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五分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支作法)
五支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称五分作法。谓因明以五支作法之论式也。弥勒,无著,世亲等古因明师所立,各家之论式,亦无一定。瑜伽师地论第十五,明五明处,其中于因明处之下曰:「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显扬圣教论亦全与之同。此八能立中前五者,即所谓五支作法也。瑜伽师地论解辩因曰:「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义,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言论。」又释引喻曰:「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宗义,引因所依诸馀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比况言论。」又随所有法望所馀法,相状自体业用法门因果五种,展转少分相似,名为同类。其五种少不相似,名为异类。声无常(立宗),以所作性故(辩因),如瓶空等(引喻),所作如瓶等(同类),非所作如虚空(异类),即其例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十六亦举八能立,前五支中,第四名为合,第五名为结,不立同类异类之别。是一种之新说也。彼论曰:「合者,为引所馀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谓由三分(即前三支),成立如前所成义,已复为成立馀此种类所成义故,遂引彼义令就此法,正说道理。是名合。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依是可知第四合支,于直接所立之宗无关系。乃由前三支所成之义已成立,更为成立馀此类似所成之义,引彼义使之合者,第五结支为总结,由前三支所成立之义及第四合支所引合之义者。彼论举一例,谓诸法无我(立宗),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玄因),如于现在施设过去(立喻),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无(合),由此道理,是故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结),即其义也。又世亲如实论所出之五分作法,亦少与前二者有殊。彼论曰:「五分义中,一分不具,是名不具足分。五分者:一立义言,二因言,三譬如言,四合譬言,五决定言。譬如有人言声无常,是第一分。何以故?依因生故,是第二分。若有物依因生,是物无常。譬如瓦器依因生,故无常,是第三分。声亦如是,是第四分。是故声无常,是第五分。是五分若不具一分,是名不具足堕负处。」外道尼耶夜学派所立,亦如用五支作法,与如实论所说略同。
五支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称五分作法。谓因明以五支作法之论式也。弥勒,无著,世亲等古因明师所立,各家之论式,亦无一定。瑜伽师地论第十五,明五明处,其中于因明处之下曰:「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显扬圣教论亦全与之同。此八能立中前五者,即所谓五支作法也。瑜伽师地论解辩因曰:「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义,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言论。」又释引喻曰:「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宗义,引因所依诸馀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比况言论。」又随所有法望所馀法,相状自体业用法门因果五种,展转少分相似,名为同类。其五种少不相似,名为异类。声无常(立宗),以所作性故(辩因),如瓶空等(引喻),所作如瓶等(同类),非所作如虚空(异类),即其例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十六亦举八能立,前五支中,第四名为合,第五名为结,不立同类异类之别。是一种之新说也。彼论曰:「合者,为引所馀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谓由三分(即前三支),成立如前所成义,已复为成立馀此种类所成义故,遂引彼义令就此法,正说道理。是名合。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依是可知第四合支,于直接所立之宗无关系。乃由前三支所成之义已成立,更为成立馀此类似所成之义,引彼义使之合者,第五结支为总结,由前三支所成立之义及第四合支所引合之义者。彼论举一例,谓诸法无我(立宗),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玄因),如于现在施设过去(立喻),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无(合),由此道理,是故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结),即其义也。又世亲如实论所出之五分作法,亦少与前二者有殊。彼论曰:「五分义中,一分不具,是名不具足分。五分者:一立义言,二因言,三譬如言,四合譬言,五决定言。譬如有人言声无常,是第一分。何以故?依因生故,是第二分。若有物依因生,是物无常。譬如瓦器依因生,故无常,是第三分。声亦如是,是第四分。是故声无常,是第五分。是五分若不具一分,是名不具足堕负处。」外道尼耶夜学派所立,亦如用五支作法,与如实论所说略同。
合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离作法而言。示同喻之体,结合宗与因,以确立宗义之作法也。例如声无常(宗),因缘生故(因),视诸因缘生(因同品),皆无常(宗同品),喻如瓦器等(喻依),之论式中,举其同喻之体,结合因之因缘生与宗之无常,凡有因义之所,必有宗义附随,宗义亦附随因义,是也。此合作法以先因后宗为定则。即先举因义,后举宗义,结合两者是也。盖由既知之因,立论未知之宗,以为推断之顺序也。因明大疏三所谓:「母牛去处,犊子必随,因有处,宗必随逐,此为合。」即其意也。
印佛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或印之于纸上,或印之于净沙上,或印于虚空等,先于一前机备香花,置形木。次,三礼,诵如来咒。次,净三业印言。次,三昧耶戒印言,针印。三摩耶,萨埵鍐次,发菩提心印言,外缚定印。唵菩提质多摩陀波陀耶弥。次,劝请合掌诵:「我今香烟印如来(水虚空等随改),相好具足放光明。遍满虚空世界海,犹如灯烟无障碍。依此印印佛德力,恒为众生解脱缘。」次,以右手取棒印佛。左手持念珠记数,诵真言已,印之(此真言有异说,大日佛眼者,大日所印之佛),想所印之所尊,五眼具足,三身圆满,与真佛无异,乘此香烟(虚空水等随改),周遍于十方界。利益众生,共成佛道。次,印佛数满已,总以香华供养。次,普供养印明。次,回向。愿我所修印佛善。回施三有及四恩。自他共入菩提城。同證一如真如法界。印佛轨云:「印沙土,地中生类离苦得乐。印水上,水中生类离苦得乐。」
行法中间立座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密教行者于修法中间有要事立座时之作法也。作法集曰:「行法之间,依要事立座时,结五股印,诵吽字,然后却去。传云:念诵之时有要事立座出时,蟠念珠安坛上而出云云。」
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羯磨,巴Kamma,梵Karna,译曰作法。于身口作为奉业也。
作法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请三师七證行羯磨之作法而得戒也。以区别于善来得、自誓得、定共得、道共得等之新作法得。
作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摄僧摄衣等之地界有作法界自然界之二。依天然之地形而为界境,谓之自然界,行羯磨之作法而结成地界,谓之作法界,即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二。
作法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忏悔之一。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三业所作,一一依于法度而忏悔也。见四教仪集经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忏悔之一。(参见:三种忏悔)
【三藏法数】
谓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三业所作,一依法度,披陈过罪,求哀忏悔,是名作法忏。
作法忏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悔法之一。(参见:忏悔)附录。
破坛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解修法坛之作法也。先取去坛上之铃杵及内外之供养器等,次涂涂香于手,住于妙观察智印(或法界定印),大坛中有字,是地轮之种子也。此字变成坛,又有字,变成大风轮,吹散地轮,而破坏此坛。所谓成者必坏也。次作普印,诵缘起法身偈三度。诵已。以印左转三返,随意破坏。
菩萨戒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受菩萨戒之作法戒经天台疏上出六种:一梵网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其中梵网本之受法,梵网之受法是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子(莲华藏世界)授戒之法,释迦从舍那所受诵,次传与逸多菩萨,如是二十馀菩萨次第相付,而什师传来,出于律藏品(梵网经)。
结愿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密宗于结缘作法行补阙启白也。其文曰:「自开辟之始,至于结愿之今,致随分精诚虽勤修,具缚凡夫分段依身故,行法之间难制馀念。然者经三业亘六根,所犯有误事,仍诵秘密神咒唱诸尊名号,忏所犯充补阙。」次唱真言佛名毕,又云:「依念秘密真言唱诸宝号,成如法如说功德了。」见考信录四。
离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于因明异喻中之喻依,附加一称为喻体之命题也。此为陈那所创治。例如于「如虚空等」上,添加「视诸非无常者皆非所作。」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