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武士  拼音:wǔ shì
1.勇武有力的人。《庄子。人间世》:「上徵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韩诗外传》卷七:「避武士之锋端。」
2.全副武装的精锐士兵。《史记。卷六九。苏秦传》:「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唤武士把军士割下耳鼻,却放回寨。」
3.欧洲及日本中古时代的一种阶级,以作战为职业,且具备高尚道德情操。
《漢語大詞典》:武卒
(1). 战国 时 魏国 按规定标准选拔的步兵。
(2).指军队、士兵。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及其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都城屠於 勾践 ,武卒散於 黄池 。” 唐 李白 《大猎赋》:“又命建夔鼓,励武卒。” 明 唐顺之 《重修泾县儒学记》:“ 汉 兴,立博士,置辟雍,桥门观听,縉绅动色,蕃夷武卒莫不受经。”
《漢語大詞典》:文武士
文武兼备之士。史记·叔孙通列传褚少孙论:“今有詔举将军舍人者,欲以观将军而能得贤者文武之士也。” 唐 韩愈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相为天子得人於朝庭,将为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
《國語辭典》:武士道  拼音:wǔ shì dào
日本幕府时代武士遵守的道德。内容有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目的在使武士忠实的为统治者服务,甚者不惜葬送身家性命。
《国语辞典》:铁甲武士(铁甲武士)  拼音:tiě jiǎ wǔ shì
西洋中古时期,穿著铁制铠甲的骑士。
《国语辞典》:圆桌武士(圆桌武士)  拼音:yuán zhuō wǔ shì
中世纪英国亚瑟王(King Arthur)与骑士,常以圆桌举行会议,共商国家大事,故称这些骑士为「圆桌武士」。圆桌武士常行侠仗义,后世因此流传了许多浪漫爱情故事与英勇冒险事迹。
《国语辞典》:武士刀  拼音:wǔ shì dāo
旧时日本武士随身携带的长刀。
《漢語大詞典》:戈矛
(1).戈和矛。亦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汉 张衡 《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繽纷。”后汉书·孔融传:“ 建安 元年,为 袁谭 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餘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 融 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清 顾炎武 《广昌道中》诗之一:“出车日轔轔,戈矛接江裔。”
(2).武士;军队。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此府雄且大,腾凌尽戈矛。”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喒嘱付您箇 张子房 莫愁。看 英布 统戈矛,今番不是强夸口。”
(3).战争;冲突。 唐 王昌龄 《箜篌引》:“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 班超 定远侯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雨意云情不遂谋,心中谁信起戈矛。” 清 孙枝蔚 《讥老翁》诗:“岂无贫亲戚,视之若赘瘤。还闻骨肉间,往往生戈矛。”
《國語辭典》:介士  拼音:jiè shì
1.介冑之士、武士。《韩非子。五蠹》:「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
2.耿直之士。《汉书。卷五一。邹阳传》「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句下颜师古注引服虔曰:「殷之末世介士也。」
《漢語大詞典》:班剑(班劍)
(1).有纹饰的剑。或曰以虎皮饰之。班,通“ 斑 ”。 汉 制,朝服带剑。 晋 易以木,谓之班剑,取装饰灿烂之义。后用作仪仗,由武士佩持,天子以赐功臣。南史·张敬儿传:“﹝ 敬儿 ﹞既得开府,又望班剑。语人曰:‘我车边犹少班兰物。’”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韦公德政碑》:“罗衣蛾眉,立乎玳筵之上;班剑虎士,森乎翠幕之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旗旐采章·班剑:“本 汉 朝服带剑,取五色班阑之义。《开元礼义纂》曰: 汉 制,朝服带剑, 晋 代之以木,谓之班剑, 宋 齐 谓之象剑。”
(2).指持班剑的武士。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以靖难之功,进爵为侯,兼授尚书令、中军将军,给班剑二十人。”旧唐书·魏徵传:“ 徵 薨,年六十四, 太宗 亲临慟哭……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参见“ 斑剑 ”。
《漢語大詞典》:斑剑(斑劍)
饰以虎皮之剑。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追赠太尉……给节加羽葆鼓吹,增斑剑为六十人。” 李善 注引汉官仪曰:“斑剑者,以虎皮饰之。” 张铣 注:“羽葆、斑剑,并葬之仪卫,增於常仪,为六十人也。”参见“ 班剑 ”。
分類:虎皮
《國語辭典》:貙虎  拼音:chū hǔ
1.动物名。皮毛之纹似狸,其形如狗。
2.比喻勇猛的士兵。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握兵之将,熊罴貙虎之士。」
《漢語大詞典》:缇衣(緹衣)
(1).古代武士之服。周礼·春官·司服“凡兵事,韦弁服” 汉 郑玄 注:“今时伍伯緹衣,古兵服之遗色。” 贾公彦 疏:“纁赤之衣,是古兵服赤色遗象。” 汉 张衡 《西京赋》:“緹衣韎韐,睢盱拔扈。” 宋 司马光 《百官表总序》:“重以藩方跋扈,朝廷畏之……遂有朝编卒伍,暮拥节旄,夕解緹衣,旦紆公袞者矣。”
(2).借指武士。 清 周亮工 《送王庭一入楚序》:“当予戊戌就逮时,緹衣闭予舴艋中,卫以甲士,謡諑之音日夜弗息。”
分類:武士
《漢語大詞典》:髦皇
指英俊美盛的武士。梁书·张率传:“岂借仪於褕袂,寧假器於髦皇。”
《國語辭典》:壮士(壯士)  拼音:zhuàng shì
豪壮而勇敢的人。《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三国演义》第一二回:「为头一个壮士,身长八尺,腰大十围;手提大刀,截住去路。」
《漢語大詞典》:孤剑(孤劍,孤劒)
亦作“ 孤劒 ”。一把剑。亦借指单独的武士。 唐 陈子昂 《东征答朝臣相送》诗:“孤剑将何託,长謡塞上风。” 唐 吕温 《凌烟阁勋臣并序》:“疋马孤劒,为王前驱。” 前蜀 韦庄 《旅中感遇寄呈李秘书昆仲》诗:“犹喜故人天外至,许将孤剑日边归。” 金 元好问 《孤剑咏》:“吟成孤劒咏,门外山神泣。”
《漢語大詞典》:介胄
(1).铠甲和头盔。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介胄生蟣蝨,民无所告愬。”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二张援襄:“有浮尸遡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水浒传》第八十回:“不知詔意如何,未敢去其介胄。”
(2).披甲戴盔。管子·小匡:“介胄执枹,立於军门。” 汉 贾谊 新书·解县:“将吏戍者或介胄而睡。”新唐书·来济传:“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副净扮 高杰 ,末扮 黄得功 ……俱介胄上。”
(3).甲冑之士。指武士。陈书·鲁广达传:“爪牙背义,介胄无良。” 明 何景明 《点兵行》:“富豪输钱脱籍伍,贫者驱之充介胄。”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登堂来万民,下及介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