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燔荡(燔蕩)
烧光;焚毁。 隋 牛弘 《请开献书表》:“所收而西,裁七十餘乘,属 西京 大乱,一时燔荡。”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元年:“今两都燔荡,宗庙无主, 刘聪 窃号於西北,而陛下方高让於东南,此所谓揖让而救火也。”
分類:焚毁
《漢語大詞典》:毁爇(燬爇)
焚毁。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平生作为文章,诗辞甚富,晚遭回禄,燬爇无餘。”
分類:焚毁
《漢語大詞典》:烬溺(燼溺)
分類:焚毁
《漢語大詞典》:烧焫(燒焫)
(1).焚烧;焚毁。管子·霸形:“ 楚 人攻 宋 郑 ,烧焫熯焚 郑 地。”战国策·秦策二:“中国无事於 秦 ,则 秦 且烧焫获君之国。” 高诱 注:“烧焫,犹灭坏。灭坏君国也。” 鲍彪 注:“焫,亦烧也。言火其国以得其地。”
(2).犹残害。 清 唐甄 潜书·敬修:“ 夏 商 之季,独夫烧焫民命,百官瞀乱。”
《漢語大詞典》:焚荡(焚盪)
亦作“ 焚盪 ”。 焚毁;烧光。后汉书·儒林传序:“后 长安 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晋书·褚翜传:“时京邑焚荡,人物凋残, 翜 收集散亡,甚有惠政。”旧五代史·梁书·杨师厚传:“ 师厚 总大军直抵 镇州 城下,焚盪閭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及 周 师入 郢 ,咸自焚荡。”
分類:焚毁
《國語辭典》:焚书(焚書)  拼音:fén shū
烧燬书籍。《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伏生传》:「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國語辭典》:火葬  拼音:huǒ zàng
用火焚化死者遗体后,将骨灰置于容器中,再予以埋葬或存放。
《漢語大詞典》:五厄
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 秦始皇 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 王莽 末年, 长安 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 汉献帝 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 刘曜 、 石勒 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 周 师入 郢 , 梁 萧绎 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见隋书·牛弘传。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书籍之厄:“世间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 隋 牛弘 靖请开献书之路,极论废兴,述五厄之説,则书之厄也久矣。”
《漢語大詞典》:火积(火積)
焚毁敌方的储备。孙子·火攻:“凡火攻有五:……二曰火积。” 李筌 注:“焚积聚也。” 杜牧 注:“积者,积蓄也。粮食薪蒭是也。”
《国语辞典》:灭典(灭典)  拼音:miè diǎn
焚毁书籍。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逮楚国讽怨,则离骚为刺。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分类:焚毁书籍
《國語辭典》:付丙丁  拼音:fù bǐng dīng
烧弃。明。王守仁〈复童克刚书〉:「遂会同志诸友,共付丙丁,为克刚焚此魔障。」也作「付丙」。
《漢語大詞典》:火筏
古代水战中用以驰近并能焚毁对方战船的着火的木筏。魏书·李崇传:“又於楼船之北,连覆大船,东西竟水,防贼火栰。”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帝遣骑将 李绍荣 ,直抵 梁 营,擒其斥候, 梁 人益恐,又以火栰焚其连舰。”元史·顺帝纪七:“ 徐寿辉 伪将 倪文俊 復陷 沔阳府 。 威顺王 宽彻普化 令王子 报恩奴 等同 湖南 元帅 阿思蓝 水陆并进讨之。至 汉川 ,水浅, 文俊 用火栰烧船, 报恩奴 遇害。”
《漢語大詞典》:焚污
谓焚毁玷辱。 唐 柳宗元 《咏荆轲》:“夷城芟七族,臺观皆焚污。”
分類:焚毁玷辱
《漢語大詞典》:火辎(火輜)
焚毁敌方运输中的后勤物资。孙子·火攻:“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三曰火輜。” 李筌 注:“烧其輜重。” 杜牧 注:“器械、财货及军士衣装,在车中上道未止曰輜。”
《国语辞典》:焚芝锄蕙(焚芝锄蕙)  拼音:fén zhī chú huì
芝、蕙,古人视为瑞草。焚芝锄蕙指焚毁灵芝锄去蕙草。比喻贤者遭受灾祸。如:「贤臣受贬,甚至惨遭杀戮,这种焚芝锄蕙的事在乱世中是常常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