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163 【介绍】: 东汉南阳宛人,字公叔。朱晖孙。笃于学,举孝廉。桓帝时拜侍御史,谏大将军梁冀求贤能,戒侈暴,不听。永兴元年为冀州刺史,举劾权贵,为政严明。以忤宦官被输作左校,太学生数千人为讼其冤。后拜尚书。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余财。及卒,蔡邕与门人谥为文忠先生。
全后汉文·卷二十八
穆,字公叔,晖孙。元初末,为郡督邮,后举孝廉。顺帝末,辟大将军梁冀府。桓帝初,举高第,为侍御史。永兴中,擢冀州刺史,坐事征诣廷尉,输作左校,释归乡里。征拜尚书。延熹六年,发疽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太守,蔡邕与门人议谥曰文忠先生。有《集》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7—768 【介绍】: 唐颍川人,祖籍南兰陵,字茂挺。萧晶孙。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初补秘书正字,名闻天下,号萧夫子。史官韦述荐其自代,召诣史馆待制,因忤李林甫,罢。林甫死,调河南参军事。安禄山反,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不用,因走山南,节度使源洧辟为掌书记。后授扬州功曹参军,到任两夜即去。客死于汝南旅舍。门人谥为文元先生。擅古文,与李华齐名。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60 字茂挺,排行十,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历仕桂林参军、秘书正字。天宝八载(749)为集贤校理,受李林甫排斥,调为广陵府参军事,十载转河南参军事。肃宗至德元载(756),山南节度使源洧辟为掌书记。永王乱平,淮南节度使表为扬州功曹参军。乾元三年(760)归葬先人,客死汝南。门人共谥为文元先生。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旧唐书·韦述传》、李华《萧颖士文集序》。萧名重于时,人称“萧夫子”,与李华齐名,时称“萧李”。日本遣使入朝,自述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有文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萧颖士(717-759),字茂挺 萧梁宗室后裔,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居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四岁能文,十岁入太学。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对策第一,授金坛尉。历桂州参军,丁家艰去职。天宝初,任秘书正字,搜求遗书,因“慢官离局”被劾免,居濮阳,以教授为生,人称“萧夫子”。后召为集贤校理,不屈于季林甫,降资参广陵军事。十载,因人荐入史馆待制,复调参河南府写事。安史乱起,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洧卒,入淮南李成式幕为扬州功曹参军,掌书记。乾元中,为诸道租庸使第五琦从事,赴嵩条迁祔先人遗骨,客死汝南逆旅。颖士工文能诗,奖掖后进,名重一时。文章与李华齐名,世称“萧李”。有《梁萧史谱》二十卷,《游梁新集》三卷,《文集》十卷,均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二
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天宝初补秘书正字。劾免。留客濮阳。学者皆从授业。号萧夫子。召为集贤校理。尝作伐樱桃赋讥李林甫。见疾免官。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安禄山有宠。颖士知将乱。托疾游少室山。乾元初授扬州功曹参军。至官信宿去。客死汝南。年五十二。门人共谥曰文。

作品评论

唐诗纪事
李华序其文曰:开元、天宝间,以文学著于时者,曰兰陵萧颖士,字茂挺……君谓:六经之后,有屈原、宋玉,文甚雄壮,而不能经,厥后有贾谊、文词详正,近于理体。枚乘、司马相如,亦瑰丽才士,然而不近风雅。扬雄用意颇深,班彪识理,张衡宏旷,曹植丰赡,王粲超逸,嵇康标举,此外皆金相玉质,所尚或殊,不能备举。左思诗赋,有雅颂遗风,干宝著论,近乎王化根源,此外皆夐绝无闻。近日陈拾遗文体最正。以此而言,见君述作。
《载酒园诗话又编》
人有一时负重名,既久而声暂歇者,唐之萧茂挺,宋之梅圣俞是也。诗文具在,不知当时何以倾动蛮貊如此!萧尝谓“屈、宋雄壮而不能经,贾生近理,枚马瑰丽而不近风雅。”然其《江有枫》、《菊荣》、《凉雨》、《有竹》诸篇,岂遂真《风》《雅》乎?于《三百篇》虽具孙叔之衣冠,尚无优孟之抵掌。

人物简介

简介
