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圆悟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海明,字懒愚,号破山,姓蹇氏,四川大竹人,卓锡芜湖某寺灭度,后筑塔于崇义庵畔,著《破山语录》。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破山。蜀之蹇氏子。弱冠得度。从慧法主。听讲楞严。咨疑不决即出蜀。住破头山。鞭逼三载。忽于经行之际。见一平世界。不觉堕落岩下。损足。至半夜翻身。剧痛有省。叫曰。屈屈。一居士曰。师脚痛耶。师劈面一掌曰。非公境界。寻参博山。复参云门。后参天童。童问那里来。师曰云门。曰几时起身。师曰东山红日出。童曰东山红日出。与汝什么相干。师曰老老大大。犹有这个语话。童曰我既如此。你许多络索。又从那里来师震威一喝便出入室次。童问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政恁么时。以何为界。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崇祯己巳出世。僧问万法从心生。万法从心灭不生不灭。心在甚么处。师曰。谢三娘不识四字。僧礼拜。送法衣至。上堂。大庾岭头提不起。鸡足山前成滞货。衲僧今日获一披。如云普覆华王座。大众记取三十年后。切忌不可动著。何也动著则祸生。问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为什么惟佛与祖乃能知之。师曰知音不必频频举。八两原来是半觔。问破山堂内有僧否。师拈拄杖曰。向前来与汝道曰。执拄杖者是谁。蓦头一棒。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海明,字破山,人称曰万峰老人。
姓蹇氏,世居渝城,后徙大竹,遂为大竹人。
生含聪睿,质挺奇标,识者谓其状类黄檗。
年十九,祝发于大持庵,以融光尊宿为师。
偶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终日疑闷,乃读古人语录颂古,无可入处。
遂孤身出蜀,见数耆宿,莫能取决。
俄栖楚之破头山,经行万丈悬崖,自誓刻期取證,限以七日。
日尽晌午,忽见银色世界,一平如掌,信步举足,不觉坠岩,左足已伤,尚不自知,胸中块磊,涣尔解释,但叫屈屈。
自此出山南行,见憨山、博山、双髻、雪桥诸宿,微有启悟。
再谒湛然,顿圆大戒。
天童密云悟,赴金粟,径往造请,机语契合,竟付以源流一纸,信金一缄,祇受而返,息止苕溪。
崇祯己巳冬,嘉禾绅耆,向其道风,请主东塔。
遐迩学者,归之如云。
壬申春,张金吾振宇、冯铨部伯井皆蜀人,请明还蜀,阐化乡里,而明亦动峨鹫瓦屋之思,辞密西迈,卓锡万峰古刹。
既而中庆、佛恩、白兔,已振威音;凤山、栖灵、祥符、无际,并撒布衣。
感绅荐之归依,受藩王之隆养。
二十年间,九坐道场。
谭梁生司业所云“花开携李,果熟蚕丛”者,信不虚也。
明季甲申之变,刀兵横起,杀人盈野,有李将军立阳者,残忍尤甚,人呼“李鹞子”。
尝请明至营中,明思导以慈念,化其杀机,阳遂强之食肉。
明曰:“公不嗜杀人,僧何惜一口。
”阳曰:“弟子不杀人,愿师常肉食。
”然每于暴怒之下,多所全活。
时以曹山酒志公鸽比之,尤有足多者。
清顺治癸巳,蜀难渐平,乃回梁山,依金城寨,去寨半里,有旧绅别墅,尚馀老桂二株,葺而居之,颜其堂双桂院曰“福国”。
未几,四众归之,遂成丛林。
山门、佛殿,一时聿新。
康熙甲辰,总制李凯既定巫山,道通川楚,以母丧故,再使延请,明不得已,杖锡巴渝,盘桓九旬,相得甚欢。
及其别也,李公亨之牢醴,明喟然叹曰:“昔遇恶魔而踰闲,今逢善友而昭戒。
”从兹不近酒肉矣。
遂辞而归。
丙午春,年已七十馀,道俗称庆,来者万指,方祝无量。
无何,示疾垣化,时康熙五年三月十日也,寿七十四,腊五十九,塔于梁山艮龙山麓。
别众偈云:“初开劫运九开炉,七十年来志不渝。
每见驹隙难度尾,常闻老蚌易生珠。
”得法弟子八十馀人,可谓英灵并集。
已而或疑其滥,不知明际鼎革,狂禅满地,过于峻拒,恐将折而趋邪?
