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密语(密語)  拼音:mì yǔ
1.机密的话语。《汉书。卷八○。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刘钦传》:「博常欲诳耀淮阳王,即具记房诸所说灾异及召见密语,持予淮阳王以为信验。」
2.隐密的通信用语。以编列成组的阿拉伯数字或英文字母代替辞语,或以某术语代表某种意义。
《漢語大詞典》:私书(私書)
隐秘不公开的书信。墨子·号令:“挟私书行请謁及为行书者……皆断无赦。”史记·酷吏列传:“﹝ 郅都 ﹞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宋 张先 《卜算子慢》词:“一餉凝思,两袖泪痕还满。恨私书又逐东风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鱼腹书:“又私书一纸,半已浥烂,词甚悽惋。似是妇人欲寄所私,不遂,投河死。”
《國語辭典》:密室  拼音:mì shì
隐密的房间。《南齐书。卷二五。列传。张敬儿》:「敬儿武将,不习朝仪,闻当内迁,乃于密室中屏人学揖让答对。」《三国演义》第九回:「允延入密室,置酒款待。」
《漢語大詞典》:渊鱼(淵魚)
(1).渊中之鱼。汉书·终军传:“夫明闇之徵,上乱飞鸟,下动渊鱼,各以类推。” 三国 魏 嵇康 《赠秀才入军》诗之一:“仰落惊鸿,俯引渊鱼。” 清 唐甄 潜书·破祟:“而以父母之身饱渊鱼之腹,生死不明,得失罔辨,非有物使之乎?是为忠祟。”
(2).比喻隐秘之事。旧唐书·武宗纪:“接壤戎帅,屡奏阴谋,顾髫齔之所矜,岂渊鱼之是察。”参见“ 察见渊鱼者不祥 ”。
分類:渊中隐秘
《國語辭典》:私事  拼音:sī shì
1.个人的事。《孟子。滕文公上》:「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不是官差,是办自己私事去了。」也称为「私务」。
2.隐密不愿公开的事。《红楼梦》第四三回:「原来宝玉心里有件私事,于头一日就吩咐茗烟:『明日一早要出门,备下两匹马在后门口等著。』」
《國語辭典》:诡秘(詭祕)  拼音:guǐ mì
隐密不易知。如:「行踪诡秘」。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迹诡秘,莫有知其端者。」
《國語辭典》:深奥(深奧)  拼音:shēn ào
1.艰深。《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他平日读的诗是唐诗,文理深奥,他不甚懂。」
2.隐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只有极深奥的所在一间小房,广明手自锁闭出入,等閒也不开进去。」
《漢語大詞典》:摘伏
犹折服。 宋 洪迈 容斋五笔·严先生祠堂记:“ 张伯玉 守 河阳 ,作《六经阁记》,先託游士及在职者各为之,凡七八本,既毕,并会於府。 伯玉 一一閲之,取纸书十四字,遍示客曰:‘ 六经阁 ,诸子、史、集在焉,不书,尊经也。’时 曾子固 亦预坐,惊起摘伏。”参见“ 折服 ”。
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南朝 梁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诗:“时然临下邑,摘伏信如神。”旧唐书·玄宗纪上:“内外官人被诸道按察使及御史所摘伏,咸宜洗涤,选日依次叙用。”《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蒞任之后,摘伏发隐,不畏豪横。”
《國語辭典》:折服  拼音:zhé fú
1.说服,使他人屈服。《三国演义》第七九回:「一人挺身而出,愿往折服之。」
2.佩服、信服。如:「他毫无私心的奉献,令人大为折服。」清。徐珂《清稗类钞。异禀类。于文襄彊记》:「于曰:『吾以为君所专司,故不复记忆,今奈何?』梁愧无以答。于曰:『老夫代公思之。』因默坐斗室刻馀,录出,所差惟一二字耳,梁大折服。」
《國語辭典》:阴伏(陰伏)  拼音:yīn fú
1.阴私、秘密。《汉书。卷六六。杨敞传》:「又性刻害,好发人阴伏。」
2.暗中埋伏。《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阴伏万人,将以掩燧。」
《國語辭典》:奥秘(奧祕)  拼音:ào mì
深奥神秘。晋。潘岳〈西征赋〉:「侔造化以制作,穷山海之奥秘。」
《漢語大詞典》:隐书(隱書)
旨意隐秘的书。多指道家之书。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甄命授:“道有八素真经,太上之隐书也;道有九真中经,老君之祕言也。” 唐 陆龟蒙 《和怀华阳润卿博士》之一:“几降真官授隐书, 洛公 曾到梦中无。” 宋 陆游 《宿黄仙观兵火焚荡之馀唯一殿突兀犹在黄仙盖与许旌阳同时飞升者》诗:“残年安得长来此,一椀松肪读隐书。”
《漢語大詞典》:微隐(微隱)
精深而隐秘。后汉书·李通传论:“夫天道性命,圣人难言之,况乃亿测微隐,猖狂无妄之福,污灭亲宗,以觖一切之功哉!” 李贤 注:“微隐,谓讖文也。” 宋 叶适 《梁父吟》:“嗟圣贤之心兮,余或识其微隐。”宋史·律历志四:“歷 晋 及 隋 唐 ,律法微隐,宋史止载律吕大数,不获其详。”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书教上:“上古简质,结绳未远,文字肇兴,书取足以达微隐通形名而已矣。”
分類:精深隐秘
《國語辭典》:密地  拼音:mì dì
秘密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就密地叫他仔细再看相,柳庄相罢称贺。」
《國語辭典》:擿伏  拼音:tì fú
举发隐匿的坏人坏事。《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其发奸擿伏如神,皆此类也。」
《國語辭典》:发奸擿伏(發奸擿伏)  拼音:fā jiān tì fú
举发隐匿的恶人恶事。形容吏治精明。也作「发奸擿伏」。
《國語辭典》:发奸擿伏(發姦擿伏)  拼音:fā jiān tì fú
举发隐匿的恶人恶事。形容吏治精明。《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其发奸擿伏如神,皆此类也。」也作「发擿奸伏」、「发擿奸伏」、「发奸擿伏」、「发奸摘隐」、「发隐擿伏」、「擿奸发伏」、「摘奸发伏」。
《漢語大詞典》:秘旨
深奥的含义;隐秘的意旨。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清字经馆:“上以《大藏经》有 天竺 番字、汉文、 蒙古 诸繙译。然其禪悟深邃,故 汉 经中咒偈,惟代以翻切,并未译得其秘旨。” 郑观应 《盛世危言·道器》:“昔 轩辕 访道於 广成 , 孔子 问礼於 老氏 , 虞 廷十六字之心传,圣门一贯之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