大理中宗段正淳,南诏大理国第十五任皇帝,大哥是段正明。死后谥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4—1346 【介绍】: 元大都人,字显夫。宋本弟。泰定帝泰定元年进士,除秘书监校书郎。顺帝至元初,历监察御史,遇事敢言。累拜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与修宋辽金三史,以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卒,谥文清。有《燕石集》。
元诗选
褧字显夫,正献公本之弟也。擢泰定甲子进士,除秘书监校书郎,安南使者朝贡归,选充馆伴使,改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詹事院立,选为照磨,寻辟御史台掾,辞。转大禧宗禋院照磨,迁翰林修撰。至元初,擢监察御史,遇事敢言。出佥山南廉访司事,改陕西行台都事。月馀,召拜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与修宋、辽、金三史,拜翰林直学士,寻兼经筵讲官。卒年五十有三,赠国子祭酒范阳郡侯,谥曰文清。显夫自少敏悟,出语惊人。延祐中,挟其所作诗歌,从其兄入京师,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东平蔡文渊、王士熙方以文章显于朝,争慰荐之。至治辛酉,诚夫登进士第一,后三年而显夫亦擢第,出于曹元用、虞集、孛朮鲁翀之门,士论荣之。所著有《燕石集》若干卷。欧阳元功谓其诗务去陈言,虽大堤之谣,出塞之曲,时或驰骋乎江文通、刘越石之间。而燕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之作,齐鲁老生不能及也。苏伯修亦谓其诗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之流,益喜其词以模拟之。危太朴曰:公之于诗,精深幽丽,而长于讽谕,用成一家之言。显夫之诗,于诸公之评尽之矣。
钦定四库全书·燕石集·提要
(臣)等谨案燕石集十五卷元宋褧撰褧字显夫大都人泰定元年进士历官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谥文清褧博览群籍与兄本后先入馆阁并有集行世时人以大宋小宋拟之褧集为其侄太常奉礼郎彍所编凡诗十卷文五卷首载至正八年御史台咨浙江行中书省刋行咨呈一道欧阳元苏天爵许有壬吕思诚危素五序末附谥议墓志祭文挽诗又有洪武中何之权吕荧二跋盖犹旧本欧阳元序称其诗务去陈言燕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苏天爵序称其诗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危素序则称其精深幽丽而长于讽谕核其所说亦约略近之至其词藻焕发时患才多句或不检韵或牵缀如正献公坟所寒食诗有高坟白打钱句案韦庄诗上相閒分白打钱非纸钱也张女挽诗却是真魂埋不得句序称其女工于属对十岁而夭案李商隐诗万古贞魂倚暮霞非十岁未字之女也如斯之类大扺富赡之过贪多务得遂不能刮垢磨光然武库之兵利钝互陈论其大体足为一家固不以字句累之矣其文为作诗之馀事然温润而洁净亦不失体裁焉 乾隆四十二年三月恭校上
燕石集·序
汉初诗学方兴燕人韩婴作外传数万言史称其言与齐鲁殊又言婴尝传易燕赵间人喜诗故诗传而易微余读是有以知燕之为诗盖千有馀年于此外传言奇诡卓荦而诗之为教本乎山川之风气人物之性情者也燕东并辽海通蓬莱西北控并塞自昭王好神仙往往招致畸人方士于其国至若豪侠则易水之歌渐离之筑楚汉间安期生蒯通两人者则又尝合二者之奇为一矣其风声气习岁月之郁湮世故之感发不激为变宫变徵之流则溢出为骚雅歌行之盛一气机之宣流耳翰林蓟门宋君显夫视予诗若干首余读尽卷求一言之陈无有也虽大堤之谣出塞之曲时或驰骋乎江文通刘越石诸贤之间而燕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之作吾知齐鲁老生之不能及是也奈何犹以燕石自名其集耶显夫年强仕所作当日富所造诣未易窥姑序余所睹记如是云 至正元年三月丙子奉政大夫艺文少监长沙欧阳玄序 延祐中朝廷大兴文治予友宋显夫从其兄诚夫自江南始还莫识其面而大小宋之名隐然传播于京都未几诚夫果魁多士久之显夫亦赐同进士出身初显夫兄弟从亲宦游于江汉之间日益贫窭衣食时或不充故其为学精深坚苦下至稗官传记亦无不览诗尤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之流益喜其词以摸拟之及闻贡举诏下始习经义策问既擢第遂入馆阁为校书编修修撰待制又尝为太禧掌故中台御史山南佥宪最后由国子司业入翰林为直学士至正丙戌之春年五十三以卒谥曰文清诚夫累官至礼部尚书国子祭酒谥曰正献始者诚夫之卒显夫属予序其文后今显夫之亡其子国子生吁复汇其稿徵序于予夫宋氏文学之伟固不待予言而传也苐念伯仲方以才能进用不极其至相继而逝此中外有识之士重悼惜也昔者仁皇开设贡举本以敷求贤才作兴治化今观累举得人之盛或才识所长裨益国政或文章之工黼黻皇猷议者不得尽以迂疏巽懦诋訾之也呜呼去古虽远士之卓然能有所见毅然能有所守又岂无其人哉彼或訹之利害视之以祸福事弗合义言不中度诡随而或不能尽识也予以交游之久故深知之知之深则哀之也切是则国家升平百年德泽涵濡而庠序乐育多士之功岂苐求其文章言语之工而已显夫家本京师故题其集曰燕石云 至正六年冬十月朔集贤侍讲学士通奉大夫兼国子祭酒赵郡苏天爵序 