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二十亿耳
【佛学大辞典】
(人名)Sron!akot!ivim%sa,比丘名。佛在世时證阿罗汉果。足下毛长二寸,足不踏地,为弟子中精进第一,智度论二十二曰:「沙门二十亿耳,鞞婆尸佛时作一房舍,以物覆地,供养众生。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乐果,足不踏地,生时足下毛长二寸,柔软净好,父兄欢喜,与二十亿两金,见佛闻法,得阿罗汉,于诸弟子中精进第一。」增一阿含经三曰:「勇猛精进堪任苦行,所谓二十亿耳比丘是。」
三日耳聋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灯会元曰:「怀海禅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
千二百耳功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耳根清净之功德数也。(参见:六根清净)
大耳三藏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代宗时,有西天之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使与忠国师试验。三藏方见师,便礼拜而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第三问语亦同前。三藏良久而罔知去处。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三藏无以对。见传灯录五忠国师章。
天耳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色界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闻六道众生之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之音声者。是由色界所属清净之四大而成也。
天耳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耳智證通之略。
【三藏法数】
天耳通者,谓于世间一切众生苦乐、忧喜、种种音声,悉能闻也。
【三藏法数】
谓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名天耳通。
天耳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耳与识相应之智慧也。
天耳智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耳智證通之略。
【三藏法数】
谓十方三世语言音声,一时领览,悉彻其源,明了知闻,皆无障碍,是名天耳智通。
天耳智證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通之一。以与天耳相应之智慧證知一切之声境。而通达无碍者。略云天耳通。俱舍光记廿七曰:「天眼天耳是所依根,智是二识相应慧,智缘二境无壅名通,从根及能證为名天眼智證通天耳智證通。」此天耳通有修得报得二种,修得者在于人界修四禅定,依定力发得彼天界之四大于肉眼上,因使为天耳之用者。报得者座于色界之四禅为彼天之果报而自得之,犹如人界之肉眼者。法界次第中上曰:「修天耳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耳根中,即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如天耳通。」
天耳智通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七愿,使极乐之往生人皆得天耳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耳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入之一。耳根也,耳根与声境涉入,故曰入。新译曰耳处。
【三藏法数】
谓耳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声,故名耳入。
【三藏法数】
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耳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根之一。对于声境而生耳识者。即耳官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之一。(参见:六根)
【三藏法数】
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藏法数】
耳根者,谓观世音菩萨,往昔劫中,于观世音佛所,发菩提心。彼佛教其从闻思修入三摩提,于是菩萨即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一念顿空闻性而入圆通矣。经中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者,即圆通之体也。上合诸佛妙心,下同众生悲仰,而现乎三十二应,施以十四无畏等者,乃圆通之用也。故云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成就菩提,斯为第一。(闻、思、修,即三慧也。梵语三摩提,即三摩地也。入流亡所者,不随声尘,顿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三十二应者,佛应、独学应、缘觉应、声闻应、梵王应、帝释应、自在天应、大自在天应、天大将军应、天王应、四天王太子应、人王应、长者应、居士应、宰官应、婆罗门应、比丘应、比丘尼应、优婆塞应、优婆夷应、女主应、童男应、童女应、诸天应、龙应、药叉应、乾闼婆应、阿修罗应、紧那罗应、摩呼罗伽应、人应、非人应也。十四无畏者,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二、知见旋复;三、观听旋复;四、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五、熏闻成闻,六根消复,同于声听;六、闻熏精明,明遍法界;七、音性圆消,观听返入;八、灭音圆闻,遍生慈力;九、熏闻离尘,色不能劫;十、纯音无尘,根境圆融;十一、消尘旋明;十二、融形复闻;十三、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十四、我一名与六十二恒河沙名,等无有异也。)
六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为六根。俱舍论三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馀可类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耳轮
【佛学大辞典】
(物名)穿耳朵垂金银之轮者。玄应音义二十二曰:「彼国王等,或以金银作此耳轮。旧经言耳渠者,应是也。」
耳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识之一。由耳根生起分别声境者。
【佛学常见辞汇】
六识之一。(参见:六识)
【三藏法数】
谓耳根由对声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闻声,是名耳识。
【三藏法数】
谓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但能闻声,而未起分别也。
【三藏法数】
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而能听者,是名耳识。
【三藏法数】
谓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是能听者,名为耳识。
耳语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三诵三昧耶。为灌顶时窃耳语弟子之秘密戒,即三昧耶戒之四重禁也。大疏八曰:「用此䌽净帛周布弟子面门,当深起慈悲护念之心。耳语告彼三昧耶戒,勿令诸馀未入坛者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