不是豁上座。
大难承当。
豁闻之乃曰。
洞山老人不识好恶。
错下名言。
我当时一手揖一手捺。
雪峰作饭头。
一日饭迟。
德山拓钵至法堂。
峰因晒炊巾。
见之云。
者老汉。
钟未鸣。
鼓未响。
拓钵向什么处去。
德山便归方丈。
峰举似豁。
豁云。
大小德山不会末后句。
山闻即呼至问云。
汝不肯老僧那。
豁密启其意。
山至来日上堂。
豁于僧堂前。
抚掌大笑云。
且喜老汉会末后句。
直是天下人无柰他何。
虽然如此。
也只得三年。
豁与雪峰钦山聚话次。
雪峰忽指一碗水。
钦山云。
水清月现。
雪峰云。
水清月不现。
豁踢翻水碗而去。
豁与雪峰同辞德山。
山问甚么处去。
豁云。
暂辞和尚下山去。
山云。
子他后作么生。
豁云。
不敢孤负和尚。
山云。
子凭何见。
有此说。
豁云。
智过于师。
方堪传授。
智与师齐。
减师半德。
山云。
如是如是当善护持。
豁反庵于洞庭之卧龙山。
僧问。
无师之人还有出身处也无。
豁云。
声前古毳烂。
云堂堂来时如何。
豁云刺破眼。
问如何是祖师意。
豁云。
移取庐山来向汝道。
上堂。
谓诸徒云。
吾尝寻究涅槃经。
三两段文。
似衲僧说话时。
有僧礼拜请举。
豁云。
第一段义道。
吾教意如伊字三点。
东方一点。
点开诸菩萨眼。
西方一点。
点断诸菩萨命根。
上方一点。
点著诸菩萨顶。
第二段义道。
吾教意如摩醯首罗。
擘开面门。
竖亚一只眼。
第三段义道。
吾教意。
如涂毒鼓。
击一声。
远近闻者皆丧。
时小严上座出问云。
如何是涂毒鼓。
豁以两手按膝。
举身横亚云。
韩信临朝底。
光启初。
徙唐年山。
凿岩置院。
号岩头。
值天下大乱。
豁每语人曰。
我死要当大叫一声。
三年四月八日。
贼群聚院中。
索供馈。
知事辈皆遁匿。
独豁坐堂上。
贼挥突。
不为动。
乃剚刃其腹。
豁果大叫。
声闻数十里。
竟卒。
阇维获舍利以葬。
僖庙赐谥清严。
塔号出尘。
南岳释玄泰撰碑颂德。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全豁。
俗姓柯氏。
泉州人也。
少而挺秀。
器度宏远而疏略。
礼清源谊公为师。
往长安造西明寺照公
与受满足法。
即于左街保寿寺。
听寻经律决择纲宗。
垂成讲导。
振锡南指。
诣武陵德山。
药病相应更无疑滞。
后居所邻洞庭。
地曰卧龙。
乃筑室而投憩焉。
徒侣影随。
又居唐年山。
山有石岩巉崒。
立院号岩头欤。
凡所施用皆削繁总兀然而坐任众围绕。
曰汝何不思惟家中有多少事。
实于逆顺之境證得超越之相者。
豁值光启已来中原多事诸侯角立狂贼来剽掠。
众皆回避。
豁惟晏如。
贼责弗供馈。
忿怒俾挥刃之。
曾无惧色。
当光启丁未岁夏四月八日。
门人权葬。
葬后收焚之。
获舍利七七粒。
僖宗赐谥曰清严。
塔号出尘。
葬事檀越田咏兄弟率财营构。
南岳释玄泰撰碑颂德。
提唱斗峻。
时号岩头法道。
难其领会焉。
系曰。
休豁二师何临难无苟免乎。
通曰。
凡夫之难是菩萨之易。
经生累舍。
此乌悕哉。
昔安世高累累偿债。
去若拂尘业累才轻。
苦依身尽换坚固之体耳。
神仙或从刃殒者。
谓之剑解。
况其正修證果之人。
观待道理不以不令终为耻也。
共 15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