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会

相关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如馨,字古心,姓杨氏,溧水人也。
年少家居,笃信释氏,及近不惑,乃厌尘俗,初投摄山栖霞寺,礼素庵法师从事薙染,遂受沙弥戒。
复欲近圆,本师示以须得清净十僧方能得戒,由是叩诸宗匠,辄究戒缘。
因读《华严》识菩萨住处,忻然有得。
谓“文殊所在常住清凉,抗心希踪,步礼五台,当见文殊为我授戒。
”因辞法侣,躬亲跋沙,三遭寒暑,方眺宝峰,渐至灵境,夙夜虔勤,恳求切至。
一日景值馀晖,客途阒寂,恍怫之间见一老妪形枯发白,捧敝伽黎出自林中,适前问曰:“汝来何求?
”曰:“求见文殊。
”媪曰:“此衣亡儿所遗,尔来求戒,便应尔赠。
”言讫竟去,衣遂著身。
顷复呼曰:“比丘比丘,文殊在兹。
”馨方惊愕,已失所在,如㝱初觉。
顿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门,视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注,欢辛之忱无可为喻。
尔后南旋,中兴法戒,专持梵律,皎若冰霜。
明万历间,金陵幽栖寺洪恩雪琅敕修长干塔,诸务严备,唯顶屡举,举不能正,深用为忧。
蜀僧巨川求匠架木,倍工益力,终未能成。
唯日夜翘企,冀佛慈应。
一夕㝱感神谕云:“优波离尊者至,始克如愿。
”翼日,馨露顶跣足,杖锡持钵,偏袒而入。
洪恩一见,乃悟夙因,召众抠迎,倾诚请助。
馨才举喝,翔然升去,塔顶便合。
乃以㝱警向众宣明,群情忻跃,大加敬礼,咸指馨为优波离再世。
由是法会云兴,遂开戒于栖霞、甘露、灵隐、天宁诸刹。
自元季以来,律学荒芜。
馨尝嘅然,谓“佛法住世,功在毗尼”,访求梵纲,遍参律法,至是坐道场三十馀所,徒众累万,声闻于天。
明神宗嘉兹誉问,延至五台,赐紫衣、锡杖,为开皇坛说戒。
敷座之日,五色瑞云结盖盘空,亭午方散。
帝心悦豫,题额“万寿戒坛”,赐号“慧云律师”,缁素归依禀戒跻坛者,不可胜计。
三坛既毕,复锡千佛珠衣,拜表辞谢,而圣眷隆渥,宏奖未已。
以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十一月十四日示寂,寿七十有五,腊二十又七,染道三十有四,瘗于天隆玉环山。
帝闻迁化,思慕清辉,乃诏燕都悯忠寺图其遗像,供于大内,濡染宸翰,为题赞曰:“瞻其貌,知其人。
入三昧,绝六尘。
昔波离,今古心。
”其见钦崇如此。
馨风规简夷,神观凝肃,坐室中如在定者,虽左右近侍不敢妄启,至训诲提奖,机用妙密,迥超情臆。
故白四授具,三聚妙圆,皆弘于斯,世称“中兴律祖”云。
释能弘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能弘。
号了然关主。
以生平多病。
所至辄掩关。
故得是称。
实密藏开公之落发师也。
师雅与紫柏尊者善。
开公以师。
故得事紫柏尊者。
万历癸未。
师掩关东塔。
紫柏时栖止焉。
相与体究向上事。
开发良久。
无何紫柏北行。
师命开公追随焉。
嘱曰。
善事此翁。
倘得㘞地一声幸相闻。
以为吾门庆。
会楞严新复迎。
师关于东静室。
紫柏故居也。
师体貌清羸。
神气和粹。
最喜诱接人。
少年研精教义。
久之弃去。
云谷和尚
看无字话。
间有发明。
而不自肯。
然从此教义益彻。
每拈经论旨趣示人。
直截明快。
闻者无不击节。
其后理会德山托钵因缘。
紫柏示以偈曰。
托钵因缘不甚难。
耳边密启即幽关。
师疑益甚。
至是开公禁足台山龙翻石。
一夕梦五齿落掌上。
血迹宛然。
阅数日得师书。
备相诲切中。
及前话通所得。
且请紫柏印诀。
开公以师所见头过尾不过。
不相肯也。
报书既达。
师遂迁化。
开公闻讣于东昌。
时紫柏结夏灵岩。
梦双幢一倒于南。
一倒于北。
次日开公至。
以师讣及台山无边老宿之讣告。
师之化也。
合掌呼达观师垂光摄我。
至于二四。
无边亦然。
一念感通。
万里不隔。
水月交光。
针石相引。
宁为异哉。
师。
姓某氏。
嘉兴王店人。
生嘉靖癸卯。
化万历戊子。
世寿四十六。
僧腊三十。
晚蒙圣母千佛袈裟之赐。
开公奉灵骨。
塔楞严方丈后。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永宁,字西林,姓郭氏,六合人也。
幼出家礼报恩无瑕玉为师,生性耿介,独自持重,言动不妄,众所推服。
年二十,即持《金刚经》,至老不辍。
明武宗驾幸南都,驻跸斯寺,大宗伯虑寺僧无可承旨者,遴选皆不称。
先是,宁与东林惠远,素称莫逆,两人状貌魁伟。
乔白岩为大司马,久与宁善,宗伯大喜,即以远为僧录右觉义,以宁为报恩寺提点。
及驾临寺,登殿礼佛,百官朝罢,谕作诵经佛事,命呈疏草,宗伯议须翰林,宁曰:“佛疏别有体制,须僧当行可耳。
”因举远具疏草呈,武宗览之,喜曰:“朕家有此僧耶?