故以传法为卫法也。
明著述最富,其传者《破山语录》、《山居诗》、《双桂草》诸集,几盈尺,已付梓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僧。
广东潮阳人,俗姓林,字木陈。
年二十弃诸生为僧,继密云悟和尚之后,主浙江天童寺。
顺治十六年,徵召至京,封弘觉禅师。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号木陈。
潮州林氏子匡庐薙染。
悟和尚天童座下。
掌记室有年。
受请继席。
僧问。
如何是天童境。
师曰。
廿里松关行欲尽。
青山捧出梵王宫。
曰如何是境中人。
师曰。
閒移拄杖松根立。
笑问客从何处来。
曰向上宗乘事若何。
师曰。
看脚下。
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师曰。
你吃粥也未僧拟议。
师曰。
诸佛过去久矣。
上堂。
释迦老子道。
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
古德道。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且道名字既同。
因甚么有利有害。
红粉易妆端正女。
无钱难做好儿郎。
示众云。
有一人三头八臂。
有一人无背无面。
同到天童门下。
且道安下那个即是。
一晚入堂。
大叫曰。
适来栏中不见了牛。
普请诸人把火上山寻牛去。
众愕然。
一僧才出。
师便归方丈。
常举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话颂曰。
草鞋踏遍江南雪。
归看庐山石上云。
却笑閒身犹未老。
寻梅几度出松门。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道忞,字木陈,号梦隐,潮阳林氏子也。薙染于匡庐开元先若昧明,受戒具于悯山。清顺治时,赐号“弘觉禅师”,更寺名曰“弘法”,锡以敕印,赉予甚盛。敕曰:“朕惟佛会拈华,妙心传于迦叶。禅行面壁,宗旨付于神光。六叶既敷,千华竞秀。荫法云于真际,火宅晨凉。耀慧日于康衢,重昏夜晓。以至眴目扬眉,擎拳举指,皆合宗门之妙谛,得教外之灵机。诚非他学可知,亦岂意生所度。眷言道行,冀觌高踪,实悟真如,必先玄觉。咨尔禅僧道忞,嗣法天童,传宗临济。克證无生之旨,机自玄明。允通向上之关,悟称真谛。尝稽载籍,祈会性真,间览玄文,深嘉妙义。故时于听政之暇,询尔以法道之微。乃名言之不繁,克随机而得解。玄关幽键,感即能通。遥源浚波,酌之不竭。传一镫于种智,了万法于真空。广量出于凡心,元明踰于宿学。引之于有,高谢四流。推之于无,俯弘六度。信乎凡之可以證圣,惟觉足以悟迷。非同测海窥天,固已登堂入室。堪主法门之席,允称禅众之尊。是用封尔为弘觉禅师,锡之敕印。于戏!慈周万有,大身遍于十方。利济四生,本觉超乎三世。俾举代咸登仁寿之域,在随方而启般若之门。其益懋尔勤修,庶弘开夫正梵。式承嘉命,丕阐宗风。钦哉!”以康熙甲寅六月示寂,寿七十又九,荼毗,顶骨五采,齿无损痕,塔于平阳黄龙峰下。所著有《纪年》、《专谱》、《语录》、《诗文集》及《北游录》。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通奇,字林野,四川人。
十岁薙染,十九南游,遍历讲席。
丁卯掩关平湖德藏寺。
一日失足堕楼,大悟。
遂破关走姑苏,见悟和尚于清凉庵,随入天童。
人称林古佛。
后从,至嘉禾寓黄闇斋素园中,受付嘱焉。
乙酉主法天童通玄峰顶。
衲子奔趋。
冬夏布衣草履,备历艰苦。
塔于太白玲珑岩。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禅师号浮石,姓赵氏,世居虎林,移居平湖。
父老无子,祷神得生。
生后家业渐凋,十三岁不茹荤,十九父母欲为完娶,叹曰:“此时不行,他日难脱矣。
”遂至普陀礼绍宗禅师,薙染三月,即归省亲,为泣绝。
乃育发,日阅释典。
一日在母前讲说因果,母曰:“汝既决志出家,但无远去。
”由是复薙度,受云栖莲大师戒,随湛和尚开讲海盐天宁,结刹秦山,复随至嘉禾东塔,后往海盐莺窠山。
养亲丧葬毕,赴东塔,请复上天童。
