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瓦溜
旧时制砂糖用的一种陶器。利用糖膏自身重力来分离糖蜜,取得砂糖。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造白糖:“﹝蔗汁﹞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其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漢語大詞典》:水瓮(水甕)
一种盛水的陶器。腹部较大。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他﹞点上松明,向水瓮里一照。果然,一匹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三章:“ 二木匠 哪有工夫吃饭,站在水瓮跟前呱呱喝了半瓢凉水。”
《漢語大詞典》:镕钧(鎔鈞)
(1).熔铸金属的模具和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鎔,唯冶者之所铸”。 唐 李德裕 《问泉途赋》:“万化转续,如在鎔钧。”《南史·齐纪上》:“公居身以谦,导物以义,鎔钧庶品,罔不和悦。”
(2).喻整理、编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 詹鍈 义证:“‘鎔钧’,陶铸之意,以喻修订。”
《國語辭典》:陶文  拼音:táo wén
刻或印在陶器上的文字。原始社会末期的陶器已有刻画符号,今日所见陶文,以战国时期的数量为最多。
《漢語大詞典》:陶灶(陶竈)
(1).古代烧制陶器的土窑。 汉 王充 论衡·无形:“五行之物,可变改者,唯土也。埏以为马,变以为人,是谓未入陶灶更火者也。”宋书·徐羡之传:“ 羡之 回还 西州 ,乘内人问讯车出郭,步走至 新林 ,入陶灶中自剄死,时年六十三。”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祀中霤” 唐 孔颖达 疏:“古者窟居,随地而造。若平地则不凿,但累土为之,谓之为复。若高地则凿为坎,谓之为穴,其形皆如陶灶。”
(2).用黏土垒成的土灶。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在掘地为灶的同时,又制造了配套使用的陶灶,由于可以自由搬动,炊事就更方便了。” 唐天际 《难忘的行程》:“他点点头:‘好嘛,你坐下来歇歇吧。’然后在临时垒的陶灶前,一面加柴禾,一面又对我说:‘现在路很难走呀!土匪很多。’”
《漢語大詞典》:陶衣
俗称护胎釉。涂抹在陶器胎釉之间的薄层泥浆。作用是保护陶胎,美化陶面。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有时在上彩之前还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使整个画面更为鲜艳夺目。”
《國語辭典》:白陶  拼音:bái táo
以洁白的黏土为材料,用高温烧制而成的陶器。最早出现于商代。
《漢語大詞典》:钧甄(鈞甄)
钓和甄。均为制造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就人才之所。 元 耶律楚材 《继崔子文韵》:“美玉詎容藏韞櫝,精金到底入钧甄。”
《漢語大詞典》:绳纹(繩紋)
古代陶器的一种纹饰。用缠有绳子的工具在陶坯上拍印而成,多在陶器的腹部。 中国 新石器时代和 殷 周 时代的陶器常有这种纹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他们普遍地在单把鬲、斝、甗、罐等砂质炊器上拍印绳纹,其他容器有兰纹、方格纹或是素面。”
《漢語大詞典》:烧制
以火烧的方法制造(如陶器)∶在窑里烧。例如:烧制陶器。
《國語辭典》:陶瓷  拼音:táo cí
陶瓷器的总称。参见「陶瓷器」条。
《国语辞典》:龙山镇(龙山镇)  拼音:lóng shān zhèn
乡镇名。位于山东省历城县。因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器而著名。
《国语辞典》:仰韶  拼音:yǎng sháo
地名。位于河南省渑池县的小村落。民国十年左右瑞典考古学者安德生(Anderson)曾在此发掘古代傅彩陶器及石器等,经考證为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因指其物所属的时期为新石器时代的一期,即命名为「仰韶期」。凡历史文化与此时期具有相同特徵者,称为「仰韶文化」。
《國語辭典》:黑陶  拼音:hēi táo
一种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黑色陶器。纹饰少,薄如蛋壳,里外漆黑,形制优美、色泽高雅,是高度文化的代表。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及东海岸一带。
《漢語大詞典》:釉陶
表面带釉的陶器。1929年 安阳 殷墟 曾掘得涂有薄层黄色釉的陶片,1953年在 郑州 二里岗 殷 代遗址曾发现敷釉陶器。