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昏沉  拼音:hūn chén
1.神智不清,眼睛昏花。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这一会觉昏沉上来,你扶著我者。」《三国演义》第九九回:「吾自觉昏沉,不能理事。」
2.昏暗不明。如:「夜色昏沉」。
《漢語大詞典》:慌惚
亦作“ 慌忽 ”。
(1).模糊不明貌。礼记·祭义:“於是諭其志意,以其慌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饗之。”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海之百灵祕怪,慌惚毕出。”《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梁太庙乐舞辞》:“赫奕令德,彷彿睟容。再拜慌惚,遐想昊穹。”全唐诗作“慌忽”。亦指神智不清。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兄 客卿 敏惠早夭,母 藺夫人 悲伤发疾慌惚。”
(2).犹迷茫。 汉 东方朔 《七谏·自悲》:“忽容容其安之兮,超慌忽其焉如。”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洪范洛书:“ 中国 书法,亦无三八政居东,七稽疑居西之理, 江君 读书人,亦慌忽如此。”
《國語辭典》:惛然  拼音:hūn rán
1.神智昏乱的样子。《庄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
2.忧心烦闷的样子。《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漢語大詞典》:痰迷
(1).指癫痫。 郭沫若 《一只手》四:“她素来是有这种痰迷症的,停不一会儿自己会好起来,最好你不要动她。”参见“ 痰迷心窍 ”。
(2).比喻头脑发昏,神智不清。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王土地》:“居停谓先生思为官,入痰迷矣。”
《國語辭典》:痰迷心窍(痰迷心竅)  拼音:tán mí xīn qiào
精神迷乱,神智不清。《红楼梦》第四六回:「上次南京信来,金彩已经得了痰迷心窍,那边连棺材银子都卖了,不知如今是死是活。」《官场现形记》第二九回:「平时同人谈天,不是骂军机,就是骂督抚,大众听了,都说他是痰迷心窍。」
《国语辞典》:少魂没识(少魂没识)  拼音:shǎo hún méi shì
形容精神恍惚,神智不清。《醒世姻缘传》第三回:「珍哥虽还不曾再病,新节间也甚是少魂没识的,不大精采。」
《国语辞典》:楞楞睁睁(楞楞睁睁)  拼音:lèng lèng zhēng zhēng
形容想睡觉、神智不清的样子。《金瓶梅》第二六回:「老婆忙推睡醒来旺儿,酒还未醒,楞楞睁睁,扒起来就去取床前防身稍棒,要往后边赶贼。」也作「愣愣瞌瞌」。
《国语辞典》:慢惊风(慢惊风)  拼音:màn jīng fēng
中医上指一种小儿病,患者常因吐泻而引起全身痉挛或神智不清,成人亦偶患此病。简称为「慢惊」。
《國語辭典》:胡话(胡話)  拼音:hú huà
语无伦次的话。《红楼梦》第一二回:「合上眼还只梦魂颠倒,满口乱话胡话,惊怖异常。」
《國語辭典》:颠三倒四(顛三倒四)  拼音:diān sān dǎo sì
形容混乱没有条理或神志不清、翻来覆去。《荡寇志》第一二回:「那刘母口里不住的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佛国有缘,佛法相因,常乐我静,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灰尘,颠三倒四价念那高王经。」也作「倒四颠三」、「倒三颠四」。
《漢語大詞典》:酒疯子(酒瘋子)
指醉酒后神智不清发狂的人。 萧红 《生死场》六:“一个男人撞进来,看形象是一个酒疯子。”
《国语辞典》:愣愣瞌瞌  拼音:lèng lèng kē kē
1.痴呆、反应迟缓的样子。如:「别看他好像愣愣瞌瞌的,考试成绩却不错!」
2.想睡觉、神智不清的样子。如:「昨天公司加夜班,今天一早到办公室时,同事们看起来都是愣愣瞌瞌的。」也作「楞楞睁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