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三言移曾母
 
慈母疑
  
投杼疑
   
曾家机
 
曾母投杼
 
谤言三至
 
谗言三及
 
谗言三至

相关人物
曾参


《战国策》卷四〈秦策·秦武王谓甘茂〉~50~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简释

投杼:指流言可畏。唐李白《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之二:“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

谗言三及:喻受谗言诬陷。唐李白《答三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例句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 李白 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之二

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李端 杂歌

吾怜曾家子,昔有投杼疑。 沈佺期 枉系二首之一

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 白居易 思子台有感二首之一

谤言三至后,直道叹何如。 钱起 送李明府去官

《國語辭典》:谗言(讒言)  拼音:chán yán
毁谤他人的言语。《诗经。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三国演义》第六五回:「吾本领张鲁兵来救益州,谁想张鲁听信杨松谗言,反欲害我。」
《国语辞典》:谗言佞语(谗言佞语)  拼音:chán yán nìng yǔ
毁谤他人和奉承取悦他人的话。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三折:「一个李存信,两头蛇谗言佞语。」元。施惠《幽闺记》第七出:「怨著大金主上,信谗言佞语,杀害我忠良。」
《高级汉语词典》:谗言冷语
毁谤、讥刺的冷言冷语
《漢語大詞典》:谗言三至,慈母不亲(讒言三至,慈母不親)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鲁 人有与 曾参 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 曾参 杀人’,其母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又一人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投杼下机,踰墙而走。夫以 曾参 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后因以为典实,谓谗言多,使人惑乱。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鑠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愤愤俗閒,不辨伪真。”
《國語辭典》:贝锦(貝錦)  拼音:bèi jǐn
像贝壳一样的锦文。《诗经。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文选。左思。蜀都赋》:「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漢語大詞典》:谗说(讒説)
谗言。书·舜典:“朕堲谗説,殄行,震惊朕师。” 孔颖达 疏:“我憎疾人为谗佞之説,絶君子之行而动惊我众人。”南史·何尚之传:“ 曄 事跡未彰,便豫相黜斥,万姓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説。” 明 归有光 《上王都御史书》:“然 唐 虞 之世,贤圣在朝,犹有谗説壬人。”
分類:谗言
《漢語大詞典》:奸谗(姦讒)
亦作“奸谗”。
(1).谗言。汉书·五行志上:“天戒若曰,邪臣往来,为姦谗於 汉 ,絶亡之道也。” 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玉殿金堦,龙争虎鬭,惹起奸谗。” 明 唐顺之 《与雷古和提学》:“ 陈君 自束髮,即知苦学砥节。其为翰林,不肯諂屈於权贵人,遂为奸谗所中,而权贵人斥之外藩,继以夭殁。”
(2).进谗言的奸臣。 宋 苏舜钦 《夏热昼寝感咏》:“姦谗囚大幽,上压九 崑崙 。”蒲剧《薛刚反朝》第一场:“奸臣当道主见偏……龙泉定要除奸谗。”
《國語辭典》:谮言(譖言)  拼音:zèn yán
毁谤的言语。《诗经。小雅。雨无止》:「听言则答,谮言则退。」
分類:谗言
《漢語大詞典》:盗言(盜言)
(1).犹谗言。《诗·小雅·巧言》:“盗言孔甘,乱是用餤。” 孔颖达 疏:“险盗之人,其言甚甘,使人信之而不已。” 晋 傅咸 《〈毛诗〉诗》:“盗言孔甘,莫何能淑;谗人罔极,有靦面目。”旧唐书·裴延龄传:“臣又窃虑陛下纳彼盗言,堕其奸计。”
(2).窃取他人之言。 清 龚自珍 《阐告子》:“ 雄 也窃言,未湮其原;盗言者 雄 ,未离其宗。”
《漢語大詞典》:谗箭(讒箭)
谗言。谗言如箭矢一样伤人,故称。 唐 陆龟蒙 《感事》诗:“将军被鮫函,秪畏金矢鏃。岂知谗箭利,一中成赤族。”
《漢語大詞典》:私微
犹谗言。《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惟往古之得失兮,览私微之所伤。” 王逸 注:“言己又观人君私爱佞谗,受其微言,伤害贤臣者,国以危殆也。”
分類:谗言
《漢語大詞典》:谮说(譖説)
谗言。魏书·斛斯椿传:“ 献武王 以 椿 乱政,欲诛之。 椿 譖説既行,遂相恐动。”
分類:谗言
《漢語大詞典》:谗词(讒詞)
犹谗言。 唐 崔致远 《答浙西周司空书》:“何乃凭叛卒之谗词,失贤人之事軆。”
分類:谗言
《漢語大詞典》:谗语(讒語)
谗言。 唐 郑还古 《望思台》诗:“谗语能令骨肉离,姦情难测事堪悲。”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宋次道 集 颜鲁公 文为十五卷,诗才十八首,多是 湖州 宴会联句诗,公必在其间。又有大言、小言、乐语、滑语、谗语、醉语。”
分類:谗言
《國語辭典》:投杼  拼音:tóu zhù
杼,织布机上用来牵引纬线的器具。投杼指曾参母亲受惑于谣言,终疑曾子杀人,投杼踰墙而逃的故事。见《战国策。秦策二》。后比喻谣言众多,就连最亲信的人也会动摇坚定的信念。《史记。卷七一。樗里子甘茂传》:「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曾参之母信曾参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也作「投杼之惑」、「投杼之疑」。
《國語辭典》:投梭  拼音:tóu suō
1.晋朝谢鲲调戏邻家的女子,却被投掷织布机上的梭子打落了两颗牙齿。典出《晋书。卷四九。谢鲲传》。比喻拒绝淫荡之事。也作「投梭之拒」、「投梭折齿」。
2.比喻轻便快捷。宋。苏轼〈百步洪〉诗二首之一:「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國語辭典》:投梭折齿(投梭折齒)  拼音:tóu suō zhé chǐ
女子拒绝男子调戏。参见「投梭」条。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六。诗》:「惟静女篇则真难解其言。此女俟我于城隅,又贻我以物,我悦其美。若称誉贤女,岂容作此等语,必至投梭折齿矣。」
《國語辭典》:曾参杀人(曾參殺人)  拼音:zēng shēn shā rén
曾参在费地时,有一个与他姓名相同的人杀了人,误传为曾参杀人,曾母起先不信,但经人再三的传告,便信以为真,丢下手中正在织布的杼,吓得逃跑了。典出《战国策。秦策二》。后比喻流言可畏或诬枉的灾祸。唐。韩愈 释言:「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二出:「这冤怎伸,硬叠成曾参杀人!」也作「曾母投杼」。
分類:流言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