予卧病田庐有禁近之擢迫命就道惶汗无措而复窃自喜幸故人宋君显夫实直学士协恭侍从自公论文亦一乐也比予入京前十五日而显夫卒矣予病亟归不得省其孤承诏复来显夫已赠国子祭酒谥文清思而不可见惜哉孤吁奉燕石集拜泣且曰此先子所遗兄彍编次者也世父至治集公实序之敢援例以请予序诚夫文不一纪又序其弟人之生世其可悲也夫昔显夫兄弟入京首与予游尽视予所著暌离有作必寄故知其长蚤且悉也及阅显夫稿则未相识时歌诗已尝及予重以三十年分谊之笃可辞乎国家设贡举陶天下以经术馀三十年矣文当日昌而名能著见者何其指之不多屈也积储之不厚也造诣之不远也取而随竭发而自柅拘拘规仿而伥伥乎所适者欲昌得乎惟其有所本也有所参也该洽沈潜心有所得济以定力而熟之则于文也决渊渟而灌沟浍策坚良而走康庄庶乎其达矣显夫登甲子科考其作未有贡举前已汨汨矣视诱利禄而重失得忽于播而急于穫者不有间乎人知其才而不究其积储造诣之有素也故予序其集而原其得俾后之观者有激焉集凡若干卷文若干首诗乐府若干首自名燕石然世皆信其为玉也彍由奉礼郎为丞相东曹掾汇从父之文不使遗逸不愧显夫之犹子矣吁甫襄事即谋刻父文宋之后其益昌矣哉 至正六年岁在丙戌冬十一月既望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安阳许有壬序
维基
宋褧(1294年—1346年),字显夫。大都宛平(现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一部分)人。泰定元年(1324年)宋褧考中进士,并出任秘书监校书,后来又担任翰林编修。至元三年(1337年)担任监察御史,后来又担任西台都事以及翰林待制、国子监司业、翰林直学士兼任经筵讲官。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范阳郡侯,谥号为文清。宋褧的著作有《燕石集》。

人物简介

维基
郑裕翔(1528年—1587年),字实夫,号杞山,浙江处州府缙云县人,军籍。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浙江乡试第六十名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联捷癸丑科三甲第二百八十七名进士。吏部观政,丁父忧,服阕,起复授刑部云南司主事,恤刑江南,多所平反,人称之为「郑铁面」。迁广西司员外郎,转河南司郎中,出知承天府,打死闹事的承天卫军士。隆庆年间官至四川下川东道副使,驻守夔州府,丁继母忧去职,时年四十馀岁。死于:还没死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六八八
林丹九(一五九一 — 一六四七),原名际亨,字一桂。镇平人。少贫,授徒自给。年三十始补博士弟子。生逢鼎革。清世祖顺治二年(一六四五),时岭外尚奉明唐王为主,丹九乃赴广州,登隆武举人。及清师入镇平,乡人据险自保,丹九居长潭石砦,都督许有信暨镇平令等屡书招之出,丹九答书见志,终以不欲薙发为辞。顺治四年,丧母,服故明衣冠,投长潭石厓死,门人私谥为文节先生。清道光修《石窟一徵》卷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904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叔平,晚号瓶庵居士,又号松禅。翁心存子。咸丰六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同光两朝皆为帝师。历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刑、工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中日战争时,与李鸿藻主战。和议起,力争改约稿。戊戌间以赞助新政罢官革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卒于家。宣统元年复原官。工书法,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五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瓶庐,又号松禅,常熟人。咸丰丙辰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恭。有《瓶庐诗稿》。
词学图录
翁同龢(1830-1904) 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庐、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修撰。历官中允、内阁学士、刑部与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与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户部尚书领协办大学士。以主变法革职回籍。宣统间追谥文恭。诗长于七绝,多托兴萧寥之作。词风类诗。有《瓶庐诗钞》、《瓶庐文钞》、《瓶庐词钞》。
