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真谛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五
释真旻,字透月,姓萧氏,湘乡人。
生质孱弱,幼多病苦,十龄就傅,略通大义。
家贫废学,然见僧心喜,年十八始有出家之念。
乙巳,随兄贸迁入蜀,无意经营,及闻父丧,感世无常,归真益切。
丁未,侍母至宝藏,归依幻师,命名依寓。
戊申,乃从剃落。
一日请益,幻言:“问者是谁?
”独自默诵:“分明是我,又道是谁?
”沈吟久之,颇有入处。
时幻初建宝藏,以为坐静,亲依者十馀辈,皆猛勇精进,行持礼拜,中夜方息。
因自策励,大法未明,身不贴席。
尝静中忽然浑身不见,惟觉一空境界,顷之便失,疑碍益甚。
举白幻,幻曰:“此乃尘劳歇息,返本还源,将近好处,勿喜勿惧。
”由是工力益加,无敢怠逸,念兹在兹,浑忘人我。
每逢出汲,往往逾井,遇人问故,始觉转步。
偶听晓钟警醒,仓卒起身,头撞殿柱,觉眉际上火星迸裂。
方悟得问者是谁,胸臆畅达。
复看一归何处,及本来面目,皆释然无疑。
及再勘證,幻复示曰:“本分一著大抵如斯,还有向上之关。
”因举“僧问赵州曰:蠢动含灵,狗子何无佛性?
答以有业识故。
其僧即于此悟去,且道所悟安在?
”旻不能对,仍前愤究。
壬子仲秋,行持中夜,出至丹墀,见天河竟端,无限庆快,始信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不我欺也。
古德为人无不切直,乃自生纡曲耳。
黎明白幻,幻为之助喜。
是冬进具,闻示苦行法,欣然欲效之。
及然香,略无所苦,因自剪烛然顶。
初若冰清,顷之忍痛,惟觉无头。
有老僧诮之曰:“可惜然错了所在,然著心就好了。
”旻疑其言必有由来,后读经知药王焚身,世尊因地舍头目髓脑欲成菩提,方忆前觉无头亦拾头,故自信发心苟诚,虽小苦行,必有胜益,方知老僧语亦廓达空之类也。
甲寅春,幻寂后,充职西堂。
戊午,建方丈,并西廊,旻有力焉。
庚申编《桥云语录》成,欲附嘉禾南藏,旻任其事。
道过石南银杏,士人方议重修银杏,羁迟久之,九月舟至汉阳,就归元度冬。
辛酉春,下江浙至嘉禾楞严,询附藏之事,见经版多蠹,意不谓然,遂下杭至灵隐。
壬戌春,谒天台更观华顶胜迹,游宁绍诸名刹。
遂至大梅,梅以三问,乞下转语,一一契合,赠以訾物,却之而去。
浮海礼普陀。
复至楞严,《桥云语录》印出,分送江浙名蓝。
十月还蜀,达银杏。
四众具启,延主丈席。
乙丑,修造殿宇,又为绅衿,召赴宝藏。
丙子,复应银杏。
戊寅,主双桂,订修藏经,兼葺殿阁,早作宵息,不忘宁处。
廿馀年中,四处法位,所有语录杂偈都二十卷。
弟子了深,为之编刻,今有传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早年听人诵佛经,颇能领会,遂北行访师。高宗咸亨间入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国恩寺。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生平见《旧唐书》本传。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新州(今新兴县)人。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唐宪宗诏谥大鉴禅师。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为新州人。咸亨中至乐昌。就智远禅师出家。复至蕲春。就宏忍禅师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师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具宝林寺。诏赴京邑。谢病不起。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改额法泉。是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先出范阳。父行瑫始官中朝。武德中以谮左迁。为州司马。贞观十二年戊戌。生能于官舍。未几而父丧母寡。贫甚。能于民间日售薪。共甘旨。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固。问客此何经。曰金刚般若经也。又问何从得之。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能曰我志欲见大师。然以母累。柰何。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俾安家而趣使往。咸亨中。道过韶阳。信士刘志略。延以恩礼。志略之姑尼也。方读涅槃。问疑义。能为解析。因问字。曰不识也。尼怪而诘其故。则曰诸佛妙义。不堕文字。尼叹服。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众遂筑辟宝林旧寺。请居之。以便趋向。能念曰。吾以求师至是。遽以自安可乎。明日往依乐昌县之智远禅师于西石窟。远尤加器重。曰必蚤获印證于蕲。而后转以见教也。至蕲。忍师问。来何自。曰自岭南。曰何求。曰求作佛。曰岭南人无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岂尔。乃服役。至悬石腰间踏舂碓。以效勤苦。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书偈于壁。以著己见解。能亦倩客。夜书一偈其旁。忍见之。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曰自吾先师。以此表信。今妄庸者。莫不觊觎。故其所在之地。命若悬丝焉。汝其亟逝。无滞此也。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以风幡之辨。求见所受衣钵。而为之落发。从智光律师。登坛受具。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记云。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得戒。梁三藏真谛。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记云。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说无上乘法。上元中。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能悬知之曰。吾师其真归矣。既而讣至。徙居宝林寺。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力辞入曹溪。由是天下心学之士。归曹溪。而武后中宗。以神秀禅师奏举。娄降玺书。诏赴阙。继遣中官薛简敦致。皆谢疾不起。后赐磨衲袈裟一。钵一。编珠织成经巾一。绿质红晕华绵巾一。帛五百匹供养。舍新兴宅为寺。请额国恩。神龙三年。诏韶州缮治其寺。务尽壮丽。易赐其额法泉。延和元年。预命弟子。建塔于法泉寺。先天二年。八月三日。归而唱灭。春秋七十六。十一月反葬曹溪。宪宗追谥大鉴。塔曰元和正真。宋太平兴国三年。