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智明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云豁,俗姓曾,吉州永和(今属山西)人。
住吉州西峰宝龙。
为青原下八世,清凉明禅师法嗣。
真宗赐号圆净。
大中祥符中卒,年七十七。
事见《嘉泰普灯录》卷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定光(九三四~一○一五),本名郑自严,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年十一出家,年十七至卢陵从西峰圆净大师学。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驻武平县南安岩。真宗景德初迁虔州,终三年复返。大中祥符八年卒,年八十二。遗偈一百一十七首,苏轼、郭祥正等尝有题咏,均佚。《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有传。今录偈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4—1015 【介绍】: 宋僧。同安人。俗姓郑,名自严。十一岁出家,十七岁为大僧出游,至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自此神异不可测。住武平南岩寺,迁南康郡槃古山,屡有奇行。后还里卒。谥定光圆应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讳自严。
生郑氏。
泉州同安人也。
年十一弃家。
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
十七为大僧。
游方至庐陵。
谒西峰耆宿云豁。
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
云门嫡孙也 太宗皇帝。
尝诏至阙。
馆于北御园舍中。
习定久之。
恳之还山。
公依止五年。
密契心法。
辞去渡怀仁。
江有蛟。
每为行人害。
公为说偈诫之。
而蛟辄去。
过黄杨峡。
渴欲饮。
会溪涸。
公以杖擿之。
而水得。
父老来聚观。
合爪以为神。
公遁。
去武平南黄石。
岩多蛇虎。
公止住。
而蛇虎可使令。
四远闻之大惊。
争敬事之。
民以雨旸男女祷者。
随其欲应念而获。
家𦘕其像。
饮食必祭。
邻寺僧死。
公不知法当告官。
便自焚之。
吏追捕坐庭中。
问状不答。
索纸作偈曰。
云外野僧死。
云夜野僧烧。
二法无差互。
菩提路不遥。
而字画险劲。
如擘窠大篆。
吏大怒以为。
狂且慢已。
去僧伽梨。
曝日中。
既得释。
因以布帽其首。
而衣以白服。
公恨所说法。
听者疑信半。
因不语者六年。
岩寺当输布。
而民岁代输之。
公不忍折。
简置布束中祈免。
吏张晔欧阳程者。
相顾怒甚。
追至问状不答。
以为妖。
火所著帽鲜。
又索纸作偈曰。
一切慈忍力。
皆吾心所生。
王官苦拘束。
佛法不流行。
自是时亦语。
去游南康槃古山。
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
谶曰。
却后当有白衣菩萨。
来兴此山。
公住三年。
而成丛林。
乃还南安。
江南眠槎。
为行舟碍。
公舟过焉。
摩挲之曰。
去去莫与人为家槎。
一夕荡除之。
有僧自惠州来。
曰河源有巨舟著沙。
万牛挽不可动。
愿得以载砖。
建塔于南海。
为众生福田。
公曰此阴府之物。
然付汝偈取之。
偈曰。
天零灞水生。
阴府船王移。
莫立沙中久。
纳福荫菩提。
僧即舟倡偈。
而舟为动。
万众欢呼。
至五羊。
有巨商。
从借以载。
僧许之。
方解繂。
俄风作。
失舟所在。
有沙弥无多闻性。
而事公谨愿。
公怜之。
作偈。
使诵。
久当聪
偈曰。
大智发于心。
于心何处寻。
成就一切义。
无古亦无今。
于是世间章句。
吾伊上口。
公示人多以偈。
然题赠以之中四字于其后。
莫有识其旨者。
异迹甚著。
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
宰相王钦若。
大参赵安仁已下。
皆献诗。
公未尝视。
置承尘上而已。
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
集众曰。
吾此日生。
今正是时。
遂右胁卧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
坐六十有五夏。
谥曰定光圆应禅师。
赞曰。
圆通诮曹将军。
而不屈。
问军旅事而不答。
此其识能知宗也。
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
及闻移祸及人。
因屑就之。
此其行高一世也。
学者囿于法爱。
故初公语分生死。
所以发其机。
至于定应。
则全提大用。
于其化时曰。
吾此日生。
于化时而曰生。
最后之训也。
临祸福死生之际。
能如彼四老人。
则正宗已坠之纲。
尚可理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南安岩自严尊者。生郑氏。泉州同安人。年十一出家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老宿豁公。豁云门之孙也。师依止五年。尽得其法。自是神异不测。世传定光佛化身。怀仁江。有蛟害人。师临渡说偈戒之。蛟引去。未几。拥沙涨塞。潭遂为洲。梅州黄杨峡乏水。师以杖擿之遂涌。父老以为神来。聚观师遁去。所至遇旱涝。书偈投之。无不如愿。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师止住。蛇虎可使令。师凡示人。必以偈。偈尾必题四字。曰赠之以中。世奠能测四。远敬事师如神明。家画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师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外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黎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巾幪首。而衣白服。师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各半。因不语六年。岩寺当输布。民岁代之。师不忍。置书布束中求免。