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前77—前6 【介绍】: 西汉沛人。本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歆之父。治《春秋谷梁》,以阴阳休咎论时政得失,屡上书劾奏外戚专权。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后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专权,议欲罢退之,被谮下狱。成帝即位,得进用,更名向,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校阅中秘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全汉文·卷三十五
向字子政,初名更生,楚元王交玄孙。地节中为辇郎,神爵初擢谏大夫,后坐罪赎减死,拜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即位,擢为宗正,以忤弘恭石显下狱,寻为中郎,复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召拜中郎,领护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绥和中卒,年七十二。有《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五经通义》九卷,《五经要义》五卷,《世说》二卷,《七略别录》二十卷,《列女传》十五卷,《列仙传》三卷,《新序》三十卷,《说苑》二十卷,集六卷。
綦更生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三九
綦更生,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崇礼侄孙。嘉定中为六部架阁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江阴人,字春伯。宁宗嘉定十三年进士。官海南教授。善属文,与王呈瑞、杨端叔齐名。有《南华经解》。
全宋诗
靳更生,字春伯,江阴(今属江苏)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进士,官海南教授。著《南华经解》,已佚。事见清光绪《江阴县志》卷一三、一七。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更生,海宁人。有非非集戋戋草枕中柎缶垩室停云诸槁

人物简介

梁溪诗钞
顾起纶(1517-1587),字玄言,号九华,更字更生,江苏无锡人。从父可学挈至京师代为就厘应制之文,多称帝意。著有《句漏集》四卷,《赤城集》三卷,及《国雅》六十卷,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著有别业在惠山塘泾之上。年七十一终,所著《昆明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玄言,一作字更生,号玄言。由国子生累官郁林州同知。好读书,工书法。辑明诸家诗为《国雅》。又有《句漏集》、《赤城集》。
范文若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松江人,初名景文,字香令、更生,号吴侬荀鸭。年轻时喜好文学。万历四十七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大理寺评事。著有《博山堂曲谱》、《博山堂乐府》。另著传奇《博山堂三种》及《生死夫妻》、《欢喜冤家》等十六种。
维基
范文若(1587年—1634年),原名范景文,字香令,一字更生,号荀鸭,自称吴侬,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民籍,苏州府嘉定县人。明朝末戏曲作家。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举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历任秀水、汶上、光化知县,其治汶上,以德化民,以礼自持。除恶安良,胥吏守法。时值白莲教起乱,陷郓城,过汶上,惮文若威名,不敢近。擢南京兵部主事,降为江西布政司经历,升南京大理寺评事。后以丁忧去官。崇祯七年家居时,因将家奴刘贞送官重治,为贞刺死,其母同殒。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一
李端临,号更生,乌程人。承基女,德清傅云龙室。有《红馀籀室吟草》。
马更生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瑞云。早年学医于岳丈周某,技初成,未敢轻试。周某好弈,有贵人病重延周,而周方弈,乃令更生往治,一剂而愈,自此声名大起,负盛名五十年不衰。一人暴死,更生曰:“可活。”启其齿,灌以药,立苏。又能望色、听声,预决死期,所言皆验。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八十七
魏舒,字更生,桐乡人。
俞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海盐人,原名璟,字企唐,一字更生,号是斋。居无锡。诗赋书画皆能,善画山水树石人物花卉。有《题画琐存》、《论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6—1809 【介绍】: 清江苏阳湖人,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自号更生居士,居家十年而卒。少时诗与黄景仁齐名,交谊亦笃,时号洪黄。景仁家贫,客死汾州,亮吉亲赴山西,为经纪丧事。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而论人口增加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有《春秋左传诂》、《卷施阁集》、《更生斋集》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
洪亮吉,原名礼吉,字稚存,号北江,阳湖人。乾隆庚戌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有《卷葹阁》、《附鲒轩》、《更生斋》等集。
词学图录