诏易曹溪法泉寺为南华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能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能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能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能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往韶阳遇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能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怪能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忍师睹能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忍曰。
岭南人无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忍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能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能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
跋摩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能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以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盖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以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会传。
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会序宗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蜀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能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谒能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附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次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后肃宗下诏能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平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平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忍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甄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一摩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三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能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忍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又会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楚圆(九八六~一○三九),俗姓李,全州(今属广西)人。住潭州石霜,称楚圆慈明禅师。为南岳下十世,汾阳昭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二)。仁宗宝元二年卒,年五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为儒生,潜心举业。年二十二,回心向道,于湘山隐静寺得度。嗣汾阳昭禅师。仁宗景祐末,住石霜,称慈明禅师。其徒编有《慈明和尚五会语录》。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一
慈明禅师。
出全州清湘李氏。
讳楚圆。
少为书生。
年二十二。
依城南湘山隐静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
其母有贤行。
使之游方。
公连眉秀目。
颀然丰硕。
然忽绳墨。
所至为老宿所呵。
以为少丛林。
公柴崖而笑曰。
龙象蹴踏。
非驴所堪。
尝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襄沔间。
与守芝谷泉俱结伴。
入洛中。
闻汾阳昭禅师。
道望为天下第一。
决志亲依
时朝廷方问罪河东。
潞泽皆屯重兵。
多劝其无行。
公不顾渡大河。
登太行。
易衣类厮养。
窜名火队中。
露眠草宿。
至龙州。
遂造汾阳。
昭公壮之。
经二年。
未许入室。
公诣昭。
昭揣其志。
必骂诟。
使令者或毁诋诸方。
及有所训。
皆流俗鄙事。
一夕诉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尘劳念。
岁月飘忽。
己事不明。
失出家之利。
语未卒。
昭公熟视骂曰。
是恶知识。
敢裨贩我。
怒举杖逐之。
公拟伸救。
昭公掩其口。
公大悟曰。
乃知临济道。
出常情。
服役七年辞去。
依唐明嵩禅师。
嵩谓公曰。
杨大年内翰。
知见高。
入道稳实。
子不可不见。
公乃往见大年。
大年问曰。
对面不相识。
千里却同风。
公曰。
近奉山门请。
大年曰。
真个脱空。
公曰。
前月离唐明。
大年曰。
适来悔相问。
公曰。
作家。
大年喝之。
公曰恰是。
大年复喝。
公以手划一划。
大年吐舌曰。
真是龙象。
公曰。
是何言欤。
大年顾令别点茶曰。
元来是家里人。
公曰。
也不消得。
良久又问。
如何是圆上座为人句。
公曰。
切。
大年曰。
作家作家。
公曰。
放内翰二十拄杖。
大年拊膝曰。
这里是什么处所。
公拍掌曰。
不得放过。
大年大笑。
又问。
记得唐明悟时因缘否。
公曰。
唐明闻。
僧问首山佛法大意。
首山曰。
楚王城畔(或有汝汝)水东流。
大年曰。
只如此语意如何。
公曰。
水上挂灯毬。
大年曰。
与么则辜负古人去。
公曰。
内翰疑则别参。
大年曰。
三脚虾蟆跳上天。
公曰。
一任𨁝跳。
大年乃又笑。
馆于斋中。
日夕质疑智證。
因闻前言往行。
恨见之晚。
朝中见驸马都尉李公。
曰。
近得一道人。
真西河师子。
李公曰。
我以拘文。
不能就谒奈何。
大年默然。