吏得之愈怒。追问亦不答。以为妖。焚其布帽。火尽而帽益明鲜。乃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后稍发语。后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师住三年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师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害。槎一夕荡除。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师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唱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即谨愿。师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文字语言。一览诵念。无所遗忘。偈语章句。援笔立就。师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张安仁以下皆赠诗。师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而化。谥定光圆应禅师。系曰。至人。聚于心者灵。发于言者验。寂音谓。师偈语皆称性之句。非智识所到之地。良然。良然。才涉思惟。便是鬼家活计。自尚满身雾露。安能使物不迷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赐号佛海,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
年十六出家,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
年二十二薙发受具戒。
南游湖湘,江西疏山柏庭文、怀衲裢皆延留之。
未几至浙见无用全于天童,见秀岩瑞、空叟印于鄮峰。
往依吴门穹窿破庵禅师,破庵迁吴兴凤山资福,使为知藏。
资福散席,又遍谒灵隐松源岳、净慈肯堂充、华藏遁翁演。
后往霅川道场,即挽以分座。
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入平江府高峰寺出世,八年,住平江府枫桥普明寺。
十六年,住建康府太平兴国寺。
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迁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景德灵隐寺。
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
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
有《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
 释法薰诗,依《语录》卷次辑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九七二
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俗姓彭,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后随破庵祖先禅师学,遂得其法。
历住高峰、枫桥、钟山、净慈、灵隐诸刹。
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
其讲法之语、题跋偈颂,由门弟子辑为《石田法薰禅师语录》。
见《语录》后所附《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薰。
号石田。
眉公彭氏子也。
生而慧敏。
三四岁时。
见僧即喜。
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
二十二薙发受具戒。
游方至石霜。
礼雷迁塔。
述偈曰。
一念慈容元不隔。
何须特地肆乖张。
平高就下婆心切。
恼得雷公一夜忙。
薰名因是大著。
闻吴门穹窿破庵先禅师道望。
遂往依焉。
一见知为法器。
室中举世尊拈华迦叶微笑。
薰云。
焦砖打著连底冻。
赤眼撞著火柴头。
破庵阴奇之。
每于日用语默。
故起其疑。
薰于是决志。
依栖随时咨询。
与无准范。
日相激励。
后见松源岳。
肯堂充。
遁庵演。
咸谓。
其从作家炉韛中来。
自不同也。
初住苏州之高峰。
次迁枫桥。
钟山虚席。
亦补其处。
宝庆初。
迁净慈。
端平二年。
迁灵隐。
淳祐甲辰三月望。
示徒云。
但得本莫愁末。
唤甚么作本。
唤甚么作末。
松柏千年青。
不入时人意。
牡丹一日红。
满城公子醉。
山僧恁么道。
若有不肯底是我同参。
弟子绘像求赞。
有云。
末后一句。
分付厨山。
众讶之。
日示疾而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奉先深。
清凉智明
二禅师者。
亦云门嗣也。
二师同游方。
时闻僧问法眼。
如何是色。
眼竖起拂子。
或曰。
鸡冠花。
或曰贴肉汗衫。
二人特往请益。
问曰。
承闻和尚有三种色语。
是否。
眼曰。
是。
深曰。
鹞子过新罗。
便归众。
时李主在座下不肯。
乃白法眼曰。
寡人。
来日致茶筵。
请二人重新问话。
日茶罢。
备䌽一箱剑一口。
谓二深曰。
上座若问话得是。
奉赏杂䌽一箱。
若问不是。
祇赐一剑。
法眼升座。
深复出问。
今日奉敕问话。
师还许也无。
眼曰。
许。
曰。
鹞子过新罗。
捧䌽便行。
大众一时散去。
时法灯作维那。
乃鸣钟集众僧堂前勘深。
众集。
灯问。
承闻二上座。
久在云门。
有甚奇特因缘。
举一两则来商量看。
深曰。
古人道。
白鹭下田千点雪。
黄莺上树一枝花。
维那作么生商量。
灯拟议。
深打一座具。
便归众。
深同明和尚。
到淮河。
见人牵网。
有鱼从网透出。
深曰。
明兄俊哉。
一似个衲僧相似。
明曰。
虽然如此。
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
深曰。
明兄你欠悟在。
明至中夜方省。
二师并出世金陵。
深于奉先。
明于清凉。
皆江南主虔请也。
莲华祥庵主。
深之嗣。
西峰豁公。
明之嗣。
别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