”宗伯即以僧录印付远,宁随侍游览,应对称皆。
自建道场至起跸,陪宴七日,竟无一失,宗伯由是益重之。
嘉靖十年,众举为住持,综理寺事二十年,迁僧录右觉义。
又五年,转左觉义。
先是江南佛法未大行,宁居僧秩,切以法门为忧,每谓“僧侣见轻于士林者,以其无学故,取辱名教,玷污法门耳。
”乃请云谷法师住三藏殿,教诸习禅者,始知有禅宗。
数年,云谷去隐栖霞,适守愚师南来,宁复延致,选僧众数十人,日开讲席,亲领听受,从此始知向佛法。
掌僧录印二十五年,诸山奉法惟谨。
嘉靖四十四年,正月十六日示寂。
先数日持僧录印谒礼部大宗伯,请以老辞,大宗伯慰留不允。
宁归,即封其印,明日示疾,竟不药,但诵《金刚经》不绝,十五夜举众围绕号佛,遂悠然而化。
寿八十有三,腊七十有奇。
弟子奉葬于智安寺,憨山释德清再传徒子也。
尝抚清嘱众曰:“我身后,寺事无大小,听此儿主张。
“人服其知人。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本智,字慧光。
姓李氏,曲静人也。
先世居金陵,后徙滇南。
生而倜傥,夐然自远,隐有出尘之志。
曲城之阳有朗目山,智父白斋出家居此。
智年十二住 依之,遂薙发为驱乌。
后行脚遇黄道月舍人,与语相得,为更其号曰“朗目”。
白斋以《华严》为业,智多所熏发,即从事焉。
年十九,受具。
白斋将寂,智请益,乃瞿然曰:“是恶知不旦暮为人婿也。
”因发愤,决志操方,北游中原,遍𠪾名山,足迹半天下。
南北法门,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岳之无尽,庐山之大安,蓟门之遍融、月心,皆一时教禅师匠,咸及其门,经炉冶钳锤。
故若宗若教,得其指归,但于参究己躬,恐未悟彻,乃立禅一十二年,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机辩自在。
发迹北游,过六安,刘公为新中峰华严兰若居之,未几去。
白下给谏宇淳钟公颇研内典,然多才傲物,素少沙门,无撄其锋者。
一日至天界问主者,曰:“善世法门,可有禅者否?
”主者推智出见,便尔请问:“天界寺还在心内、心外?
”智曰:“寺且置,借问尔以何者当作心?
”给谏默然。
智曰:“莫道天界,即三千诸佛,只在山僧拂子头上。
”钟良久作礼,退然心服,始知法门有人。
陶公允宜官比部时,即与莫逆,及左迁庐州别驾,署篆六安,创“镜心精舍”以待,未暇及也。
皖之东九十里曰“浮山”,昔远师与欧阳公说法处,有华严道场古刹,为一阐提所破废。
吴太史观我,每慨之,欲兴而未能也。
智自淝水,飘然一锡而来,吴太史一见,与语相印契,再拜而启曰:“浮度固为九带宗乘,近为古亭演化地。
华严道场,即重竖刹竿也。
今为有力者负之以趋,其如兹山何!
古亭为滇南人,师岂其后身适来,胡不理前愿耶?
”智闻而愕然曰:“予少时每对古亭肉身,瞻恋无已,抑闻开法浮度,不知即此山也。
”因思华严乃出家本始,皆若宿契,遂欣然许之。
于是祷于护法神,遂戛然而去,太史犹未知所向也。
智至淮阴沁水,刘中丞东星建节于淮,夙慕方外友,邂逅于龙兴寺,睹其机警,喜惬素心,乃馆之公舍。
暇与语,间 (问,閒)及浮度因缘,刘公忻然曰:“此弹指之力耳。
”即檄下郡邑,令一行阐提慑伏,尽归侵地。
百五十年之废坠,一言而兴之,岂非愿力耶。
寺既复,乃北入京师,会神庙为慈圣皇太后敕颁印施大藏尊经,智乃奉玺书,持大藏归浮山。
始戊戌,讫壬寅,五年之间,而浮山华严寺,巍然如从地涌出,宝光瑞色,照耀人寰,非有夙因,孰能致此。
丛林就绪,即付其徒。
闻刘公薨,感其谊好,走沁水吊焉。
沈王为佛法金汤,闻智入国,欲致一见。
乃语使者曰:“久向贤王深心,外护法门,若以世法相见,则不敢辱王之明德。
”使者覆,王曰:“愿闻法要。
”诘朝,王坐中殿,延之入,智长揖问王曰:“喜哉,世主!
富有国土,贵无等伦,作何胜因,感斯妙果?
”王曰:“从三宝修来。
”智曰:“若然,因何见僧不礼,生大我慢。
”王悚然下座,请入存心殿,爇香成礼,请问法要。
因言《华严梵行品》云:“身语意业,佛法僧宝,俱非梵行,毕竟何者是梵行?
