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若不
要不是。例如:若不是少发生一次冲突,这一天是过不去的。
《高级汉语词典》:若不是
如果不是
《韵府拾遗 支韵》:意若不疑
刘邵人物志虽无所嫌意若不疑
《国语辞典》:恒若不足(恒若不足)  拼音:héng ruò bù zú
常感匮乏好像不足以维生的样子。《晋书。卷四三。王戎传》:「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
《漢語大詞典》:若不沙
元 代方言。犹不然。沙,语助词。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四折:“我只得亲上渔船,把机关暗展,若不沙,那势剑金牌,如何得免。”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三折:“他犯了杀人条,现放着大质照,刀头儿血染高,请大人自量度,若不沙,只俺小妮子敢平空的将命讨。”
《漢語大詞典》:若不胜衣(若不勝衣)
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明史·文苑传二·储巏:“ 巏 体貌清羸,若不胜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丽者﹞瘦怯凝寒,若不胜衣。”
《國語辭典》:再不  拼音:zài bù
1.不再。如:「再不敢出来」。
2.转折语。原议若不通,再作此选择。如:「你可以拿张椅子垫高,再不乾脆把梯子搬出来用。」
《漢語大詞典》:涂归(塗歸)
唐 制,诏敕若不便于执行,给事中得加以改动奏进,谓之“涂归”。新唐书·百官志二:“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駮正违失。詔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漢語大詞典》:全宾(全賓)
明 代刊行杂剧时,每多删节宾白,若不加删节,则特别标明为“全宾”。 郑振铎 《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更重要的是,借此,我们可以见到 元 人刊 元 剧的本来面目。借此,我们也可以知道, 明 初 周宪王 刊行他的‘乐府’时,为什么每种都要注出是‘全宾’。”
《国语辞典》:十字花押  拼音:shí zì huā yā
古人签定合同时,若不会写名字,就用笔在名字下画一个十字,表示承认该份合同的法律效力。《喻世明言。卷二二。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写了卖身文契,落了十字花押。」
《国语辞典》:腐肠之药(腐肠之药)  拼音:fǔ cháng zhī yào
甘旨美味,若不加节制,容易损害健康,如同毒药。《文选。枚乘。七发》:「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唐。李善。注:「《吕氏春秋》曰:『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曰烂肠之食。』高诱曰:『老子云:「五味实口爽伤,故谓之烂肠之食。」』」《文选。张协。七命》:「服腐肠之药,御亡国之器。」
《国语辞典》:退而求其次  拼音:tuì ér qiú qí cì
凡事若不能要求到极致,只有在次一级处,寻求满足。如:「本来想买件长外套,但实在太贵了,只有退而求其次,以夹克勉强充数了。」
《国语辞典》: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拼音:qí shēn bù zhèng,suī lìng bù cóng
语出《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上位者若不修身正己,则在下者不服从其命令。《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记。齐王芳纪》:「所习正则其身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所习不正则其身不正,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也作「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国语辞典》: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拼音:zì yóu luò tǐ yùn dòng
物体自空中落下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及重力加速度因高度不同而造成的少许变化,在地面上高度相同处之所有物体,无论其大小、重量或成分如何,均以相同的加速度下落,这种物理现象,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国语辞典》:运动定律(运动定律)  拼音:yùn dòng dìng lǜ
牛顿发现的定律,有三:(1)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则静者恒静,动者恒保持其原有之等速沿一直线运动。(2)动量之变化率与作用力成正比,其变更方向与作用力之方向相同。(3)作用与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