后随本师密云和尚至嘉禾,黄履素园,举拂授之。
履素曰:“予昨夜梦小园池中开五色金莲,乃应今日付浮大师,岂不异哉。
”是冬,退居平湖青莲寺,复往报恩终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灯(一○七五~一一二七),号传炤,俗姓王(此据塔铭,《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作刘氏),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二十三岁剃落于承天院,受其足戒。尝师事圆明、宝梵。后下荆江、历淮山,北抵汉沔,遍谒诸老。徽宗政和七年(一一一七)西归,诏住襄阳鹿门政和禅寺。为青原下十二世,为芙蓉道楷禅师法嗣。钦宗靖康二年卒,年五十三。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二九《鹿门灯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法灯。
字传炤。
成都华阳王氏子。
自幼时。
则能论气节。
工翰墨。
逸群不受世缘控勒。
年二十三。
剃落于承天院。
受具足戒。
即当首楞严讲。
耆年皆卑下之。
其师圆明大师。
弃讲出蜀。
师侍行。
至恭州而殁。
师扶护归葬成都。
辞塔而去。
下荆江。
历淮山。
北抵汉沔。
遍谒诸老。
所至少留。
机语不契。
振策即行。
登大洪。
谒楷禅师。
遂服膺戾止。
承颜接词。
商略古今。
应机妙密。
当仁不让。
大观初。
楷公应诏而西。
三年。
坐不受师名敕牒。
缝掖其衣谪缁州。
师趼足随之。
缁之道俗高其义。
太守李公扩。
虚太平兴国禅院。
以居之。
于是。
洞上宗风。
盛于京东。
政和元年。
楷公得释。
东遁海滨千馀里。
太湖中而止。
草衣涧饮。
若将终焉。
师犹往从之。
楷以手揶揄曰。
云岩路绝。
责在汝躬。
行矣。
师识其意。
再拜而还。
七年。
解院事。
西归京师。
名闻天子。
俄诏住襄阳鹿门政和禅寺。
师谢恩罢退。
饭丞相第堂。
吏抱牍至白曰。
江州东林寺。
当改为观。
从道士所请。
师避席曰。
庐山冠世绝境。
东林又其胜处。
世为僧居。
如春湖白鸥。
自然相宜。
今黄冠其中。
绝境其厄会乎。
丞相大以为然。
东林之获存。
师之力也。
既至汉上。
郡将讽诸山办金帛。
诣京师作千道斋。
师笑曰。
童牙事佛有死无二。
苟非风狂失心。
辄以十方檀施之物。
千里媚道士耶。
郡将愧其言而止。
然天下丛林。
闻而壮之。
鹿门。
濒汉江。
断岸千尺。
寺尝艰于水。
师坐岩石下。
念曰。
吾欲丛林此地。
为皇朝植福。
而泉不能赡众。
山灵其亦知之乎。
师以杖擿草根。
俄众泉觱发。
一众大惊。
山中之人。
目之曰灯公泉。
师初依夹山龄禅师。
龄道孤化。
而无嗣之者。
僧惟显。
得其旨。
隐于南岳。
师以书抵长沙。
使者迎出。
以居龙安禅寺。
闻者服其公。
贵其行。
慧定禅师自觉。
革律为禅。
开创未半而逝。
蚁藏蜂聚。
故窠遗垤。
十犹七。
师为一新之。
长庑广厦。
万础盘崖。
椎拂之下五千指。
十年之间。
宗风大振。
人徒见其婆娑勃窣若游戏。
然不知其至刚峭激也。
笃信所学。
虽威武贵势。
不敢干以非义。
性喜施。
不计有无。
倾囷倒廪。
以走人之急。
靖康二年春。
金人复入寇。
两宫围闭。
师惊悸不言。
谢遣学徒。
杜门面壁而已。
弟子曰。
朝廷军旅之事。
何预林下人。
而师独忧念之深乎。
师熟视。
徐曰。
河润九里。
渐洳者三百步。
木仆千仞。
蹂践者一寸草。
岂有中原失守。
而林下之人得宁逸耶。
五月十三日中夜安坐。
戒门弟子。
皆宗门大事。
不及其私。
泊然而逝。
检其所蓄。
道具之外。
书画数轴而已。
阅世五十有三。
坐夏三十。
塔全身于山口别墅慧定塔之东。
释济亮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释济亮,字灰如。
姓王氏,萍乡人也。
父本茹素,母简氏,亦有善德,世积醇和,感徵吉兆。
故亮生有夙因,幼习诵读,便喜内典。
乡塾之后,乐近僧徒,因告二亲,愿出尘纲,竟弗之许。
年三十,乃托商游楚,舟次绣林,始从自性老宿薙落,俄而受戒大沩,访道吴门,首依大树證公,遵教参究。