”智曰:“一切俱非处,正是清净梵行。
”王闻之喜,遂执弟子礼。
所供种种,独受一紫伽黎,及水晶念珠,留镇浮度山门。
王亦竟为华严檀越。
乙巳冬,慈圣圣母周三百六十甲子,建法会于都南之广慈,懿旨请讲《楞严》,未及二轴,忽告众曰:“生死去来,皆目眚所见耳,吾行矣。
”华藏庄严,吾所图也,今归矣。
踞座端然而逝,时万历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讣闻,圣母悼恤,赐金造塔,返灵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从其志也。
吴太史观我为之铭,有云:“古座归路为来路,远录宗乘入教来。
”皆实录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镇澄,字空印,姓李氏,苑平人也。
父仲武,母李氏,梦一僧持锡入室,觉而遂生。
幼性聪慧,不类凡儿嬉戏,喜作膜拜。
年十五投西山广应寺礼引公得度为沙弥,服勤三年,登堂受具。
一江沣、西峰深、守庵中诸师弘教于大都,澄寻依讲肄,参穷性相宗旨,融贯《华严》,靡不该练,如是者十馀年。
复从小山、芺岩究西来密意,妙契心印,一时义学推为上首。
明万历壬午,憨山妙峰结隐五台,将集海内耆硕建无遮法会,招澄至,欣然相许。
以所居紫霞兰若居之,壁观三年,大有开悟。
塔院主人大方广公请脩《清凉传》,随留讲诸经,声光赫奕,四方学者日益集。
未几,与云峰创狮子窟,建万佛琉璃塔,遂成丛林,讲演《华严》,学者数千指,坐寒岩冰雪俨金刚窟中也。
慈圣太后为国祈福,注念台山,闻澄风雅重之,特赐《大藏经》。
寻复命澄于都城千佛寺讲所著《楞严正观》,复于慈因寺讲演诸经,时妙峰造千佛铜殿于大显通寺,神宗嘉其功行,命重脩,更赐额曰“永明”。
建七处九会道场,延诸法师讲演《华严》,以澄主第一座。
罢,以古竹林寺文殊现身处也,废久,复缉所用,多出内帑,不日而成。
更集学子重讲《华严疏》,复脩南台为文殊化境。
自是疲于津梁,遂谢诸弟子,默然兀坐。
顷之,示微疾,犹危坐三日夜,中宵寂然而逝,万历丁巳六月十四日也。
世寿七十有一,僧腊五十有奇,塔于竹林之左。
澄生而安重,寡言笑,律身甚严,而处众以和,说法三十馀年,三演《华严》,虽登高座,万指围绕,意若无人。
天厨日至,而疏粝自如。
居尝专注理观,胁不至席,渊沈静默,老无惰容。
受法弟子以千百计,出其门者率皆质朴无浮习。
其于讲演,提纲挈要,时出新意,北方法席之盛,稽之前辈无出其右者。
所著有《楞严正观》、《金刚正眼》、《般若照真论》、《因明起信摄论》、《永嘉集诸解》行于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济。字法舟。张氏子。生𭬥李思贤里。少爽拔。未尝入乡较。而义辩宿成。为里中所异。年十八忽猛省。白父母求出俗。勿许。遂日夜坐。不事生产。又三年。潜入天宁寺为行者。时默堂宣禅师。受月舟和尚法印。归自繁昌。法筵龙象。跄跄济济。师服勤之馀。多所咨访。久之。诣东禅。依昂公薙染。昂法叔吉庵祚禅师者。默堂子也。知见精确。而道行清苦。师折节事之。古德入道因缘。朝夕参叩。以为不至古人休歇田地不止。偶行廊庑间。闻佛殿磬声。豁然契悟。寻趋方丈。庵望见笑曰。子著贼也。师曰。贼已收下。曰。赃在甚处。师振坐具曰。狼籍狼籍。曰。这掠虚汉。狼籍个甚么。师一喝归众。庵喜印可之。继谒古印云峰诸师。日益深奥。自是应机演化。雷动电激。章缝缁素。诸乞言者。憧憧然水陆并凑。无虚日矣。嘉靖初。众请出世于金陵安隐寺。上堂举拂子。召大众云。见么。又击拂子云。闻么。既是举起便见。击着便闻。妙真如藏。非思非议。应用灵灵。奇哉奇哉。汝诸人。自不丈夫。顾乃傍人门户。求知求见。韬晦家珍。甘为寒乞。将谓诸圣别有奇特也。广额屠儿。飏下屠刀。便云。我是千佛一数。岂有曲折。作知见耶。丈夫子。何不恁么便担荷去。其指法径要。大都类此。性恬静。未尝误干谒。随缘迁转。前后二十馀所。解包之后。不更出门户。处大众折大疑。无碍之辞。波腾云涌。夜以继日。曾不少倦。而燕间之日。泊然危坐。若不解语者。此其大凡也。师心精泯合时灵感通。以至咒移井石。锡出山泉。说法则蛙入晨窗。入定则神来夜室。自避倭之后。任真而放。雅同流俗。嬉笑怒骂。纵横自调。而人不能测矣。庚申秋。寝疾且革。或劝起坐说偈。师曰。此皆文饰。非吾事也。以手摇曳而逝。年七十四。腊五十二。茶毗后。塔其骨于别室中。所说法语偈颂等若干言。门人正雨辈。集而梓行。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
名道济。
字法舟。
嘉兴人也。
受业于东禅昂。
以向上宗乘。
走叩吉庵祚禅师。
遂得道焉。
是济为无际悟之五世也。
初悟以断桥正脉。
付广善潭。
潭付默庵宣。
宣付吉庵祚。
由潭至祚。
垂百年来。
其家声几不振矣。
济承之。
出世金陵安隐。
而俎豆先人于名贤之间。
恢述其志。
刻如履冰。
每以隔宿挂上堂牌。
衲子阴笑之。
尝举拂子召众曰。
见么。
又击曰。
闻么。
既是举起便见。
击著便闻。
妙真如藏。
应用全彰。
是汝诸人。
自不丈夫。
故乃傍人门户。
求知求见。