归语公曰。
李公佛法中人。
闻道风远至。
有愿见之心。
政以法不得。
与侍从过从。
公黎明谒李公。
李公阅谒。
使童子问。
道得即与上座相见。
公曰。
今日特来相看。
又令童子曰。
碑文刊白字。
当道种青松。
公曰。
不因今日节。
馀日定难逢。
童子又出曰。
都尉言。
与么则与上座相见去也。
公曰。
脚头脚底。
李公乃出坐定。
问曰。
我闻西河。
有金毛师子。
是否。
公曰。
什么处得此消息。
李公喝之。
公曰。
野犴鸣。
李公又喝。
公曰。
恰是。
李公大笑。
既辞去。
问临行一句。
公曰。
好将息。
李公曰。
何异诸方。
公曰。
都尉又作么生。
曰。
放上座二十拄杖。
公曰。
专为流通。
李公又喝。
公曰。
瞎。
李公曰好去。
公曰诺诺。
自是往来杨李之门。
以法为友。
久之辞还河东。
大年曰。
有一语。
寄唐明。
公曰。
明月照见夜行人。
大年曰。
却不相当。
公曰。
更深犹自可。
午后更愁人。
大年曰。
开宝寺前金刚。
近日因什么汗出。
公曰。
知。
大年曰上座临行。
岂无为人句。
公曰。
重叠关山路。
大年曰。
与么则随上座去也。
公作嘘声。
大年曰。
真师子儿。
公还唐明。
李公遣两僧讯公。
公于书尾𦘕双足。
写来僧名。
以寄之李公。
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椁示双趺。
人天浑莫测。
珍重赤须胡。
公以母老南归。
至筠州。
首众僧于洞山。
时聪禅师居焉。
先是汾阳谓公曰。
我遍参云门尊宿儿孙。
特以未见聪为恨。
故公依止。
又三年。
乃游仰山。
杨大年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宗旦。
使请公出世说法。
守虚南原致公。
公不赴。
旋特谒候守愿行。
守问其故。
对曰。
始为让。
今偶欲之耳。
守大贤之。
住三年。
弃去省母。
以白金为寿。
母诟曰。
汝定累我入泥犁中。
投诸地。
公色不怍。
收之辞去。
谒神鼎諲禅师。
諲首山高弟。
望尊一时。
衲子非人类精奇。
无敢登其门者。
住山三十年。
门弟子气吞诸方。
公发长不剪。
弊衣楚音。
通谒称法侄。
一众大笑。
諲遣童子问。
长老谁之嗣。
公仰视屋曰。
亲见汾阳来。
諲杖而出顾见。
顽然问曰。
汾州有西河师子。
是否。
公指其后。
绝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諲回顾相矍铄。
公地坐脱只履。
而视之。
諲老忘所问。
又失公所在。
公徐起整衣。
且行且语曰。
见面不如闻名。
遂去。
諲遣人追之不可。
叹曰。
汾州乃有此儿耶。
公自是名增重丛林。
定林沙门本延有道行。
雅为士大夫所信敬。
諲见延称。
公知见可兴临济。
会道吾席虚。
延白郡请以公主之。
法令整肃。
亡躯为法者集焉。
示众曰。
先宝应曰。
第一句荐得。
堪与祖佛为师。
第二句荐得。
堪与人天为师。
第三句荐得。
自救不了。
道吾则不然。
第一句荐得和泥合水。
第二句荐得。
无绳自缚。
第三句荐得。
四棱著地。
所以道。
起也海晏河清。
行人避路。
住也乾坤失色。
日月无光。
汝辈向什处出气。
良久曰。
道吾为汝出气。
乃嘘一声。
卓拄杖而起。
又曰。
道吾打鼓。
四大部州同参。
拄杖横也。
挑挂乾坤大地。
钵盂覆也。
盖却恒沙世界。
且问。
汝辈向何处。
安身立命。
若也知之。
北俱卢州吃粥吃饭。
若也不知。
长连床上吃粥吃饭。
后住石霜。
当解夏谓众曰。
昨日作婴孩。
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
难踏古皇道。
手铄黄河乾。
脚踢须弥倒。
浮生梦幻身。
人命久难保。
天堂并地狱。
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岭松。
北岭南山草。
一雨润无边。
根苗壮枯槁。
五湖参学人。
但问虚空讨。
死脱夏天衫。
生著冬月袄。
分明无事人。
特地生烦恼。
喝一喝。
时真点胸者。
为善作者折难。
自金銮还。
公呵曰。
解夏未一月。
乃已至此。
破坏丛林。
有何忙事。
真曰。
大事未透脱故耳。
公曰。
汝以何为佛法要切。
真曰。
无云生岭上。
有月落波心。
公诟曰。
面皱齿豁。
犹作此见解。
真不敢仰视曰。
愿为决之。
公曰。
汝问我答。
真理前语而问之。
公曰。
无云生岭上。
有月落波心。
真遂契悟。
住南岳福严。
以大法授南禅师。
语在南传。
僧问。
临济两堂首座。
一日相见。
同时喝。
临济闻之升座曰。
大众要会临济宾主句。
问取堂中二禅客。
此意如何。
公作偈曰。
啐啄之机箭柱锋。
瞥然宾主当时分。
宗师悯物明缁素。
北地黄河彻底浑。
又问。
赵州勘婆子。
师意如何。
公亦作偈曰。
赵州勘破婆子。
叶落便合知秋。
天下几多禅客。
五湖四海悠悠。
明日升座曰。
一喝分宾主。
照用一时行。
要会个中意。
日午打三更。
遂一喝云。
且道是宾是主。
还有分得者么。
若也分得。
朝行三千暮行八百。
若也未能。
老僧失利。
移住兴化。
康定戊寅。
李都尉遣使邀公曰。
海内法友。
唯师与杨大年耳。
大年弃我而先。
仆年来顿觉衰落。
忍死以一见公。
仍以书抵潭帅敦遣之。
公恻然。
与侍者舟而东下。
舟中作偈曰。
长江行不尽。
帝里到何时。
既得凉风便。
休将橹棹施。
道过琅琊。
觉禅师出迎。
大喜曰。
有众之累。
不得躬造。
受曲折而惠然。
辱而临之。
天赐我也。
公为逗留。
夜语及并汾旧游。
觉曰。
近有一老衲至。
问其离何所。
曰杨州。
问船来陆来。
曰船来。
问船在何处。
曰岸下。
问。
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
其僧恚曰。
杜撰长老。
如麻似粟。
遣人追不及。
云是举道者。
顷在汾州时尚少。
举陆沉众中。
不及识之。
公笑曰。
举见处才能自了。
而汝堕负。
何以为人。
觉屏息汗下。
公为作牧童歌。
其略曰。
回首看。
平田阔。
四方放去休拦遏。
一切无物任意游。
要收只把索头拨。
小牛儿。
顺毛捋。
恐上高坡四蹄脱。
日已高。
休喂草。
捏定鼻头无少老。
一时牵向圈中眠。
和泥看渠东西倒。
觉默得其游戏三昧。
至京师。
与李公会月馀。
而李公果殁。
临终𦘕一圆相。
又作偈献公。
偈曰。
世界无依。
山河匪碍。
大海微尘。
须弥纳芥。
拈起幞头。
解下腰带。
若觅死生。
问取皮袋。
公曰。
如何是本来佛性。
李公曰。
今日热如昨日。
随声便问。
公临行一句作么生。
公曰。
本来无挂碍。
随处任方圆。
李公曰。
晚来困倦。
更不答话。
公曰。
无佛处作佛。
李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
闻李公之化。
与圆问答。
加叹久之。
公哭之恸。
临圹而别之。
有诏赐官舟。
南归中途。
谓侍者曰。
我忽得风痹疾。
视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顿地曰。
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
今乃尔。
公曰。
无忧为汝正之。
以手整之。
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钝置汝。
遂以明年至兴化。
正月初五日。
沐浴辞众。
跏趺而逝。
阅世三十有四。
坐夏三十有二。
李公之子。
铭志其行于兴化。
而藏全身于石霜。
公平生以事事无碍行心。
凡圣所不能测。
室中宴坐。
横刀水盆之上。
旁置草鞋。