久之,大有发明,盖已升其堂矣。
后历天童、三峰,遍谒诸老,咸以法器目之。
亮殊以大慧未圆悟,时深警策,已而闻问石唱道天隆,遂往依之。
服膺拳拳,三易寒暑,曲尽大法,所谓五家宗旨不传之密,俱从定力得之,如指诸掌,更无所疑。
因仍反楚,住于夹山。
是时问石亦应楚藩之请,道重湖南北间。
亮则屏息于碧岩青嶂,若弗闻也者。
待其退席白云,乃走僧致询。
白云门庭高峻,不轻授人,顾于亮眷眷弗舍,若风穴之于首山焉。
亮终自韬晦,时思引退,乃灵岩挽之于前,檗庵推之于后,而原直且激励之,使之出世。
原直道眼空阔,不可一世,于亮独倾倒笃挚,勉令升座九峰,万众叹服。
未几,应公安报慈之请。
寺本创自唐时藏屿禅师。
历宋迄元,宗风蔚然,殿宇宏丽。
明季鼎革,烬于兵燹。
虽圆通一殿,古制犹存,亦仅支梁栋,而廊庑寮舍,荡然俱空。
自亮率彼高足,憩锡于兹,法幢既建,檀施旋集,曾不踰期,而法堂、禅关、香积之厨,次第具举。
虽筑垣植树,事必躬亲。
盖驰笠之时,但见茎草,晏坐之际,蔚为宝坊矣。
后为湖南抚军衡斋周公请赴白云,亮亦自以为得法之地,力为兴复。
慈风所扇,神人悦助。
举已失之土田,久废之殿阁,于荒烟蔓草中,恢扩崇隆,悉复旧观,谓少酬夙愿,而亮亦勤瘁矣。
公安二圣寺者,创始安远二公,佛东圆悟亦尝于此演唱宗乘,废毁已甚,亮久怀兴葺,乃建立就绪。
适值南诏之变,兵抵江介,亮年腊已高,弟子迎归报慈。
一时悍弁武卒入其境者,莫不展敬,回怒为悲,其驯感暴恶如此。
亮性刚介严冷,轻名重道,志坚行密,去留无所执吝。
所至之地,如威凤卒止,百鸟翔集。
契嵩善嗔,慈明喜骂,亮盖兼之。
而徒众益盛,远近趋风,随其根器,各有所造。
以清康熙辛酉冬十一月二十九日示寂,寿八十,腊四十九,荼毗得舍利数十。
所著《语录》四卷,塔于寺西。
原弟子树可彻、雪干远,复继其志,重修大雄殿、藏经阁。
不数载,兴废举坠,光复旧物,皆足砥柱末法,唱导丛林,雪后继席报慈,树又徇神山之请,兴复祖庭矣。
胡希圣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胡希圣,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阳府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进士出身。
顺治三年,登进士,授户部江南清吏司主事,后管理通昌刍粮饷运屯税。
此后升任袁州府知府。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五
通容,字费隐,福清人,本姓何。杭州径山寺僧。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费隐。姓何。福清人。年十四。依镇东慧山祝发。初参寿昌。博山。及云门后闻密云。寓吼山。遂往谒。被打从前伎俩知见一切冰释。云始问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汝作么生会。师云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云便休去。既而云主金粟。命职西堂。明年随赴黄檗。以源流衣拂付焉。大明崇祯丙子岁。师自黄檗迁金粟。丙戌迁天童。又迁超果。又迁福严。大清顺治庚寅。师受镇将。邑侯。诸乡绅。请上径山。钳锤衲子。寒暑弗懈。赐昌治杖偈云。觌体现前描画不得。妙运超方。了无群惑。指点人间。疏通正脉。如天童示云。且道历代祖师。安身立命。在甚么处。莫是在天上人间么且喜没交涉莫是在魔宫佛界么。且喜没交涉。莫是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么。且喜没交涉。若向者里分晓得谛当。分明铁馒头。一任横咬竖嚼。不妨大家有分。又超果示云。穷究参看。是什么意旨。看到无。可看。参到。无可参。逼拶到结角罗文处。忽然突出眼睛来。㘞。元来教外别传直指之道。得恁么近。本分事得恁么现成。妙明心得恁么灵通。真如性得恁么不变。如来藏得恁么含藏。公案得恁么无私。大道得恁么广大。十方无畔岸。八面绝其遮拦。纵目所观。纵手所指。高低普应。左右逢原。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事事归宗。头头合辄。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岂不为最圆顿之法门。又径山偶题云。五峰开似五莲花。梵宇幽居胜足誇。龙象继踪那有亿。祖灯续焰自无涯。苍松夹道飞空入。翠竹藏天压日斜。法座我登将甚说。万山围绕笑趺跏。一片婆心。孳孳矻矻。不知老之将至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通容,字费隐,姓何氏,福清人。