韬晦家珍。
甘为寒乞。
将谓诸圣别有奇特事。
广额屠儿。
飏下屠刀。
便云。
我是千佛一数。
岂有曲折作知见耶。
丈夫子。
何不恁么担荷去。
于是。
学流爱慕而亲之。
吏部陆公光祖。
邀济还里。
以天宁居之。
祖既笃于真乘。
常游天宁。
恨见济之晚。
因问曰。
画前元有易否。
济曰。
若无庖牺氏将甚么画。
曰。
画后如何。
济曰。
元无一画。
曰。
现有六十四卦。
何得言无。
济曰。
莫著文字。
曰。
请师离文字发一爻看。
济召公。
公应诺。
济曰。
者一爻从何处。
起公大笑而谢。
自称五台居士。
遂多出入丛林。
而击节焉。
又别驾熊公南沙问曰。
设有将剑来取师头。
师还避否。
济曰。
若有杀人不眨眼地将军。
便有不怕死和尚。
沙作挥剑势。
济放身便倒。
沙曰。
好个师僧死在剑下。
济起。
呵呵大笑曰。
作么作么。
济。
任缘挥麈。
惟津津焉。
提唱纲宗而已。
稍不如意。
飘然去之。
或舟或廛。
或破寺村庵。
前后凡迁居二十馀所。
但其为人真率閒雅。
胸无隐事。
耳目交接。
使人忘其名势。
以故。
贤彦追崇之。
其于院务。
凡百阔略。
知友常以书勉济。
济笑曰。
牙筹算计。
俗尚为讥。
况道人乎。
古制不立烟㸑。
草衣树宿。
闻道益广。
行道益多。
今人。
动以规法相绳。
礼乐铿锵。
举一狗子无佛性话。
求其不惑者鲜矣。
尤云。
我能据守祖庭。
利其徒属。
能作能为。
破律丧行。
恣彼陷溺。
是何益也。
济。
晚年閒著异迹。
机不厌繁。
有道人拈拄杖问曰。
者是谁底。
济曰。
是山僧底。
曰。
既是师底。
因甚在我手里。
济呼曰。
度拄杖来。
道人度杖与济。
济曰。
汝底在甚么处。
道人整冠。
济曰。
似则也似。
是则未是。
道人大笑。
又指吉祥草。
问傍僧曰。
是甚么。
曰。
吉祥草。
曰。
更有吉祥者否。
僧以足按地。
道人曰。
狮子窟中。
果无异兽。
济摈僧出院。
又僧问。
得何三昧。
便乃随波逐浪。
济曰。
两岸春风香不断。
一溪流水落花新。
曰。
怎柰学人不会。
济曰。
蜻蜓飞尚缓。
蛱蝶舞偏忙。
曰。
和尚莫将境示人。
济喝。
僧便作礼。
济曰。
啼得血流无用处。
不如缄口过残春。
济二十二出家。
殁年七十有四矣。
众知济有厌世意。
请留偈。
济以手摇曳曰。
何多事也。
乃趋寂。
时嘉靖。
庚戌之秋也。
得法者二人。
一居胥山。
云谷会
一居精严寺。
曰冬溪泽。
俱以严标行话于世。
赞曰。
济公近继无际。
远续断桥。
历观其始末。
机智毫忽不爽。
然前后居无定相。
惟激励学者为要务。
诸庄旱损。
略不干怀。
可谓救时之明哲者也。
尚有以不事事短之。
所谓盲人问豹。
与语奇斑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性美,字恒明。
姓王氏,顺天人也。
生而敦厚,资禀聪颖,而气力雄健,刻厉有为。
髫龄丧母,美泣曰:“慈亲长逝,我愿入山。
”其父允之,送入广济寺剃度。
时主席洗元,道风藉甚。
美执弟子礼,不少怠,周旋进退,悉中机宜,洗元大奇之。
及长,有志焚修,京市辐凑,颇厌諠杂,乃退隐玉泉山二圣庵。
闭户禁足,草衣木食,并日而餐。
时明崇祯元年也,清室方兴,用兵攻取,进逼燕京,掠玉泉山而过,所获男女,少者衣以彩绘。
美亦在虏中,因使之监守兵行,与诸妇处。
日夜诵经不绝,人皆敬服。
兵退,悉全节归。
崇祯十五年,清兵复从墙岭下,守将逆战半日,擒杀数千人,陈尸遍野。
及清人还师,战场外,血肉糜烂,腥秽薰蒸,过客触之辄病。
美恻然悯之,荷长锹率弟子掘土,深五尺,举尸埋焉。
或见颡有泚,掩其鼻,及托故不行者,美因说法,感以至诚,发其善念,用是不复憎恶。
辛劬月馀,乃毕其事。
然天阴夜黑,时闻哭声,往往白昼见形,人有逢之,无不死者。
美复建水陆大会四十九日,自兹以后,灾戾消灭,人庆安居。
初,美之被虏也,军士以手指之曰“瓦迷瓦迷者”,华言杀主者,以其方外头陀,令勿杀。
美因于万众奔窜中,仍还故居,低徊不忍去。
明使来略地,亦不之疑。
盖真实无欺,取信远人,人亦望而知为长者。
美住二圣庵时,地甚逼隘,四方禅客,归之达六千聚。
乃迎满月讲《华严疏钞》,众闻之,皆有省悟。
美以一人饭六千众,人皆果腹而已。
独半餐饭而不菜,咸以“白斋”称之。
尝刺血书《华严经》,足不履城市,而名啧啧禁庭。
时兵吏两曹,以至御史内院,访谒不绝,马蹄车辙,时交于门。
司礼监太监王永祚尤加敬礼,为置蔬圃十亩,附益寺基。
流贼李自成犯阙,荼毒生灵。
清兵入关,扫除寇乱,定鼎燕都。
而八旗所处,皆故明宅第。
戎马从横,多散处寺院。
有乐山僧为广济耆宿,恐力不支,因马化龙舍柳林地十二顷,迎美于二圣庵,乃复入广济寺。
初乐山之来请也,众以京邑荒残之后,车骑蹂躏,旦夕数惊,皆不欲行。
满月亦拘守二圣庵中,峙䠧不前。
美独毅然以护法自任,飞锡而至。
于是从百馀人,相随入院。
诸藩府闻之,皆仰其清德,追述旧事。
言及保全妇节,掩埋战骨,尤津津不置。
檀那慕之,来者阗塞,其门如市。
更请满月,敷讲席于广济,演《护国仁王经》。
八王随喜,见美有加礼。
方中原鼎革,京国汹汹,草创未定,而法会不衰。
象教复起者,美之力也。
五年春,王师南下,用兵淮江。