使来参扣者下语。
无有契其机者。
又作示徒偈曰。
黑黑黑。
道道道。
明明明。
得得得。
又冬日榜僧堂。
作此字⿲○○○⿳==≡儿([田/?][曲-曰+口][(巨-匚)@二]才)。
其下注云。
若人识得。
不离四威仪中。
有首座者。
见之谓曰。
和尚今日放参。
慈明闻而笑之云。
赞曰。
有际天之云涛。
乃可容吞舟之鱼。
有九万里之风。
乃可负乖天之翼。
三世如来之法印重任也。
岂寻常之材。
可荷檐乎。
余观慈明。
以英伟绝人之姿。
行不缠凡圣之事。
谈笑而起临济于将仆。
叱咤而死黄龙之偷心。
视其施为。
不见辙迹。
未三世而死为绳墨。
谚曰。
字经三写乌焉成马。
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石霜楚圆禅师。号慈明。汾阳嫡嗣也。生全州李氏。少为书生。年二十二出家。母有贤行。使游方。师连眉秀目。颀然丰硕。然忽绳墨。所至为老宿呵。以为少丛林。师柴崖而笑曰。龙象蹴踏。非驴所堪。尝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湘沔间。闻汾阳道望。遂与大愚谷泉琅琊造焉。阳顾而默器之。经二年未许入室。每见必骂诟。或毁诋。诸方所训。皆流俗鄙事。一夕诉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己事不明。语未卒。阳熟视骂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怒举杖逐之。师拟伸救。阳掩师口。乃大悟曰。乃知临济道出常情。服役七年辞去。依唐明嵩公。嵩指会杨大年。因大年。复会李都尉。二公恨见之晚。馆于斋中。日夕质疑智證。以为法友。久之辞还河东。省唐明。李公遣二僧讯师。师于书尾。画双足写来僧名。以寄之。李作偈曰。黑毫千里馀。金椁示双趺。人天浑莫测。珍重赤须胡。师以母老。南归至筠州。首众于洞山。时聪禅师居焉。先是。汾阳谓师曰。我遍参云门儿孙。特以未见聪为恨。故师依止三年。乃游仰山。大年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宗旦。使请师出世。守虚南原致师。师不赴。旋特谒候守愿行。守问其故。师曰。始为让。今偶欲之耳。守大贤之。住三年。弃去省母。以白金为寿。母投金于地。骂曰。汝少行脚。负布橐去。今安得此物。吾望汝济我。反置我地狱耶。师色不怍。徐收之辞去。谒神鼎諲公。鼎首山高弟。望尊一时。衲子非人类精奇。无敢登其门者。住山三十年。门弟子气吞诸方。师发长不剪。弊衣楚音。通谒称法侄。一众大笑。鼎遣童子问。长老谁之嗣。师仰视屋曰。亲见汾阳来。鼎杖而出。顾见颀然。问曰。汾州有西河师子是否。师指其后。绝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鼎回顾相矍铄。师地坐脱只履而视之。鼎老忘所问。又失师所在。师徐起整衣行。且语曰。见面不如闻名。遂去。鼎遣人追之。不可。叹曰。汾阳乃有此儿耶。师自是名重丛林。适道吾虚席。郡移书。欲得大禅伯领之。鼎以师应召。法令严整。亡身为法者集焉。师之大机大用。不可思议。传者谓。师以事事无碍行心。凡圣不能测。可为知言矣。水庵。谓尤侍郎延之曰。昔大愚慈明谷泉等。结伴参汾阳。河东苦寒。众人惮之。惟慈明晓夕不惮。夜坐欲睡。则引锥自刺。叹曰。古人为生死事大。不食不寝。我何人哉。乃纵荒逸。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及辞归。汾阳叹曰。楚圆今去。吾道东矣。次住福严。又移兴化。尝室中插剑一口。以草鞋一对。水一盆。置在剑边。拟议者。师曰。丧身失命了也。便喝出。无有一人契者。其他玄言妙语。提唱宗乘。探旨者麻粟出焉。而黄龙南杨岐会二人。最为上首。能世其家。以某年正月五日示寂。前是。李都尉遣使邀师曰。海内法友。唯师与杨大年耳。大年弃我而先。仆年来顿觉衰落。忍死以一见公。仍以书抵潭帅敦遣之。师恻然。与侍者舟而东下。舟中作偈曰。长江行不尽。帝里到何时。既得凉风便。休将橹棹施。至京与李公会。月馀而李公殁。临终画一圆相。又作偈献师。偈曰。世界无依。山河匪碍。大海微尘。须弥纳芥。拈起幞头。解下腰带。若觅死生。问取皮袋。师曰。如何是本来佛性。公曰。今日热如昨日。随声便问。师临行一句作么生。师曰。本来无质碍。随处任方圆。公曰。晚来困倦。更不答话。师曰。无佛处作佛。公于是泊然而逝。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闻李公化与师问答。嘉叹久之。师哭之恸。临圹而别。有旨赐官舟南还。中途谓侍者曰。我忽得风痹疾。视之口吻已喎斜。侍者以足顿地曰。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师曰。无忧为汝正之。以手整之如故。曰。而今而后。不钝置汝。逾年而化。李公子。铭志其行于兴化。全身塔于石霜。 系曰。达人出世。以开物成务。为心非自衒也。方师之受南原也。戢天际想于眉睫间。聊试吾道动静何如。观其初不赴。后自请行。进退踌躇。意可知矣。觉范云。慈明道。起临济于将仆。而平昔廓落乃如此。微神鼎。则亦谷泉流也。虽然。狂奴故态。特师之寓言耳。真面目。岂无知音者哉。然神鼎固长者。难及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镇澄。
字月川。
别号空印。
金台宛平李氏子。
幼聪慧弗群。
十五礼西山广应寺引公为师。
得度为沙弥。
登坛受具。
时一江澧西峰深守庵中诸大法师。
弘教于大都。
亲依轮下。
参穷性相宗旨。
靡不该练。
尤醉心华严圆顿法门。
如是者十馀年。
复从小山笑岩二老。
究西来密意。
殊有会焉。
自是声光动远近。
后学仰而归之。
妙峰举无遮会于五台。
师首其众。
罢会。
居紫霞兰若。
面迫冷壁者三年。
适塔院主人。
请修清凉传。
随以法席。
延致四方。
学士大集。
至室无所容。
寻与友人雪峰。
创狮子窟。
建万佛琉璃塔。
遂成一大丛林。
日绕数千指。
演大华严。
寒岩冰雪中。
俨然金刚窟对谈也。
时两宫兴福。
尤注意台山。
闻师雅重之。
特赐龙藏。
寻延师入京。
馆于千佛慈因二寺。
讲大乘诸经。
赐赉隆厚。
奉旨驰驿还山。
开古竹林居之。
有终焉意。
复修古南台。
南台竹林。
皆文殊现身处。
久废。
得师而复兴。
圣贤之迹隐显在人也。
师自是疲于津梁。
谢遣诸弟子。
默然兀坐。
一切无预于怀。
众固请说法。
师曰。
学者以究心为要。
多说何为。
尔曹勉之。
吾将行矣。
中夜端坐而逝。
时万历丁巳六月也。
师安重寡言笑。
律身至严。
御众甚宽。
说法三十馀年。
处广众若无人。
不受饮食。
虽天厨荐至。
而粗粝自如。
居恒专注理观。
安坐如山。
物莫之动。
度生卫法之心。
至老弥笃。
故出师之门者。
皆凝厚之士。
诸方取法焉。
其于讲演。
提纲挈要。
时出新义。
北方法席之盛。
稽之前辈。
无出师右者。
著述。
有楞严正观金刚正眼般若照真论因明起信摄论永嘉集诸解。
皆盛行于世。
僧慧超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6 【介绍】: 南朝梁僧。赵郡阳平人,本姓廉。八岁从沙门惠通出家,广采经部,外听诸大德讲座,能研习其深义。又善俳谐,工草隶,并能占相。梁武帝时为僧正。相传尝聚徒讲菩提心义,大力善神咸来受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廉姓。
其先赵郡阳平人。
避难于钟离之朝歌。
遂占籍焉。
八岁依临菑县建安寺慧通出家。
