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聋聩(聾聵)  拼音:lóng kuì
1.听觉不灵敏。《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
2.无知。唐。韩愈〈朝归〉诗:「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聩。」
《漢語大詞典》:装聋(裝聾)
装作聋子。谓假装听不见。 茅盾 《子夜》十三:“管车们好像是‘装聋’,却不‘装哑’。”
《漢語大詞典》:装聋卖傻(裝聾賣傻)
故意装作聋子傻子。形容明明知道,假装糊涂。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二:“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你欠了我的,你得还。我一直没说过,你不能再装聋卖傻。”
《國語辭典》:袖如充耳(褎如充耳)  拼音:yòu rú chōng ěr
比喻士大夫服饰华美,却不能与德行相称。《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袖如充耳。」
《国语辞典》:聋子放炮仗(聋子放炮仗)  拼音:lóng zi fàng pào zhàng
(歇后语)散了。由于聋子听不见,所以放炮仗时只能看到爆散,不能听见声音。比喻散伙。《红楼梦》第五四回:「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国语辞典》:发矇振聩(发矇振聩)  拼音:fā méng zhèn kuì
使瞎子见到光明,使聋子听到声音。比喻见解高明,使人大开眼界。《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先生,你这一番议论,真可谓之发矇振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