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歃血  拼音:shà xuè
古代盟誓时,用牲血涂在嘴边,表示守信不悔。《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淮南子。齐俗》:「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于信一也。」也称为「啑血」、「唼血」。
《国语辞典》:歃血而盟  拼音:shà xuè ér méng
古代盟誓时,用牲血涂在嘴边,表示诚信不渝。《旧唐书。卷六○。宗室传。淮安王神通传》:「诸将与之歃血而盟,赤辞信之。」也作「歃血为盟」。
《国语辞典》:歃血为盟(歃血为盟)  拼音:shà xuè wéi méng
古代盟誓时,用牲血涂在嘴边,表示诚信不渝。唐。苏安恒〈请复位皇太子第二疏〉:「歃血为盟,指河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三国演义》第三三回:「幽州刺史乌桓触,聚幽州众官,歃血为盟,共议背袁向曹之事。」也作「歃血而盟」。
《国语辞典》:歃血为誓(歃血为誓)  拼音:shà xuè wéi shì
用牲血涂在口边立誓,表示决心。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七。金液法》:「受金液,经投金人八两于东流水中,歃血为誓,乃告之。」明。朱鼎《玉镜记》第一二出:「我自愿漆身吞炭,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须歃血为誓。」
《国语辞典》:开堂歃血(开堂歃血)  拼音:kāi táng shà xiě
秘密组织或帮派入会的仪式。用血涂嘴宣誓信守盟约,此外还有咬头、拽牙、鞭笞等方式。目的在考验会员勇气,以恐怖方式加强遵守团体规范。
《漢語大詞典》:椎牛歃血
古时聚众盟誓,杀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诚意。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 河 北二十四郡无復忠臣,独有一 鲁公 奋袂而起,椎牛歃血,号召连结,以横塞贼衝。” 清 戴名世 《纪红苗事》:“或欲有所剽掠,则潜结众誓於神,椎牛歃血,乃出所获者,集而瓜分之。”
《漢語大詞典》:啑血
歃血。会盟时以牲血涂于口旁,表示诚信。啑,通“ 歃 ”。史记·吕太后本纪:“始与 高帝 啑血盟,诸君不在邪?”
《漢語大詞典》:喢血
(1).歃血。古时订盟,口含牲血(一说,用牲血涂于口旁)以告誓神明,谓之歃血。后汉书·窦武传:“﹝ 朱瑀 ﹞乃夜召素所亲壮健者 长乐 从官史 共普 、 张亮 等十七人,喢血共盟诛 武 ( 竇武 )等。”
(2).喋血。谓踏血而进。《后汉书·冯衍传》:“皇帝以圣德灵威,龙兴凤举,率 宛 叶 之众,将散乱之兵,喢血 昆阳 ,长驱 武关 。”
《漢語大詞典》:操血
犹歃血。后汉书·臧洪传:“ 洪 乃摄衣升坛,操血而盟。”
分類:歃血
《漢語大詞典》:翣血
即歃血。翣,用同“ 歃 ”。列子·汤问“剋臂以誓” 晋 张湛 注:“《淮南子》曰:‘中国翣血, 越 人契臂,其一也。’”按今本《淮南子·齐俗训》作“ 越 人契臂,中国歃血。”参见“ 歃血 ”。
分類:歃血张湛
《國語辭典》:歃血  拼音:shà xuè
古代盟誓时,用牲血涂在嘴边,表示守信不悔。《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淮南子。齐俗》:「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于信一也。」也称为「啑血」、「唼血」。
《國語辭典》:唼血  拼音:shà xuè
1.古时盟誓时,以牲血涂口表示守信。《汉书。卷四○。王陵传》:「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也称为「啑血」、「歃血」。
2.杀人血流漫地。多指战争时而言。
《國語辭典》:盟书(盟書)  拼音:méng shū
中国古代在重要集会中的订盟誓辞。如:「侯马盟书」。也称为「载书」。
《漢語大詞典》:刑马(刑馬)
古代结盟要杀马歃血,立誓为信,称“刑马”。战国策·齐策三:“且臣闻 齐 卫 先君刑马压羊,盟曰:‘ 齐 卫 后世无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讚帷幄之谋,乘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之八:“已设牵羊礼,难为刑马心。”
《漢語大詞典》:玉敦
古代盟誓时歃血的器皿。周礼·天官·玉府:“若合诸侯则共珠槃玉敦。” 郑玄 注:“玉敦,歃血玉器。” 贾公彦 疏:“此槃、敦应以木为之,将珠玉为饰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盟者,明也。騂旄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於神明者也。”
《漢語大詞典》:盟歃
古代结盟时杀牲歃血以向神立誓表诚。 南朝 陈 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王书》:“若彼鬼神有知,寧可斯背;鬼神无知,何用盟歃。” 唐 杜甫 《草堂》诗:“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麤。” 唐 权德舆 《读〈穀梁传〉》诗之一:“羣臣自盟歃,君政如赘旒。” 清 吴伟业 《矾清湖》诗:“草草十数人,盟歃起里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