通颛朴无业术。
超祇顺罔怠。
尤勤听学。
虽风雨泥淖弗辞。
尝有胡僧。
见之嗟异曰。
不为五众师。
则为八州牧。
后南游住南涧寺。
僧宗授涅槃等经。
自是宿德名匠。
多所阅历。
而偏以无量寿命家。
吏部谢籥称之曰。
君子哉若人也。
梁初诏授僧正。
天子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仪仗等。
以褒宠之。
且谓波若之义。
真谛所宗。
偏令化导。
故咨质锋起。
辨若悬河。
先尝聚徒。
讲菩提心义于都治。
夜见大力善神。
形甚都丽。
谓当异日率集同缘来听。
至是倏然满座容貌瑰异。
竟席便散。
莫有识者。
其感应如此。
然性好山水。
凡所至人觉。
翼从弥数里。
及见则超独杖屦而已。
猎者因为止息。
天监中。
诏受菩萨戒。
又请于慧轮殿讲净名经。
上躬听览。
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
迁神于寺房。
寿腊史不载。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慧超。
姓廉氏。
赵郡阳平人。
中原丧乱。
避难于钟离之朝哥县焉。
初生之夕神光照室。
幼而简静寡欲。
已有成人之符也。
八岁出家。
从临番县建安寺沙门慧通。
通素无业术立行专朴。
超直心祇顺奉敬无怠。
而外听诸讲勤精学业。
时遇风雨艰辛泥路拥塞。
不以为辞。
尝寓坐有胡僧。
盖不测之人也。
一见嗟异曰。
斯人若不为五众之杰。
则为八州刺史。
兼叙神光之瑞。
如符契焉。
遂广采经部及以数论。
并尽其深义。
朗若贯珠。
名僧胜集稠人广坐。
纷纶飞伏雍容摸揩。
故早为皂白挹其高轨。
后南游江左住南涧寺。
僧宗见而善之。
受略槃等经。
开柘条绪略通幽致。
历阅众师多所参涉。
偏以无量寿命家。
吏部谢籥每称之曰。
君子哉若人也。
又善用俳谐。
尤能草隶兼习朱许。
又工占相。
齐历告终。
梁祚伊始。
超现疾新林情存拯溺。
信次之间声驰日下。
寻有别敕乃授僧正。
戒德内修威仪外洁。
凡在缁侣咸禀成训。
天子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衣服等供。
自声教所被。
五部宪章咸禀风则。
帝以般若之义真谛所宗。
偏令化导故。
咨质锋起悬辩若流。
又经聚徒都治讲菩提心义。
论谈之暇夜分未寝。
忽见大力善神形甚都丽。
既而言曰。
当率集同缘。
共来餐受。
不言姓字。
于此告辞。
及就讲之辰倏然满坐。
容貌瑰异莫有识者。
竟席便散。
其感迹徵异为若此也。
加以性好山水亟果幽寻。
而翼从之声闻于数里。
山人怪视唯见超身。
射猎之徒莫不自息。
天监年中帝请为家僧。
礼问殊积。
初戒典东流。
人各传受。
所见偏执。
妙法犹漏。
皇明御宇掇采群经。
圆坛更造文义斯搆。
事类因果于此载明。
有诏令超受菩萨戒。
恭惟顶礼如法勤修。
上复斋居宣室。
梦其勤行戒品。
面申赞悦。
时共延美。
而超鸣谦蹈礼好静笃学。
从之游处未觌愠喜之仪。
加以形过八尺腰带十围。
雍容高步当时誉显。
帝又请于惠轮殿讲净名经。
上临听览。
未启庄严寺。
园接连南涧。
因搆起重房。
若鳞相及。
飞阁穹隆高笼云雾。
通碧池以养鱼莲。
构青山。
以栖羽族。
列植竹果四面成阴。
木禽石兽交横入出。
又罗列童侍雅胜王侯。
剖决众情。
一时高望。
在位二十馀年。
晚以陵谷互迁世相难恃。
因自解免闭房养素。
以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
迁神于寺房。
行路殒涕学徒奔赴。
凡厥丧事出皆天府。
门人追思德泽乃为立碑。
湘东王绎。
陈郡谢几卿。
各为制文俱镌墓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咸阳灵武程氏子。
戏聚沙塔。
志见幼年。
亲爱所缠。
晚从薙落。
时已二十六矣。
既获依止道原法师随觐孝文荐蒙降礼。
盖原师。
寔魏代之名匠云。
太和未偕至洛。
遇勒那三藏。
受禅法。
其于玄秘。
宿禀生知。
那奇之每曰。
心学东流。
能造诣者。
其斯人乎。
大统中。
周祖方总百揆。
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
又似周公。
德宇纯懿。
轨量难模。
言为世宝。
笃志住持。
其有法事之宜兴。
俗务之宜废。
发于奏议见之施行可。
昭玄三藏保定初。
诏升国三藏。
逮平荆梁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至京条以真谛妙宗。
质问所答文理舒畅。
南北贯通。
披决隐滞。
洞出情外。
皆伏其淹博。
一日忽语其徒曰。
江南某寺堂且崩压。
可急治香火诵观世音号。
以救之当是时。
扬都道俗数百人。
方法集一讲堂上。
闻东北有香气。
及伎乐声于是空堂趋出候听。
而堂随摧坏。
众幸无损。
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讣闻。
上哀恸即以其日。
窆于东郊门外。
仍诏有司置大福田寺图形于壁。
弟子昙相等。
树碑墓上。
义城公庾信制文。
释僧实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实。
俗姓程氏。
咸阳灵武人也。
幼怀雅亮。
清卓不伦。
尝与诸僮共游狡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乡闾敬焉。
知将能信奉之渐也。
亲眷爱结不许出家。
喻以极言久而方遂。
年二十六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实乃归焉。
随见孝文便蒙降礼。
大和末从原至洛。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咨问禅秘。
那奇之曰。
自道流东夏。
味静乃斯人乎。
于是寻师问道备经循涉。
虽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调心。
故得定水清澄禅林荣蔚。
性少人事退迹为功。
所以高盖驷马未曾流目。
清流林竹顾便忘返。
加又口绕黑子欹若升形。
目有重瞳光明外射。
腋怀凤卵七处俱平。
奇相超伦有声京洛。
兼又道契生知化通关壤。
听业未广而无问不明。
能勤整四仪静修三法。
可宪章于风俗。
足师表于天人。
周太祖文皇。
以魏大统中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轨量难模。
可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笃志任持。
故有法相之宜兴。
俗务之宜废。
发谈奏议事无不行。
至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为国三藏。
实当仁不让默而受之。
是使栋梁斯在仪形攸寄。
周氏有国重仰玄风。
礼异前朝受于归戒。
逮太祖平梁荆后。
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送像至京。
真谛妙宗条以问实。
既而慧心潜运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杨都讲堂正论法集。
数百道俗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同共闻听。