洪亮吉(1746-1809) 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初名莲,字华峰,中更名礼吉,字君直。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授编修,督贵州学政。嘉庆四年(1799)上书陈时政之弊,触仁宗,流放伊犁。次年赦归。主洋川、梅花书院讲席。为乾嘉学派著名学者,著述甚富。兼工辞章,诗与黄景仁、孙星衍号"洪黄"或"洪孙"。骈文为一时翘楚,具兼人之勇,有万殊之体,与胡天游、袁枚并称三大家。词清疏俊爽,自具面貌。有《洪北江诗文集》、《更生斋诗馀》。
维基
洪亮吉(1746年10月17日—1809年6月24日),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祖籍安徽省徽州府歙县,寄籍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恩科榜眼。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学者、文学家,曾发表人口学说。洪亮吉原名莲,字华峰。乾隆三十七年改名礼吉,乾隆四十六年参加礼部会试春闱时,改名为亮吉。因祖父洪寀入赘而寄籍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洪亮吉六岁父亲洪翘去世,家贫,寡母蒋氏携洪亮吉和弟弟洪霭吉,以及三个女儿投靠娘家。洪亮吉刻苦读书,身材高大,喜欢穿红色衣服。洪亮吉一直住在蒋家,设塾任教。乾隆三十三年(1768)与大舅蒋树诚之女结婚。洪亮吉以词章考据闻名,尤其擅长舆地。与诗人黄景仁、学者孙星衍友善,并得袁枚、蒋士铨的赏识。工骈文,与汪中并称。乾隆三十四年(1769)洪亮吉中秀才。乾隆三十五年和乾隆三十六年两次参加江南乡试,均未中。于是与好友黄景仁同往安徽太平府,作安徽学政朱筠的幕府校文。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洪亮吉得知母亲病故,从浙江绍兴赶回家中,途中大哭落入河中,幸而得救。他守丧三年,教学童为生,租住在常州白马三司徒巷,贫困度日。乾隆四十四年(1779)夏,洪亮吉赴京,在四库全书馆参加江南进呈图书的校对工作。第二年,洪亮吉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又一年,应春闱落榜。遂前往西安,充陕西巡抚毕沅幕府,协助编写《续资治通鉴》,并参与编撰《淳化县志》、《长武县志》、《澄城县志》。同幕有汪中、戴震、王念孙、邵晋涵。后来在河南作幕府,校刊书籍,编写《固始县志》、《登封县志》、《怀庆县志》。1783年,黄景仁在山西运城病重,托付身后事给洪亮吉。洪亮吉从陕西七百里奔丧,千里扶柩回乡安葬。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
杨廷理,字清和,号半缘,又号更生,柳州人。乾隆丁酉拔贡,历官福建台澎兵备道,罢,复起建宁知府。有《知还书屋诗钞》。
全台诗
杨廷理(1747~1816),字清和,一字半缘,号双梧,晚号更生。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今柳州市)人〖参考连横《台湾通史》〈列传〉、刘汉忠〈杨廷理的「劳生节略」及「东游草」〉,《台湾文献》第四十七卷第一期,台北,1966年、何培夫〈杨廷理开兰治绩及其风范〉,《台湾文献》三十四卷第三期,1983年、杨永智《明清台南刻书研究》,东海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2001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生,次年朝考一等一名。初任福建侯官知县。分别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嘉庆十二年(1807)、嘉庆十四年(1809),三度来台,前后十六年,即使日后宦海浮沉,其心思始终不离台湾,可说是清代治台官员中,最熟悉台湾事务者。先后曾担任台湾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福建台湾府知府、护理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噶玛兰通判等多种职务。第一次来台时,适值林爽文、庄大田起事,廷理以招募义勇,守城有功而累升道台,后因侯官任内亏空褫职,谪戌伊犁八年。第二次、三次来台,除击溃海盗朱濆,平定淡水的漳、粤、泉分类械斗外,其力主开发噶玛兰,关系台湾开发颇钜。其经历之广可谓历来游宦之罕见者,此所以许乔林许之曰:「祈连万里,台澎三至,游岑嘉州未到之境,创蓝鹿洲未建之勋哉!」(许乔林《知还屋诗钞》序)  廷理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月初升任台湾知府,随即主持岁试,并委由海东书院掌教曾中立编辑优等文章,亲自校订,以为课艺,计有《台阳试牍》初集、二集、三集,并重刻《柳河东先生集》,著作有《东瀛纪事》一卷、《议开台湾后噶玛兰节略》一卷及《叙刊年谱》。生前自刊诗集九种,包括《西来草》、《东归草》、《南还草》、《北上草》、《再来草》、《双梧轩诗草》、《东游草》,另有未刊本《候虫吟》,于林爽文之役中佚去。道光十六年(1836),杨廷理第五子杨立亮请许乔林据各集重加汇辑刊刻,稍删其涉应酬者订为《知还书屋诗钞》十卷,内含《西来草》三卷、《西来剩草》一卷、《东归草》一卷、《南还草》一卷、《北上草》一卷、《东游草》一卷、《拾遗草》一卷及附录杨廷理自撰年谱《劳生节略》一卷,其中《拾遗草》三十首是他从书箧中拾得《候虫吟》的片稿。台湾省文献会所印《知还书屋诗钞》除包含上述《诗钞》十卷、《劳生节略》一卷外,尚有附录《再来草》一卷、《东瀛纪事》一卷、《议开台湾后山噶玛兰节略》一卷、补遗诗(包括《噶玛兰厅志》、艺文总集《峤西诗钞》、《三管英灵集》、《柳州文艺集》中偶关杨廷理之诗作,凡未见于《知还书屋诗钞》者一并录入)、补遗文。  今此处所用版本即以文献会出版《知还书屋诗钞》为主。诗钞中或有增字、缺字者,于注中标示出;又诗钞中点校者对该诗作之按语,亦一并附上。诗钞每卷皆清楚地载明时间,且诗注甚详,或引前人之诗、佛典、道书等,或记个人生活琐事,种种丰富的生活经验,皆在其诗注中毫无隐瞒;而卷名以「西来」、「东归」、「南还」、「北上」、「东游」为题,更表明了他的官辙无定,四方奔驰的浮宦生涯。廷理在台之诗作主要见于《东游草》中,时间为嘉庆十一年至十八年(1806~1813),其前自序云:「予以诗纪事,据事直书」,又云取司空图《诗品》之语,作品以「实」、「率」为期,因此《东游草》可说是记录杨廷理开发噶玛兰心路历程的重要作品。(余美玲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3—1890 【介绍】: 清贵州贵筑人,字子寿。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同治元年入骆秉章四川幕府,镇压石达开军。官至湖北布政使。尝掌教关中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又应李鸿章聘修《畿辅通志》。官至江苏布政使,调湖北,遇事有不可,必断□以争。有《三省边防考略》、《金沙江考略》、《陶楼文钞》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六
