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乌纱(烏紗)  拼音:wū shā
古代官员所戴的帽子。金。史旭 梨花诗:「今日传觞似年少,一枝香雪上乌纱。」也称为「纱帽」、「乌纱帽」。
《國語辭典》:乌纱帽(烏紗帽)  拼音:wū shā mào
以乌纱制成的帽子。原为便帽,明代始定为官帽,亦指官职。《明史。卷六七。舆服志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也称为「纱帽」、「乌纱」。
《漢語大詞典》:乌纱髻(烏紗髻)
罩着黑纱的发髻。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见 忆娘 戴乌纱髻,著天青罗裙,眉目秀媚。”
分類:黑纱发髻
《漢語大詞典》:后山(後山)
(1).后面的山。 元 贡师泰 《题山水图》诗:“前山后山云乱起,山脚入溪清见底。”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后山上到春天各处是野兰花。”
(2).旧时官帽背后上方隆起的部分。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平巾,以竹丝作胎,真青罗蒙之,长随内使小火者戴之,制如官帽,而无后山。”
(3).头颅后部的枕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后山骨》:“后山,即头后枕骨也。”
《國語辭典》:纱帽(紗帽)  拼音:shā mào
1.用纱制成的夏帽。唐。杜甫 秋野诗五首之三:「掉头纱帽仄,曝背竹书光。」唐。白居易〈夏日作〉诗:「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
2.古代文官所戴的帽子。后用作官职的代称。《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高老先生纱帽蟒衣,进来与众人作揖,首席坐下。」也称为「乌纱」、「乌纱帽」。
《漢語大詞典》:脱巾
脱下头巾,改戴官帽。指开始入仕。《文选·颜延之〈秋胡〉诗》:“脱巾千里外,结綬登王畿。” 李善 注:“巾,处士所服。綬,仕者所佩。”梁书·范云传:“脱巾来仕,清绩仍著。” 唐 刘禹锡 《故荆南节度推官董府君墓志》:“脱巾为弘文馆校书郎,再迁至大理评事。”明史·王元翰传:“平居冻馁,脱巾可虞。”
《國語辭典》:展翅  拼音:zhǎn chì
张开翅膀而飞。唐。柳宗元〈放鹧鸪〉词:「破笼展翅当远去,同类相呼莫相顾。」《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那大鸟住了一会,听见喧闹之声,即时展翅飞起,百鸟渐渐散去。」
《漢語大詞典》:侍中貂
唐 门下省有侍中二人,正二品,其官帽以貂尾为饰。因借指朝廷珍贵的赏赐。 唐 杜甫 《诸将》诗之四:“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郁达夫 《岁暮感愤》诗:“穷塞寒浸 苏武 节,朝廷宴赐侍中貂。”
《國語辭典》:小帽  拼音:xiǎo mào
1.便帽。相对于礼帽、官帽而言。《新五代史。卷六三。十国世家。前蜀世家》:「蜀人富而喜遨,当王氏晚年,俗竞为小帽,仅覆其顶,俛首即堕。」
2.瓜皮帽的通称。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九。冠服》:「豫章漫抄曰:『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筒。』」
《漢語大詞典》:纱冠(紗冠)
纱制官帽。宋史·吴奎传:“﹝ 吴奎 ﹞奉使 契丹 ,会其主加称号,要入贺。 奎 以使事有职,不为往。归遇 契丹 使於涂, 契丹 以金冠为重,纱冠次之。故事,使者相见,其衣服重轻必相当。至是,使者服纱冠,而要 奎 盛服。 奎 杀其仪以见,坐是出知 寿州 。”参见“ 纱帽 ”。
分類:官帽
《國語辭典》:纱帽(紗帽)  拼音:shā mào
1.用纱制成的夏帽。唐。杜甫 秋野诗五首之三:「掉头纱帽仄,曝背竹书光。」唐。白居易〈夏日作〉诗:「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
2.古代文官所戴的帽子。后用作官职的代称。《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高老先生纱帽蟒衣,进来与众人作揖,首席坐下。」也称为「乌纱」、「乌纱帽」。
《漢語大詞典》:顶帽(頂帽)
(1). 宋 代的一种圆顶便帽。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真宗 ﹞谓 元 ( 冯元 )曰:‘朕不欲烦近侍久立,欲於便斋亭阁选纯孝之士数人,上直司人,便裘顶帽,横经竝坐,暇则荐茗果,尽笑谈,削去进説之仪,遇疲则罢。’”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九章第二节。
(2). 清 代区别官阶的有顶子的官帽。 清 王逋 《蚓庵琐语》:“至庚寅辛卯间,各处剧盗输金投降,给剳授衔,听其归里,名曰安插。锦衣顶帽,羣盗随从,公然与府县官抗礼。”《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沐恩穿的是三尺八寸的袍子,上头再加脑袋、顶帽,下头再加鞾子,统算起来,这水不过五尺多深。”
《漢語大詞典》:戎冠
武职的官帽。 宋 王安石 《贾魏公挽辞》之一:“儒服早紆丞相紱,戎冠再插侍中貂。”
分類:武职官帽
《漢語大詞典》:羽帽
两旁有翅的官帽。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儼如官之排衙。”
分類:旁有官帽
《漢語大詞典》:孔雀翎
孔雀的尾羽。 清 代装饰在官帽上,以表示品级。《清会典·礼部四·冠服》:“孔雀翎,翎端三圆文者,贝子戴之。二圆文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駙戴之。一圆文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一等护卫均得戴之。翎根并缀蓝翎。” 清 赵翼 《王将军拔栅歌》:“天子非常赐颜色,小校超迁十二级;擢官游击阶将军,孔雀修翎长一尺。” 清 李德庵 等《夷艘入寇记》:“时, 琦善 已罢大学士,夺孔雀翎,而 怡良 復奏呈 英 夷 香港 伪示,语极狂悖,于是上益震怒,籍 琦善 家产,锁逮来京。”
《漢語大詞典》:翎顶(翎頂)
清 代官帽上的翎子和顶子的并称。亦为官爵的代称。 清 龚自珍 《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今日守 回 之大臣,惟当敬谨率属,以导 回 王 回 民,刻刻念念,知忠知孝,爱惜翎顶。”清史稿·宣宗纪三:“准 布鲁特 阿希木 袭四品翎顶。”
《国语辞典》:免冠解印  拼音:miǎn guān jiě yìn
脱下官帽且免除其印信。比喻辞去官职的意思。《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夫魏其毁君,君当免冠解印绶归。」
《漢語大詞典》:铎针(鐸針)
明 代官帽上的装饰品。用金银珠玉等制成各种表示吉祥的字样或花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鐸针,金银、珠翠、珊瑚皆可为之。年节则大吉胡芦、万年吉庆,元宵则灯笼……单一枚有錞,居官帽中央者是也。” 明 蒋之翘 《天启宫词》:“鐸针新样团双凤,吉字口衔青亚姑。”自注:“鐸针以金银、珠寳镶成,近侍钉居帽中。其名有大吉葫芦、万年吉庆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