京卫物价腾涌,谷食尤甚。
寺无恒产,仰食檀施,而僧侣日众,相依不去,时有在陈之叹。
一日忍饥键户,瞑目禅床。
忽有叩户声,启扉视之,则米车五两,粲粲盈门。
问所从来,则冯居士显功,夜梦中有人告曰:“广济绝粮,胡不将去。
”如是者三,故相馈耳。
其灵感如此。
玉光律师者,寺中老宿也。
因朝五台,回翔京阙。
美即迎居方丈,执弟子礼甚恭,事详本传。
广济为都门律席,实美倡之。
尝南渡江,览雨花、牛首诸胜。
东至灵隐,考槃三月。
后过金陵,印藏经五千四十八卷。
十六年秋,自江南归,玉光把手甚欢。
康熙二年,始建藏经阁庋之。
沈宫詹荃为题额焉。
寂于康熙六年正月十三日。
将示疾时,呼弟子德光复初天孚,告曰:“吾大愿已足,从此逝矣,汝辈好为之。
”众愕然。
乃起,沭浴更衣,趺坐叠掌而逝,塔于玉泉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3 【介绍】: 明僧。滁州全椒人,字澄印,俗姓蔡。十二岁出家。万历中,在五台山为李太后主持祈储道场,李太后为造寺于崂山。后坐“私造寺院”戍雷阳,遇赦归。人称憨山大师。有《楞伽笔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澄印,全椒蔡氏子,出家应天报恩寺,寻入五台栖牢山,坐事,戍雷阳,终于曹溪,有憨山梦游东游诸集。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金陵全椒蔡氏子。母感异梦而生。年十二礼京之报恩西林师薙发。十九受具。听讲华严十玄门。至海印森罗常住处有得。遂游方。与妙峰为友。初参遍融乞指示。融默然直视以接之。寻阅肇论。至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在耶。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忽悟。乃曰。今日始知鼻孔向下。时妙峰见之喜曰。何所得耶。师曰。夜来两个铁牛斗入水中去也。至今绝消息。峰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钱。又参笑岩。岩问。你从何处来。曰南方。岩曰。记得来时路否。曰一过便休。岩曰。子却来处分明。师便礼拜。住东海牢山。闻望籍甚。皇太后李。特礼殷重焉。后遭无妄之谤。假道士奏论于神宗皇帝。朝中宰辅。多深惜。师遂蒙圣旨衿察。坐以私创寺院。遣戌雷州。至韶阳礼祖。偈曰。曹溪滴水自灵源。流入沧溟浪拍天。多少鱼龙争变化。源头一脉尚冷然。越十有一年丙午。皇长孙生。恩赦免戌。复留曹溪。往来端州。九载始还僧服。丙辰冬。过江右之双径。为达大师秉炬。缁索骈集。山谷为之喧动。后抵匡山。韶阳郡守。力请居曹溪。师曰。曹溪是吾昔日所欲修缉也。遂杖锡遄行。度岭。吟曰。五云一望入南安。万叠千洄六六滩。行到水穷山尽处。梅花无数岭头看。越明年癸亥。忽告众曰。缘与时违。化将焉托。一期事毕。吾将归矣。索浴更衣端坐而逝。塔全身于韶之南华寺。南二里天子岗。迎归匡山。历二十馀载。地湿虫蚁。半蚀其龛。请归曹溪。途中弟子辈。因龛缝睹师。状貌如生。发爪俱长。以金漆其身。造寺供养。称肉祖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德清,字澄印,晚号憨山。
姓蔡氏,全椒人也。
父彦高,母洪氏。
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抱之遂娠。
及诞,白胞重裹,生性颖异。
方七岁,叔父死,陈尸于床,便问“死从何处去?
”及见人举子,又问:“生从何处来?
”若已抱生死去来之疑者。
九岁能诵《普门品》。
才及舞勺,辞亲入江宁报恩寺,依西林染剃。
内江赵文肃公摩其顶曰:“儿他日人天师也。
”逾年受《法华》,四月而成诵。
遂以次讲习,通贯内外典籍。
年十九,祝发受戒具于无极,听讲《华严玄谭》,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
云谷结禅于天界寺,发愤参究。
疽发于背,祷于伽蓝神,愿诵《华严》十部,乞假三月以毕禅期。
祷已熟寐,晨起而病良已。
三月之中恍在梦中,出行市上俨如禅坐。
嘉靖丙寅,寺燬于火,有司以本寺官住,头首执事下司法者十五人。
寺为皇室造建,所费皆出内帑,事干重典,法当论死。
僧众惧逃,独清奔走法庭看点。
盐菜饘粥,荷担往来,多方调护,设法解救,竟从末减,坐罚囚粮。
先是西林临化,抚清嘱众曰:“我身后,寺事无大小,立我像前,听此儿主张,庶几可保无虞。
”由是一寺僧众,皆服其知人。
然清与雪浪恩誓志兴复,相与畜德俟时。
远出参方,大德檀越 ,庶或旦夕遇之。
故尝听讲天界,厕溷清除,了无人迹。
每早起见后院脩洁,意主东净者非常人也。
访之,一黄面病僧,目光射激,遂与定参访之约,质明则已行矣。
清以江南习气柔暖,宜入苦寒之地以自摩厉,遂飘然北迈。
天大雪,乞食广陵市中,曰:“一钵足轻万钟矣。
”抵京师,妙峰衣褐来访,须发毵毵如河朔估客,望其眸子,相视哑然。
参编融,融无语,唯张目直视。
又参笑岩,岩问:“何方来?
