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如来诸法本性清净莲华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西方妙观察智大智慧门之莲华三昧。由此而阿弥陀如来出生。见摄真实经上。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菩萨欲證圆觉而修禅定有二十五种之差别。谓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而生,其禅定有三种之别,一、奢摩他,此译作止,静行也(安于无为也)。二、三摩钵提,此译作观,幻行也(修有为之幻行也)。三、禅那,此译作思惟,寂行也(静幻皆亡也)。于此三行,单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有二十一人;三行圆修者有一人;因而有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禅定,谓之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圆觉经曰:「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二种清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清净,众生真如之心体,性本清净而无所染碍,名为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众生自性清净之心体,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染,名为离垢清净。见华严大疏钞六。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自性清净〕,谓众生真如心体,性本清净,无所染碍,故名自性清净。
〔二、离垢清净〕,谓众生自性清净心体,远离一切烦恼垢染,故名离垢清净。
十七清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七种庄严」条同。
三清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三牟尼。(参见:牟尼)
牟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N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则悉多太子始入劫毗罗城时,使诸释子寂静无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称,又出家后常修禅行,而寂默无言,故从时人受牟尼仙之号。牟尼本为静止身口意三业之学道者之尊号,通于内外之称号也。毗奈耶杂事二十日:「是时菩萨乘四宝舆,无量百千人天翊从入劫比罗城。诸释迦子,体怀憍慢,立性多言。菩萨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王见之已,报诸臣曰:诸释迦子体怀傲慢,立说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应与太子名名曰:释迦牟尼。此是菩萨第二立名。」佛本行集经二十曰:「菩萨行路,谛视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玄应音义十八曰:「牟尼,经中或作文尼,旧译言仁,应云茂泥,此云仙。仙通内外,谓久在山林修心学道者也。」仁王经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但寂默也。」理趣释下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就理而解,则佛与三乘之圣人所證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称佛为牟尼,盖佛及阿罗汉之通称也。唯识论十曰:「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论十六曰:「无学身语业名身语牟尼,意牟尼即无学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无学,以阿罗汉是实牟尼,诸烦恼言永寂静故。」大日经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义,言佛身语心皆究竟寂灭过言语地。以对二乘小寂,不可为譬,故云大牟尼也。」同十二曰:「牟尼者,寂默义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绝。幽深玄远,不可以言说之。如是法界寂然大灭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净,故名牟尼也。」同十三曰:「牟尼,是佛都号也。」宗轮论述记曰:「牟尼者,此翻为寂。寂烦恼故,寂生死故,处大涅槃得寂灭故,寂诸戏论證真理故。」唯识述记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离言法也。或离过故名为寂默,通三乘解,成一切法性相离言不二法门,名为寂默。」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寂,或寂默,或寂静等。
三种清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所谓修般若之菩萨三种清净也。一、心清净。不生染心,瞋心,憍慢心,悭贪心,邪见心。二、身清净。心清净故,不再受后身,常得化生。三、相清净。心身既皆清净,则能具足相好庄严其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语意之三业,远恶行离惑垢也。俱舍论十六曰:「诸身语意三种妙行,名身语意三种清净,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探玄记四曰:「三业无过云清净。」
【佛学常见辞汇】
心清净、身清净、相清净。心清净是不生染心、瞋心、憍慢心、悭贪心、邪见心等;身清净是由于心清净之故,所以不再受后生,常得化生;相清净是由于心身都已清净,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庄严其身。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心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不生染心,不生瞋心,不生憍慢心,不生悭贪心,不生邪见心,是名心清净。(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身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心既清净,再后受身,常得化生,是名身清净。
〔三、相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身心既皆清净,则能具足相好,庄严其身,故名相清净。
三轮清净偈
【佛学大辞典】
(杂语)心地观经一曰:「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此一偈说无相之三轮故云三轮清净偈。布施之时诵之故又云布施偈。(参见:三轮相)
大愿清净报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弥陀之极乐净土也。意谓弥陀报大愿所成就之无垢清净净土也。
尸罗清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止观四曰:「尸罗清净三昧现前。」(参见:尸罗不清净)
尸罗不清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义林章表无表章曰:「定道得缘者,经中说尸罗不清净,定不现前。」又万善同归集曰:「经曰:尸罗不清净定不现前。」谓戒行不清净,心身不安稳,则禅定不成就也。天台之止观四反之,而谓「尸罗清净三昧现前。」又,唐高僧传廿二曰:「释真慧隋开皇十二年出家,受具大通寺诸禅师。禅师曰:尸罗不净,三昧无由。」可知此二句为陈隋之间所盛唱者。
【佛学常见辞汇】
言戒行不清净,心身不安稳,则禅定不能成就。
六根清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中略)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中略)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经中具说六根,今举初后之二根)。普贤观经曰:「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圆觉经曰:「心清净,眼根清净,耳根清净,鼻舌身意复如是。」知度论十一曰:「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
【俗语佛源】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眼根与色境相对,能生眼识,乃至意根与法境相对,能生意识。由能生之义而称之为「根」。《法华经·功德品》说,菩萨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罪垢,以无量功德庄严,使之清净洁白。由此清净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妙用」。清净眼根「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乃至清净意根「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又《大智度论》卷十一说:「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内心清净……得一心故,实智慧生,如是等诸善法悉皆得。」后借用表示内心清净,不受外境干扰。如《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了,免得争竟。」又有「耳根清净」,形容不受嘈杂声或是非之语的干扰,安静自在。《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元·李文蔚《燕青搏鱼》第一折:「我出的这门来,燕顺也离了家中,可也耳根清净。」(禹振声)
六根清净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天台所立别教五十二位之阶位,十信之位也,于圆教六即之阶位,相似即之位也。断见修二惑得六根之清净,与藏通二教之佛相齐。四教仪曰:「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也。」辅行四曰:「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净。极大迟者不出三生,若为名闻利养,累劫不得。」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论所说。(参见:四种涅槃)
【三藏法数】
谓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本源清净大圆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圆觉经之语。本源者,众生本具之佛性。其清净如大圆镜。
自性清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又曰如来藏心,真心。即吾人之菩提心也。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自性清净心,名如来藏。」大日经疏一曰:「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如来藏心,吾人本具的心,自性清净,离一切的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