堂欻摧坏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知实祐。
大送珍宝赐遗相续。
而实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三国事参至圣。
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朝野惊嗟人天变色。
帝哀恸泣之。
有敕图写形像。
仍置大福田寺。
即以其日窆于东郊门外滕公郦食綦。
塳南。
碑石尚存。
弟子昙相等。
传灯不穷弥隆华实。
以业有从。
爰于墓所立寺。
还名福田。
用崇冥福。
并建碑于寺野二所。
大中兴寺释道安。
及义城公庾信制文。
今在苑内。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程。
咸阳灵武人。
幼怀雅亮。
清卓不偷。
尝与诸僮共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知为信奉之渐。
亲眷爱结。
年二十六。
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实往归焉。
随见孝文。
便蒙降礼。
大和末。
从原至洛。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
咨问禅秘。
于是寻师问道。
备经循涉。
虽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雕心。
故得定水清澄。
禅林荣蔚。
兼又道契生知。
化通关壤。
勤整四仪。
静修三法。
周太祖文皇。
以魏大统中。
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
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
轨量难模。
可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
至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
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
为国三藏。
实受之。
益州大德。
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
送像至京。
真谛妙宗。
条以问实。
既而慧心潜运。
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
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
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
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
以救江南。
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扬都讲堂。
正论法席。
数百道俗。
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
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
同共闻听。
堂歘摧坏。
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如实祐。
大送珍宝。
锡遗相续。
而实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二国。
事参至圣。
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当萧齐建武四年。
丁丑五月八日。
于婺州义乌县双林乡傅宣慈家示生。
神光满室。
厥相异常。
稍长名翕字玄风。
年十六纳刘氏妙光为室。
产普建普成二子。
时则梁之天监间也。
年二十四。
从其父渔于稽亭浦父有所获辄投之水中。
父虽怒不恤也。
世传以为愚。
会有僧自天竺至。
曰嵩头陀访之曰。
我与汝同于毗婆尸佛所发愿。
今兜率宫衣钵见在。
何日当还。
因与之临水而照。
见大士之影。
圆光宝盖炽然具足。
士笑曰。
众生未度。
我何以乐此哉。
因栖隐于松山绝顶。
躬耕以赡。
尝说偈曰。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或盗其所植物者。
大士遇之。
辄匿草中。
投之筠笼使盛去。
尽则偕众佣作夜则行道。
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
相与周旋。
一日入定。
前有光作首楞严三昧字。
大通二年。
估卖妻子获钱五万。
以设无遮大会。
时有慧集法师闻法解悟。
以大士为弥勒应身。
大士恐其惑众遽呵止之。
六年正月二十八日。
遣弟子傅暀致书于梁高祖曰。
双梼树下。
当来解脱。
善慧大士。
白国主救世菩萨。
今欲条上中下善希。
能受持其上善者。
略以虚怀为本。
不著为宗。
亡相为因。
涅槃为果。
其中善者。
略以治身为本。
治国为宗。
天上人间。
果报安乐。
其下善者。
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
普今百姓。
俱禀六斋。
今闻皇帝崇法。
欲伸论义。
未遂襟怀。
故遣弟子傅暀告白。
暀因太乐令何昌投进。
昌曰。
慧约国师犹复置启。
翕是国民又非长老。
殊不谦卑。
岂敢呈达。
暀烧手御路以效诚恳。
昌乃驰往同泰寺。
询皓法师皓劝速呈。
二月二十一日进书。
帝览之。
遽遣诏迎。
既至。
帝问。
从来师事谁邪。
曰从无所从。
来无所来。
师事亦尔。
昭明太子问大士何不论义。
曰菩萨所说。
非长非短。
而广非狭。
非有边。
非无边。
如如正理。
复有何言。
帝又问。
何为真谛
曰息而不灭。
帝曰。
若息而不灭。
此则有色。
有色故钝。
若如是者。
居士不免流俗。
曰临财无苟得。
临难无苟免。
帝曰居士大识礼。
曰一切诸法。
不有不无。
帝曰。
谨受居士来旨。
曰大千世界。
所有色象。
莫不归空。
百川丛注。
不过于海。
无量妙法。
不出真如。
如来何故。
于三界九十六道中。
独超其最视一切众生。
有若赤子。
有若自身。
天下非道不安。
非理不乐。
帝默然。
大士辞退。
异日帝于寿光。
殿请大士。
讲金刚经。
大士登座执拍板唱经成四十九颂。
大同五年。
奏舍宅于松山下。
因双梼树而创寺。
名曰双林。
其树连理祥烟。
周绕。
有双鹤栖止。
太清二年。
大士誓不食。
取佛生日焚身供养。
至日白黑六十馀人。
代不食。
烧身三百人。
刺心沥血和香。
请大士住世。
大士悯而从之。
承圣三年。
复舍家资为众生。
供养三宝而说偈曰。
倾舍为群品。
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
流澍普无边。
陈天嘉二年。
大士于松山顶绕连理树行道。
七佛相随。
释迦引前。
维摩接后。
唯释尊数顾共语。
为我补处也。
其山忽起黄云。
盘旋。
若盖。
因号云黄山时有慧和法师不疾而终。
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
大士悬知曰。
嵩公兜率待我。
决不可久留也。
时四侧华木。
