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本末颠倒(本末颠倒)  拼音:běn mò diān dǎo
主次颠倒。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如:「他这种处事方法,简直是本末颠倒,倒因为果。」也作「本末倒置」、「本末舛逆」。
《国语辞典》:颠不剌的(颠不剌的)  拼音:diān bù lā de
心神颠倒的样子。《董西厢》卷一:「穷缀作,腌对付,怕曲儿捻到风流处,教普天下颠不剌的浪儿每许。」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国语辞典》:配合题(配合题)  拼音:pèi hé tí
将试题分成甲乙两部分,将所需配合部分的题次次序颠倒,使答题者从中寻求配合的一种试题。
《国语辞典》:燧火镜(燧火镜)  拼音:suì huǒ jìng
一种铜制的镜子。照物则影像颠倒,向日则火生,以艾承之则火出。见晋。崔豹《古今注。卷下。杂注》。
《漢語大詞典》:覆谛(覆諦)
佛教语。颠倒的道理。谓颠倒真理。 章炳麟 《五无论》:“譬若病眼者死,而眼中所见之空华与之俱死。虽然,此未可为常人道也,常人所信,惟有覆諦而已。”
《漢語大詞典》:翻个儿
翻过来;颠倒过来。例如:翻个儿来回找;烙馅儿饼要勤翻个儿。
分類:颠倒
《國語辭典》:冠履倒易  拼音:guān lǚ dào yì
比喻上下颠倒,本末倒置。《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冠履倒易,陵谷代处。」也作「冠履倒置」。
分類:上下颠倒
《漢語大詞典》:变文协韵(變文協韻)
古文修辞术语。用变换文字或颠倒词序等手段使句子的音调和谐。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变文协韵例:“古人之文,更有变文以协韵者。诗·鄘风·柏舟篇:‘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传》曰:‘天,谓父。’《正义》曰:‘先母后天者,取其韵句耳。’按:‘母’则直曰‘母’,而‘父’则称之为‘天’,此变文协韵之例也。”
《國語辭典》:本末倒置  拼音:běn mò dào zhì
事物的主次颠倒。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五八。金五。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也作「本末颠倒」、「本末舛逆」。
《国语辞典》:半疯儿(半疯儿)  拼音:bàn fēng ér
指故意颠倒言行,或诙谐放肆的人。如:「虽然他是个半疯儿,但有时候说话还颇有道理!」
《漢語大詞典》:倒序
颠倒次序。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倒序例:“古人序事,有不以顺序而以倒序者。《周官·大宗伯职》:‘以肆、献、祼享先王’,若以次弟而言,则祼最在先,献次之,肆又次之也。乃不曰‘祼、献、肆’而曰‘肆、献、裸’,此倒序也。”
分類:颠倒次序
《漢語大詞典》:倒押韵(倒押韻)
作旧体诗词时为了押韵的需要而将组成复音词的两个字颠倒使用,称为倒押韵。如 唐 韩愈 《答张彻诗》“碧流滴瓏玲”、《孟生诗》“应对多差参”,即因押韵而倒用“玲瓏”为“瓏玲”、“参差”为“差参”。
《漢語大詞典》:倒因为果(倒因爲果)
颠倒因果关系,把原因说成结果。
《国语辞典》:倒装句(倒装句)  拼音:dào zhuāng jù
文法结构不依照通常的次序,形成文法成分先后颠倒的句型。如《论语。子罕》篇「吾谁欺」为「吾欺谁」的倒装。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五。杜工部集》:「石泉流暗壁一连,作倒装句流水对看更有意。」也称为「倒句」。
《國語辭典》:倒果为因(倒果為因)  拼音:dào guǒ wéi yīn
在證论因果关系时,以因为果或以果为因,颠倒事物的因果关系。如:「他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导致事情始终没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