记得来时路否?
”曰:“一过便休。
”岩曰:“子却来处分明。
”游盘山至千像峰石室,见不语僧,遂相与樵汲度夏,时明万历元年癸酉也。
明年偕妙峰结冬蒲坂,阅《物不迁论》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邻人曰‘昔人犹在耶?
’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
’”遂豁然省悟,顿了“旋岚掩 岳”之旨,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方知鼻孔向下。
”峰一见,遽问何所得。
清曰:“夜来见河中两铁牛,相斗入水去,至今绝消息。
”峰曰:“且喜有住山钱矣。
”遇牛山法光禅师,坐参请益,法光发音如天鼓,清深契之。
清游五台,居北台之龙门,老屋数椽,在万山冰雪中。
春夏之交,流澌冲击,静中如万马驰骤之声,以问妙峰。
峰举古人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證观音圆通语。
清然之。
日寻缘溪横彴,危坐其上。
初则水声苑然,久之,忽然忘身世,众籁阒寂,水声不复聒耳。
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光明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见其中。
既觉身心湛然了不可得,因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大虚空,万象森罗徒起灭。
”游雁门,兵使胡君请赋诗,甫搆思,诗句逼凑喉嗌,从前记诵见闻一瞬见前,浑身是口,不能尽吐。
清默念此法光所谓禅病也,唯睡熟可以消之。
拥衲跏趺,一坐五昼夜,胡君撼之不动。
鸣磬数声,乃出定。
默坐却观,知出入动息,住山行脚,皆梦中事,其乐无以喻也。
还山,刺血书《华严经》。
点笔念佛,不废应对。
口诵手书,历然分明。
邻僧异之,众相诘难,已皆赞叹而去。
尝梦登弥勒楼阁,闻说法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依识染,依智净。
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
清尝与妙峰,登建祈储道场于五台,光宗既应期而生,清遂远遁东海之牢山。
慈圣命龙华寺僧瑞庵,行求得之,遣使再徵不能致,赐内帑三千金。
复固辞,使者不敢复命。
清曰:“古有矫诏赈饥之事,山东岁凶,以此广圣慈于饥民,不亦可乎?
”使者持赈籍还报,慈圣感叹,率阖宫布金造寺,赐额曰:“海印”。
因诣京谢恩,为报恩寺请藏,遂奉命赍送。
寺塔有光,照曜累夕。
迎经之日,光如浮桥北度,经在光中行也。
清还,以报恩本末具奏,曰:“愿日减膳羞百金,十年工可举也。
”慈圣许之。
而黄冠之难作。
清住山十三年,方便说法,东海弥离车地,咸向三宝。
而黄冠以侵占道院,飞章诬奏,有旨逮赴诏狱。
先是,慈圣崇信佛乘,敕使四出。
中人谗搆,动以烦费为言,上弗问也。
而其语颇闻于外庭,所司遂欲中清以法,因以株连慈圣左右,并按前后施舍帑金以数十万计。
拷掠备至,清一无所言。
已乃从容仰对曰:“公等欲诬服,易耳。
狱成,将置圣母何地?
公所按数十万,在县官锱铢耳。
主上纯孝,度不以锱铢故,伤圣母心。
狱成之后,惧无以谢圣母,公穷竟此狱,将安归乎?
”主者舌吐不能收,乃具狱。
上所列惟赈饥三千金,有内库籍可考,慈圣及上皆大喜。
然犹坐私造寺院,遣戍雷州,非上意也。
达观真可闻之,将走都门,为之申救。
遇于江上,清曰:“君命也,其可违乎!
