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髭须(髭鬚)  拼音:zī xū
生在嘴边的短毛。《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下颏上真个一根髭须也不曾生,且是标致。」《儒林外史》第一回:「为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战袍,白净面皮,三绺髭须,真有龙凤之表。」
分類:髭须胡子
《國語辭典》:胡须(鬍鬚)  拼音:hú xū
长在下巴和面颊上的毛,常作为成年的标志。
《漢語大詞典》:胡髭(鬍髭)
胡子。 王鲁彦 《狗》:“‘时间’是我们少年人的仇敌。越望它慢一点来,好让我们少长一根胡髭,它却越来得迅速。” 沙汀 《医生》:“中医 彭春山 是个瘦小老人。面色白净,胡髭浓黑。”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 钱文贵 ﹞人没三十岁就蓄了一撮撮胡髭。”
分類:胡子
《國語辭典》:须眉(須眉)  拼音:xū méi
胡须和眉毛。《汉书。卷六六。蔡义传》:「义为丞相时,年八十馀,短小无须眉,貌似老妪,行步俛偻,常两吏扶夹,乃能行。」也作「须眉」。
《國語辭典》:须眉(鬚眉)  拼音:xū méi
1.胡须和眉毛。《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初刻拍案惊奇》卷七:「风冷须眉透骨寒,人在水晶宫里。」也作「须眉」。
2.比喻成年男子。明。凌濛初《红拂记》第四出:「枉须眉不识人,却被俺女娘们笑破口。」《红楼梦》第一回:「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
《漢語大詞典》:须麋(鬚麋)
见“ 须眉 ”。
见“ 鬚眉 ”。
《國語辭典》:须发(鬚髮)  拼音:xū fǎ
胡子和头发。《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言未讫,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
《漢語大詞典》:髯须(髯鬚)
见“ 髯鬚 ”。
亦作“ 髯须 ”。亦作“髥鬚”。 1.胡子。 宋 苏轼 《游灵隐寺得来诗》诗:“乔松百丈苍髥鬚,扰扰下笑柳与蒲。”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别集·卢载》:“有友人 王生 谓公曰:‘其应主吉。’公詰其故,曰:‘去髮,其头衔已异矣;不去髯鬚,亦不落之义也。’” 清 王士禛 《故明景帝陵怀古》诗:“残碑灭没牛礪角,石玃横卧苍髥鬚。”
(2).指主簿之职。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二:“外史《檮杌》: 王建 借 蜀 以上封事, 李景 为 眉山 主簿,其制略曰:‘旌其忠藎之心,委以髯须之职。’注云:‘古今注:羊,一名髯须主簿。’”
分類:主簿胡子
《國語辭典》:妢胡  拼音:fén hú
国名。位于战国时楚地。《周礼。冬官考工记。总叙》:「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苛,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
《国语辞典》:落腮胡(落腮胡)  拼音:luò sāi hú
由两鬓连至下巴的胡子。明。无名氏《白兔记》第四出:「马鸣王粗眉毛,大眼睛,落腮胡。」也作「络腮胡」。
《国语辞典》:络腮胡(络腮胡)  拼音:luò sāi hú
连著鬓角的胡子。也作「落腮胡」。
分类:鬓角胡子
《漢語大詞典》:头发胡子一把抓
比喻做事不细致,对于不同的问题不能区别对待而是笼统处理
头发胡子一把抓,全不分青红皂白。——艾芜《南行记》
《漢語大詞典》:小胡子(小鬍子)
仅上唇留着的短胡子。《孽海花》第二九回:“一个瘦长条子上唇堆着两簇小鬍子的人,站起身来,张着滴溜转动的小眼,微笑地和他握手。” 郭小川 《矿工不怕鬼》诗:“我们掀起过大罢工的浪潮,气得 日本 监工直把小胡子吹。”
分類:上唇胡子
《国语辞典》:电动刮胡刀(电动刮胡刀)  拼音:diàn dòng guā hú dāo
一种以电力带动刀刃来刮除胡子的工具。可分为用电动机使刀刃回转形式与用电磁石来回运转两种。也称为「电胡刀」。
《国语辞典》:大胡子(大胡子)  拼音:dà hú zi
1.男子下巴、两颊密布的胡子。如:「那个男演员蓄了大胡子,看起来真性格。」《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上头看他一脸的连鬓大胡子,龙心大为不悦,说他样子很像个汉奸似的。」
2.指留著大胡子的男子。如:「只见门口站著一位大胡子,吓了大家一跳。」
《国语辞典》:八字胡须(八字胡须)  拼音:bā zì hú xū
上唇所蓄的八字形胡子。《文明小史》第五六回:「原来余小琴已经改了洋装,铰了辫子,留了八字胡须。」也称为「八字胡」、「两撇胡」。
《国语辞典》:理胡子(理胡子)  拼音:lǐ hú zi
1.用手理一理、摸一摸胡子,动作中可显示出欣慰、满意、赞成、烦躁等态度。
2.整理、修剪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