维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人称翁帝师、翁师傅,江苏常熟人,清末大臣、书法家、状元。官至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翁同龢幼年时的国学教育系由其母亲与姐姐教导完成。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参加科举得恩贡,咸丰二年(1852)壬子顺天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陕西学政,因病回京。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发现诸多疑窦,同治帝下令重审此案,其中涉及“两湖派”与“江浙派”的权力斗争。光绪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慈禧太后命教授光绪帝读书。不久,迁户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历任刑部、工部尚书。光绪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通商十八条,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养心殿面对两宫皇太后,翁认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条不能应允,特别是在西安、汉中设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两条不可许。光绪八年(1882年),充任军机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主张进兵结合谈判,不可一味依仗刘永福之黑旗军。不久,罢直军机。历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翁同龢对于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颇为排斥,对于该运动也有所批评,并影响往后光绪帝亲政后的举措。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难北洋水师,光绪十七年,暂停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两年。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无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开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绪帝将其开缺回籍。传统说法认为翁支持维新变法,推荐康有为,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之名加以罢黜;另外一个说法,则是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在于翁同龢对于北洋舰队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难所致,有次恭亲王奕䜣病重,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前往探望,光绪皇帝曾询问恭亲王奕䜣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亲王奕䜣对光绪帝表达反对意见,最后光绪皇帝在与慈禧讨论后决定忍痛罢黜翁同龢。戊戌政变后又遭严厉斥责,将其罢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抚翁曾桂署中暂住,然后回常熟故乡。光绪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乡。死后康有为誉之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然而,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说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将出一朱谕,强令皇上宣布。…皇上见此诏,战栗变色,无可如何。此朱谕实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闻系出于荣禄私人李盛铎所拟云。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顿失,然后可以为所欲为也。」可见罢黜翁同龢的诏书,为「荣禄私人」李盛铎所草拟。但是康有为在《自编年谱》却记载翁同龢被罢前夕,康有为「为御史李盛铎草译书、游历及明赏罚、辨新旧摺,李上之。」可见康有为替李盛铎草拟之「明赏罚、辨新旧」的奏摺,即是弹劾翁同龢的奏摺,将翁同龢视为「旧」而加之以「罚」。变法派领袖康有为竟然帮「荣禄私人」李盛铎草拟奏摺,岂非怪事?因此,李盛铎不但非「荣禄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与拟稿之下,上书弹劾翁同龢。翁同龢的被罢,不是「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而是康有为「除旧布新」的结果。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龢获得官方「平反」,追复官衔,并追加谥号为文恭。著作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