”为作《逐客说》而别。
清度五岭,入曹溪,抵五羊,赭衣见粤帅,就编伍于雷州。
岁大疫,死者相枕籍,率众掩薶,作广荐法会,大雨平地三尺,疠气立解。
参政周君鼎石,率学子来叩击,举“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发问。
清曰:“此圣人示指人,要悟不属生死一着耳。
”周君击节叹赏。
粤之文秀冯昌历辈,闻风来归。
清搆禅室于壁垒,间说《法华》,至宝塔示见娑婆华藏涌见目前,开悟者甚众。
居粤五年,乃克住锡曹溪,归侵田,斥僦舍、屠门、酒肆,蔚为宝坊。
缁白分集,摄折互用。
大鉴之道,勃然中兴。
盖丙午始遇赦,癸丑至衡阳。
游南岳,礼八十八祖道影。
甲寅夏,至湖东。
慈圣上宾,诏至,恸哭,披剃返僧服。
又二年,念达观法门生死之谊,赴葬于双径,为作荼毗佛事。
箴吴越禅人之病,作担版歌。
吊莲池宏于云栖,发挥其密行以示学者。
自吴门返庐山,结庵五乳峰下,效远公六时刻漏,专脩净业。
示人偈曰:“但观一句弥陀佛,念念心中尝不断。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与弥陀亲见面。
只想净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欠。
佛土全收一句中,便是往生异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时,不可更起差别见。
”居四年,复往曹溪。
以天启三年癸亥十月十一日,妙峰登也,清示寂。
曹溪水忽涸,百鸟哀鸣,夜有光烛天。
三日入龛,面色如生,须发皆长,鼻端微汗,手足如绵。
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
所著有《楞伽笔记》、《华严纲要》、《楞严悬镜》、《法华击节》、《楞岩法华通义》,《起信唯识解》,及《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大学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梦游集》各若干卷,行于世。
清身体魁梧,气宇轩朗,所至及物利生,如日暄雨润,加被而人不知。
山东再饥,清尽发其囷,亲泛舟至辽东,运籴以赈,旁山之民咸免捐瘠。
税使与粤帅有隙,嗾使市民以白艚作难,群噪围帅府,清缓颊谕税使解园,不动声色。
城以宁珠船千艘罢采不归,剽掠海上,而开矿之役,绎骚尤甚。
采使谒曹溪,清以佛法摄受,徐为言开采利害,由是珠船罢采,不入海,而矿额令有司岁解。
制府戴公遗书谢曰:“吾今乃知佛祖慈悲之广大也。
”尝言居北台时,大雪高于屋,昏夜可鉴毛发。
坚坐待尽,身心莹然。
迟明,塔院僧穴雪以入,相携行雪洞中里许,乃出。
当诏狱拷治时,忽入禅定,榜箠刺爇,若陷木石。
逾年在雷阳,闻侍者趣呼,逮系毒楚卒发,几无完肤,此《楞伽笔记》所由作也。
前后得度弟子甚众,从之于狱,职纳橐饘者,福善也。
始终依于粤者,善与、通炯、超逸、通岸也。
归肉身于五乳,留爪发于曹溪,为之塔铭者,弟子皖舒吴应宾、常熟钱谦益也。
为之传与碑记者,会稽陆梦龙也。
为述灵龛还曹溪供奉始末者,刘起相也。
俱详《梦游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常州府宜兴人,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崇祯中住持天童寺。有《天童语录》。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密云。姓蒋。宜兴人。生即端严。总角时。念世无常。勤持佛号。偶见坛经。宗门向上一路。觉有入处。凡山行及穿城历市。咸事参究。一日负薪过山。触积薪而省。闻禹门传。演法龙池。往侍薙染。阅三年。每自勘心境对立。以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语。请益。往往被诃。抱愤成疾。因闭关。池过关前。话及有心无心之旨。师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无皆自心。有无皆自心。无心无自心。池未许可。又三年。命监院务。奋发精进。忽于铜官山顶。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遂往觐龙池于都门。池心折之。因以无住法。嘱师南游。自双径。两目。天台。为诸名宿。开发积疑。莫不惊叹。得未曾有。迨池归。叩师以扶持佛法。师呈赏罚都与三十棒之偈。池笑付拂。未几。池迁化。师感法乳恩深。心丧三年。茕茕在疚。触目注存。大明万历丁巳。远涉匡衡。还息于天台通玄寺。宗风大播。次年应金粟请。依荆榛。餐葵藿。龙象竞归之。不踰时。轮奂𨔛起。悉具丛林规制。食以万指。凡师。所过。缁素瞻礼者。喧填杂沓。每至遮道不得行。其山川阻隔。从数千里外。勤尺寸以请者。师为之发蒙导滞。一如亲承热棒。而声教四讫。崇祯庚午冬。自黄檗归金粟。四方归依者益众。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司李黄元公。请住天童。昔天童山。巍冠五山。及到。因洪水漂没。丹崖翠璧之间。遗构萧萧。遂任缔造之役。积十年。台阁崇隆。堂室复叠。望之若云蒸霞郁。瓢笠济济。三倍金粟。师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志。一生开示。举从前千七百则公案。悉落麈尾。而斩葛藤。拨开云雾。其接引者。自王公长者。以至厮隶末流。五比丘。十弟子。以及一阐提辈。统以慈光摄受。如偶成偈云。十方世界恣横眠。那管东西南北天。惟我独尊全体现。人来问著只粗拳。其著述者。为法證辨。如钟声镜影。不堕语言文字之障。共创复者法幢所贲即为宝坊。而一杖一拂。飘然物外。绝不作一住相。崇祯辛巳。田太傅。承皇贵妃田氏命。躬赍紫衣入山。祈师演法。因请住留都大报恩寺。师以衰迈力却之。是年七月之七日。示疾。跏趺而逝。全身塔于天童南岗。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禅师。
讳圆悟。
字觉初。
自号密云。
宜兴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于蒋氏。
师生八岁。
知世相无常。
年二十六。
发宿慧。
二十七负薪有省。
三十弃家。
又四岁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岁。
得受记莂。
五十二开化龙池。
于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为家。
四海归之。
老不奉诏。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虚尊。
人天共享之。
实为龙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远绍鸡足之正裔也。
师初弃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传禅师。
传嘉其志节。
喜而度之。
为大沙门。
当机辄不爽旨。
众皆惊异。
师终不自肯。
心苦神劳。
且代众役。
不知有己。
偶过桐棺山顶。
豁然大悟。
情与无情。
焕然等现。
觅纤毫过患不可得。
时传公已居燕都。
师即趋省传公。
公见乃大喜。
喜师可倚以支我临济也。
经二载辞还。
南上天台探禹穴。
因与周公汝登陶公望龄王公舜鼎。
本色相见。