方当秀实。
欻然枯悴。
太建元年己丑四月二十四日。
示众曰。
此身甚可厌恶。
众苦所集。
须慎三业。
精勤六度。
若坠地狱。
卒难得脱。
常须忏悔。
又曰。
吾去已。
不得移寝床。
七日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钟来。
镇于此。
弟子问灭后形体若为。
曰山顶焚之。
又问。
不遂如何。
曰慎勿棺敛。
但垒甓作坛。
移尸于上。
屏风周绕。
绛纱覆之。
上建浮图。
以弥勒像。
处其下。
又问诸佛涅槃时皆说功德。
师之发迹可得闻乎。
曰我从第四天来。
为度汝等。
次补释迦。
若传普敏者。
文殊也。
慧集者观音也。
何昌者阿难也。
是皆同来赞助我者。
故大品经曰。
有菩萨从兜率来。
诸根猛利。
疾与般若相应。
即吾身是也。
言讫趺坐而终。
寿七十有三。
寻猛师果将到。
织成弥勒像。
及九乳钟留镇之。
须臾不见。
大士道具十馀事见在。
晋天福九年甲辰六月十七日。
钱王遣使发塔。
取灵骨一十六片。
紫金色及道具至府城南龙山建龙华寺寘之。
仍以灵骨塑其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会稽上虞颜氏。
学年。
事季父僧广为师入道。
广律行。
盖当时之领袖也。
韶材具峻整。
昉游都。
即还乡受戒。
护持严谨。
如擎油钵。
沙门道林请留以开导乡土。
即梦韶舌相长广而欲中断。
因悔前失。
劝之使再出都邑弘化。
始绍庄严旻公遗绪。
次禀龙光僧绰。
盖亦开善璚公之裔也。
末又探习三藏。
广综众家。
年二十三。
遂讲大品。
听者溢道。
后还晋陵建元等寺敷演。
解冠群英。
韶性嗜禅寂。
每愿年将四十。
便罢法席。
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向。
时年已三十有九矣。
会建元寺主。
临终遣言。
传法于韶。
于是坐堂上教授。
无所辞让。
梁简文邵陵岳阳王等。
承禀训诲。
尤加钦重。
季世浇薄。
乃往豫章。
授余豫州黄司空等菩萨戒法。
适遇外国三藏真谛谈论。
叹曰。
吾行天下多矣。
至如斯人诚未易得。
为翻金光明经唯识论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
天嘉四年。
慧藻同泰道伦辈。
二百许人。
具疏连署。
请于会稽白马寺长讲。
且十年而韶亦老矣。
俾慧藻嗣领徒众。
而宴坐瓦棺。
蹈初志也。
沙门智顗。
请述前业。
固以疾辞。
其馀赴应。
兹不复录。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
右胁卧终于开善寺。
其月十六。
窆于钟山独龙冈。
寿七十六。
讲成实论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馀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维摩天王仁王等经。
遍数不记。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警韶。
姓颜氏。
会稽上虞人。
学年入道。
事叔僧广以为师范。
广律行贞严。
当时领袖。
初韶游都听讲。
便能清论。
年登冠肇还乡受戒。
护持奉信如擎油钵。
有沙门道林。
请留乡土。
乃梦韶舌相广长。
而欲将断。
既寤深惟。
留恋斯成坠失。
愧悔前请便劝出都。
于即大弘法化传灯不绝。
即庄严旻公之遗绪也。
次禀龙光僧绰。
乃是开善琼支末。
又探习三藏广综众家。
年二十三讲大品经。
味法当时磨肩溢道。
后还建元晋陵等寺敷演经论。
解冠群宗。
韶乃愿年四十长就讲说。
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尚。
时年三十有九。
为建元寺讲主。
临终遗令传法。
韶遵崇馀烈即坐演之。
受业之宾有逾师保。
梁简文邵陵及岳阳等。
大相钦重归承训诲。
从危难后世改情浮。
乃往豫章将通道务。
时逢豫州黄司空等。
素情所仰请为戒师。
会外国三藏真谛法师
解该大小行摄自他。
一遇欣然与共谈论。
叹曰。
吾游国多矣。
罕值斯人。
仍停豫都为翻新金光明并唯识论及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
朝授晚传。
夜闻晨说。
世谚。
泻瓶重出。
知十再生者也。
梁乐阳王于荆立位。
遣信远迎。
楚都弘法。
韶念报地之重。
来敕遂乖。
陈武定天文皇嗣业。
并弘尚正道敕请还都。
戒范承仰优礼弥隆。
天嘉四年有会稽慧藻同泰道伦等二百馀人。
连署请韶。
长讲于白马寺。
广弘传化十有馀年。
既登耳顺。
便令慧藻续讲。
躬往瓦官宴坐少时。
法门深妙。
时沙门智顗。
定慧难踰人神颇测。
静叹精利事等夙成。
共诸前学频请重讲。
留意绵久以疾辞之。
又为新安殿下黄司空等共僧三请不免勤注又于王府略说维摩。
龙光寺中广敷成实。
亦得数年成诸学肆。
未辞朽老归志山林。
乃入幽岩自靖十有馀载。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时。
右胁而卧神虑澄然终于开善寺春秋七十有六。
其月十六日窆于钟岭独龙之山。
所讲成实论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遍。
大品四十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维摩天王仁玉等经遍数。
繁乱不纪广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僧。
不详所出。
初住扬都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
时天竺沙门真谛在岭南,法泰与宗恺等诣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咨探研索,近二十载。
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
早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
梁代天竺沙门真谛
流寓岭南。
泰偕宗恺等事之。
以赴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
传译于制旨寺。
陈太建三年。
讲所译新经于建邺。
惊异时众。
会彭城静嵩来扣。
泰为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见嵩传。
慧恺曹姓。
义理淹博。
词力尤殷赡。
译事。
每恨相见之晚。
住广州显明寺。
房中。
讲俱舍论。
光大间。
僧宗法准法忍等。
求学。
为讲摄论。
与获听受请恺于智慧寺。
讲俱舍。
至业品疏第九卷。
遘疾不救。
明年春。
又化。
有受菩萨戒弟子曹毗。
恺之叔子也。
少随恺入南中。
既善摄论。
兼承诸部。
晚住江都。
尝以章甫缝掖。
登座开演而沙门僧荣日严法侃等。
皆咨禀焉。
时智敷道尼亦为恺所赏识。
故恺之亡。
抚膺哀恸。
率敷尼等十有二人。
于法准房。
传香火。
誓弘摄舍。
后敷虽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
从究涅槃论。
仅得叙分。
而哿以疾殂。
乃专讲摄论。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释法泰。