幼孤,叔父送之镇东卫依慧山出家。
年已十四矣,初参学寿昌经有省,后参博山来、显圣澄,俱以法器目之。
依澄最久,常命代座说法。
自谓吾斯未信,痛念大事因缘,不觉流涕,阅《密云禅师语录》,倾心向慕,往谒于越之吼山寓次,横机不让,密唯痛棒,头脑几裂,一时知见,猛然顿释。
自是,随侍通玄黄檗,益入阃奥。
受属后随住黄檗,旋之金粟。
未几,又迁天童,清理南山塔院,恢复东谷,赎还侵田三百馀亩。
方容之初入院也,遍谒祖塔,扶杖过东谷,见塔宇刋落,影堂沦墟,荒碑残碣偃卧阶戺间,皆先师铭词,香积田数,纪载详尽,文旨斐然。
尝有居民拟操巨斧,击仆宋周益公碑铭不中,反中其首,因病创死,容衋然伤之。
未几,得孙观察子秀、张大将军杰、吴参戎岱为之计匡复,辟荆榛,摧井灶,草薙而禽猕之,并按碑问诸侵蚀法产者。
于是,太白之阴、宝藏之林、兴璿之英、七十二祖之灵,无复卷娄之垢藏,瓯寠之曼声。
至今论继述功,于容称最。
后主径山,投老石门之福严。
清顺治辛丑二月十九日示寂,逾数载始化,获舍利无算,分供诸方。
著有语录二十卷,弟子彻纲从石剑常分得舍利子一,大如菽,归蜀昭觉起窣堵波于圆悟之左,破山之右,今犹鼎峙云。
释海华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四
释海华,字藏林。
姓邓氏,宿人也。
将娩之夕,母梦众僧受食,中有老衲,眷盼久之,迟回不去,觉而举子。
知有宿因,宜祈佛果。
遂求法名于里南大圣寺心融。
心曰:“俗子投佛,意期荫怙,若华藏林,无畏风霜,因名字焉。
”华生而岐嶷,幼有雅趣。
性不嬉狎,独怀静絜。
尝随母入寺,见僧威仪,恋恋不还,亲嘉其志。
又感前兆,命依心融祝发。
一切经典,受授不再。
时有隆野,弘法夏邑,偕从与席。
期毕,复之彭城。
值云崖老宿,谭庄老于塔山,众多与之。
华独谓:“学无内外,内外在人。
欲大其心志,妙其有无。
此二学可表里,而不可偏尚。
吾道大成,如海纳百川,同一盐味。
”众莫能易。
自是周游瀛宇,循览天中。
达哲邵英,悉皆访谒。
凡住处案头,唯宝旧训。
熟读精讨,志在力行。
闻祗峰法主,阐《楞严》于古徐功德林,不惮千里。
研穷数月,不能无疑。
负笈南下,直指金陵,参月潭于圆觉。
再绎楞严,前疑洞释。
明崇祯十年丁丑冬,请戒于古林印含,喜其敏达。
命司记录书翰文词,代之裁治,靡不雅鍊。
时心融南询,欲华偕行。
印谓华曰:“律是慧基,非智不奉。
学未弥腊,岂宜他事?
”猥以心命,不敢重违。
同造天童密云禅师,令看父母未生前语,数月未彻。
无何,心融、印含相继寂灭。
华还古林,除职维那。
偶提前说,顿破群疑。
大清顺治三年,西竺老人居碧峰,新旧数千指,独识华于言论之表。
称其戒行严密,学德俱深。
壬辰春,犍椎集众,继席古林。
是秋岁旱乏食,众以大豆杂充午钵。
有私市麦食以供方丈者,华斥之曰:“大众忍饥,我独果腹,是陷我于不义。
”侍者感悚。
复躬亲劳作,实导平等。
众益亲附,学徒云臻。
以康熙十八年己未入灭,寿七十二,腊四十九,塔于古林后山。
释万富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万富,字春山。
姓钱氏,霅人也。
礼上竺意正为师,居秋香阁,苦行清修。
丙申,阁燬于火,遂肇基普门之旁,创兴杰构,不殚劳勚。
会上竺正殿倾圯,复与同侣十有四人,共谋鼎新,终遂所愿,后以齿高多病谢去。
先是,富筑准提阁,退息其中,礼《法华》诸经,晨昏靡间,诵佛号日以万计。
走天童,受密云大师戒。
越三年,预知期至,呼徒属曰:“除夕,吾正七也。
”命浴,浴罢,犹手持贯珠轮诵而逝,时七十有二。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