脱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缁素。
争识师焉。
传公还龙池。
师因归省。
公问。
你到诸方。
会见甚么人。
师顿脚拍膝。
以对公。
公笑曰。
许多时一些气息也无。
师曰。
和尚疑则别参。
公挝鼓集众。
付师衣拂。
复召入杨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师力行。
以报先宗师。
即呈偈曰。
若据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来总与三十棒。
莫道分明为赏罚。
时年四十有六矣。
三载传公迁化。
又三载。
众请继席龙池。
自是意缘移徙。
酬香之会。
有六。
计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万馀指。
师则当轩据座。
威震狮猊。
海内英灵。
饮气自失。
凡刹竿树对。
成大宝坊。
不许门下干倚王公。
尝语学者。
贞观响道欲瞻风彩。
上表逊谢。
往返三四。
引颈就刃。
神色俨然。
吾敬道信大师。
茅茨石室。
累烦圣主。
且请前行。
吾从别道。
澡身净发。
结跏趺逝。
吾敬汾阳无业。
休心息念。
断绝攀援。
赐紫及号。
力陈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间。
轻同学子。
不为蚖蛇恋彼窟穴。
吾敬应庵华祖故。
师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龙池五载。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无人證明。
且向别处寻讨。
下座。
便去。
次住天台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参请。
间不容发。
虽三载而日新。
海盐金粟。
使符至再。
师悯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载。
无作无为。
崇成大厦。
床历几满千辈。
名卿达士。
一目相遇狞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夥矣。
有挟贵而问道者。
师辄掌之。
贵人曰。
和尚独不欲获法乎。
师曰。
山僧法也无。
护个甚么。
又连掌之。
断际故山曰。
黄檗者。
鼓寂钟沉。
闽人来请。
师不忍先迹零落。
篮舆度岭。
仅五阅月又拂衣。
则明州黄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而待驾焉。
黄公又考。
太白名山。
为历祖庭。
废之已久。
遂与有道绅士俱怆然。
先以意容。
恐师腊高。
师慨然移锡。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虚空作殿。
日月为灯。
且道。
是甚么人境界。
还会么。
设或未会。
且看新长老。
撒开坐具。
大展三拜。
于是十一载。
天龙失守之区。
历祖藏身之处。
无不斩新扶起。
壮甲东南。
翼集鳞宗。
蔚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点胸自许。
招手横趋者。
不可胜计。
崇祯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赍香赐紫。
徵住金陵报恩寺。
师固以老辞。
退卧通玄峰顶。
天下图其顶相。
书其名号。
而亲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犹巡寮视务。
午刻宴然示化。
塔于天童南山。
缁素奔送者万人。
临圹恸而失声。
声震山谷。
清顺治庚子。
住天童门人弘觉禅师道忞。
编师六会语录。
进颁大藏。
赞曰。
斗柄东指。
鼓腹讴歌。
于不识不知之中。
即释氏儒童。
难赞辞焉独今之薄海内。
外据大宝坊。
横说竖说者。
操鈯斧于山边水边者。
皆师法会中人也历考少林至杨岐。
其世十七。
杨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师。
其间法利之普。
如师者几何人哉。
今丛林公论。
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类师始末。
呜呼虽实录也无。
乃琼枝析玉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圆悟,字觉初,亦号密云,姓蒋氏,宜兴人也。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悟生而渊穆,不逐尘戏,八岁便知佛号,稍长樵耕给养,归则独处,颇切世相无常之想。既冠,诵经怿然默记,尝负薪入市,释肩横陈,积柴面前侧立,竟日若不见人。壮岁置妻孥,从龙池山禹门寺幻有传祝发,数载勤劳,多所未彻。一日,过铜官山顶,秋爽天高,豁焉开朗,凝膺涣释。时传已入都北来,觐之。二祀而归,礼天台,探禹穴。海门周公汝登唱道东南,以宗传證圣学,与悟深相契结。祭酒陶公望龄、司空王公舜鼎,交参扣击,悟之道法遍于东海,自兹始也。传归龙池且老,以衣付悟。由是六坐道场,龙池、通玄、金粟、黄檗、育王、天童,临济之传称中兴焉。初之金粟也,梦旂亭下有大井,可饮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师住处。”盖金粟故千人井。悟居六年,食指盈万,果符斯兆。天童古刹,岁久荒芜,悟为完饰,高檐触云,连阁四周,金田香界随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轮舶交至,南诏北貊,重译炷香,近古以来所未有也。崇祯癸巳,天步方艰,物多疵疠,国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随赍紫衣赐悟。又以南都大报恩寺属悟住持,以老病辞。逾年,寂于天台通玄,还塔天童南山下。清室龙兴,嗣法弟子道忞于顺治乙亥应召入京,奏悟道行,天语咨嗟,有生不同时之叹。又进曾鲸所绘遗像呈入御览,复命供奉。王国材临摹二帧,世祖雅善丹青,亲为著墨,赐藏天童,谕所编语录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康熙四十四年,赐谥曰“慧定禅师”。

人物简介

维基
黄德章(1870年6月7日—1923年),字滋萱(子宣),四川新繁人,中华民国司法官员。
光绪丁酉科中式拔贡,后由京师大学堂派往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律。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获游学毕业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民国元年8月16日,任司法部编纂,民国元年8月24日,任大理院推事,民国3年3月4日,任约法会议议员资格审定员,民国3年6月22日,署京师地方审判厅厅长,民国4年1月27日,授中大夫,民国4年8月12日,任京师地方审判厅厅长,民国9年1月8日,署江西高等检察厅检察长,民国10年12月18日,任江西高等检察厅检察长,民国11年2月7日,调任总检察厅检察官,民国11年2月23日,调任大理院推事。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