不知何人。
学达释宗跨轹淮海。
住杨都大寺。
与慧恺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义声高邈宗匠当时。
有天竺沙门真谛
挟道孤游远化东鄙。
会虏冠勍殄。
侨寓流离一十馀年。
全无陈译。
将旋旧国。
途出岭南。
为广州刺史欧阳頠固留。
因欲传授。
周访义侣。
拟阅新文。
泰遂与宗恺等。
不惮艰辛。
远寻三藏。
于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义记。
皆此土所无者。
泰虽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仪所及。
性无违越。
又与泰译明了论。
释律二十二大义。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陈太建三年。
泰还建业。
并赍新翻经论创开义旨。
惊异当时。
其诸部中。
有摄大乘俱舍论。
文词该富理义凝玄。
思越恒情鲜能其趣。
先是梁武宗崇大论。
兼玩成实。
学人声望从风归靡。
陈武好异前朝。
广流大品。
尤敦三论。
故泰虽屡演。
道俗无受。
使夫法座绝嗣阒尔无闻。
会彭城沙门静嵩。
避地金陵。
学声早被独拔千载。
希斯正理。
昼谈恒讲夜请新宗。
因循荏苒乃经凉燠。
泰振发玄门明衷弘诣。
覈其疑义每凑玄极。
皆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出嵩传。
泰博咨真谛
传业嵩公。
知我者希。
浮谚斯及。
不测其终。
智恺。
俗姓曹氏。
住杨都寺。
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
同往岭表奉祈真谛
恺素积道风词力殷赡。
乃对翻摄论。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对翻俱舍论。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数八十三卷。
云。
吾早值子。
缀缉经论絓是前翻。
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
吾无恨矣。
恺后延
还广州显明寺。
住本房中。
重讲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陈光大中。
僧宗法准慧忍等。
度岭就求学。
以未闻摄论。
更为讲之。
起四月初。
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
明年宗等又请恺。
于智慧寺讲俱舍论。
成名学士七十馀人。
同钦咨谒。
讲至业品疏第九卷。
文犹未尽。
以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纸题诗曰。
千秋本难满。
三时理易倾。
石火无恒焰。
电光非久明。
遗文空满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陇向凄清。
一朝随露尽。
唯有夜松声。
因放笔。
与诸名德握手语别。
端坐俨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即光大二年也。
葬于广州西阴寺南岗。
自馀论文。
真谛续讲。
至惑品第三卷。
因尔乖豫。
便废法事。
明年肇春三藏又化。
有菩萨戒弟子曹毗者。
恺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远度。
少携至南受学摄论。
咨承诸部皆著功绩。
太建三年。
毗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
续讲摄论。
成学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综习前业。
常于白塔等寺开演诸论。
冠屦裙襦服同贤士。
登座谈吐每发深致。
席端学士并是名宾。
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皆资其学。
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敫者。
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
并往北土沙门法明。
听金刚般若论。
又往希坚二德。
听婆沙中论。
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
必得本师临听言无浮杂义得明畅者。
方始离之。
馀例准此。
及翻摄论。
乃为广州刺史安南将军阳山公頠请宅安居。
不获专习。
后翻俱舍方预其席。
及恺讲此论。
敫与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听受。
及恺之云亡。
抚膺哀恸。
遂来法准房中。
率尼响敫等十有二人。
共传香火。
令弘摄舍两论誓无断绝。
皆共奉旨仰无坠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侣彫散宗嗣将亏。
太建九年。
敫相续敷弘。
最多联类。
同听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值周武灭法。
避地归陈。
晚随使刘璋至南海获涅槃论。
敫曾讲斯经。
欣其本习伏膺请求。
便为开说。
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
后返豫章鹤岭山。
敫又与玑法师随从。
因复为说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进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传授。
乃令敫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
以十四年至于建业。
所寻不值。
乃遇栖玄寺晓禅师。
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
文兼论意而不整足。
便还故寺。
常讲新文十三章义。
近二十遍。
开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烧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尽。
其年授敫。
令任广循二州僧任。
经五载废阙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场寺。
偏讲摄论十有馀遍。
坐中达解二十五人。
玑山瞰等并堪领匠。
仁寿元年。
遘疾终于本寺。
敫撰之翻译历。
始末指订。
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
广有成叙。
道尼住本九江。
寻宗旨。
兴讲摄论腾誉京师。
开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达雍辇开悟弘多。
自是南中无复讲主。
虽云敷说盖无取矣。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