黄彭年,字子寿,贵筑人。道光丁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北布政使。
维基
黄彭年(1824年—1890年),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祖籍湖南醴陵,进士出身。黄彭年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会试中式,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补殿试,中二甲第三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咸丰初年(年)随父赴贵筑(今贵阳)办团练,后入骆秉章在四川的军幕,有功不接受保荐。同治初年(1862年)刘蓉请其主讲关中书院。同治八年(1869年)授湖北襄郧荆道,迁按察使。光绪十一年(1885年)迁江苏布政使。光绪十六年(1890年)调湖北布政使,不久卒。《清史稿》有传,列于其父传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8—1927 【介绍】: 清广东南海人,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更甡,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十四年,首次上书光绪帝,建议变法。后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倡今文经学,借鼓吹孔子托古改制,言变法改良。二十一年《马关条约》签订,有为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一千三百余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等,鼓吹变法维新。二十四年,得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戊戌政变起,逃亡国外。后持保皇立场,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与张勋共谋复辟帝制。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二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长素,一字广厦,号更生,南海人。光绪乙未进士,官工部主事。有《万木草堂丛书》。
词学图录
康有为(1858-1927) 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初名祖诒。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会试前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变法图强。授工部主事,未就。在京创办强学会。清德宗召见问对,因宣布变法。戊戌政变作,流亡香港、日本及欧美各国,组保皇会,主张君主立宪。入民国,任孔教会会长。治今文经公羊学,借古改制言变法改良。工为政论文。馀事为诗,返虚为浑,积健为雄,有抉天心探地肺之奇。词仅传少作一首。有《康南海先生诗集》,词见《全清词钞》。
黄鹤楼志·人物篇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改良派领袖、思想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授工部主事。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逃亡国外,归国后主张君主立宪。光绪十五年(1889)十月溯江西上,游览武昌、汉阳,登临黄鹤楼故址,作七律《登黄鹤楼》诗一首,用“百战山川扼势雄”的诗句来概括此地险要形势,描述黄鹤楼曾见证身经百战、碧血芳草的历史侧面,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之情。
维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清末维新变法派主要发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通缉而出逃。1912年宣统退位后,康有为继续反对共和,1917年曾与张勋合作,发动兵变,拥立宣统帝,是为丁巳复辟,但四日之内就被段祺瑞讨平。1927年在一场宴会后病逝。

人物简介

维基
苏舆(1874年—1914年),字嘉端,号厚庵,又号闲斋,晚号更生。湖南平江县钟洞乡烟舟村(今童市镇)人。中国近代学者,晚清翰林。苏舆幼年随父苏渊泉读书,光绪十三年应童子试,补县学生,得到时为湖南学使候补官张亨嘉的赏识。光绪十六年游学麓山,入长沙湘水校经堂肄习,老师见苏舆才华横溢、气宇轩昂,将他介绍给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王先谦,成为王氏得意门生。王先谦一见苏舆就说:“此伟器也,吾学有传人矣。”晚岁学问日进,王先谦倾服之至,曾赠诗有“温故知新是我师”及“天为斯文留绝学”之句。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选拔贡。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进士第94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出游日本东京,参观学校,询访日本邮政、电信行政实况,停留数月而归。同年,纳资为分省补用道,经邮传部尚书陈璧奏请内用,补邮传部郎中,至清廷被推翻时去职。民国成立后,苏与新政不合,留恋旧朝,心怀悒郁,肺病加剧,次年病逝于原籍。著作有《翼教丛编》、《春秋繁露义证》、《校定晏子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